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勝戰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三十六計”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係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

  總說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釋譯”

  六乘六等於三十六,這些數目裏包含著謀略,同時謀略中包含有數目。這是陰陽相互協調的道理,時機就蘊藏在這裏頭。時機不能過分完備,過分完備就會貽誤戰機。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釋譯”

  防備十全十美,便容易使鬥誌懈怠;平常司空見慣了的,往往不容易引起懷疑。秘密蘊藏在公開化的事物裏,而不是存在於與公開形式相對立的事物之中。非常公開的事總是隱藏著非常機密的東西。

  “心得”

  本計的計名出自一個傳說。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率軍30萬禦駕親征高麗國。相傳這一天,太宗來到漫無邊際的海邊,但見白浪滔天,汪洋一片,便不禁為怎樣才能渡過大海發起愁來了。前部總管張士貴見狀,趕忙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正在大家麵麵相覷、一籌莫展之際,部將薛仁貴想出了一個主意,說道:“皇上擔心大海阻隔,難於征伐高麗,我今有一計,定讓大軍平安渡過大海,取得東征的勝利。”張士貴聽了這話,十分高興,連忙要薛仁貴把他的計策說了出來。

  幾天後,張士貴領著薛仁貴一起拜見唐太宗,向太宗稟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幹海之術,可將海水變幹,定能幫助我軍東征成功。”

  太宗聽說有此神人,龍顏大悅,立即命張、薛兩人帶路,前去會見老人。於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貴的引領下,穿過一條帷幕遮蔽的通道,來到一處繡幔錦簾、茵褥鋪地的大廳中,文武百官正在此迎候。太宗召見老人,誇獎了他的法術,並且大擺筵席,召集群臣與老人一道開懷暢飲……過了許久,忽聞風聲四起,濤聲如雷,杯盞盡數傾倒,房屋搖晃。太宗忙詢問緣由,近臣便揭開帷幕讓太宗看,隻見四周大海茫茫,水天一色。

  太宗問道:“這是什麽地方?”此時,張士貴、薛仁貴才如實稟奏道:“這是為臣用的‘瞞天過海’之計,得風勢助威,30萬大軍已經渡過大海,就要到達東岸了。”

  這就是傳說中薛仁貴用的“瞞天過海”計。這裏所說的“天”,本意指的是天子,所謂“瞞天過海”,是指瞞著天子在不擔驚受怕的情況下,安全地渡過大海。後來,人們把“瞞天過海”作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這個“天”的含義就非常廣泛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指忠心維護的“天子”,而是指應該予以消滅的敵人。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釋譯”

  與其強攻集中的敵人,不如使用計謀將它分散,然後逐一擊破;與其出兵正麵攻打敵人,不如迂回到它虛弱的後方,爾後將它置於死地。

  “心得”

  本計出自《史記》記載的齊魏桂陵之戰。計名則出於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位於山東的齊國求援。齊王即刻招募8萬軍隊,任命田忌為統帥,孫臏為軍師,火速前往援救趙國。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趙都邯鄲,與魏軍決一死戰。但軍師孫臏建議說:“魏國出動全部精銳部隊攻打趙國,國內必定空虛,沒有重兵把守。因此,我們應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即河南開封。這樣,魏軍必定會停止對邯鄲的包圍,回兵救援本土。”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帶領齊兵向魏都大梁進軍。消息一經傳開,魏將龐涓慌忙從趙國退兵,全速趕回魏國救援。而這時,齊軍已在魏軍回國必經之地桂陵一帶,即河南長垣縣西設下伏兵,以逸待勞。魏軍長途跋涉,精疲力竭,又遭到齊軍的突然伏擊,大敗而歸。趙國之圍也很快被解了。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戰例。後人把這次戰例的經驗加以升華、概括,列為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可見,此計主要是用來解圍的。它的特點是:以迂為直,避實就虛,攻敵之所必救,以此來解除敵軍的圍困。具體地說,就是:當本軍某部遭敵軍圍困不得突圍時,救援的軍隊不應直接攻擊圍困的敵軍,而應以迂為直,選擇敵方防守相對空虛、而又地處要害的地區進行攻擊,以迫使敵方撤圍回援,並趁敵軍在回援途中無所防備發起突襲,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釋譯”

  敵人的情況已經了解,友軍的意向卻不明朗,這就應當想方設法誘導友軍前去對敵,以保存自己的戰鬥力。這就是根據《易經》,“損”卦中“損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謀略。

  “心得”

  本計在春秋戰國的史書中多次出現,而“借刀殺人”一語,實際出於明代戲劇《三祝記》“這所謂借刀殺人,又顯得恩相以德報怨,此計何如”一語中。這出戲是寫範仲淹的政敵企圖讓他做軍隊統帥——環慶路經略招討使,去抵擋西夏人趙元昊的侵犯,企圖借西夏人之手殺害範仲淹的故事。

  本計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利用敵方內部矛盾,或者借用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滅敵對勢力。而其關鍵所在,則是善於捕捉和利用敵方內部的矛盾以及敵方與盟友間的矛盾,想方設法把這些矛盾擴大、激化,直至引起敵方的自相爭鬥,或者是敵方與盟友的爭鬥,以達到削弱或消滅敵方實力的目的。所以,在軍事上,此計是陰謀而非陽謀,平常之時,不可不防,非常之時,不可不用。

  第四計 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釋譯”

  要使敵軍逐漸困頓,不宜直接攻擊,待敵精疲力竭、聲威銳減之時,我方即扭轉戰爭態度,變被動為主動。

  “心得”

  本計語出《孫子兵法·軍事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虛實篇》也有:“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本計的特點是,把握戰場的主動權,誘敵深入,“調動”敵人,耗敵方之士氣而養我方之銳氣,然後抓住戰機,克敵製勝。此計強調:關鍵在於掌握主動,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待動,創造戰機。

  第五計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釋譯”

  當敵方發生嚴重危機的時候,就要乘勢發兵進攻,奪取勝利。這正是強者戰勝困境之敵而采取的重要策略。

  “心得”

  本計出自於《孫子·計篇》“亂而取之”的思想,“趁火打劫”一詞最早出現於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玄奘法師離開大唐國,前往西天取經。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孫悟空來到一座廟中投宿。這座廟有上下共七十多間房,僧客兩百多人。廟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閑談間,問唐僧有何寶物,可否讓他開開眼界。於是,悟空把帶來的袈裟拿出來炫耀。

  方丈一見,頓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當夜借袈裟到後房仔細看看。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議,要將禪堂放火燒毀,把睡在裏麵的師徒兩人都燒死,以便將袈裟據為己有。而晚上悟空並未睡著,他聽到了方丈的陰謀,便變成一隻小蜜蜂飛出禪堂,一個跟頭翻進南天門,向廣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馬。

  玄奘畫像到了半夜,和尚們果然放火燒禪堂,火愈燒愈旺,把寺廟燒得一片通紅,隻有唐僧所在的禪堂安然無恙。就在寺廟正南麵的一座山中有一個黑風洞,洞中妖怪被火光驚醒,他與寺廟的方丈平素有些交情,便駕起雲頭去幫眾僧救火。隻見前後大殿都被燒成斷壁殘垣,唯有方丈屋內案上有一青氈包袱,裏麵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氣,打開一看,是件袈裟,乃佛門寶貝。妖怪一見此寶,救火之意頓失,拿著那袈裟,趁火打劫,駕著黑雲,徑直回到了黑風洞。

  可見,本計的主要特點是,趁敵人處在危險、混亂的時機,堅決果斷地攻擊敵人,從中漁利。按前人的說法,此計是從《易·夫卦》推演而來的,“夫”卦是五陽一陰,即五剛對一柔,剛占絕對優勢,自能決定柔的命運;但“剛”要求堅決果斷,否則,就會坐失取勝的良機。

  第六計 聲東擊西

  敵誌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釋譯”

  當敵方因軍心動搖而處於混亂不堪的勢態,並出現始料不到的困境之時,這便是“萃”卦所顯示的“坤下兌上”的潰敗征兆。必須利用敵人這一無法自主的時機,迅速將其消滅。

  “心得”

  聲東擊西計,見自杜佑(735~812)所著《通典》第一百五十三卷《兵六》一章:“聲言擊東,其實擊西。”其實,《孫子兵法》中早有“攻其不備”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訓》更是把“將欲西而示之以東”作為重要的用兵之道,《韓非子·說林上》也說:“今荊人起兵將攻齊,臣恐其攻齊為聲,而以襲秦為實也。不如備之,戍東邊,荊人輟行。”

  本計的特點為:以假象造成敵人的錯覺,采用靈活機動的軍事行動,聲東而擊西,聲此而擊彼,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偽裝攻擊方向,出其不意,乘敵人不知其所備時奪取勝利。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