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譯文”
孫子說:一般而言,管理大部隊如同管理小部隊一樣,這屬於軍隊的組織編製問題;指揮大部隊作戰如同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這屬於指揮號令的問題;整個部隊遭到敵人攻擊而沒有潰敗,這屬於“奇正”戰術的變化問題;對敵軍所實施的打擊,如同以石擊卵一樣,這屬於“避實就虛”原則的正確運用問題。
“心得”
孫子在此提出了部隊的治理和戰術的問題。他認為治理軍隊首先要有合理的編製,使上下能協調一致,以便於管理;其次,對資訊的處理需要及時,使將帥的命令能迅速而準確地傳達出去,這樣才能有效地指揮調動;再者,在戰術的應用上要出奇製勝,以實擊虛,有法但不困於法,隨機應變,讓對手無法捉摸,以此取得勝利。
誠如兩宋軍隊組織不當,一是兵無言主,二是將無重權,三是冗兵成災,導致兩宋軍隊一直缺少戰鬥力,屢受外辱,由此可見部隊治理的重要。
在戰爭中,出奇製勝的例子很多。德軍用高射炮攻擊坦克可謂是個創意。1941年,英軍為退守埃及的英國部隊增派了200輛馬蒂爾達重型坦克。增援後,英軍向德軍發起代號為“戰斧計劃”的反攻。進攻前,英軍了解到德軍37毫米反坦克炮對馬蒂爾達坦克無能為力。6月15日,英軍坦克噴著火舌大搖大擺地向德軍守衛的哈勒法亞山口衝擊,勝利似乎垂手可得。但激戰三天,英軍損失坦克九輛,寸步難行。後來一位被俘的英軍少校從德軍處得知:隆美爾利用88毫米高炮進行平射,來摧毀英軍的龐然大物。
二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
“譯文”
一般的作戰,總是以“正兵”合戰,用“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製勝的人,其戰法的變化如天地運行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樣奔流不息。終而複始,就像日月的運行;去而複來,如同四季的更替。
“心得”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一個“奇正”的命題,“出奇製勝”體現了孫子合理部署兵力、靈活運用戰術的思想。《孫臏兵書·奇正篇》雲:“同,不足為相勝也,故以異為奇。”作為一般的作戰原則,明於正暗於奇,與敵正麵作戰為正,圍剿、包抄為奇;列陣對敵、明攻為正,突擊、偷襲或采用特殊戰法為奇。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戰勝敵人,此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許多軍事家所運用。用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俯拾皆是。
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空軍遭受最初打擊之後,急忙將幸存的轟炸機轉移到距以色列900公裏之外的盧克索和巴納斯機場。這個距離超過了以色列飛機的作戰半徑,埃軍因而疏於戒備。可是,以色列空軍一反傳統的作戰原則,選用作戰半徑最大的“禿鷹”飛機,選擇了最有利的速度和高度,先關閉一台發動機保持單發飛行,待接近埃及機場時再采用兩台發動機全速突襲,再次出其不意地襲擊了位於埃及腹地的兩個機場。
三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譯文”
作戰的方式不過“奇”、“正”兩種,可是“奇”、“正”的變化,卻永遠未可窮盡。“奇”、“正”之間的相互轉化,就像順著圓環旋繞似的,無始無終,又有誰能夠窮盡它呢?
“心得”
奇正運用,變化無窮。在戰爭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打法,也沒有拘泥於固定模式的戰術,隻有隨機應變,出奇製勝才能戰勝對方。因此孫子指出“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他認為正與奇互為依托,又相互轉變,在相生相變中創造戰機,給敵人出其不意的打擊,使之措手不及,從而收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三國時的諸葛亮,用兵以謹慎得名。街亭失守後,各方形勢危急。司馬懿揮軍直撲諸葛亮的指揮中心,當時軍隊全部調出,來不及回援,城中隻有幾百士兵,形勢十分危急,諸葛亮這時大開城門,城中一切秩序井然,而諸葛亮坐在城門牆上,安然彈琴。魏兵隻好駐足城前,不敢貿進,司馬懿恐有伏兵,命令撤退。諸葛亮用空城計嚇走魏軍,是深諳奇正之道。他一改過去用兵的常勢,以“變”贏得了主動。
四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譯文”
湍急的河水迅速地奔流,以致能夠把巨石衝走,這是因為它飛快的流速所形成的“勢”使然,鷙鳥高飛猛擊,以致能捕殺鳥雀,這就是短促迅捷的“節”使然。因此,善於指揮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態勢險峻逼人,他進攻的節奏短促有力,險峻的勢就像張滿的弓弩,迅疾的節奏猶似擊發弩機把箭突然射出。
“心得”
孫子通過論述“勢”與“節”的特點,提出了在作戰時要善於利用態勢,掌握節製、控製距離、抓住稍縱即失的戰機,以快捷、淩厲的態勢,擊潰敵人。孫子認為創造和利用態勢,合理部署兵力,能使軍力得以充分發揮。指揮者要善於創造險峻的態勢,猶如“激水之疾,至於漂石”,利用短促的節奏,好像“勢如彍弩,節如發機”,使軍隊勇猛無比,所向披靡。
張齊賢借勢守代州。986年,遼軍侵宋,與宋軍相持於代州城外。知州張齊賢向潘美求救,潘美發兵馳援,但在途中又接皇帝之命撤回。張齊賢估計遼隻知潘美發兵而不知其收兵,令200士兵一人一旗,於城西30公裏外設置疑兵,又於遼軍退路處埋伏銳卒2000名。
之後,遼軍見火光四處,以為宋援兵已到,立時撤退。張齊賢開城出擊,伏兵路上截擊,遼軍大敗,代州之圍解。張齊賢利用潘美率軍來援所造之勢,誘使遼軍退兵,然後迅速展開伏擊與出擊,以少勝多,力挽危局,其勢險節短,可謂千鈞一發。
五亂生於治,怯生於勇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譯文”
向敵顯示混亂,是由於己方組織編製的嚴整。向敵顯示怯懦,是由於己方具備了勇敢的素質。向敵詐示弱小,是由於己方擁有強大的兵力。嚴整或者混亂,是由組織編製的好壞而定的。勇敢或怯儒,是由作戰態勢的優劣所造成的。強大或者弱小,是雙方實力大小的外在顯示。
“心得”
孫子把治與亂、勇與怯、強與弱看作是矛盾的統一體,兩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可見,戰爭的一切因素都在不斷的變化中,在作戰中,必須留意戰場形勢的變化,而根據變化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把握勝利的機會。治亂、勇怯、強弱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所以隻有處處警覺,處處小心,方得以把握時局。
六形之,敵必從之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譯文”
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會偽裝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因此會聽從調動;用小利引誘敵人,敵人就會前來爭奪;用這樣的辦法積極調唆敵人,再預備重兵伺機攻擊它。
“心得”
孫子認為,如果能利用計謀,影響敵方的行動,讓敵人落入自己的圈套,就能創造對己有利的形勢,從而戰勝它。所以優秀的將帥善於分析敵方的心理,利用各種因素影響調動敵方的行動,示之以利,投其所好,為全殲敵人埋下伏筆。
公元前341年,魏國太子申和大將龐涓率軍十萬攻趙,齊派兵救趙。田忌采用軍師孫臏之計,直撲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回兵救大梁,齊軍根據孫臏建議,采用佯退示弱、誘敵來追的方針。以每天減少軍用燒飯的灶數造成假象,令龐涓誤認為齊軍不敵而逃亡大半,便率部分兵馬追擊。結果在馬陵被孫臏的伏軍萬箭截殺,龐涓最後兵敗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俘虜了太子申。
七擇人而任勢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譯文”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努力創造有利的態勢,而不對部屬責備求全,所以他能夠選擇人才去利用和創造有利的態勢。
“心得”
孫子在此強調了“任勢”和“擇人”的問題。孫子認為要創造對我方有利的“勢”,才能確保戰爭的勝利。而“勢”要靠人去把握、利用,因此選擇適當的人才是創造和利用有利勢態的關鍵。曆史上,由於選人不當,用人失策,因而“失勢”造成兵敗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要求國君或將帥在關鍵時刻一定要選好人才,以便獲得有利的態勢,獲得最終的勝利。
周文王渭水得薑尚,蕭何月下追韓信,可謂擇人任勢。在戰爭中,領導者若能擇人任勢,就會取得戰爭的主導權和勝利優勢。
八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譯文”
善於利用態勢的人指揮軍隊作戰,就如同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和石頭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之處就靜止不動,置放在險峻陡峭之處就滾動,方的容易靜止,圓的滾動靈活。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推滾下來那樣,這就是所謂的“勢”。
“心得”
在《孫子兵書》中曾多次提到了“勢”,孫子一直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擅長造勢和因勢利導,懂得創造和利用有利的勢態是製勝的關鍵。“勢”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體現、使用和發揮。在有利的勢態上進行作戰,才具有更大的震撼力,也才能發揮勢的威力。
蒙古發動三次攻宋的戰役。第一次由窩闊台領軍,第二次領軍蒙哥汗都由於戰線長,兵力分散,最後損兵折將無功而退。而第三次忽必烈從襄樊開刀,實行中間突破,正如降將籠如德所言:“襄樊,宋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敗待何為?”可見襄樊一失,宋室自然大勢已去,這種態勢產生的衝擊力,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