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謀攻篇

  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譯文”

  孫子說:一般的戰爭指導法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為上策,而擊破敵國就略遜一等;使敵人全軍完整地降服為上策,而擊潰敵人的軍隊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為上策,而用武力擊垮它就遜一籌;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潰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並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而能使敵人屈服,這才算是最高明的。

  “心得”

  孫子在這裏提出了全勝論的戰略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軍事鬥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安國及保民,但戰爭必然要付出許多財物與性命等沉重代價,即使百戰百勝,終究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因此孫子提出了“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主張。

  他認為大至敵國、敵軍,小至敵之卒、伍,都能不戰而使其屈服。

  曆代戰爭中許多謀臣良將,都是將主要的心力放在戰場之外,主張以謀略取勝,以武力威脅和政策攻心相結合,或施以恩信,或曉以大義,或說以利害,或以敵製敵,或大張聲威,或大軍壓境,或斷其歸路,或絕其糧草,這些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求全求勝的光輝戰例。

  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譯文”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謀略戰勝敵人,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聯盟,再次就是直接與敵人交戰,擊敗敵人的軍隊,下策就是攻打敵人的城池。選擇攻城的做法出於不得已。

  “心得”

  在血與火的決鬥中,智慧之花常能結出勝利之果。孫子在這裏提出了以謀製敵,奪取全勝的戰略思想。通過戰爭讓敵人屈服有“智勝”和“力勝”兩種方式,相應就有“全勝”和“破勝”兩種結局。“智勝”對方,我方付出的代價不大,有助於保存實力;“力勝”,我方付出的代價大,各種損失不可避免;“智勝”能安國、保民,“力勝”將造成國弊兵疲的局麵。因此,孫子主張用謀略來製勝,通過“力”與“智”的完美結合,力爭不戰而屈人之兵。

  曆史上,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每次必輸,他總是以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所以屢戰屢敗。孫臏教他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就可以三局二勝,贏得全局,田忌按孫臏指點,果然贏了齊威王。馬還是那些馬,順序一變,勝負迥異,可見“謀”的重要。

  三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文”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不是靠交戰,攻占敵人的城池也不是靠強攻,毀滅敵人的國家更不是靠久戰。一定要用全勝的戰略爭勝天下,這樣才不使自己的軍隊疲憊受挫,又能取得圓滿、全麵的勝利,這就是以謀略勝敵的標準。

  “心得”

  俗話說:“殺敵三千,自傷八百。”可見戰爭雙方在正麵交鋒中不可避免的會有不同程度的傷亡,作為指揮者,應站在求全、求勝的角度,發揮計謀的作用,充分利用戰機的創造、兵力的部署、戰術的運用、目標的選擇等等,以智取勝而非以武力硬拚。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任命孟明視為大將準備突襲鄭國。牛販子弦高聽說這件事後,一方麵馬上派人到鄭國去報信,一方麵扮作鄭國國君的使臣,挑選了20頭肥牛去慰勞秦軍,說:“我們的國君聽說三位將軍率部隊前來,特意準備了一點薄禮,派我來此迎接慰勞你們。因為我國身處強國之間,所以隨時厲兵秣馬,枕戈待旦,你們見了不要介意。”孟明視聽罷,大吃一驚,想自己軍隊勞師遠襲,本想攻其不備,不想鄭國早有準備,於是撤軍回國,向秦穆公交差了。

  四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文”

  因此用兵的原則是,擁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擁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擁有兩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兵力相等就要努力抗擊敵人,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退卻,兵力弱於敵人就要避免決戰。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一味堅持硬拚,就勢必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心得”

  孫子在這裏論述了根據敵我力量的強弱而采取不同的戰術,審己察敵,量力用兵,以爭取最大的勝利而避免自己遭受損失,使戰與不戰均朝有利於我方的方向發展。一方麵孫子主張在具有優勢兵力的條件下,應該采用進攻策略,集中優勢兵力,采用“以眾擊寡”的作戰方針,並依靠靈活的指揮和巧妙的兵力部署來達到目的。另一方麵,他反對實力弱小之軍和強大的敵人死拚硬戰,以卵擊石,而要避其鋒芒,保存自身的實力。總之,無論對待敵人還是自己,都要審時度勢,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戰術。

  1858年,清軍圍困天京,其江南大營直接威脅著太平天國的中央政權,太平軍兵力不占優勢,為解天京之圍,李秀成與李也賢會師天京而進攻杭州,截斷清軍糧路。攻下杭州後,太平軍廣樹旗幟,虛設兵。清軍忙調五分之二的兵力,回救杭州,太平軍金蟬脫殼,會師建平,攻克了江南大營,解了天京之圍。

  五夫將者,國之輔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譯文”

  將帥是國君的助手,輔助周密,國家就一定強盛,輔助有缺陷,國家就一定衰弱。

  “心得”

  “將有才智社稷安”,在一定程度上講,兵法就是為將之法。將領作為製定軍事行動的決策者和國家戰略決策的執行者,不僅戰爭的勝負,甚至國家的安危均係於一身。因此,選將任帥,必須十分謹慎。如果將帥具備將之五德,即“智、信、仁、勇、嚴”,將會主安而國強。

  戰爭中,將領的素質關係著戰爭的成敗。戰國時,秦用國之兵攻趙,趙國大將廉頗扼守長平,深溝高壘,憑險堅守,秦久攻不下,無可奈何。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的離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輕率出擊,導致全軍覆沒,40萬降卒被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六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譯文”

  國君危害軍事行動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能前進而硬使軍隊前進,不了解軍隊不能後退而硬使軍隊後退,這叫作束縛軍隊;不了解軍隊的內部事務,而去幹預軍隊的行政,就會使將士迷惑;不懂得軍事上的權宜機變,而去幹涉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得將士產生疑慮。軍隊既迷惑又心存疑慮,那麽諸侯列國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隨之降臨了,這叫作自亂其軍。

  “心得”

  孫子在此論述了君主不能幹涉將帥的獨立指揮權的問題。一旦選好了將領,就應該授權於他,對於軍隊的作戰,國君不能任意幹預。雖然將領受命於君主,負責安國輔君保民的任務,但在受命之後,不能處處固守君命。孫子指出:“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君命有所不受。”身在戰場,熟知軍情的將領應該在“唯人是保,利合於主”的最高原則下,結合戰爭的實際進程,機斷行事,隻有這樣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否則就會“三軍既惑且疑”,必然自亂其軍,自取敗亡。

  七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譯文”

  預知勝利的情況有五種:知道可不可戰的,能夠勝利;了解兵多和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夠勝利;全軍上下意願一致的,能夠勝利;自己準備充足對付沒有準備的能得勝;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的,能夠勝。凡此五條,就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心得”

  孫子列舉了五種取得勝利的方法。這五種方法目的在於“知己”。在自身具備勝利條件的情況下出兵,才能有勝利的把握。可見孫子對於出兵打仗抱著十分謹慎的態度。他認為要對戰爭形勢的分析能力、用兵之法的掌握、軍隊士氣、自身準備情況和優秀將帥的指揮權等五個方麵了解自身情況,才能預知勝利。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誘趙括軍入包圍圈,並未馬上攻擊,而是斷敵援軍道路和糧食來源,讓趙軍斷糧46天,自相殘殺而食。在保障自己少受損失的前提下,坑殺趙軍40萬人。

  公元前478年,吳越兩軍在笠澤夾水對陣,勾踐為了打破這種膠著狀態,繼續發展進攻,就乘夜采取“左右句卒”之法,即各以一部兵力從左右兩翼偽裝強渡,誘使吳軍主力分向兩翼,然後以己之主力從兵力已經薄弱的吳軍陣地中央突入,大敗吳軍。

  八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所以說: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任何危險;雖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便有時能勝利,有時會失敗;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則每次用兵都會有危險。

  “心得”

  孫子用簡潔、鮮明的語言指明了戰爭的指揮者對敵我雙方情況的了解和認識與戰爭勝負間的關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子關於兵家製勝、“知”與“戰”關係的指導思想,它既包括了敵我雙方各種客觀條件的了解,和對戰爭的指導規律與作戰原則的認識,還揭示掌握和了解敵方情況與戰爭勝負的關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僅是曆代兵家必須遵循的謀略原則,也是一條科學的真理。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能很快地幫助劉邦消滅項羽,也是由於他能知己知彼。他向劉邦分析他能擊敗項羽的原因:“敵方有幾不利:一是有勇無謀,二是背信棄義,三是目光短淺,四是賞罰不分,五是不得人心,殘暴剛愎。而我方軍紀嚴明,深得人心。”劉邦聽了韓信分析,於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終於取得戰爭的主控權,逐漸反敗為勝,擊敗項羽。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