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釋譯”
設法頻繁地改變敵方的陣勢,借機調開它的精銳主力,等其自行頹敗之時,就乘機前去攻打。這跟控製了車輪,就能夠掌握車體的運行的道理是一樣的。
“心得”
偷梁換柱,原是一句成語。一般認為,它是來自於商紂王“偷梁換柱”的傳說。據傳:商紂王的父親帝乙,有一次領著紂王及文武百官遊覽禦花園,欣賞牡丹花。行至飛雲閣處,忽見閣上塌陷一梁,心中很不高興。紂王見狀,竟憑其力大無比,“偷梁換柱”,把一座飛雲閣修好了。又《紅樓夢》第九十七回:王熙鳳設計以薛寶釵冒充林黛玉與賈寶玉成婚時,也有“偏偏鳳姐想出一條偷梁換柱計”一句。
按照前人的解釋,此計的本意是:在同友軍一道作戰時,乘友軍戰鬥失利之機,將其主力合並過來,加以控製。但有人認為,此計也可理解為:在與敵軍作戰時,應設法將其主力調開,然後抓住其弱點,進行攻擊,戰而勝之。同時還有人認為,此計運用於政治鬥爭中,與人們通常所說的“調包計”相同。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大淩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釋譯”
強大者要控製弱小者,要用警戒的辦法去誘導他。統率不服從自己的部隊去打仗,如果你調動不了他們,這時你想用金錢去利誘他們,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正確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製造些錯誤,然後責備別人的過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揮的人。這種警戒,是從反麵去誘導他們。迄就是用強硬而險詐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從。或者說,這就是調遣部將的方法。
“心得”
本計計名出自民間諺語,比喻一種對別人間接進行批評、指責的方法。《紅樓夢》第十六回描寫王熙鳳向賈璉發牢騷時說:“你是知道的,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哪一個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
但是,將“指桑罵槐”運用到軍事上,則是指一種“殺一儆百”“殺雞嚇猴”的謀略,利用它來保證號令統一,軍紀嚴明,令行禁止,以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據說春秋戰國時期,孫武奉吳王闔閭之命操練兩隊宮女。孫武對吳王說:“請大王讓您最寵愛的兩名宮女左姬與右姬分別擔任左隊和右隊的隊長吧,以便其他的宮女們能服從管製。”吳王欣然應允了。接著,孫武又請求在操演時,宮女們必須全身披掛,並正式設執法官一人,傳令官兩人,金鼓手兩人,手執斧铖的牙將數人,分立將壇兩旁,以壯軍容。吳王也答應了。
操演開始,孫武親自布陣,傳令官將黃旗兩麵,分別授給左右兩名隊長,讓她們執旗做前導,率領本隊宮女按照五人為伍、十人為總的編隊進行操演;並要步步相隨,以金鼓為號令,或進或退,或左或右;一通鼓響,兩隊齊起;兩通鼓響,左隊左旋,右隊右旋;三通鼓響,各自挺劍為爭戰勢;最後鳴鼓,則整隊而退——一切都要按令行動,寸步不得混亂。
宮女們原是懶散慣了的,根本沒有見過這種戰陣,全然不把孫武的將令放在眼裏,隻當是一起玩耍,便個個嘻嘻哈哈,無所顧忌。說話間,一聲鼓響,宮女們或起或坐,東倒西歪,笑個不停。孫武見狀,離座而起,自責一番之後,重申軍令。兩次鼓響,宮女們雖已起立,但隊形混亂,且仍然嬉笑不止。孫武再作自責,再申軍令。三次鼓響,宮女們竟然仍是隨意嬉笑。
此時,孫武神情嚴肅,厲聲喝問執法官:“軍陣之中,三次違令,該當何罪?”執法官回答:“依軍法,當斬首!”
孫武說道:“戰陣之上,士卒不可盡誅,罪應在隊長,應即刻將左、右兩名隊長斬首示眾!”
吳王闔閭聽說要問斬自己的兩名愛姬,大吃一驚,連忙命人前去營救,但沒等到達將壇,他的兩名愛姬已經被斬首示眾了。
這時,孫武再次宣布操演命令,兩隊宮女左右進退,回旋往來,皆合陣法,絲毫不差,且自始至終,鴉雀無聲。於是,孫武向吳王稟報說:“兩隊宮女已操練整齊,一切將聽從大王調遣,雖讓其赴湯蹈火,也不敢有所逃避。”以後兵家便以這一傳說來說明“指桑罵槐”計的特點和含義。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雪屯也。
“釋譯”
寧肯裝作癡者而不有所行動,也不自作聰明而輕舉妄動。暗中謀劃,深藏不露,這就像雷電蓄勢爆發一樣。
“心得”
本計計名是從民間俗語“裝瘋賣傻”“裝聾作啞”等轉化而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為了回避某種矛盾,或者為了度過某種危難、躲避某個勢力強大的對手,在一定時期內,故意裝作愚蠢、呆癡,行“韜晦”之計,以求保全自己,繼而等待時機,最後戰勝對手。傳說中的“箕子佯狂”就是運用此計的一個典型。
殷商時期,紂王的太師箕子因苦於勸說紂王放棄暴政無效,便佯裝癡傻。一次,紂王長夜飲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連年月日都忘記了,問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懼紂王凶殘,都跟著說不知道。於是,紂王便派人去問箕子,箕子想了一下,也說不知道。
左右的人都感到奇怪,便問箕子道:“你明明知道,為什麽也說不知道呢?”
箕子回答說:“紂王是天子,他終日沉溺酒色,連年月日都搞不清了,這說明商朝快要亡國了;所有的人都因害怕紂王凶殘無道而說不知道,獨獨我說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嗎?所以,我也假裝酒醉說搞不清楚!”
這便是箕子使用的“假癡不癲”計。以後,它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之上,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用於舉行兵變,主要是作為一種欺騙手段,借此麻痹對手,使自己有足夠的時間積蓄力量,伺機進行攻擊。二是作為一種愚兵之計。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釋譯”
故意給敵方一些“方便”,誘使敵方向前深入,然後,切斷它的前應和後援,使其陷入絕境,以達到徹底殲滅的目的。由於敵方貪圖不應得的利益,必將遭此禍患。
“心得”
本計計名出自一個典故。東漢末年,荊州刺史劉表的兒子劉琦因與繼母不和,恐遭其陷害,便向劉備求救。劉備要諸葛亮為他想出解脫之計。這天,諸葛亮來到劉琦家中,劉琦哀求諸葛亮說:“繼母屢次設法陷害我,務欲置我於死地而後罷休,目前我的處境十分險惡,還請先生出手相救。”諸葛亮說:“此事關係離間母子之情,恐將來說出多有不便。”因此婉言相拒。
劉琦便竭力邀請諸葛亮進入密室之中,一邊飲酒,一邊仍纏住諸葛亮不放,可諸葛亮還是不答應。這時,劉琦見再三懇求無效,便立即轉移話題,對諸葛亮說:“我的住室樓上藏有一部古籍,先生是否願意觀賞一番?”諸葛亮聽說有古籍觀賞,非常高興,便跟隨劉琦登上到一間小樓。
到了樓上,隻見四壁皆空,並無藏書設置,便問劉琦書在何處。這時劉琦便雙膝跪下,承認自己是事出無奈才把諸葛亮騙上樓來,務請指點出路,挽救自己性命。諸葛亮埋怨劉琦不該欺騙他,便要下樓離去,卻不料樓梯已被抽走了。
這時劉琦便又再三哀求說:“先生最擔心的是事情泄露,現在這裏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再沒有別人知曉,您應該可以賜教了。”說著又要拔劍自刎以相威脅。
諸葛亮見狀,便給他講了一條計策,叫他借鑒曆史上“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經驗,利用黃祖新亡,江夏一時無人守禦的機會,向劉表上奏請求屯兵江夏,如此便可離開繼母、脫離危險了。劉琦按照諸葛亮的謀略行動,果然靈驗。後人便把這件事叫作“上屋抽梯”,以至於後來把它用於軍事鬥爭中。
作為一計,其特點主要是,利用某種小利引誘敵軍,使其進入我方設置的圈套,並暗中截斷其援兵和退路,然後再加以圍殲。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釋譯”
利用別人的相關局麵,布置有利於我方的陣勢,雖然所用兵力不多,卻能夠發揮出很大的威懾力。這就像鴻雁在高空飛翔行進,全靠它那豐滿的羽翼來助長氣勢。
“心得”
本計計名來自古代一些戰例。所謂“樹上開花”,在軍事上一般是指,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若遭到敵軍攻擊,我軍應采取一些方法,製造多種假象來壯大自己的聲勢,以迷惑敵軍,將其引走,或將其擊退,並殲滅之。
三國時期,張飛在當陽橋就曾以30餘名騎兵,嚇退曹操追擊劉備的數萬大軍,用的就是這種計謀。張飛命令士卒將戰馬拴在離橋不遠的樹林中,砍下樹枝,綁縛在馬後,並用鞭抽打,馬蹄亂踢,塵煙滾滾,張飛單人獨騎,屹立橋頭,手持長矛,怒目而視。曹操見狀,誤以為橋的對麵有大量伏兵,便下令撤退了。
戰國時期,田單大擺火牛陣,擊潰燕軍;南朝宋文帝時,擅道濟用竹籌量沙的計謀,假裝軍糧充足,騙過了北魏大軍,終於安全突圍,用的都是這類計謀。後人把這些計謀的共同特點加以概括,就叫作“樹上開花”,意思是:樹上本來沒有花,卻可以人為地製造一些彩花粘在樹上,讓人一眼看去,難辨真假,還以為真的是滿樹彩花哩!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釋譯”
借助空隙插足進去,設法扼製它的主力,控製其要害,但這必須要循序漸進。
“心得”
本計計名出自何典目前還無統一說法,從現有資料來看,大體有三種可供參考:其一是,據《李衛公問對》載:“臣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其二是,杜牧注《孫子兵法》載:“我為主,敵為客,則絕其糧道,守其歸路。若我為客,敵為主,則攻其君主。”其三是,《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寫的法正對黃忠講的一段話:“夏侯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勵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從上述三項資料以及前人對本計的按語來看,所謂“反客為主”,從軍事上說,重點包含兩方麵意義:一是對同盟者來說,本來是同盟者為“主”,我為“客”,經過計謀的運用,使我軍得以插足其中,並在同盟者中逐漸掌握領導權、支配權,這便是“反客為主”了。二是相對敵軍而言,我方實力不夠,處於被動地位,是為“客”,這就需運用計謀進行鬥爭,使我方逐漸變被動為主動,這也是“反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