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王
1.蘇美爾文學的黃金時代
蘇美爾文字出現之後,人類最早的文學和史學作品也逐漸出現了。
在蘇美爾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的大概是史詩。史詩中最古老、最著名的有3首,都是歌頌烏魯克第一王朝曆代國王、蘇美爾著名的英雄人物。這三首史詩是:《恩梅卡爾史詩》《盧伽爾班達史詩》和《吉爾伽美什史詩》。最後這首史詩現在被各國學者稱為“東方的荷馬史詩”。實際上,它比希臘的《荷馬史詩》還要早兩千多年,一直被奉為世界上第一部史詩。在兩河流域文學中,除了壯麗的史詩外,也有婉約的愛情詩,4000年前舒辛國王婚禮的讚歌就美麗而動人。
蘇美爾文學的黃金時代,至烏爾第三王朝(約4000年前)滅亡時結束。這一慘痛的曆史事件,後來產生了世界文學中的一大絕唱《烏爾滅亡的哀歌》。這首哀歌不僅是兩河流域文學的永恒柱石,而且成為各種各樣的哀歌的始祖。像聖經中《耶路撒冷滅亡的哀歌》,無論從風格、語調甚至內容,都受到了《烏爾滅亡的哀歌》的影響。
除了文學作品外,兩河流域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史學著作,這些著作大多是一篇篇簡短的文獻。四千多年前寫成的《蘇美爾王表》可謂世界最早的曆史著作,它隻用短短的2000~3000字,就把兩河流域幾千年漫長曆史輪廓勾畫了出來。同時期的《吐馬爾銘文》,內容更為簡短,卻保存了蘇美爾早期各邦的真實曆史。這兩個文獻,加上考古發掘所得文物,就成了我們今日描述蘇美爾曆史的主要依據。而巴比倫、亞述曆代諸王的詔令、年表、神廟文書等,經過近代學者的細心整理,也成為重現兩河流域曆史麵貌的主要材料。
2.《吉爾伽美什史詩》
被奉為世界第一部史詩的《吉爾伽美什》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古代兩河流域神話和史詩的總集,其原始形式來自民間創作的口頭文學,先由傳工傳唱、增補,後經編纂家整理、編定成集。關於這部史詩的創作時間,研究者們存在著意見分歧。中國的一種觀點認為,史詩的基本內容於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初具雛形。
具體地說,現有的不完整的五部關於吉爾伽美什的蘇美爾史詩作品,已經具有了後來的古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的主要情節。譬如《吉爾伽美什和生物之國》這部史詩中有英雄主角誅殺杉妖的情節;《吉爾伽美什和天牛》中有英雄主角拒絕女神的求愛以及殺死女神派來作惡的天牛的情節;《吉爾伽美什的死亡》中有英雄主角去尋求長生不死的情節;《洪水》中有關於大洪水的情節;《吉爾伽美什、恩奇都和冥界》中有英雄主角與亡靈對話的情節。所以,雖然一般習慣稱《吉爾伽美什》為巴比倫史詩,實際上它是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共同創造。更確切地說,它是公元前2000年代的巴比倫人對公元前3000年代蘇美爾人的文學遺產進行加工改造的結果。
經過學者們約半個世紀的發掘和整理;至20世紀20年代,不僅這部史詩的泥板基本全部複原,而且對其的翻譯、注釋和研究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進展。目前所見到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包括12塊泥板,每塊泥板大約載有300行左右,總共約3500行左右。
全部史詩從結構上看,可分為前言和正文兩大部分。前言的標題可以稱之為“烏魯克之王吉爾伽美什”,主要描述吉爾伽美什其人其事:他是一個萬事通;他是個周遊過世界的國王;他很聰慧,洞悉一切神秘和秘密之事,在洪水到來之前,他事先獲得了消息;他進行了長途旅行,曆經艱辛,回來後把所經曆之事刻在一塊岩石上。
正文按節發展可分為七部分,詳細講述了吉爾伽美什一生的傳奇故事。
吉爾伽美什做了烏魯克國王後,性情暴戾,荒淫無度,弄得民不聊生。天神聽到百姓的哭訴後,就為吉爾伽美什創造了一個對手恩奇都,讓恩奇都去製服吉爾伽美什。兩位英雄經過艱苦廝殺後,不分勝負。最後,兩位英雄惺惺相惜,遂結成了莫逆之交。他們生活在一起,做了許多有益於人類的事,其中主要有殺死保衛鬆樹的怪物洪巴巴,反抗女神伊什塔爾,擊斃女神派來的天牛等。故事描述道:當吉爾伽美什決心為民除害,殺死巨妖洪巴巴、救出女神伊什塔爾時,滿充了危險,但他勇敢無畏,不怕犧牲,誓死也要完成這項艱險的事業。經過殘酷的戰鬥,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終於取得了勝利。吉爾伽美什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敬佩,贏得了伊什塔爾的愛情。女神深情地向英雄傾訴道:“請過來,做我的丈夫吧,吉爾伽美什!”女神還說,如果他接受她的愛情,就能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不料,吉爾伽美什拒絕了伊什塔爾。他不喜歡伊什塔爾的水性楊花,到處留情,而且不善待自己的愛人。伊什塔爾遭到拒絕後,由愛生恨,便請天牛替她報受辱之仇。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與天牛展開丁生死搏鬥,最終除掉了天牛。不幸的是,他們受到了伊什塔爾的父親、天神安努的懲罰。天神讓恩奇都患上致命的疾病,離開了人世。摯友的去世,使吉爾伽美什悲痛欲絕,同時也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吉爾伽美什決心到人類的始祖烏特·納比西丁那裏去探尋永生的秘密。他在經過長途跋涉,曆盡千辛萬苦後,終於找到了烏特·納比西丁。烏特·納比西丁向他講述了人類曾經曆大洪水的滅世之災,但自己一家得到神助而獲得永生的經過。顯然,烏特·納比西丁獲得永生的秘密對吉爾伽美什毫無用處,因為再也不可能有這種機遇了。後來,吉爾伽美什得到的返老還童的仙草又不幸被盜,最後隻得萬分沮喪地回到了烏魯克。全詩以吉爾伽美什與恩奇都的靈魂對話而結束。
《吉爾伽美什》塑造了一個忠於友誼和愛情、崇尚偉大事業的英雄形象,歌頌了吉爾伽美什敢於鬥爭的無畏精神。史詩故事曲折迂回,情節跌宕起伏,語言十分優美,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也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披頭士樂隊
希臘具有化時代意義的另一件雕刻名作是群像《拉奧孔》。《拉奧孔》群像是羅德島三位雕刻大師阿基山德魯、阿辛諾拉斯和波裏多拉斯的傑出。傳說中的拉奧孔是特洛伊城祭司,因反對將木馬拖進城內而被雅典娜派巨蛇將其父子三人纏死。雕像大概完成於公元前1世紀,已是希臘化時代之末。它以拉奧孔居中,兩子分居左右,所以選擇的是拉奧孔父子正在與巨蛇博鬥但即將失敗的那一時刻。其時父親已被蛇咬,仍奮力掙紮,臉部因痛苦而變形,左邊的幼子已被大蛇纏牢,似乎已被窒息,頭軟弱無力地向後仰去,舉向天空的手好像也失去了力量;隻有右邊的大兒子尚未被纏住,他無助地看著父親,正試圖把腿從大蛇的纏繞中抽出,可人們自然會想到,他也難逃一死。《拉奧孔》把當時的緊張氣氛傳神地向觀眾表達出來,引起後世無數美術家的向往和景仰,它對近代西方藝術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邁克爾·傑克遜
1.維納斯的誕生
根據古希臘傳說,美神維納斯誕生於泡沫之中。據說克洛諾斯將他父親閹割後,隨手將切下的陽具丟入海洋,由於它是神體的一部分,所以不會腐爛,仍具有生命力並在海上漂浮著,並變成許多白色的泡沫。當這些泡沫到達塞浦路斯海岸時,就孕育出曠世美女維納斯。
2.維納斯與阿多尼斯的傳說
相傳阿多尼斯是庫普羅斯國王的兒子,任何一個凡人都沒有他那麽漂亮,他甚至比奧林匹斯山諸神還要漂亮。維納斯深深地愛上了他,因而引起了他的情人戰神馬爾斯的嫉妒。於是,馬爾斯化身為野豬,撞死了阿多尼斯,以泄心頭之恨。
3.維納斯與戰神馬爾斯的傳說
據說維納斯是戰神馬爾斯最鍾愛的情婦。她不甘心嫁給相貌醜陋又跛足的火神武爾坎,遂與馬爾斯私通。一天晚上,這對情人在宮殿裏睡得太沉了,被太陽神阿波羅發現後向武爾坎告發了此事。武爾坎氣呼呼地回到鍛爐旁,用青銅錘打出一張細如遊絲而又堅固難摧的捕獵用羅網,將它係在結婚大床的柱子和四周。當馬爾斯和維納斯同床共枕時,被網纏住,無法脫身。諸神都知道了這件事,最後在海神保證他們今後不再私通後,武爾坎才將兩人從羅網裏釋放。
4.“太祖奶奶”維納斯
“維納斯”是美的化身,這個名字在當今世界已是家喻戶曉。她是美神與愛神的象征,世界各地充斥著她年輕美麗的複製品。然而在2000年前的羅馬帝國,古羅馬人卻將其尊為“太祖奶奶”。
這和愷撒有關。
愷撒執政後,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宣稱自己是神的後裔。於是公元前68年,他在姑母的葬禮上說:“我姑母朱裏婭的家族從父係方麵說,乃是不朽的神的後代,我們朱利烏斯家族可以上溯到維納斯。”
為什麽愷撒會這樣講呢?他是根據什麽來判定羅馬人與維納斯之間的傳承關係呢?隨後愷撒大帝被刺身亡,人們根本無從知曉他是根據什麽講這番話的。
後來,奧古斯都時代的著名詩人維吉爾,在其長篇史詩《伊尼阿斯紀》中,藝術地解釋了愷撒與維納斯的承襲關係。
在希臘史詩中,有這樣一個記載:特洛伊城守軍與希臘聯軍大戰十年,雙方都湧現了許多英雄豪傑,特洛伊王子伊尼阿斯更在其中有突出地位。因為他是美神維納斯的親生兒子,特洛伊城破後,隻有伊尼阿斯得以背負老父攜帶妻兒出逃……
維吉爾在他的長詩中,續寫了上麵的故事:
伊尼阿斯逃出後,幾經風險才渡海到達意大利,可是這時他的父親、妻子皆已亡故,他便娶意大利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維尼亞為妻,並建立了拉維尼亞城——這便是拉丁族的起源。伊尼阿斯死後,其子阿斯加尼烏斯在拉丁坶建立阿爾巴·隆加城,開啟了羅馬人所屬拉丁支係的嫡派,而朱利烏斯以後又是羅馬最重要的一個氏族的名字(愷撒即出自此族)。阿爾巴·隆加王位曆經數代傳至努米托,努米托的女兒是西爾維亞,正是她生下羅慕路斯——羅馬的開國始祖。
於是,透過維納斯——伊尼阿斯——羅慕路斯這條線,羅馬人不僅和希臘人攀上了親戚,還成為希臘天神的後裔。
當然,這僅是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它是詩人維吉爾根據民間傳說藝術加工的結果。但是,由於它滿足了當時廣大羅馬人的“尋根”願望,所以立即得到羅馬朝野的認同。於是,維納斯在羅馬人的心目中既是保佑世人的天神,又成了拉丁民族的“太祖奶奶”。
麥當娜
古羅馬人對洗澡有特殊的嗜好,在很早以前,古羅馬人就建了許多極其考究的大型浴場,將沐浴溫泉作為養生與享受的一種方式。浴場在古代羅馬不僅是保持個人衛生的洗浴場所,還是一個具備休閑、社會活動、交際等多重功能的公共場所,是一個由不同功用的建築組合而成的建築群,是反映古羅馬建築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
古羅馬的公共浴場是當時建築中功能、結構和施工技術最複雜的一種建築群。浴場容納人數很多,也像劇場那樣是供民眾使用的,發揮著民眾俱樂部的作用。
這種浴場在共和國後期開始出現,最初可能是從城市或神廟附近公用的某種溫泉浴池轉化而來,隻有一兩個較大的熱水浴池;由於要經得住水汽侵蝕,因此一開始便采用磚石結構,以圓形為主,屋頂也多用穹隆圓頂。
到了帝國初期,浴場規模發展得龐大而複雜,大型的皇室浴場增設圖書館、演講廳和商店等,還有很大的交誼廳和運動場所。建築一律用磚石、水泥和拱頂等物建成,中央大廳寬敞明亮。羅馬建築追求空間效果和華美裝飾的特色與多樣化的用途,配合得可謂完美無缺。
公元2世紀初,敘利亞建築師阿波羅多洛斯設計的圖拉真浴場確定了皇家浴場的基本形式:主體建築物為長方形,完全對稱,從軸線上是熱水廳、溫水廳和冷水廳;兩側各有入口、更衣室、按摩室、塗橄欖油和擦肥皂室、蒸汗室等;各廳室按健身、沐浴的一定順序排列;鍋爐間、儲藏室和奴隸用房在地下;浴場地下和牆體內、拱頂內設有管道通熱氣和煙以取暖。
以後各代修建的卡拉卡拉浴場、戴克裏先浴場和君士坦丁浴場,均大體仿此建造。這幾個浴場的主體建築都很宏大,其中卡拉卡拉浴場是羅馬帝國時期遺留下來保存最完好的浴場,也是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結構最先進的浴場。浴場長216米,寬122米,可容納1600多人;戴克裏先浴場長240米,寬148米,最多可容3000千人。它們的溫水廳麵積最大,用三個十字拱覆蓋,是古羅馬結構技術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在各種類型拱券覆蓋下的廳堂,形成室內空間的序列,它們的大小、高低、形狀、明暗、開合都富有變化,對以後歐洲古典主義建築有很大影響。卡拉卡拉浴場以其規模、技術、工藝贏得了羅馬建築史上裏程碑式建築的地位。
浴場的主體建築物後麵是體育場,其餘三麵是花園,再外麵其四周都有建築物,整個浴場占地麵積很大。戴克裏先浴場麵積達11公頃之多。公元4世紀時,羅馬城共有大型浴場11個,中小型浴室800多個。
帝國滅亡後,皇家辦的大浴場多數遭到破壞。隻有卡拉卡拉、君土坦丁、戴克裏先等少數浴場幸存下來。16世紀,戴克裏先浴場高大的溫水廳,被改為天主教堂,保存至今;它東側的幾個廳堂現為博物館,西側的兩個圓廳亦成為教堂,還留存一些半圓龕和牆垣。雖說這個大浴場如今已麵目全非,然而人們在此駐足仍不難想象出它昔日的壯麗和輝煌。
惠特妮·休斯頓
赫庫蘭尼姆城,之所以被稱為地下“死城”,是因為它是毀於火山爆發。它又名海格力斯,以希臘神話傳說中的英雄海格力斯之名命名。在曆史上,它曾被意大利幾個不同的民族相繼統治過。公元前89年,它同龐貝城一起被羅馬人占領,成為古羅馬的一個屬地。當時占地麵積約23萬平方米,人口達5000人。
公元79年8月24日早晨,那不勒斯海灣晴空萬裏,陽光明媚。在海濱聖地赫庫蘭尼姆城,麵包師塞克斯塔斯·帕特卡斯正在麵包房烤製著麵包和糕點;修理店裏,修理師正在修理一個銅燭台和一尊油神銅像;蔬菜水果販奧拉斯·法菲熱斯正往水果和蔬菜上灑水;一位雕刻師正在加工一塊美玉,一個生病的孩子躺在珠寶店後麵的一所房子裏,手不停地揮舞,嘴裏不停地叫著,好像是想得到桌子上他愛吃的雞大腿和一堆胡桃;離這兒不遠處,一個粗壯的搬運工正在造船廠搬運一箱貨物,一個十四歲的小保姆正在照看僅十個月的嬰兒;十字路口的小吃店裏,小夥計正在屋子的牆上潦草地寫著送酒的次數和日期;而他的隔壁住著帕吐姆那斯和他的情侶艾菲安達。艾菲安達正在聚心會神地畫著一幅角鬥士與鹿角鬥的素描,而她的情人——帕吐姆那斯在一旁深情地注視著她。突然,帕吐姆那斯走到房間的斜坡處,在牆上寫下了一些簡單的單詞:帕吐姆那斯愛艾菲安達……整個城市的居民處在寧靜歡快的氣氛之中。
中午,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感到大地在震顫,並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和雷聲。抬頭望去,隻見東麵四公裏遠處的維蘇威火山口衝出一股蘑菇狀的煙柱,霎時間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滾燙的岩漿以每小時100公裏左右的速度迅速地湧向這座城市,其溫度估計高達攝氏900度。
驚恐萬狀的居民爭先恐後湧向海灘,沿海濱或乘船逃命。當維蘇威火山平靜下來時,赫庫蘭尼姆城已經被掩埋在厚達20多米的黑色岩漿下麵。維蘇威火山噴發後18小時,即清晨6點鍾左右,下起了暴雨,赫庫蘭紐姆城頓時成了一片水鄉澤國:在此之前,跑到海灘的赫庫蘭紐姆城居民還以為他們能夠幸免於難。不料,暴雨衝毀了山坡上的森林,以每小時約200公裏的速度,從維蘇威火山徑直撲向赫庫蘭紐姆城,霎時間城市被淹沒於20米深的洪流之下。當暴雨引起的洪流洶湧而來時,驚慌失措的人們才沿著狹窄的街道向港灣跑去;然而,火山爆發同時引起了海嘯,人們從海上逃生的路也被切斷:洪流首先衝毀了東北麵的城牆,接著沿著赫庫蘭紐姆的大街小巷奔流……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大水終於退去了,而泥沙也封埋了整個城市。
幾個世紀過去了,赫庫蘭尼姆城與11公裏外的龐貝古城逐漸被遺忘了,直到1709年,工人們在“死城”挖井時,發現了古時劇場的舞台,進一步挖掘後,發現了眾多的大理石構件。赫庫蘭尼姆就這樣很偶然地被發現了。當時,意大利正被奧地利軍隊占領。奧國一親王聞訊後下令士兵開挖隧道,以便攫取漂亮的大理石去建造他正在動工興建的別墅。
到了1738年,意大利皇家圖書館館長、人文學家唐·馬塞羅·凡努提侯爵開始在赫庫蘭尼姆城發掘。他采取井巷式的發掘方法,清理出土了三個穿長袍的羅馬人的大理石雕像、一些彩色圓柱和一匹青銅馬的軀幹。同年12月11日,找到一方銘文,從而了解到有個名叫魯福斯的人曾出資興建“海格力斯劇場”。
到了1927年,意大利政府決定對赫庫蘭尼姆城進行分階段的發掘,赫庫蘭尼姆城的原貌逐步得以顯現出來。赫庫蘭尼姆城建在由維蘇威火山流下的兩條溪流之間的高地上,四周高牆環繞。因此當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灼熱的岩漿首先襲擊了赫庫蘭紐姆城。當它成為泥流熱海中的孤島時的七個小時後,龐貝城也被覆沒。由於赫庫蘭尼姆城受維蘇威火山上流下的豐富地下水浸潤而保持潮濕的泥土的影響,使它比火山灰和浮岩覆蓋下的龐貝城保存得要好得多。許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腐爛的東西,由於保持了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同時又受不到空氣的影響,盡管曾經被熾熱的岩漿炙燒過,但仍和已經出土的四個行政區,以及石頭街、古羅馬廣場,長方形大會堂和一半的競技場一樣保存完好,發掘出來時幾乎與掩埋時沒有什麽兩樣。
由於落在龐貝城上的火山灰和浮岩比較疏鬆,掩埋得較淺,平均隻有3.6米深;而覆蓋在赫庫蘭尼姆城的熔岩混雜有許多巨大的岩石,掩埋得較深,平均深達20~26米,這就給發掘工作帶來了許多想象不到的困難,但是,對赫庫蘭尼姆城卻起了一種保護作用。它雖然使木料碳化,卻沒有毀掉木頭,因此,許多門窗在原來的位置上仍可隨意啟閉,青銅汲水機依舊可以運轉自如。而且,它們還阻止了早年發掘者的瘋狂的尋寶和破壞活動。
範吉利斯
龐貝古城是意大利的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古羅馬的一大驕傲,座落於意大利西南角的那不勒斯海灣。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會像那不勒斯海灣這樣擁有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裏享有充沛的水資源,有富含礦物質的火山灰,有意大利半島上最肥沃的土地,一年內可以有兩季或兩季以上的收成。這裏的氣候溫和,冬季短暫,春秋漫長,夏季由於海風的緣故不太炎熱。海灣則提供了優良的錨地,漁民因此而收獲頗豐。
距今約兩千年前,就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灣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在維蘇威火山的南麵,坐落著一個叫龐貝的小鎮。最早在這裏居住的是奧斯克人。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來到了這裏,帶來了先進的希臘文明;接著從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地區又來了一批人,他們帶來意大利的本土最古老的伊特拉士坎文明。龐貝就是在希臘文化和伊特拉士坎文化的共同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公元前3世紀,龐貝歸屬羅馬共和國。發展到奧古斯都帝國時期,龐貝已經成為十分繁華的商業城市和遊覽勝地。公元1世紀時,羅馬帝國的內外貿易發達,龐貝成了往返船隻的重要停泊裝卸之地。至公元62年,龐貝古城人口已增加到25000人。
龐貝背山麵海,風景秀麗,羅馬最富有和最高貴的家族紛紛在這裏建築極其奢華的鄉村別墅,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說家西塞羅在附近就擁有三處地產。
當時的龐貝古城建築在一個麵積約63公頃的橢圓形台地上,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700米,周長3800米。城牆用石頭砌成,磚石城牆長達3公裏,四周共設8個城門,其中東、南邊各有2個,西邊1個,北邊3個;另有14座城塔。當時最重要的城門是離海較近的西城門,即瑪麗娜門,在意大利語中是“通向大海之門”之意。街道用石板鋪築,街石的上麵留下兩道深深的車轍印,顯示了龐貝城的繁華。主街寬約七米,兩旁建有人行道。人行道上,每隔一步就埋著一塊高出路麵的石頭。這是為了方便雨天時行人走路用的。在每個較大街道的十字路口,都安裝著一個半人高、帶有雕像的石製水池,它們連接著一條長長的用磚石砌成的渡槽,把城外山頂上的泉水引進城來,供居民飲用。全城街道筆直,城內的四條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將全城共分為九個區;第一、二區在南部,這一帶有著名的龐貝競技場;第三、四、五、九區在東北部,屬尚未開發地區;第六、七、八區均靠西部,六區在西北,是古城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八區在西南,七區在六、八區之間,這三個區屬市內繁華地帶,大小劇院在第八區。
順瑪麗娜大街前行不遠,就是著名的龐貝廣場。龐貝廣場是城市公共生活、宗教活動和商業的中心。它占地約15000平方米,南北長142米,東西寬83米,四周圍有帶頂的柱廊。柱高十餘米,粗為兩人合抱。北端正中為羅馬主神朱庇特神廟,兩角有圖裏烏斯皇帝以及蓋爾瑪尼可斯的兩座凱旋門。南邊是市議會,還有奧古斯都、克勞狄、尼祿等皇帝的塑像。廣場東南位置,有一座公眾集會場所,正東有韋伯鄉皇帝神廟和拍賣行,東北是市場。廣場西側南端有座長方形的兩層大廈,大廈北鄰就是著名的太陽神阿波羅的神廟。廣場西北角還有一所公共浴室。
龐貝城中繁華地帶的第八區建有大小兩座露天劇場。大劇院可容納5000人,是公元前三世紀按古希臘劇場樣式修建的。小劇院位於大劇院對麵,約有1200個座位。古時候,這裏是表演戲劇和演奏音樂的場所。競技場位於龐貝城東南隅,建成於公元前15年,可容納12000人,設有包廂,被認為是古羅馬此種樣式建築中最早的一個。競技插附近有一座商業性花圃,裏麵有植物標本、澆水器具、花粉和香水瓶等,他們是用來製造香水和頭油的。
龐貝城中已發掘出的三座公共浴室都還基本完整。在古羅馬時期,浴室不僅僅是講究衛生的地方,也是公眾聚會的重要場所。那裏還設有閱覽圖書以及進行體育活動的地方,因而建造費用高昂,市政當局便籲請富裕公民出資捐助,並在浴室牆壁上鐫刻所有捐獻者的姓名。
公共浴室用大石塊砌成拱形屋頂,牆壁是磨光的凝灰岩。每個浴室分男女兩間,各有更衣室、冷水浴室、溫水浴室和熱水蒸汽浴室。整個浴室內部的陳設和裝飾非常講究,柱廊屋簷有浮雕、壁畫和雕像,還做了石躺椅。令人驚奇的是,在女浴室裏還裝有專門洗嘴唇的小噴泉。這些公共浴池使用統一集中的鍋爐燒水,再把水分送到男女浴室。浴室的天花板砌成圓拱形,使室內水蒸氣上升到天花板後凝結成水滴,然後順著圓拱頂緩緩流下,淌入牆壁上專門挖出的一條小水槽中,而不致滴到浴客們的身上。
那時期豪華住宅建築在龐貝成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維蒂之家和福諾之家。維蒂之家以闊綽著稱,建築模仿公元前4世紀的風格,力求古雅。福諾之家建得也是十分氣派,院內有表現主人福諾歡快起舞的大銅像,還有由28根石柱支撐著的拱形環廓。在他的客廳中安放著著名的巨幅鑲嵌畫《伊蘇之戰》,畫作生動地表現了公元前333年伊蘇戰役中,馬其頓國王與波斯國王戰場拚殺的場麵:畫作寬6.5米,高3.8米,據說用大約150萬塊彩色玻璃和大理石片鑲嵌而成。還有一座“秘儀別墅”,別墅裏住著29名女性。她們都有著健美的身軀,正在舉行著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神崇拜的宗教儀式。
龐貝城中,除瑪麗娜大街外,還有一條著名的“豐裕大街”。街上有呢絨、珠寶、香料、玻璃、石雕、鐵器等作坊,店鋪林立,商店、酒店、客棧遍布於大街小巷。商品琳琅滿目,生意興隆。在一家小酒店裏老板正在計算著今天的營業額和一些顧客賒賬的錢款數;一個藥店的櫃台上,一盒藥丸變成了碎末,旁邊還有一根藥劑師搓藥丸時來不及收起來的小圓藥條;一隻麵包房的烤爐中,還有一塊印有麵包商名字的烤熟的麵包……“豐裕大街”的盡頭是全城最大的建築物法院大廈。法院大廈同時也是商會所在地,當地的產品及中國的絲綢、非洲的象牙等都在此洽談成交。
當時在龐貝生活的達官貴族們使用“蠟版書”進行交流。“蠟版書”的製作其實很簡單:先用象牙、骨頭和金屬製成的針,在嵌入方木板的蠟版上寫字,再把多塊木板用繩穿訂起來,便成了一冊板書。
繁華的龐貝城就連空氣中都彌漫著休閑和享樂的氣氛,這裏的人們生活得如此舒適而安逸,可是他們做夢也沒有料到,厄運正悄悄降臨到他們的頭上,而這厄運正來自那座與他們相依相伴、沉睡了幾個世紀的維蘇威火山。
維蘇威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之一,海拔1280米,位於龐貝城西北十幾公裏處。有詳細文字記載的地球上第一次火山爆發,就是維蘇威火山。可是,在公元初年,著名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根據維蘇威地貌特征,斷定它是一座死火山,當時的龐貝人完全相信斯特拉波的這一論斷,對維蘇威火山滿不在乎。火山的兩側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平原上到處遍布著檸檬林和橘子林,還有其他果園和葡萄園。雖然有時溫度比較高,但並不被認為是什麽不詳的征兆。人們在山坡上種植果園,開墾牧場,動物們在山頂的灌木叢裏奔走。到公元79年災難來臨之前,火山周圍的居民與它已經平安相處了一千多年。
然而,地球自誕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漫長的歲月裏,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壓力逐日積聚,使得構成地殼的兩大板塊——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之間不斷地擠壓碰撞,從而使得地中海海底的邊緣向地球內部深陷,維蘇威火山及意大利西岸的一係列火山就是這種地質運動的產物。所以,雖然被稱為“千年死火山”,維蘇威火山還是有隨時蘇醒、爆發的可能,而且其威力和殺傷力無法預想。
公元62年,龐貝及其附近地區發生了第一場大地震,房屋和別墅倒塌,城市管道係統被破壞,許多人喪生於瓦礫中,六百頭羊被大地吞噬,雕像從底座上墜落,被摔得粉碎,到處都是驚慌失措的人們,以至於當時的羅馬皇帝曾考慮要遺棄這個地方。
這次地震其實是維蘇威火山蘇醒的一個前兆,地球內部被禁錮已久的壓力終於快要釋放了。然而,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隻是在震後積極努力地重建家園,像往日一樣地忙碌著。不知不覺之中,陰霾已經籠罩了這塊土地。
隨著地球內部壓力的逐漸升高,維蘇威火山周圍的地區發生了多次的震顫,水井幹涸了,地麵上的動物焦躁不安,一些經曆過公元62年地震的人們,紛紛收拾財物逃離這個地方。8月24日淩晨,毀滅性的災難終於降臨。火山灰開始從火山口上溢出,沉睡了千年的惡魔慢慢伸開了懶腰。下午1點鍾左右,先是有一片奇特的雲彩從山頂冉冉升起,向四周擴散,接著傳來震耳欲聾的爆裂聲,維蘇威火山如一門衝天火炮,以大約聲速兩倍的速度噴射出高達十七英裏的濃烈熔漿。熔漿在空中被粉碎成小顆粒,擴散成一個大雲團,隨著氣流向東南方向移動,很快籠罩了附近幾個城市。
火山噴出的大量熱蒸汽形成的雨水傾盆而下,山洪衝刷著山石泥土和火山灰,巨大的土石流順著山穀奔瀉而來,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硫磺和濃煙味。看到災難來臨,火山邊上的龐貝城裏陷入一片恐慌,大多數人借助各種交通工具選擇了逃離,但仍有千餘人留了下來,他們有的是為了找尋親人,有的是因為留戀家鄉的財產,還有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
隻兩三個時辰的工夫,覆蓋在龐貝表層的浮石和石頭已經厚達一英尺,建築物開始倒塌,人們或被浮石擊中,或被壓在塌陷的建築物下,或葬身於火災爆炸之中。當時擔任羅馬騎兵指揮和艦隊司令的普林尼,正帶著他的艦隊駐守在那不勒斯灣西北角的米舍諾。火山爆發後,他曾率領數名下屬乘一艘大船前往察看,被急劇湧來的火山石擊中,中毒窒息而死。而他的外甥及繼子、著作家小普林尼則幸免於難。隨著更多的岩石顆粒飄落下來,龐貝地麵浮石的厚度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達到了每小時增厚六英尺的速度。驚慌失措的人們在越積越多的浮石上爬行,有些人則簇擁到了還未被岩石壓垮的屋脊下。這是一個災難的時刻。
在一座富豪宅邸,房子正在修繕,主人家和工匠在災變時都躲入一條過道裏,全部死在一起,慘不忍睹。近郊一座別墅裏,主人和奴隸共20人都在災變時躲人地窖,結果同歸於盡,情景十分悲慘,一切都似乎發生在昨天……
隨後的幾個小時裏,火山先後猛烈噴射了六次之多,熾熱的火山雲團席卷了整個龐貝,所到之處,人和動物無一幸免。處於死亡邊緣的人們呼喊著,掙紮著,乞求庇佑之神的降臨,可惜這次黑暗真的降臨了人間。最後一次噴發的火山灰幾乎覆蓋了城市所有剩餘的一切,也掩蓋了人們痛苦不堪的最後掙紮。堅持了18個小時後,維蘇威火山的勢頭開始減弱,而此時的龐貝早已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成為了一片廢墟。
雅尼
教育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羅馬的教育可以明顯地分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階段。
1.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
古羅馬共和時代早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7歲以前,兒童在家裏接受父母的共同教育,培養道德,學習技藝。羅馬的學校教育出現較晚,公元前234年,一名獲取自由名叫卡爾維斯的奴隸開設了第一個收費的小學。共和時代後期,教育受希臘、古羅馬兩種文化的綜合影響,逐步形成以希臘模式為樣本的體係。公元前1世紀末期為帝國時期,教育為官方辦理,設立公立學校。小學以平民子女為主,培養臣民;中等教育和高等。
教育,即文法和修辭學校培養官吏。拉丁文取代希臘文以後,自然科學教育逐步削弱,教學與生活脫離。帝國時期還設有職業學校,學製4~5年,教授法律、醫學、建築學,方法以師徒傳授為主,注重實際。公元325年基督教定為國教,隨著教會興起,宗教教育興起,由教義學校、教義學院等學校教授宗教知識和一些文化知識。以後又設立兒童教會學校,逐步統治了整個教育界,形成教會學校獨霸的局麵。
羅馬的教育製度是在羅馬的社會政治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的最大特色就在於教育係統地為實現羅馬理想即培養優秀的公民和傑出的演說家提供了優質服務,並在繼承和發展希臘教育的同時,形成了獨特的拉丁文化教育。
2.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昆體良
昆體良(約公元35~100年)是羅馬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著名辯護師和修辭學教授。他出生於西班牙,後到羅馬專攻雄辯術和修辭學。他是羅馬第一個獲得政府資助的教育家,還因辦學有功,被帝國政府授予執政官的榮譽稱號。公元96年,昆體良寫成《演說家的教育》一書,全書共分12卷,全麵總結了古代西方在教學實踐方麵的成功經驗,並係統闡述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演說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專門研究教育理論的著作,同時也奠定了昆體良在西方教育史上的不朽地位。
昆體良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具有最高道德修養的演說家,對此,他提出了一整套對後世頗有影響的教育方案。昆體良認為,一個人應該從幼兒階段就要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純潔的道德熏染。昆體良十分重視學校教育的價值,認為學童隻有在通過小學、中等學校和修辭學校的學習以後,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演說家。昆體良同時也十分重視教師的作用,注重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但也強烈譴責教師對學生實行體罰,認為教師應當終身追求知識,不斷豐富自己,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培養出更好的學生。
昆體良是古希臘羅馬教育經驗的集大成者,西方近代的教育模式實際上就是按照他的教育理論建立起來的。
“天籟女王”恩雅
古羅馬人在雕塑藝術方麵取得了令世人曙目的成就。
在羅馬梵蒂岡博物館中,陳列有一件造型奇異、刻製精美的石雕:一老二少的三個男人正被兩條巨蛇撕咬和纏繞著,它就是著名的古羅馬藝術珍品:拉奧孔群雕。
拉奧孔群雕創作於羅馬帝國初期提比略時代。公元1世紀羅馬的科技名著《自然史》中曾有記述:這件作品藏在提圖斯的皇宮裏,是一切繪畫和雕刻之中最傑出的。
從米開朗琪羅到巴羅克大師貝貝尼,200年間藝術家觀摩學習仿效它的不計其數。18世紀時,美術史家溫克勒曼又把它作為古典藝術理想的典範,以闡發其“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理論。美學家萊辛還寫了《拉奧孔》一書,將之比為美學研究的楷模。19世紀以來,人們對希臘、羅馬了解愈多,拉奧孔群雕的曆史意義也就越深入人心。現在,學術界普遍把它當作希臘化雕刻的代表作,認定其具體製作年代為公元20年前後,歸屬於羅馬藝術的範疇。
拉奧孔群雕是按照維吉爾名作《伊尼爾特》史詩的描繪而創作的。在維吉爾的詩中,希臘人的“木馬計”被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奧孔識破,他極力警告和勸阻國王千萬不要把木馬拉進城,但特洛伊人拒絕了他的勸告並把木馬拉進城裏,最終導致特洛伊城被希臘人攻陷。拉奧孔對計謀的識破和對特洛伊的勸阻都得罪了希臘人的保護神雅典娜,後來雅典娜派遣了兩條巨蛇把拉奧孔父子三人活活纏死。作品描寫的就是這一悲劇性場麵:
一條巨蛇正凶殘地撕咬著拉奧孔的腹側,拉奧孔左手緊緊攥住蛇頸,力圖將它拉開。他的右手將蛇身高高擎起,想擺脫開它的纏繞。在左邊,他的大兒子正在伸手向他求救,而右邊的小兒子被巨蛇纏繞撕咬,已經無力掙紮。拉奧孔看到兒子被巨蛇折磨瀕死的表情,自己被撕咬和纏繞而無力相救,心靈和肉體上的痛苦均寫在臉上。他麵孔扭曲變形,張口大聲嘶喊,渾身肌肉痛苦地抽搐。這組雕塑充滿著緊張和悲壯的氣氛,是人類雕塑史上最為傑出的精品。
在無數藝術家和學者的眼中,拉奧孔群雕最為驚人之處是它以爐火純青的技法完美地表現了人的動態與感情,其豐富、深沉與典型皆非當時可見到的其他古典遺物所能及,堪稱古羅馬藝術的楷模。
神秘園
羅馬的醫學也是在希臘醫學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公元前14年,羅馬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立醫校。為羅馬醫學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是馬可·奧勒留皇帝的禦醫蓋倫,他在解剖學、生物學、病理學和醫療等方麵均有建樹,長期被西方醫學界奉為經典。
蓋倫(公元129~199年)是古羅馬最著名的醫生和古典醫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歐洲最後一位醫學大師。他出生於小亞細亞帕加馬地區的一個書香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後前往受奧尼亞、科林斯和亞曆山大裏亞等地遍訪名師,研習醫學與哲學,此後即以行醫為自己的職業。公元168年由於醫術高超被羅馬皇帝招為禦醫,此後便長期在羅馬宮延服務,直到去世。蓋倫一生勤奮,除行醫之外還潛心著述,據說其著作多達131部,流傳至今的有83部。最重要的醫學專著有《論理想的醫生》、《論醫術》、《解剖過程》、《身體各部分的機能》等。
蓋倫被後人公認為歐洲一千多年來醫學上的絕對權威,其醫學成就不僅奠定了西方醫學的基礎,而且代表了古代希臘、羅馬醫學的最高水平。一方麵他對以往的醫學成就作了高度的概括與總結;另一方麵,他又繼承了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和埃拉西斯物拉塔的生理學說,並以亞裏士多德關於靈魂的自然哲學思想為基礎,結合自己從事解剖學研究的一係列重大發現,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而又自成體係的醫學理論。從蓋倫的著作和整個醫學體係中可以看出,他在動物解剖方麵確有其獨到精深之處。他試圖通過動物解剖業發展醫學的方向不僅標誌著解剖學的萌芽,而且有力地推動了醫學的發展。他在解剖學方麵的偉大成就,不僅在歐洲,在世界上也是空前的,他不僅由於最早奠定了實驗生理學的基礎而被稱為實驗生理學之父,而且他還是最早認真研究解剖的學者,為世界解剖生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此外,蓋倫在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治療學方麵也有較為卓越的貢獻,為西方的生理學和診斷學奠定了基礎。
音樂劇之王韋伯
“拜占廷”這一名稱最初是指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古城拜占廷。這個城市始建於古希臘商業殖民時代,4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324~337年在位)在古城舊址上擴建羅馬帝國的東都,重振帝國雄風。此後,拜占廷城飛速發展,成為地中海地區第一大都市,而拜占廷這個名字也因此傳遍世界。
然而,在中古歐洲並不存在什麽“拜占廷帝國”,也沒有任何民族自稱為“拜占廷人”。當時,原羅馬帝國東部被稱為“東羅馬帝國”,其君主自稱為“羅馬皇帝”,當地的居民則自稱“羅馬人”,連他們的首都也冠以“新羅馬”。那麽,我們使用的“拜占廷帝國”“拜占廷國家”和“拜占廷人”等名稱究竟從何而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並非難事,這些稱謂實際上是近代學者在研究工作中開始采用的。1526年,德國學者赫羅尼姆斯·沃爾夫在最初奠定《波恩大全》編輯基礎工作中,第一次使用“拜占廷”一詞,以示這部叢書的內容有別於其他古希臘和近代希臘的曆史文獻。1680年,法國學者西維奧爾·杜康沿用這一名稱作為其《拜占廷史》一書的題目,用來講述這個以古城拜占廷為首都的東地中海國家的曆史。久而久之,學者們就將涉及這個古國的事物冠以“拜占廷”二字,東羅馬帝國也自然的被稱為“拜占廷帝國”。
埃尼奧·莫裏康內
拜占廷國家曆史始於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古城拜占廷為東都“新羅馬”,這一年是公元330年,後來該城改稱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拜占廷曆史起始年代長期以來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學者們對這一年代的判斷各持己見,意見多達近10種。本書采用通說330年作為拜占廷國家史的開端。
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拜占廷國家在330年時已經具有比較完善的政治實體。這時正是羅馬帝國曆史發展的轉折點,發生了“公元3世紀危機”,這場危機使羅馬帝國陷於全麵的社會動蕩和政治混亂。在動蕩的局勢中,相對穩定的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逐步發展,其作為帝國統治中心的政治地位逐步超過了帝國西部。自皇帝戴克裏先(245或246~約316年在位)及其後的多位皇帝將行宮設在帝國東部。直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擴建後的拜占廷城為“新羅馬”,標誌著具有獨立政治中心的政治實體的形成。而此時的羅馬和亞平寧半島作為帝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經名存實亡。新國家帶來了新氣象,遷都後的君士坦丁一世,在新國家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新國家還建立了有別於舊羅馬帝製不同的血親世襲製王朝,君士坦丁一世將皇帝的位子傳給其子君士坦丁二世(337~340年在位),並後傳四位血親皇帝,從而開始了拜占廷帝國王朝的曆史。同時,新帝國建立了由皇帝任免、對皇帝效忠並領取薪俸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機構,在拜占廷社會中,龐大的官僚階層由此形成,這個階層與羅馬帝國時期作為公民代表的官員存在著本質區別。有了官僚機構,當然少不了軍隊和法律,這些國家機構的建立直接服務於皇帝的統治。而皇帝成為軍隊最高統帥,同時還是立法者和最高法官。
拜占廷國家政治製度的劇變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自“公元3世紀危機”以後,西羅馬帝國陷入經濟蕭條、人口銳減、城市破敗、商業凋敝的危機之中,衰亡之勢不可逆轉。與之相反,東羅馬帝國則有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對危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早期拜占廷農村存在的公社製、隸農製、自由小農製、家村組織形式的多樣性使農業經濟一直比較發達的東地中海沿海地區避開了類似西羅馬帝國那樣嚴重的農業危機,因而,也為早期拜占廷國家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經濟發展條件。早期拜占廷國家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也使占有商業貿易地理優勢的拜占廷帝國,能夠繼承古代世界開創的東西方貿易傳統,發展起活躍的國際商業活動,以至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金橋”(馬克思語)。顯然,330年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地中海經濟區已經形成,它不再是西羅馬帝國經濟的附屬部分,而是一個具有獨立經濟係統的區域。不僅如此,其繁榮和發達的程度還遠遠超過羅馬帝國的西部。
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的變化必然造成拜占廷帝國在宗教和社會意識形態方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主要表現為基督教的迅速發展。基督教產生於1世紀的古羅馬,並廣泛流傳於東地中海沿岸地區,至3~4世紀時,它已經從被壓迫被剝削的下層人民的宗教逐步演化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其早期的性質、社會基礎、教義、教會組織和教規禮儀也隨之發生了巨大且深刻的變化,日益成為羅馬帝國政府的統治工具。4世紀上半葉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的《米蘭敕令》,和他親自主持召開的尼西亞會議,實際上是變相的宣布基督教獲得了國教的地位。基督教的發展與傳播,為普遍存在的對現實生活絕望的社會心理和頹廢思想提供了精神寄托,使意識形態的混亂局麵得到調整,而剛剛建立的拜占廷帝國也慢慢趨於穩定。由於東羅馬帝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相對繁榮,以希臘人和希臘化的其他民族為主體的拜占廷人,就開始有選擇性地吸收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古代東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積極發展具有獨立文化特征的拜占廷文化。可以說,東地中海地區一直是古典文化的中心,也是拜占廷文化發展的溫床。
約翰·威廉姆斯
自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新羅馬”,開始東羅馬帝國時代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陷,拜占廷曆史經曆了1100餘年。在此期間,拜占廷曆史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3個曆史階段,即330~610年的早期拜占廷史,610~1056年的中期拜占廷史和1056~1453年的晚期拜占廷史。
早期拜占廷國家經曆了由古代社會向中古社會的成功轉型。為了能夠在普遍的混亂和動蕩中找到維持穩定的統治形式,拜占廷帝國皇帝進行多種嚐試,其中以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的改革為突出的代表。查士丁尼一世以其畢生精力企圖重振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力圖恢複古代羅馬帝國廣大的舊疆界,其努力注定要失敗,因為在舊社會的框架和製度中尋求建立新秩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還了。565年查士丁尼一世逝世後,拜占廷帝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危機,政變不斷,外敵入侵,農田荒蕪,城市縮小,人口減少,特別是斯拉夫人、阿瓦爾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倫巴第人等周邊民族的四麵圍攻進一步加劇了形勢的惡化。
610年,希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登上拜占廷帝國皇位的寶座,標誌拜占廷中期曆史的開始。在此期間,為加速帝國社會組織的軍事化,拜占廷進行了以軍區製度為中心的改革。這一製度適合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有力地緩解了危機形勢,為穩定局勢、加強國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帝國國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拜占廷軍隊以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為基地,不斷對外擴張。到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拜占廷帝國勢力達到鼎盛,而瓦西裏二世(976~1025年在位)發動的一係列成功的對外戰爭成為拜占廷國家強盛的標誌。但事物是瞬息萬變的,曾經一度挽救拜占廷帝國危亡形勢的軍區製,在發展過程中暴露了一係列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軍區製下發展起來的大土地貴族日益強大,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足以與帝國中央集權相對抗,而軍區製賴以存在的小農經濟基礎的瓦解,成為拜占廷帝國衰落的開端。馬其頓王朝統治的結束標誌拜占廷帝國中期曆史的終結,同時也是拜占廷衰亡史的開始。
晚期拜占廷曆史是帝國急劇衰落、直至滅亡的曆史。11世紀末,曾鼎盛一時的軍區製徹底瓦解,帝國經濟實力急劇下降,國庫空虛,以農兵為主體的小農經濟的瓦解使拜占廷不僅陷入經濟危機,而且兵源枯竭。以大地產為後盾的貴族、特別是軍事貴族參與朝政、角逐皇位,他們相互殘殺,引狼入室,致使君士坦丁堡於1204年失陷於十字軍騎士之手。此後,拜占廷國土分裂,中央集權瓦解,領土不斷縮小,最終極盛一時的拜占廷到了淪為東地中海的小國的地步,而且還要在奧斯曼土耳其、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等強國之間周旋、苟延殘喘。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幹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在位)陣亡,拜占廷帝國最終滅亡。
詹姆斯·霍納
拜占廷帝國疆域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的狀態。早期拜占廷帝國疆域基本與原羅馬帝國的領土無異,到君士坦丁一世去世時(337年),其領土包括多瑙河以南的巴爾幹半島、黑海及其沿岸地區、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尼羅河第二瀑布以北的埃及、北非的馬格裏布地區、西班牙、高盧和意大利。5世紀初,拜占廷帝國的疆域並未發生改變,劃分為119個省。
查士丁尼一世繼承皇帝權力時,原西羅馬帝國的疆土幾乎全被日耳曼各小王國所占領,拜占廷帝國的領土僅包括巴爾幹半島、黑海南岸、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查士丁尼一世致力於恢複羅馬帝國昔日的光榮,多次對西地中海世界發動遠征,收回了帝國西部部分領土,重新控製意大利、北非馬格裏布沿地中海地區、西班牙南部和直布羅陀海峽。到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時(565年),除高盧和西班牙北部地區外,拜占廷帝國基本重新占據了羅馬帝國的舊領土,地中海再次成為帝國的內海。
可好景不長,被查士丁尼一世收複的昔日羅馬的領土一直在遭受外來的侵犯。6世紀末,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大舉侵入巴爾幹半島,波斯軍隊則進犯帝國亞洲領土,兵抵地中海東部沿海,倫巴第人的進攻也使拜占廷軍隊龜縮於拉文納總督區。至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更以凶猛的進攻奪取拜占廷帝國在亞洲和非洲的領土,從而導致帝國疆域發生巨大變化。8世紀時,拜占廷帝國疆域僅包括以阿納多利亞高原和幼發拉底河上遊為東部界標的小亞細亞地區,和以馬其頓北部為邊界的巴爾幹半島,以及愛琴海及其海島。此後,這一邊界基本保持不變,上述領土構成拜占廷帝國版圖。
直至9世紀,隨著拜占廷帝國國力增強和實施對外擴張的政策,其疆域有所擴大。巴爾幹半島包括阿爾巴尼亞和伊庇魯斯、直到多瑙河南岸地區又重歸拜占廷帝國所有,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島也再次為拜占廷人所控製,帝國的海上勢力遠達塞浦路斯島和克裏特島。10~11世紀帝國再次發動對外戰爭又取得了成功,其疆域又有所擴大,東部邊界推進到兩河流域中上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南部直到敘利亞地區的愷撒利亞城。在此期間,帝國西部疆界基本沒發生變化。
第4次十字軍沉重打擊了拜占廷帝國,他們攻占拜占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開啟了拜占廷人丟城失地的曆史。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尼西亞城流亡57年的拜占廷政府隻控製小亞細亞的中部地區。1261年拜占廷帕列奧列格王朝重新入主君士坦丁堡後,其疆域僅剩京城附近地區,黑海南岸的特拉比仲德王國、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莫利亞地區和伊庇魯斯山區雖然承認拜占廷中央政府的宗主權,但實行獨立統治。拜占廷帝國的版圖最終“確立”,直到帝國最後滅亡。
喜劇大師卓別林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拜占廷是一個民族眾多的洲際國家。早期拜占廷帝國的居民基本上是由原羅馬帝國東部地區各民族構成的。他們包括東地中海沿海地區各民族,即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希臘人,希臘化的埃及人、敘利亞人、約旦人、亞美尼亞人,以及小亞細亞地區的古老民族,如伊蘇裏亞人和卡帕多西亞人等,還包括西地中海的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等。雖然帝國的民族構成複雜,但是,希臘人和希臘化的各個民族是拜占廷帝國的主要民族,希臘人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居主要地位。這一時期,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民間語言則主要包括希臘語、敘利亞語、亞美尼亞語、科普特語等。到6世紀末,拉丁語幾乎已經完全讓位於希臘語,希臘語成為帝國的通用語言。
6~7世紀,由於帝國的疆域範圍的變化,早期拜占廷民族構成發生巨大變化。
首先,拜占廷帝國非洲的全部領土和亞洲的部分領土喪失於阿拉伯人,在這些領土上居住的民族隨之成為阿拉伯哈裏發國家的臣民,例如埃及人和約旦人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伊斯蘭化的。此外,西班牙人也逐步擺脫了拜占廷帝國的控製。
其次,斯拉夫人大舉遷徙進入巴爾幹半島,並作為帝國的臣民定居在拜占廷帝國腹地,在與希臘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成為拜占廷帝國的主要民族之一。這樣,中期拜占廷帝國的主要居民包括希臘人、小亞細亞地區各民族和斯拉夫人,他們使用的官方語言是希臘語和拉丁語。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帝國臣民的斯拉夫人與巴爾幹半島北部地區獨立的斯拉夫人有很大區別。前者與希臘人融合,成為現代希臘人的祖先之一,後者則獨立發展成為現代斯拉夫人的祖先;前者使用希臘語為母語,而後者以斯拉夫語為母語。這種狀況在晚期拜占廷帝國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2世紀以後,拜占廷帝國的主要民族成分基本上與中期拜占廷的民族成分一樣,隻是拉丁語不再為拜占廷人所使用,隻有少數官員和高級知識分子偶爾使用拉丁語。
在拜占廷帝國,還存在著一些源於不同模式的民族,他們無論定居何處都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其中以猶太民族為典型。另一些民族,如阿拉伯人和亞美尼亞人通婚融合的情況經常發生,從而產生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習俗。自11世紀後,吉普賽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總的來說,在6世紀中期以後,真正對帝國的曆史和文化等方麵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是希臘人及希臘化民眾形成的民族群體。
華特·迪士尼
君士坦丁堡經曆過迅速而異乎尋常的成功,尤其是當拜占廷帝國失去像安條克、亞曆山大等東部大城之後,它就成為帝國惟一的奇觀。事實上,帝國的其他城市如泰薩洛尼克、以弗所、特雷布宗雖然常有市集,擁有三四萬人口,經濟上也占有重要性,但與君士坦丁堡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君士坦丁堡能有如此成功還應歸功於他的始創者——君士坦丁,因為他很合適地選擇了古拜占廷位置。這座城市處於分隔馬爾馬拉海和黑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入口處,因此,它處於東方與地中海和歐亞兩洲之間海陸交通的匯合點。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它很快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的匯聚地。
為了強調新建立的君士坦丁堡是羅馬帝國的新都城,君士坦丁皇帝將它稱為“新羅馬”。事實上,君士坦丁堡幾乎就是古羅馬城的翻版,它的城區格局和全部的建築物幾乎完全按照羅馬的模式。君士坦丁堡模仿古羅馬城,將其城區劃分成七個地區,稱之為“七丘”,在此基礎上又劃分出14個區;君士坦西丁堡也同古羅馬城一樣將第二區命名為“卡匹托丘”,也將政治中心設於此;古羅馬城的皇宮與競技場相鄰,君士坦丁堡也做了相同的規劃;甚至連城市的管理體係和巡夜、消防組織的人數都與羅馬城相同。君士坦丁皇帝為了安撫他的臣僚們,還修建與羅馬城相差無幾的元老住宅,豪華依然。遷都後的拜占廷長期保留了他們在古羅馬城使用的拉丁語官方地位,盡管在新都城中真正懂得拉丁文的人並不多。
隨著帝國統治中心的東移,最後轉移到了新羅馬——君士坦丁堡城,它逐漸取代古羅馬城,成為拜占廷帝國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由於其優越的地理條件,不久,君士坦丁堡就成為亞歐大陸上最為繁榮昌盛的都市。
費雯·麗
奧古斯都廣場的北麵與賽車競技場相對的是高大莊嚴的大教堂,它就是由特拉勒斯的安特米烏斯和米耶的伊西多爾在532年到537年主持修建而成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基督教采用羅馬長方刑堂結構修建教堂,世俗建築物用來團結民眾,而教會在教堂則用來匯聚信徒。但教會想在教堂增建穹頂,它代表在教徒頭頂上的天國。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認為是最完美、最莊嚴的有穹頂的長方形大教堂。
大教堂在長方形平麵上修建了高達60米的半球狀屋頂,用1米的厚度頂住粗柱、牆垛、拱扶垛、拱頂等,保持平衡。當信徒離開奧古斯都廣場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穿過柱廊來到中庭時,眾多的建築物簡直讓人目不暇接,當跨過門廊進入殿堂時,總會不由自主地朝裝飾著耶穌聖像的穹頂望去,隻要朝光束照耀下的天頂看上一眼,就會沉浸在被神聖威嚴的氣派壓服和靈魂升華的情感中。出於對這種象征的敏感,君士坦丁堡人每個周六和周日都自覺來到教堂,接受神靈的洗禮。
從奧古斯都廣場到金門是君士坦丁堡的通道之一,延伸著一條有紀念性意義的街道——梅澤大道。兩邊都是柱廊,柱廊盡頭開設有商店。這條街道分別由圓形和長方形的廣場交替組成——君士坦丁廣場、提奧茲多廣場、公牛廣場、阿卡狄烏斯廣場等等。其他東西走向的重要街道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出現。
與之相反,次要街道卻很狹窄,曲曲彎彎,根據羅馬分區的傳統,從北到南的街道傾斜,有時甚至是一段階梯。相對通行方便的交通主要幹道,這兒的交通狀況也一直是讓君士坦丁堡人感到頭痛的一大問題。
奧黛麗·赫本
拜占廷人不僅繼承了古希臘人重視教育的傳統,還繼承了古希臘人熱愛文史哲研究的傳統,重視文史哲創作活動。我們將拜占廷人文史哲創作統歸於“文學”是因為當時的文史哲各學科之間並不像今天這樣區分明確,史學家可能同時就是文學家和哲學家,而哲學家不僅撰寫哲學和神學書籍,也創作文史作品,因此,文學在這裏是指通過文字進行創作的學術活動。拜占廷人在文學創作和曆史寫作方麵並沒有繼承到古希臘人那樣的靈感和氣魄,但是,拜占廷人有龐大的作者群體,在長期的連貫的創作中逐漸形成拜占廷獨特的風格。
拜占廷文學的發展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在早期,語言的不統一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拜占廷作家的創作大多使用希臘語,當時,在拜占廷各地流行著3種形式的希臘語。從4世紀建國初期,用於寫作的希臘語就與居民日常使用的口語有明顯區別,前者稱為“書麵語”,是知識界和有教養階層的語言;而後者稱為“民間語”,它並不遵循嚴格的語法和詞法,是一種用詞混亂、語法簡單的語言。直到12世紀前後,拜占廷社會才逐步流行標準的希臘語,更加接近古希臘語,即嚴格按照語法規則為元音和雙元音標注複雜的重音,這是一切受教育必須認真學習的語言。拜占廷希臘語是古希臘語和現代希臘語之間的橋梁,它也為現代希臘語的語法簡化和單重音體係改革奠定了基礎。
沿著曆史的脈絡,我們可以看到拜占廷文學發展大體經曆了4個階段。4~7世紀初是拜占廷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主要是由古代文學向拜占廷文學的轉變階段。
這個階段的拜占廷文學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古代文學逐漸衰落,新的文學形式和標準逐漸形成,奠定了拜占廷文學的基礎。基督教思想觀念、宗教抽象的審美標準取代了古代文學的相關內容,甚至寫作形式也發生變化。在這一翻天覆地的轉變過程中,基督教作家極力反對和排斥古代作家的“異教”思想理論,盡管如此,他們也不可能完全擺脫古代文學對他們的影響,因為他們也接受了同世俗作家一樣的基督教育。這種古代世俗文學對拜占廷基督教作家的影響在最初拜占廷支持所有文化知識的政策下表現更為明顯,尤其是那些努力發展教俗友好關係的基督教領袖們的立場更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並沒有刻意排斥世俗文化,而是逐漸將教會文學和世俗古代文學結合。
其中將教會文學和世俗古代文學結合的最成功的最突出的代表是尤西比烏斯(260~340年),他在撰寫教會曆史和君士坦丁大帝傳記中,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和基督教文風,創造了新的寫作風格。他的代表作是《教會史》、《編年史》和《君士坦丁大帝傳》。
尤西比烏斯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凱撒利亞城,師從當地著名基督教理論家、學者潘菲羅斯,後因躲避宗教迫害而流亡各地。但在他來到後西羅馬帝國卻受到了禮遇和款待。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當局頒布宗教寬容法律後,尤西比烏斯當選凱撒利亞城主教。機緣巧合的尤西比烏斯成了君士坦丁的好友,並得到了君士坦丁一世的重用,成為禦用史官。他積極參與皇帝主持下的重大教會事務決策。在他的一生中,著述頗豐,傳世作品也很多。他仿效晚期羅馬帝國作家阿非利加努斯的作品,完成了十卷本《編年史》一書。這本書提供了有關古代近東和北非地區統治王朝的詳細譜牒,以及其所在時代世俗和教會的大事年表。他所關注的重點主要是基督教的發展,尤其是他在此書中提出的觀點對後世影響很深。
尤西比烏斯的另一部力作是為了慶祝君士坦丁一世登基30年而成的《君士坦丁大帝傳》,該書主要描述了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06年7月稱帝以後其30年左右的統治,它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這位皇帝在羅馬帝國晚期的政治動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