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文選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春秋時代,弱小的諸侯國要向強大的諸侯國進貢,負擔沉重。文中子產以“令德”、“令名”和“重幣”兩相對照,闡明利害關係,終於說服了範宣子,減輕了小諸侯國的一些負擔。
“原文”
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
“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雲:‘樂隻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宣子說,乃輕幣。
“譯文”
範宣子(晉卿)當權,諸侯向晉國貢獻的負擔很沉重。鄭國的人把這事看作憂患。二月,鄭國國君往晉國,子產(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委托書信給子西(子西隨鄭伯如晉),帶給範宣子,信上說:
“您為政於晉國,四鄰諸侯沒聽說(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卻聽說(向諸侯索取的)貢納很重,我呢,對此很不理解。我聽說君子掌管國家的,不是擔憂沒有財物,而是擔憂沒有好名聲。說到那諸侯的財貨,聚集在晉公室,那麽諸侯就會離心離德;如果您的私家依賴這些財貨,晉國人就會離心(當時範宣子當權,所以有可能占據諸侯的貢物,而使晉國其他貴族因不滿於範氏以權謀私而懷有二心)。諸侯離心離德,晉國受到損害;晉國人離心離德,您的私家就會受到損害。為什麽昏昧糊塗呢?那時如何使用貢物?說到那好名聲,是載德以行的車子;德行,是國家的根基。有基礎就不致毀壞,為什麽不致力於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與大家共同享樂,眾人快樂就能統治長久。《詩經·大雅·大明》說:(獲得擁護而)喜樂的統治者(隻:句中語氣詞,可譯為”啊“是國家的基石,是有美德的啊!‘上帝監護著你(武王),人民就不會對你懷有二心’,是有美名的啊!用‘恕’的思想來顯示美德,那麽好的聲譽就會載著美德傳播推行,因此遠方諸侯來歸附,近鄰諸侯能安心。難道不應該讓各國人都說您‘您確實是我們的養育父母’,卻要讓人們說您‘您榨取我們來養肥自己’嗎?大象有牙齒而使自身遭受圍獵,這是因為象牙珍貴可以作為財物啊!”
範宣子很高興,於是減輕了諸侯的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