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練秀才楊柳
楊巨源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贈別的風俗始於漢人而盛於唐人。《三輔黃圖》載,漢人送客至灞橋,往往折柳贈別。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即指此事。這首詩雖未指明地點,細味詩意,可能也是寫灞陵折柳贈別的事。
詩的開頭兩句在讀者麵前展現了這樣的場景:初春,水邊(可能指長安灞水之畔)的楊柳,低垂著象酒曲那樣微黃的長條。一對離人將要在這裏分手,行者駐馬,伸手接過送者剛折下的柳條,說一聲:“煩君折一枝!”煩者,勞也,是行者向送者表示謝意。這一情景,儼然是一幅“灞陵送別圖”。
末兩句“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從語氣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來,此時此地,萬物之中隻有春風最相愛惜,雖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風還是殷勤地吹拂著,真是多情啊!詩句以物比人,蘊含深情。柳枝被折下來,離開了根本,猶如行人將別。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將送行者比作春風。意謂,隻有您如春風殷勤吹拂折柳那樣,帶著深沉真摯的感情來為我送行。隻有您對我這個遠行人“最相惜”呀!這層意思正是“煩君折一枝”所表現的感激之情的深化和發展。詩人巧妙地以春風和柳枝的關係來比喻送者和行者的關係,生動而貼切,堪稱巧比妙喻。
這首詩是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在行者眼裏看來,春風吹柳似有“相惜”之意與“殷勤”之態,仿佛就是前來送行的友人。這是一種十分動情的聯想和幻覺,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到物象之中,本來是無情的東西,看去也變得有情了。正如宋謝枋得評此詩時所說:“楊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風披拂如有殷勤愛惜之心焉,此無情似有情也。”這種化無情之物為有情之物的手法,是我國古典詩歌所常用的,如唐元稹《第三歲日詠春風憑楊員外寄長安柳》雲:“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麵稍憐輕。”宋劉攽《新晴》詩曰:“惟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都是移情於物,我國古代文學評論稱為“物色帶情”(《文鏡秘府論·南·論文意》)。這不是一般的擬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態服從人的主觀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讓人的主觀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態,保持物的客觀形象。
我們說末兩句耐人尋味,主要是采用了巧比妙喻和物色帶情的藝術手法,這正是此詩成功之處。
(林東海)
城東早春
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這首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據詩的第三句,題中的“城”當指唐代京城長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此詩約為在京任職期間所作。
上聯可結合詩題來理解。首句是詩人在城東遊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讚美。意思是說,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也就是說,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新春”就是早春。“詩家”是詩人的統稱,並不僅指作者自己。一個“清”字很值得玩味。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首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寫。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稱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隻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淡而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麽清新悅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十分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著作者多少歡悅和讚美之情。早春時節,天氣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衝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麵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疣。下聯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麵著筆,用芳春的穠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建於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京城長安。繁花似錦,寫景色的穠豔已極;遊人如雲,寫環境之喧嚷若市。然而這種景色人人盡知,已無新鮮之感。此與上聯,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
此詩納清極、穠極之景於一篇,格調極輕快。詩篇特從“詩家”的眼光來寫,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種創作見解:即詩人必須感覺銳敏,努力發現新的東西,寫出新的境界,不能人雲亦雲,老是重複那些已經熟濫的舊套。
(王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