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用戰也勝,久則飩兵挫銳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文”
用這樣大規模的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曠日持久會使軍隊疲憊,銳氣受挫。攻打城池,會使得兵力耗竭。軍隊長期在外作戰,會使國家財力不繼。如果軍隊疲憊、銳氣挫傷、實力耗盡、國家經濟枯竭,那麽諸侯列國就會乘此危機發兵進攻,那時候即使有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挽回頹勢了。所以,在軍事上,隻聽說過指揮雖拙但求速勝的情況,而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技巧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戰事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有過。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無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處。
“心得”
在戰爭中,古今中外的軍事家都強調“兵貴神速”“速戰速決”的作戰原理。拿破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也許會失去一場戰鬥,但我絕不會失去一分鍾。”特別是進攻作戰,軍需消耗巨大,運輸任務艱難,久戰不下必然造成“國用不足”“屈力殫貨”。勞民傷財、國庫空虛的局麵將加重國家的經濟負擔,如果拖久了必然會導致“鈍兵挫銳”,軍心渙散,予人可乘之機。那時,“諸侯乘其弊而起”,將使自己四麵受敵,從而陷入困頓。
戰國時,齊湣王連年征戰,導致國力衰弱,反勝為敗,讓人深省。公元前301年,恃強好戰的齊湣王聯合秦、韓、魏攻楚,占領重立;公元前298年,齊又聯韓、魏攻秦,拔函穀關;公元前287年,齊再次聯合趙、韓、魏、楚共同攻秦,使秦廢帝號;公元前286年,齊敗秦滅末又侵楚。30年的征戰,使齊國鈍兵拙銳,國力日衰,兵弱將寡,將士離心。這時,燕昭王采取了樂毅的建議,統率燕、秦、楚、韓、趙、魏的軍隊一起攻齊,一舉而拔城70座。
二取用於國,因糧於敵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
“譯文”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次征集,糧草不多次運送。武器裝備由國內提供,糧食給養在敵國補充,這樣,軍隊的糧草供給就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導致貧困,就是由於遠道運輸,遠道運輸會使百姓陷於貧困。臨近駐軍的地區物價必定飛漲,物價飛漲,就會使得百姓之財富枯竭。公家財富枯竭,國家就急於增加賦役。如此一來,國內便家家空虛。
“心得”
孫子在這裏論述了軍事後勤的問題,提出“因糧於敵”的軍事思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戰爭,最主要的消耗即在糧草的供應上,對此,孫子明確指出“國之貧於師者運輸,遠輸則百姓貧”。
在當時交通運輸落後的情況下,遠道運輸不僅勞民傷財,致使兵饑民疲,還會加重國家的經濟負擔,使“中原內虛於家”,而且運輸線也會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一旦糧道被敵人斷絕,士卒將會困於虎口。基於這種情況,孫子提出“因糧於敵”的主張。在古代,“因糧於敵”的思想一直是指導作戰的原則,這反映了孫子取之於敵,用之於戰的戰略思想。
三智將務食於敵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譯文”
所以,明智的將帥總是務求在敵國解決糧草的供給問題。因為消耗敵國的1鍾糧草,等同於從本國運送20鍾,耗費敵國的1石草料,相當於從本國運送20石。
“心得”
古代軍隊的糧草運輸,往往耗資巨大,而且還必須派兵保護糧道,這不僅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而且還分散作戰精力。因此,曆代的軍事家都注重從敵國獲取糧食。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助於減輕本國沉重的負擔,免除運輸的壓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敵國的實力,並有較高的效益保障。“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表明了孫子認為“取敵之利”,可以達到“勝敵而愈強”的效果。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為運輸問題煞費心機,即使木牛流馬,似乎也不能有效地解決運輸困難的問題,為此,他不得不采取孫子“食於敵”的以戰養戰策略。231年2月,諸葛亮五出祁山,他命先頭部隊出陳倉、過劍閣,狡猾的司馬懿料定孔明此舉將“割隴西小麥,以資軍糧”,於是率軍至天水諸郡護糧。司馬懿依險堅守要害,蜀軍由於缺少軍糧,不得不兵退漢中。
四故殺敵者,怒也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譯文”
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軍需物資,就必須借助物質獎勵。所以,在車戰中,凡是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就獎賞最先奪得戰車的人,並且換上我軍的旗幟,混合編入自己的戰車行列。對於敵俘,要善待和保證供給。這就是說愈是戰勝敵人,自己也就愈加強大。
“心得”
孫子在此提出了用“怒”和“貨”激發士兵在戰鬥中勇敢作戰,繳獲敵人物資的手段。高明的將領不僅善於激發部隊對敵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敵愾,在戰場上勇往直前,而且善於利用敵軍物資,獎賞立功者,以激發鬥誌,提高戰鬥力。同時,孫子還主張善待俘虜,對他們要“善而養之”,不僅以精神感召來消除他們的思歸心理,有效地瓦解敵方的鬥誌,還可借俘兵來壯大自身力量,達到“勝敵而益強”的效果。
春秋戰國時,燕王以樂毅為將,率六國聯軍伐齊,拔城7餘座,還攻占了齊國的首都臨淄,齊僅剩即墨和莒兩城,情勢危急。田單故意揚言,齊國士兵最怕割鼻子,挖祖墳。燕國軍士中計,便割被俘齊兵的鼻子,掘其先人祖墳。為此,齊國軍民個個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決一死戰,報仇雪恥。田單見時機成熟,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複全部失地。
五兵貴勝,不貴久
故兵貴勝,不貴久。
“譯文”
因此,用兵打仗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宜曠日持久。
“心得”
戰爭中,時間是勝利的保證,在開篇孫子就曠日持久的戰爭對國家和民眾造成的危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因此提出進攻作戰應該速戰速決,寧可“拙速”,不可“巧久”。這種速戰速決的作戰原則,在現代戰爭中仍有借鑒意義。速戰能使我方擁有初戰的銳勢和主道戰爭之優勢,從而占據先機,而敵方由於要倉促應戰,常常措手不及,這樣有利於我方達到作戰的目的。
六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
懂得用兵之道的將帥,是人民生死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心得”
將帥是一切軍事活動的中樞,無論是軍隊的管理,還是部署作戰,將帥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行軍打仗是決定國家興衰存亡最為關鍵的活動,這關係到人民的生死,以及國家的存亡與否,可見將帥責任之重大。一個優秀的將帥不僅要嚴格治軍,還要周密謀劃,以求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而一個不懂用兵之法的將帥將會對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所謂“置將不善,一敗塗地”,甚至導致國破家亡。因此,在《孫子兵書》中多次提到了任用良將的重要性。
宋朝時,範仲淹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副使。1040年,西夏犯境。韓琦主張討平西夏,範仲淹認為應當注重農桑,減輕徭役,整頓武力裝備以加強防範,但不可貿然舉兵。韓琦貪功急進,導致水川口之敗,損兵折將60萬人,陣亡家屬哭聲振野。範仲淹則積極發展生產、整頓武備、養精蓄銳,被稱為“胸中自有十萬甲兵,不戰而降西夏”,可見知兵之將的確關係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