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十節 張旭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裏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裏,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穀,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裏飛騰。這境界多麽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裏,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麵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麽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何慶善)

  山中留客

  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這首詩題為《山中留客》,它的重點當然是留客。但是,因為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欣賞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寫到春山的美景,不過寫多了又會衝淡“留客”的主題。詩人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正麵描寫山景隻用了一句詩:“山光物態弄春暉”。因為隻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麵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嚴冬過盡,春風給蕭瑟的山林換上新裝,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氣勃勃,光采煥發,爭奇鬥妍。這一“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的、活躍的情態和意趣。“山光物態弄春暉”,寫得極為概括,但並不抽象,山光物態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綠葉嗎?是迎風招展的山花送來陣陣的芬芳嗎?是花葉叢中百鳥的歡唱嗎?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嗎……它們全部囊括在這一句詩裏了。這是一個極富啟發性和鼓動性的詩句。詩人把它放在詩的開頭也是頗具匠心的。

  因為隻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所以這開頭的一句在表現上、在結構上都是值得細味的。由於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為輕陰便擬歸”,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是的,麵對著這美不勝收的景致,怎能因為天邊一片陰雲就打算回去呢?

  光勸說客人“莫為輕陰便擬歸”還不夠,還必須使客人真正安下心來,遊興濃起來才行。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步呢?說今日無雨,可天有不測風雲,何況“輕陰”已見,這種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險,未必能解決客人心中的疑慮。詩人琢磨著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賞這春山美景,隻是擔心天雨淋濕了衣服。既然如此,詩人就來一個以退為進。你是怕天雨濕衣嗎,天晴又怎樣呢?“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雖是難免,可那空山幽穀,雲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卻也是另一番極富詩意的境界啊!然而,這可不是遠在一旁所能見到的。它必須登高山、探幽穀,身臨其境,才能領略。而且細咀那“入雲深處”四字,還會激起人們無窮的想象和追求,因為“入”之愈“深”,其所見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誌者不能至也”。可見詩的三四兩句,就不隻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過要在四句短詩中把這一矛盾解決得完滿、生動、有趣,倒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詩人沒有回避客人提出的問題,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話去挽留,而是針對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導客人開闊視野,馳騁想象,改變他的想法,從而使客人留下來。事雖尋常,詩亦短小,卻寫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那種詞顯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趙其鈞)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