春望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詩”國家殘破,山河依舊如昔。春來臨,荒城草木叢生一片淒涼。憂心傷感,見花反到淚淋淋。怨別離,鳥鳴令我心悸。戰火硝煙三月不停息,家人書信珍貴值萬金。愁悶心煩隻有搔首,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賞析”本篇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時杜甫羈居淪陷的長安。
安史之亂後,山河依舊而國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煙稀少。春天花開鳥鳴,原本應使人感到愉悅,但目前國家正遭喪亂,滿目瘡痍,家人流離分散,睹此春景,隻能使人愈增悲懷,聞此鳥聲,也隻能使人愈添愁思。戰火一直在延續,春天就這樣過去了;家書難通,獲得一封家信,真抵得上萬兩黃金。看看自己稀疏的白發,簡直插不上發簪了。
安史之亂帶給杜甫的傷痛是巨大的。國既殘破,家亦不存,詩人把國事、家事書於一詩之中,思家心切,正是愛國情深;感家流離,正是哀國殘破。全詩寫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中的代表作。
登嶽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詩”早就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於登上嶽陽樓。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隔在東南兩域。翻滾浩蕩的水波,吞吐日月晝夜不息。親朋好友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北邊的關山戰火不停,我倚窗遠望淚淋淋。
“賞析”此詩當作於大曆三年(768)春,杜甫攜眷自夔州出峽、暮冬流寓嶽州(今湖南嶽陽)時。
嶽陽樓即嶽陽城西門樓,下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杜甫是聞樓名而來此登覽的。登樓一看,但見吳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做兩半,天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動。這兩句,寫出了八百裏洞庭雄偉壯闊的氣象,為自古以來寫洞庭湖的警極之句。麵對此煙波茫茫的洞庭湖,念及自己一生顛沛流離,詩人百感交集:親戚朋友沒有一個字的書信來,垂老衰病之年隻有旅居在這孤舟之內。邊塞仍然戰亂不息,念此家事國事,詩人愴然下淚。
摯愛著國家、人民的詩人杜甫,無論何時何地,總是眷念著國事民生,即連自己到處飄泊之時,也不曾沒有家國之憂。此詩以登樓遠眺的欣喜始,以家國多難的悲哀結;中間又以景物的闊大和飄泊的痛苦互相映襯。詩人跳動著的赤誠之心,真令人淒悲萬分!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詩”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蹤影。邊城荒蕪秋風涼,隻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月還是故鄉的明。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消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不停息。
“鑒賞”在思鄉人的眼裏,故鄉的月色自然是格外明亮的,然而已經沒有家了;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得到他們的音訊,連想要寫封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一層層深入。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汩羅。
“譯詩”涼風颼颼從天邊起,你的心境怎樣,令我惦念不已。傳信的鴻雁幾時能飛到?隻恐江湖秋水多風浪。文才卓絕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最喜吞食過路人。你與沉冤的屈子同命運,投詩汨羅江,訴說冤屈與不平。
“鑒賞”杜甫的懷人詩,除了懷妻、懷兄弟之外,寫得最多、最好的就是懷李白了,可見他們之間的友情是多麽深厚。因李白於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詩人設想他在途中會去汨羅江悼念屈原,所以想到他會投詩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當年並沒有去過汨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