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出身望族,隋末大儒王通之孫。少聰慧,世人視為神童。麟德三年(666)應製科,對策高第,拜朝散郎。後為沛王府修撰,因戲作《檄英王雞文》,被斥出府。遂入四川漫遊,聞虢州多藥草,求為參軍。又因匿殺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職。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溺海水,驚悸而卒。王勃對初唐沿襲六朝浮豔的詩風,深感不滿,有誌於詩歌革新,與同時代人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共同為扭轉綺靡詩風,擴大詩歌題材,使詩歌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王勃詩多抒發個人情誌,也有一些抨擊時弊之作,工於五律、五絕,風格清新自然,初步實踐了其詩歌革新的主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詩”三秦環繞長安都。風煙迷茫中,我眺望,你將遠去的五渡口。我倆同是離鄉宦遊人,別時更覺誌同情意深。倘若是四海之內有知己,那怕遠在天邊,心心相印,猶如在近鄰。莫學區區兒女情,離別之時淚沾巾。
“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送別之詩。
王勃當時供職長安,他的杜姓朋友從長安外放到蜀州做縣尉。詩的首二句,寫詩人送別朋友的地點和朋友要去上任的地方,境界闊大。然後說,我遊長安,君行入蜀,同是為了作官而奔走,彼此都是既去鄉又別友,離別之情與朋友是一樣的,這樣就曲折地勸尉了為離別而傷感的朋友。“海內”一聯,更進一步:四海之內還有知心的朋友存在,彼此雖然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咫尺了。這是另一種勸慰方式,但這種方式顯然比上一聯中的“與君別離意,同是宦遊人”更具說服力。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詩的末聯。
離別朋友是一件很傷心的事——古時交通不便,長安與蜀郡相去千裏,一別容易,相見則難。臨別而兒女沾巾,是人之常情。但是王勃不,雖然王勃也依依難別友人,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語,蕩去離愁,凸現出一種豪邁的情誌,體現出一種昂揚的情調,敞開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從而使這首詩與一般的離別之作迥然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