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節 地形篇

  一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譯文”

  凡是我們可以去,敵人也可以來的地域,叫“通”。在“通”的地形中作戰,應搶先占領開闊向陽的高地,並積極保持糧草補給線的暢通,這樣有利於對敵作戰。

  “心得”

  孫子認為,戰地地形一般有“通”、“掛”、“支”、“隘”、“險”、“遠”六類。在“通形”地區的處置方法是:要占據地勢高的位置,並且確保糧食等後勤軍需供應的暢通無阻,如此便可取得戰爭的勝利。“通形”地區,一般交通發達,敵、我都可以進入,所以搶占了有利位置等於抓住戰爭的先機和主動。

  三國時,荊州成了各路兵家的必爭之地,因為荊州連接魏、蜀、吳,交通四通八達,糧產豐富。孫權要一統江南,必取荊州;曹操要跨過長江,實現統一大業,必取荊州;劉備要奪取西州,也非據有荊州不可。三家為奪取荊州絞盡腦汁、機關算盡。赤壁戰敗,曹操隻好逃出荊州,為了聯合劉備抗曹,孫權隻好借出荊州。

  赤壁勝利是孫、劉兩家齊心協力的結果,劉備可以理直氣壯地將荊州占為已有,但為了孫劉聯盟,劉備采取諸葛亮的兩全之策,用“借”字,既有生存的一席之地,又不破壞兩家的聯盟。由於蜀國棋高一著,劉備長時間占領荊州,並以此為根據地,向西取得了西川與漢中,孫權無話可說。

  二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譯文”

  凡是可以前進、難以返回的地區,稱作“掛”。在“掛”的地形中作戰,假如敵人有防備,我們出擊就不能取勝,而且難以回師,對我軍就不利了。

  “心得”

  凡是地形複雜的地方,易進難出。對於這種情況,將帥要靈活處理,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我方要出奇製勝;在敵人有防備的情況下,就要果斷離開,以免造成軍隊的損失。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曹操攻克南鄭之後,司馬懿、劉曄建議應迅速攻蜀,不然諸葛亮為相、關張為將,蜀地既定,攻取將十分困難。曹操以蜀地可以往,難以進為由,一直按兵不動。

  曹操在勝利的情況下,審時度勢,知難而退,實乃明智之舉。一是勞師襲遠,後方空虛,孫權、關羽如抄後路,則前後受敵;二是劉備軍力旺盛,蜀地易守難攻,勝負難料;三是入川凶險,長途跋涉,難以持續作戰。曹操在勝利時能看到部隊潛在的危險,確實是一個高明的統帥。

  三支形者,令敵半出而擊之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譯文”

  凡是會使敵我兩軍出擊均不利的地段就叫“支”。在“支”的地形中作戰,敵人雖然以利相誘,我們也不要出擊,而應該率軍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出擊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就有利了。

  “心得”

  對於敵我雙方都不利的地形,要審慎決策,辨明凶險,不要輕易冒險出擊。我方要善於利用敵方弱點,誘敵深入。然後使敵於不利,從而取得輝煌戰果。

  德軍的著名將領埃爾溫·隆美爾號稱“沙漠之狐”,以狡詐善戰著稱。他在戰爭中,屢次大敗英軍。1942年8月15日,英軍任命伯納德·勞·蒙哥馬利為將軍。蒙哥馬利利用隆美爾急於速戰的特點,製造假情報誘敵上勾。隆美爾不聽勸阻,不知不覺中了圈套,陷入了英軍精心設置的地雷區。

  雙方最後會戰的拉吉爾地區,正是“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的地區;在這種地形上應當是敵人利誘我方出戰,我也不能貿然出擊。但隆美爾忽略了地理因素,而使自己的部隊一開始進攻便陷入困境,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德軍傷亡四千八百餘人,損失了七十多門火炮和五十餘輛坦克。這是英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贏得對德作戰的勝利。

  四此六者,敗之道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怒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

  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作“走”。士卒強悍,卻因將帥懦弱而造成敗北的,叫作“弛”。將帥強悍,卻因士卒懦弱而遭致潰敗的,叫作“陷”。偏將恚怒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憤然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們的能力,因而導致失敗的,叫作“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訓練教育沒有章法,官兵關係混亂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章,因此而致敗的,叫作“亂”。將帥不能正確的判斷敵情,以少擊多,以弱擊強,作戰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作“北”。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責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心得”

  孫子指出,將帥統兵導致軍隊失利的六種情況有:以弱戰強、兵強將弱、將強兵弱、軍令不行、秩序混亂、判斷失誤、以少擊多。兩軍交戰,總有勝敗,聰明的將帥要善於從曆史和現實總結前車之鑒,以資借鏡。

  五地形者,兵之助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譯文”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積極掌握主動權、考察地形險惡、計算道路遠近,這些都是賢能的將領必須掌握的要點。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

  “心得”

  孫子認為地形、環境乃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運用地形的最高原則在於變害為利,揚長避短。如果能因地製宜,活用地形,就可以以弱擊強,以少勝多。他強調地形乃戰爭中不可缺少的輔助要件,將帥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精明的戰爭指揮者,不僅能準確地判斷敵情,並且十分重視對地形的考查,研究地形的險易、遠近,並針對具體的敵情製訂取勝的謀略和行動計劃,從而進攻,可乘虛而入,而防禦可憑險堅守,穩操勝券。

  198年,曹操率軍征伐南陽張繡。張繡聯合劉表共同抗曹,曹軍受挫,退兵至安為與張劉聯軍對峙。一日曹操得報袁紹欲犯許都,操恐有閃失,即日回兵。探子報告張繡,張繡欲追,謀士賈謝認為追之必敗。劉表、張繡不聽,率軍追趕,結果中了曹操埋伏,大敗而歸。

  賈謝曰:“可休兵再追,必大獲全勝”。表疑之,不肯複追。繡信之,自引一軍前往,曹兵果然大敗。

  劉表問賈謝其故,謝曰:“前曹軍敗走,操善用兵,必以勁派殿後,或以伏兵待我,必敗。許都有事,曹兵急於退兵,見已破我追軍,料我必不敢複追,自然不複為備,我乘其不備而追之,故能勝也”。

  六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譯文”

  進不謀求戰勝的名聲,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隻是想著保全百姓,舉指符合國君利益,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心得”

  軍隊要絕對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否則各行其是,必然成為一盤散沙。但軍隊也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審時度勢,見機行事,為的是不誤戰機,奪取勝利。如果一心苟且從命,一味“唯上”“唯書”“不唯實”,必然損兵受辱。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率軍20萬於廣陵,西渡淮水,會合楚王劉成的軍隊,攻占了淮陽,而後乘勝西進,其勢甚銳。景帝拜周亞夫為太尉,揮師出武關,據榮陽,進攻吳楚聯軍。吳楚並力攻梁,梁王劉武求救於周亞夫,周拒不發兵。

  梁王轉而求救於景帝,景帝命周亞夫發兵救梁,周亞夫知聯軍勢盛,但不持久,仍不發兵救梁。因而一麵派遣騎兵隊力出淮泗口,以絕吳楚聯軍之後,斷其糧道;一麵率大軍進至昌邑,再進至下邑,深溝高壘。吳楚軍聽聞糧道被斷,急於求戰,周亞夫卻仍堅壁不出。聯軍人心離散,劉濞引軍撤退,周亞夫全力反擊,大敗吳楚聯軍,梁圍不救自解。

  七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譯文”

  對待士卒就像對待嬰兒一樣,那樣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難;對待士卒就像對待愛子一樣,那麽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厚待士卒而不能使用,溺愛而不能教育,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驕慣了的子女一樣,是不可以用來和敵人作戰的。

  “心得”

  這是孫子關於親兵、治兵的帶兵思想。他主張將“愛”與“嚴”相結合,既要“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更要從嚴治軍,使之“能使”、“能令”。恩威並用,剛柔相濟,令行禁止,不苛不馳,賞罰嚴明,才能讓軍隊上下同仇敵愾,同生共死,提高軍隊戰鬥力。如果寬嚴無度,軍隊的戰鬥力必然銳減。

  南宋將領嶽飛愛護士卒,把將士視為兄弟骨肉,老百姓犒勞部隊的酒肉,他總是平分給大家,有時酒的數量太少,他寧可叫人和水進去,也一定叫大家都喝上一口。軍隊遠征,便派自己的妻子去慰問將士們的家屬。將士有病,他親自調藥。將士戰死,他負責安排養育他們的遺孤。

  但嶽飛治軍又是非常嚴格的,功過賞罰分明,因而部屬都擁戴他,切實執行他的命令。他的軍隊對群眾秋毫無犯,做到“凍死不撤屋,餓死不擄掠”。嶽家軍經過,群眾夾道相迎,“額手示敬,感慕至泣”。因此,打起仗來,總是奮勇爭先,以少勝多。金軍深知:“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八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譯文”

  隻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作戰,而不了解敵人不可與之對戰,取勝的可能性隻有一半,隻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進攻,取勝的可能性也隻有一半。既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隊能夠出擊,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仍隻有一半。

  “心得”

  對於敵、我和地理環境這三方麵的因素,如果隻了解其中的某一方麵,其勝負的機率必然參半,隻有對敵我雙方和地理環境有清楚透徹的了解,才能全麵贏得戰爭的勝利。

  382年冬,前秦王苻堅命呂光伐西域,呂光率步兵10萬、鐵甲騎兵5000人西出玉門。越過荒漠,服焉耆,破鬼茲,敗獪胡、渦宿等國,戰勝西域諸國70萬眾,威名大震。前秦王苻堅聞報封呂光為西域校尉,都督玉門以西各軍。

  385年,苻堅為姚萇所殺,苻丕才即位,擔心呂光心存二心,建議涼州刺史梁熙駐高格穀口與伊言關兩處都隘口,控製水源,以製服呂光。梁熙認為呂光長途跋涉,自己以逸待勞必能獲勝。於是梁熙舍棄堅險不守,反與呂光戰於安彌,安彌無險可據,五萬梁軍一戰即敗。武威太守彭濟倒戈,誘捕梁熙獻予呂光。此乃梁熙不知地利,自取其辱,損兵折將。

  九知地知天,勝乃不窮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地知天,勝乃不窮。

  “譯文”

  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他的作戰措施變化無窮,而不困窘。所以說,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爭取勝利也就不會有危險;懂得天時,懂得地利,勝利也就永無窮盡了。

  “心得”

  孫子十分強調天時、地利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及運用。戰爭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進行,受到氣候、地形等多種自然條件的製約和影響,因此孫子把“天”、“地”都納入了戰爭的五大製勝要素之列,認為天時、地利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將帥的基本職責在於不僅要“知彼知己”,還要“知地知天”,要能靈活運用天時、地利才能取得全勝。即使是現代戰爭,在研究對手的基礎上,也從沒有放棄對天時、地利的研究和運用。普魯士弗裏德裏希二世在《給將領的訓詞》中指出:“如對地理知識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