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斯山的眾神
每個城市都有中心,同時也有它的守護神。奧斯瓦爾德·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說道,城市有其自身的文化,農民同其家舍的關係,就是現今文明人類同城市的關係。農舍有農舍的各種神祇,城市也有城市的守護神,有自己本地的先聖。城市正像農民的農舍一樣,也根植於土壤之中。希臘的雅典就是以其保護神雅典娜而得名。
雅典衛城(acropolis)原意是“城頂”或者是“城市最高處”。典型的城市成群地圍繞著一個山崗或高岩,理由是很簡單的,山頂原是天然的要塞,同時容易建築工事,防禦敵人。所以山頂或城堡最初便是城市,在希臘語裏叫做Polis,由於居留地擴大,分布到山岡很遠的地方,衛城就是位於中央高處,冠以建築的地方。衛城的山頂大致平坦,高於平地70~80米。東西長約280米(一說300米),南北最寬處130米。衛城的建築群的一個重要的革新是突破小小城邦國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綜合了多立克藝術和愛奧尼藝術。
衛城山門(Propylaea),建於公元前437~前432年,是由建築師穆尼西克裏(Mnesicles)設計建造的。山門前後各有六根多立克式柱子。東麵的高8.53~8.57米,西麵的高8.81米,底徑都是1.56米,簷部高與柱高之比為1:3.12.為了通過車輛與犧牲組成的獻祭隊伍,山門為五開間,中央開間特別大,中線距是5.43米,淨空3.85米。門的西半部,沿中央的道路兩側,有三對愛奧尼式柱子。朝聖者經山門進神殿時,會感到山門非常美觀。
柏拉圖曾讚美希臘的典禮,他說,過去有一個時候,美本身看起來是光輝燦爛的。那時我們跟在宙斯的隊伍裏,旁人跟在旁神的隊伍裏,看到了那極樂的景象,參加了那深密教的入教典禮——那深密教在一切深密教中可以說是達到最高神仙福份的;那時我們讚頌那深密教還保持著本來真性的完整,還沒有染到後來我們要染到的那些罪惡;那時隆重的入教典禮所揭開給我們看的那些景象全是完整的,單純的,靜穆的,歡喜的,沉浸在最純潔的光輝之中讓我們凝視,而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純潔……我們可以想象,在慶典的節日裏,古代的雅典人是如何排著長長的隊列,從廣場繞到進入衛城路上,走上通往山門的台階,而山門向外突出的兩翼猶如伸開的雙臂,以迎接從外麵來的崇拜者。山門的右邊的城堡上立著一座尼克·埃普台若斯神廟(勝利神廟)。進入衛城這個聖地時,最醒目的是帕提農神廟。而帕提農神廟是衛城最重要的神廟,位於衛城的最高處,是供奉雅典娜神的神廟。
神廟是古希臘最輝煌的建築。神廟在希臘文中寫作naos,愛奧尼亞方言是neos,它的原意是“神居住的地方”。這個詞還有一個狹義的用法,意思是“放置神像的神龕或內室”。建築神廟是希臘宗教發展的重要標誌。最初的聖地中的建築物是露天的祭壇。隨著宗教活動的製度化、程式化、簡陋的、天然的祭拜場所已不符合宗教活動的需要。建築水平、工藝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已能鑄造大大小小精美的神像,並感到有必要為這些神的化身建造容身之地了。此外,隨著城邦製的形成,希臘宗教活動同城邦的社會活動日趨密切,也使得在聖地建造神廟以供祭儀活動的正常進行成為必要……由於神廟建築和神像鑄造凝結著希臘人的藝術才能和智慧。以至於有些西方學者稱古典希臘文化為神廟文化,到了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希臘的神廟建築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熱爾曼·巴讚說,希臘寺廟的規模比埃及寺廟小得多,通常包括一堵矩形的光牆,四周有單一的或成雙的列柱。神像安置在內殿,內殿通常分為三個部分:內殿前是門廳,內殿後是聖器室或寶庫。房間都很暗,隻有頂上透光。在前部和後部(正立麵),徐徐傾斜的三角形屋頂構成兩個三角形斷麵——山牆,飾有雕刻。古希臘神廟建築貫穿於每個時期。古希臘信奉多神教,這些神靈據說是住在北部的奧林匹斯山頂上,他們由原先的祖先崇拜轉化為守護神崇拜,於是各民族、各城市、甚至各家庭與各人均有其守護神,所以到處建造神廟。最初的希臘神廟是非常簡陋的,後來神廟從磚木結構轉向石結構,到公元前6世紀逐漸定型為圍廊式。最著名的就是帕提農神廟。
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原意為“處女宮”,始建於公元前447年,前438年基本完成,前431年完成雕刻。主要是由伊克蒂諾斯(Iktinus)設計的,卡利卡蒂斯(Callicrates)也參加了設計,神廟中的雅典娜雕像是由黃金和象牙雕成的,由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亞斯創作。它是衛城的主體性建築,總麵積達2100平方米。神廟長69.5米,高20米,由60多根多立克柱式構成柱廊。其柱高10.4米,底徑約1.9米,柱身表麵刻有20道豎向凹槽。柱上的石梁不加雕飾,梁上的三隴板之間是高浮雕,描述希臘神話中拉庇泰同馬人搏鬥的故事。還有幾個數據足可以說明它是希臘最大的多立克柱式廟宇,8×17柱,台墓麵30.89×69.54米,底徑1.905米。神廟設前殿、正殿和後殿。它是衛誠惟一的圍廊式廟宇,形製最隆重。帕提農神廟命運多舛。公元5世紀時,神廟所供奉的雅典娜雕像被東羅馬皇帝搬走後失蹤,現僅存台座。神廟在6世紀改做基督教堂,東端加了一個半圓拱,1458年被土耳其占領後改做清真寺,並在西南角建了一座尖塔。最後神廟成了軍火庫,1678年在土耳其與威尼斯的戰爭中神廟被炮毀,隻剩下30多根石柱和斷壁殘垣。但今天依然可以看出其恢宏的規模和整飭精嚴的風格。無數現代建築大師都奉帕提農神廟為最高建築典範。
美國學者伊迪絲·漢密爾頓讚美道:帕提農神廟,大柱筆直挺立,磐石樸素堅實,建築物正麵是三角形的屋頂,顯明突出,沒有任何其他裝飾。這種絕對簡單的結構,在全世界莊嚴輝煌的廟宇、教堂、宮殿的建築群中獨樹一幟,這是希臘的奇跡。莊嚴又富有人情——地地道道的希臘式。它沒有埃及的建築中那種超人的力量,也沒有印度的建築中那種超自然的不可思議的形式。帕提農神廟是人性、人情的集中體現:寧靜,灑脫,條理井然,坦蕩自若。希臘人以他們強勁有力、歡樂明快的格局向大自然挑戰。他們在山巔建造廟堂,遠眺大海,背靠一線藍天。他們的心願是建造比大海、高山和藍天更偉大更壯麗的建築物。至於廟宇體積的大小,那是無關緊要的,誰也不過問它的體積。再說,由於年代久遠,有的已淪為廢墟了,不過這也沒有關係。幾根白色的大柱毫不動搖地矗立在森尼恩的上空,它們與鳥瞰大海以及雅典四周廣闊大地的帕提農神廟一樣威嚴。對於希臘的建築師來說,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理智能夠理解世界的規律,人的內在精神能夠領悟世界的美。
帕提農神廟是勝利的豐碑,它體現著人的力量,人的光輝,人的美:
奇跡,奇跡知多少——沒有一個比人更美妙!
他跨越風雨中白浪濤天的海洋——奇跡,
他主宰野山與叢林中的禽獸——奇跡,
他掌握了語言,思想敏捷——奇跡,
啊,人的奇跡!
勝利神廟(Althena Nike Temple)又稱尼克·埃普台若斯神廟,坐落在衛城山門右翼的城堡上。這個神廟是愛奧尼式的,神廟的設計人是卡裏克拉特(Callicrat)。公元前421年開始興建。台基的麵積很小,前後有四棵愛奧尼式柱子。保羅·麥克金德裏特說,當朝聖者從山門向上走過一段台階後,他會看到一座勝利女神的浮雕。像在帕提農一樣,這裏的人像也都是成幾何對稱的向一個中心點的移動(這兒是西邊),並在那裏為雅典娜舉行儀式。勝利神廟是以祈禱而不是以慶祝勝利為目的,它是原來圍繞山崗而建的許多小神廟的惟一遺物。
聖林起源於埃及,這是一種依附於神廟的樹林,即在神廟四周植樹造林形成神苑,產生神聖與神秘之感。古希臘人對樹木具有敬畏觀念,甚至作為宗教禮拜的對象,如古希臘婦女對於植物之神阿多尼斯的崇拜就是如此。聖林所栽樹木主要有棕櫚樹、解木樹、懸鈴木。在荷馬史詩中也描寫過謝麗亞的聖林、山林水澤仙女的聖林及卡呂索普的聖林,他們往往作為牆壁圍在祭壇的四周,以後才逐漸帶有神苑的景觀。在著名的阿波羅神廟周圍有一個聖林的遺跡,長達60米到100米。在奧林匹亞附近、環抱著宙斯神廟的聖林中,除有許多祭神殿外,還有一些地方並排放置了不少雕像、甕等,故稱之為“銅像與大理石雕像之林”。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辦的學校稱為“學園”(Akademeia),就因為設在園林中之故。公元前4世紀著名的學者講學的園地,內設祭壇、雕像、紀念碑,以及亭子、花架、林蔭道、坐椅等。因此,後來歐洲的高等學府往往都有優美寧靜的環境。
特洛伊木馬
古典時代希臘建築的傑出代表是奧林匹亞的宙斯神殿和雅典的衛城建築群。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無疑是一座豐碑式的大廈。整個建築及裝飾工程,曆時14個年頭,據說其建築師是伊利斯的利翁。神廟使用了當地一種古怪的由化石層形成的礫岩,這種礫岩很平凡,是一種以自然風格來襯托建築造型的美。它既不笨拙,又不浮誇,堪稱古希臘建築的優秀作品。神廟中那高大華麗的宙斯神像,據說是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的大手筆。
奧林匹亞的宙斯神殿建築於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457年,是一個六柱式的多利亞式神廟。它的建築設計雖然比較簡單,但在神殿內部安著出自著名雕刻家菲迪亞斯(公元前490~前430年)之手的宙斯像。神像取坐姿,全身鑲滿黃金象牙,且高達14米,著實給人以氣勢雄偉、威嚴華貴之感,很好地傳達了宙斯作為天神和人類兩界最高統治者的神韻。
從這座雕像建造完起,它就被稱作古代雕塑黃金時代的傑作。對雕像的保護據說是由菲狄亞斯的後代來負責的。傾倒橄欖油的奇怪風俗,按波薩尼亞斯的說法,可能是因為神廟潮濕的環境引起象牙的嚴重開裂,這樣可起到防裂作用。到公元前2世紀中期,情況變得特別糟糕了,於是南部邁錫尼城的雕塑家達摩芬農應聘修理這尊雕像。據說他幹得很漂亮,可能就在此時安放了四根圓柱放在座位下麵,以便撐住下麵的雕像,使其不致因太重而倒塌。
大約與此同時,即在公元前167年前,塞琉西王國國王安條克四世獻給宙斯神廟一塊“用亞述的編織花樣和腓尼基骰子裝飾”的羊毛簾幕。他把這塊近東的簾幕可能掛在雕像的背後。
雕像一直引起那些崇拜宙斯的人們的敬畏與驚歎。它建成之後過了四百五十多年,羅馬帝國皇帝卡利古拉(公元37~41年在位)按照那些劫搶希臘藝術珍品的羅馬征服者之習慣,渴望在羅馬擁有該雕像。工匠們被派去設計運輸此雕像的方案,但雕像“突然發出的大笑聲震塌了腳手架,工匠們也被嚇得四散而逃”。但到了公元391年,基督教會贏得勝利,牧師們說服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禁止異教徒舉行朝拜宙斯的儀式並關閉了神廟,就這樣奧林匹克運動會被勒令停辦,奧林匹亞的這座偉大的聖殿被棄之不用。
這尊有八百多年曆史的供朝拜的雕像,最後從神廟被運送到了君士坦丁堡以裝飾一所宮殿,菲狄亞斯的工作室也被一座基督教堂所取代。大約在公元425年,神廟因大火而受到嚴重損害,公元6世紀,阿爾菲奧斯河改變其航道,整個奧林匹亞地區也遭到了山崩、滑坡、地震和洪水的破壞。一千多年中,該遺址被厚厚的泥沙、碎石掩埋了。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的雕像雖幸免於這些災難,但在公元462年,君士坦丁堡廣場凶猛的大火燒毀了收藏宙斯神像的宮殿。當奧林匹亞的這所聖殿由於受到冷落而毀於伯羅奔尼撒之時,這尊非凡的雕像,已知的古希臘雕刻中最偉大的作品也在博斯普斯海峽對岸被毀壞了。
此外,這座神廟東西山牆上的雕刻也令人歎為觀止。東山牆所反映的是奧林匹亞地區的一個古老傳說:庇薩國王奧諾馬烏斯有一女兒名叫希波達米亞。神諭說,當希波達米亞結婚時,奧諾馬烏斯就會被新郎殺死。於是奧諾馬烏斯布告全國,要求前來求婚者與他比賽賽車,他會讓挑戰者先行出發,他自己在獻祭一隻羔羊後再追趕。比賽的出發地是庇薩,終點是科林斯。人們以為條件如此有利,當然輕而易舉地取勝。可是奧諾馬烏斯的車是戰神阿瑞斯送的,快捷無比,因此所有來求婚的青年在比賽中都一敗塗地。而按照比賽條件,失敗者無一例外地被處死。柏洛普斯從特洛伊渡海來到伯羅奔尼撤後,也參加了競賽。他收買了車夫,讓其弄鬆了奧諾馬烏斯的車軸,使其中途摔死。柏洛普斯順利地娶了希波達米亞。這本是一個十分血腥的故事,充滿了緊張激烈的爭鬥。可是雕刻家鬧中取靜,選擇了戰車出發前的時刻,居中者為宙斯,他是本次比賽的見證者,左右兩邊分別站著國王、王後、柏洛普斯、希波達米亞、賽者和馭者,值得注意的是雕刻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牆所提供的有限空間,它的中央由宙斯占據,形象最為高大,然後左右依次對稱地排列國王和柏洛普斯、王後和希波達米亞、馬車和馭者及代表起點、終點的河神,由於越向兩邊空間越小,因此馬頭均向著中央,兩邊的河神幹脆半撐半躺,恰好將腳伸在兩個底角裏,整個布局可謂天衣無縫。西山牆的雕刻則以動態為主,敘述拉匹斯人與半人半馬怪的戰爭。半人半馬怪本來是參加拉匹斯人婚禮的,可他們喝酒之後,竟強搶新娘,拉匹斯人在阿波羅的幫助下,將其徹底擊敗。對希臘人來說,這個故事象征著文明對野蠻的勝利。在這裏,阿波羅自然占據了中心的位置,他右手平舉,頭也轉向右側,裸露的身軀顯得無比俊美,又像一個威嚴的法官在做出裁決。在他的左右,分別是縛著頭的人群,他們也像東山牆一樣,隨著牆麵的高低或立或坐,或蹲或臥,恰好布滿整個山牆。
米諾斯迷宮
愛琴海上的羅得島,西距希臘大陸45000米,北距土耳其大陸19000米,屬希臘,麵積1400平方千米,人口70000多。
羅得島被認為是古希臘文明發源地之一。在神話傳說中,遠古時代,希臘諸神爭奪神位的戰爭結束以後,宙斯成為最高之神及大王。宙斯便給諸神分封了領地,惟獨忘了出巡天宮的太陽神阿波羅。直到阿波羅歸來,宙斯把隱沒於愛琴海深處的一塊巨石,封給了阿波羅。巨石欣然升出海麵,歡迎太陽神來居住。阿波羅對這塊領地很滿意,用他的妻子愛神阿芙羅狄蒂之女羅得斯的名字命名為羅得島。他的三個兒子卡米諾斯、莫諾利索斯,林佐斯也分封在島上,各自建立自己的城邦國。島上繁榮富足,文明興起。這種繁榮招引雅典、斯巴達、馬其頓、波斯、羅馬等大國相繼入侵,城池屢次遭到破壞。到了公元前227年,島上的所有城市在一次毀滅性的大地震中被毀。
島上其他三個城邦被地震摧毀後,未再重建城市,隻在遺址附近建了若幹小村落,因此保存了一些牆基、石柱。隻有阿波羅居住的羅得城幾度重建擴建,已見不到當年毀城的痕跡,隻有是從該市曆史博物館眾多出土文物中,可以窺見昔日的繁華。其中最為豐富的是大理石雕像,公元2世紀雕刻中的阿波羅頭像,公元1世紀雕刻的愛神阿芙羅狄蒂的裸體全身像都保存在這裏。隻是那座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的阿波羅銅像卻不知去向了。
這座太陽神巨像的鑄造過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00年。波斯人入侵羅得島,全島居民撤守島東端海岬上的林佐斯城堡,最終打退敵人的進攻,將敵人驅逐出島。勝利之後,人們將敵人遺棄的武器收集到一起統統熔化,由雕刻大師哈利塔斯鑄成阿波羅銅像,立於港口,雄鎮海疆。同時代的羅馬哲學家安蒂培特將其列入“世界七大奇跡”。
在2200多年前的那場大地震中,太陽神巨像震坍倒地,有人說銅像無法重新豎起,於公元7世紀被分解熔化製作成其他器械;有人說銅像被盜走,賊船在海上遇風沉沒了。後人隻能從史書簡略的記載中構思它的規模。據說,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就是從太陽神巨像聯想而來,那手擎火炬,頭戴光冕的姿勢略帶有太陽神像的影子。
梭倫改革
公元前800年左右,在經曆了400年的“黑暗時代”以後,城邦製度終於出現在希臘大地。公元前5世紀是希臘城邦製的黃金時代,實際上主要是就雅典而言的。
憑借提洛同盟的力量,雅典人在把波斯人趕出愛琴海的同時,在希臘大陸上向斯巴達的霸權也發起了挑戰。公元前465年,雅典的盟邦塔索斯暴動,斯巴達人秘密答應給予支援。雅典人則借機與斯巴達的宿敵阿哥結為同盟,向斯巴達的霸主地位挑戰。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最後在公元前445年簽訂了《三十年和約》,斯巴達實際承認雅典為希臘一霸,享有對提洛同盟的控製權。至此,雅典對外擴張達到頂峰。
與此同時,雅典的政治製度也發生了重大變革。馬拉鬆之戰、薩拉米斯大海戰、普拉提亞、米卡列、優裏梅敦等一係列重大戰役,無不是依靠普通公民的力量才最終贏得的,雅典海上力量的發展,使中、下層公民在國家中地位日益上升。作為海軍中的槳手,他們實際成了雅典軍隊的主力,相應地,他們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更大的權利。這種狀況決定了雅典政治變革的方向。公元前487年,執政官選舉辦法由投票改為抽簽。雅典人認為富有者無法利用其財富、聲望取得在抽簽競選中的優先權。公元前462年,厄菲阿爾特實行改革,剝奪了戰神山議事會的絕大部分權利,將其分別移交給議事會、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3個機構。
厄菲阿爾特的改革遇到了來自貴族方麵的猛烈抵抗,改革家本人的遭遇暗殺則充分昭示了鬥爭激烈的程度。但是,改革仍然繼續向前發展,伯裏克利成為新的領導人。他一麵繼續擴大雅典在希臘世界的影響,發出召開全希臘會議的倡議,加強對盟國的控製;一麵在國內推進政治民主改革。到了公元前457年,以前向來被貴族把持的執政官職位終於向第三等級公民開放,使雅典大約半數以上的人有機會、也有可能出任雅典的最高官職。為使貧民能真正平等參政,伯裏克利推行公薪製或津貼製,即對參與公務活動者,由國家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這是用經濟手段保證政治權利的有效措施。公元前451年,伯裏克利鑒於公民權日益成為一種特權,乃提議限製公民權的擴散,規定以後隻有父母雙方都是雅典人的人才能成為公民。大概也是在這一時期,公民大會對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控製大大加強。公元前462年以後,雅典勒石公布的法令的劇增,大抵也清楚地反映了這種趨勢。
其實雅典民主的繁榮是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公民經濟地位穩定、國家府庫充盈是黃金時代雅典經濟的基本特征。
雅典公民的經濟基礎是在公元前6世紀確立起來的。梭倫改革確定了雅典經濟基本的發展方向,即農業、手工業、商業全麵發展。庇西特拉圖時期,通過貸款給小農、鼓勵經濟作物種植等手段,大體穩定、加強了小農的經濟地位。邦主政治垮台後,原幫主政治城的公民們無需向任何人交稅。隻要他擁有適量的土地而又不懶惰的話,他應該可以養活自己。這是古代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小農們從未享受到過的殊遇。
公元前6世紀以來,雅典工商業一直處在上升發展階段,尤其是它的陶器生產,一直處在希臘世界的領先地位。公元前6世紀中期,雅典陶器出口超過科林斯而躍居希臘世界第一位,後又進一步排擠其他城邦的產品而享有壟斷地位。意大利、高盧、西班牙、北非和西亞地區,凡希臘人足跡所到之處,幾乎都有雅典的陶器。
這時期的雅典發展異常迅速,各生產部門都有長足的進展,而且可以代表古代較高的文明水平。有些開創性的事業,則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斯巴達300勇士
特洛伊史話
特洛伊城遺址位於恰納卡萊南部,北臨達達尼爾海峽。這裏是荷馬的不朽史詩《伊利亞特》中描寫的特洛伊戰爭的戰場。特洛伊城遺址坐落在平緩的城堡山腳下。據荷馬在《伊利亞特》史詩中的描述,3000年前這裏曾發生過一場激烈戰爭,特洛伊戰爭的故事要從赫拉、阿芙洛迪特、雅典娜三位美女的競爭開始。赫拉是宙斯之妻,阿芙洛迪特與雅典娜是他們的女兒。凡人國王佩利尤斯與新妻海仙女茜蒂斯舉行婚禮,紛爭女神埃裏斯帶了一顆金蘋果參加婚宴,說要送給在場“最美的女人”。赫拉、阿芙洛迪特、雅典娜三位女神都認為自己最美,應該得到金蘋果,於是埃裏斯故意請宙斯裁定他家中哪位女性成員有資格得到。宙斯很聰明,將這個困難的任務交給帕裏斯,也就是特洛伊王普勞蒙主子。三位女神提出優厚的交換條件:赫拉答應給帕裏斯超乎想像的力量;雅典娜答應讓帕裏斯在戰場上獲勝,名留青史;阿芙洛迪特則答應替他擄獲人世間第一美女的芳心。帕裏斯把金蘋果給了阿芙洛迪特。當時世間第一美女是宙斯與麗達之女海倫,但不幸的是海倫已嫁給斯巴達王梅涅勞斯,而海倫的凡人繼父丁達路斯因為擔心其他追求海倫的人不甘落敗而引發激戰,便要所有希臘統治者和戰士立下誓約,一起保護海倫與梅涅勞斯的婚姻。帕裏斯自願擔任特洛伊大使前往斯巴達,當他抵達斯巴達時,阿芙洛迪特便施神力讓海倫愛上帕裏斯。這對情侶帶著梅涅勞斯大部分的財物逃回特洛伊城。不久希臘諸王派遣“千艘船”出征特洛伊,誓言奪回斯巴達王的王妃與財富。由於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難攻,攻戰10年未能如願。最後,英雄奧德賽獻上妙計,讓邁錫尼士兵全部登上戰船,製造撤兵的假象,並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馬。特洛伊人高興地把木馬當作戰利品抬進城去。當晚,正當特洛伊人沉湎於美酒和歌舞中,歡慶勝利的時候,藏在木馬內的邁錫尼士兵悄悄溜出,打開城門,將早已埋伏在城外的軍隊放進來。特洛伊城隨後遭到瘋狂的掠奪和血腥的屠殺,最後被付之一炬,成為廢墟……
尋找特洛伊
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長期搜尋著達達尼爾海峽以南的一處曆史上稱為“特洛阿”的地區,試圖找到特洛伊城遺址。大部分的人將焦點集中在希薩爾裏克的一座小山丘上,其位置與荷馬筆下特洛伊城的地理位置大致相符。最致力於尋找特洛伊城的人,莫過於謝裏曼。他在1870年至1890年間,多次在希薩爾裏克進行挖掘。1873年6月14日,當謝裏曼站在靠近昔裏阿摩斯王宮廢墟環形牆附近時,目光突然被廢物層中一個形狀很特別的器物吸引住了,因為那東西後麵似乎有奪目光彩在閃爍,謝裏曼意識到那肯定是金子。在遣散雇工後,謝裏曼就在城牆下麵挖啊挖,終於可以把手伸進去了,於是一件又一件金銀財寶被取了出來。他回到居所仔細檢點,發現共有兩頂金皇冠,還有4066個近似心形的金片、16尊神像、24串項鏈,以及杯、瓶、耳飾、紐扣、針、棱柱等,總計8700件各式金質器件。謝裏曼認為這就是普裏阿摩斯王宮的寶藏,皇冠就是海倫戴過的。
特洛伊黃金失蹤之謎
1880年,謝裏曼正式將自己發現的那批寶藏送給了德國,送到了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藝術珍寶被統統打包,藏進了地下碉堡,以防不測。但在大戰結束的一片混亂中,取勝的蘇聯軍隊和美國軍隊占領了德國,許多珍藏品不是被士兵搶走,就是作為獲勝方的戰利品而被沒收,曾經轉移到柏林動物園的特洛伊黃金寶藏也不見蹤影了。但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特洛伊黃金寶藏懸案在1991年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1991年的春天,普希金博物館正在處理一些舊文件。莫斯科兩個學藝術的學生正好路過那裏,便主動幫助處理文件。他們找到了與黃金相關的文件。文件中詳細記錄了二戰時期蘇聯軍隊是如何從德國運回寶藏的。這兩個學生的發現使蘇聯人不得不承認他們將這批黃金藏在了某個地下室裏,但目前仍舊沒有公布詳細情況。
真正的特洛伊
謝裏曼去世後,考古學家在深達30米的地層中發現了分屬九個時期的特洛伊城遺址,時間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00年,找到了公元400年羅馬帝國時期的雅典娜神廟以及議事廳、市場和劇場的廢墟等等。謝裏曼發掘出來的那層廢墟,並不是特洛伊古城遺址,而是比特洛伊更古的一座古城遺址。學者們認為,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荷馬寫的特洛伊城已被毀壞了,而且他們鑒定出它就在上麵的第三層裏。謝裏曼在挖掘地層時正好穿過了它的廢墟。
史學界普遍的看法是,曆史上確實存在過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城,它始建於公元前16世紀左右,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端赫勒斯灣海峽東麵的希洛克。由於它地處歐洲和亞洲商業交通要道,因而日趨繁榮,在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曾盛極一時。當時,希臘各部落中貴族分子越來越多,部落膨脹,就要向外擴張,他們擴張的方向便是東進侵入小亞細亞,而特洛伊正好首當其衝,於是特洛伊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奧運會的由來
邁錫尼文明產生於約公元前1600~前1100年。邁錫民文明衰亡後,繼之而起的是荷馬時代以及古典後期的雅典文明。
邁錫尼文明的建立者阿卡亞人是希臘人的一支,約公元前1600年左右,他們從巴爾幹半島北部向南遷徙,分布於中希臘和南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一帶。稍後,一些阿卡亞人也進入了小亞細亞西岸及附近島嶼。希臘人進入巴爾幹以後,並未能立刻取代原有的居民。他們在和土著人的長期鬥爭與交往中,既學習到土著居民的農牧業和建房造屋的技術,還學了不少語言詞匯,後世希臘人的不少地名都可能來自這些土著居民。希臘人的語言和土著語言的廣泛混合,可能就是邁錫尼希臘語的基礎。
希臘人定居下來後,就開始建房築屋,燒製陶器,從事農牧業活動。但在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其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中、南希臘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先後進入繁榮時期。
邁錫尼文明的特點表現在:它的中心地點擁有宏偉的宮殿建築、堅固的城牆、巨大的墓葬、大量的貴金屬器皿、有高度藝術水平的手工業製品以及自東方輸入的大量奢侈品。
在邁錫尼文明巔峰時期,阿卡亞人創造出了不少人間的奇跡。他們所建造的宮殿,被後來的希臘人稱作“庫克洛佩斯宮殿”,因為他們不敢相信,古人能把這些巨大的石塊堆砌起來。因此在他們心目中,這隻能是傳說中的獨眼巨人庫克洛佩斯的傑作。
據古希臘傳說,邁錫尼時代的人們十分好戰:底比斯王奧狄浦斯自願流放後,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各自糾集同盟者,在底比斯城下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最後兩兄弟得到雙雙陣亡的下場。而邁錫尼王阿伽門農則為助其弟奪回被拐走的妻子,也興師動眾,糾集希臘各路兵力,跨海遠征。據傳說宙斯的私生子、勇武無敵的赫拉克勒斯曾奉其表兄邁錫尼國王歐律斯特之命,先後前往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埃裏西島,完成了鬥殺巨獅、奪回三身巨人看守的牛群、取回女神守護的金蘋果等12項艱巨的任務。另一位英雄伊阿寧因得到公主美狄亞青睞,竟憑著愛情的力量,一路上避開各種陷阱,克服重重困難,隻身遠征達克裏特島最西端的腓斯特斯城,戰勝了守衛在那裏的惡龍,帶回了金毛羊,確保了阿卡亞王國的繁榮。
希臘人初到巴爾幹時,統治者多采用豎井墓葬式。豎井墓中隨葬品十分豐富,且多為工藝水平很高的來自埃及、小亞細亞等地的貴金屬製品。公元前2000年代中後期,豎井墓為圓頂墓所代替。與豎井墓相較,圓頂墓規模更大,結構也更為複雜。邁錫尼的所謂“阿伽門農”的石墓,有一條長36米、寬6米的墓道,墓門高5.4米、寬2.7米。墓室為圓形,高14.5米,墓頂由33排大石板組成。因此,圓頂墓被認為是國王的墓,從此出現的邁錫尼國家也就被稱為“圓頂墓王朝”。
邁錫尼文明時代修建的城牆是一引入注目的景觀,它們當中最著名的可能莫過於邁錫尼城了。城牆的主要部分是碩大無比的石頭,據傳說邁錫尼城的城牆是由海神波塞冬的子嗣珀修斯在公元前15世紀建造的。整座城牆都是用粗糙的,未經修整的大石塊堆砌而成。這些石頭中最小的,據說兩頭騾子都拉不動。城門上方有三角形的巨大石雕,上有兩隻雄獅抱柱,故稱獅子門,這是歐洲大地上最為古老的石雕。邁錫尼的獅子門更是舉世聞名。它是在一塊巨大的門楣石兩邊各堆起石塊,上部的每一石塊都較下麵的石塊向中心錯開一點,從而形成一個三角形狀的空間。在三角形底邊的正中即門楣的中心豎有一根柱子,柱子兩邊各有一隻獅子。獅子的前爪均搭在柱基上,全身幾乎直立,既似昂首向天,又像瞪視著往來行人。前1450年,阿卡亞人的線形文字B(希臘文最早的一種寫法)出現於克裏特的克諾索斯王宮,是邁錫尼取得勝利的標誌。圓頂墓和線形文字B還出現於希臘其他諸多地區,也就是說,所謂邁錫尼文明,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的文明,而是包括邁錫尼、派羅斯等許多早期城市文明的總稱。邁錫尼文明時期已大量使用奴隸。他們分屬於宮廷、神廟、貴族所有,也有屬於金屬匠的。他們從事各種農業或手工業勞動,靠領取一定口糧生活。邁錫尼時代的國家組織還帶有軍事民主製的殘餘色彩。國王之下有指揮軍事的將領、王的仆從、公社的上層分子,有的地方還有長老會和民眾會。
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14世紀是邁錫尼文明發展的頂峰。此時北起中希臘的底比斯、南到伯羅奔尼撒南半島端,大體都處於邁錫尼文明的影響之下。前一時期盛極一時的克裏特則被希臘人占領;愛琴海中的基克拉底斯群島、小亞細亞西岸大抵也受到邁錫尼文明不同程度的影響;非洲的埃及、地處小亞內陸的赫梯帝國似乎與邁錫尼文明也有或多或少的接觸;連當時尚處於蠻荒狀態的意大利,好像也感受到邁錫尼文明的存在,進口了一些它的產品。整個東地中海地區,此時都成了邁錫尼希臘人活動的範圍。但到了公元前1250年左右,邁錫尼人開始圍繞主要的城市築起巨大的防衛城牆,這是因為他們的世界遭到了外來者的入侵。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這些城市相繼被毀棄,僅僅100年的時間,這些輝煌的邁錫尼城市文明就衰落了,從而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希臘開始走入一段全新的文明曆程。
薩拉米海戰
希臘古典時期的建築藝術的高度成就集中體現在雅典衛城的神廟建築群上。它包括衛城山門、帕特農神廟、尼凱神廟和伊利特昂神廟。上述建築可以稱得上世界上最古老、最壯麗、最完整的大理石建築群。
雅典衛城的建築群為古代世界藝術中的傑作,整個布局自然和諧。衛城建築不采用死板的對稱和單調的重複,它與周圍的自然界協調一致,幾乎完全保留著天然地形的特征。
衛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心一個不大的陡峭山頂上,高於平地70~80米。遠古時,衛城隻是作為禦敵的城堡。到了公元前5世紀,雅典為了紀念希波戰爭的勝利,適應雅典在希臘的霸主地位,伯裏克利開始大事修建衛城,將它建成一個宏偉壯麗的紀念性建築群。一些大小不等的神廟,依山就勢,高低錯落,高高地聳立在衛城上。由於山勢陡峭,隻有西端一個通道可以上下,人們隻要一登山,就可以看到左邊矗立起一堵8米高由石灰石砌的基牆。牆的北麵掛滿了希波戰爭的勝利品,牆頭上屹立著勝利女神尼凱的廟宇。尼凱神廟位於山門的西南側,與帕特農神廟相對,是一座規模較小的愛奧尼亞式神廟。它複雜的外形、優雅的格調,正好與帕特農神廟相襯托而取得某種平衡。神廟台基麵積不過5.38米×8.15米,前後各有4根愛奧尼亞式柱子,為了與山門的多利克式柱子相協調,特意加大了柱子和柱徑,使柱子比較粗壯。沿著基牆轉彎,抬頭可見雄踞於陡坡上麵的衛城山門。宏偉壯麗的衛城門廳建築在斜坡上,位於衛城的西端,它又稱山門,實際上是衛城的入口。山門的多利克柱式挺拔而莊重。在山門的後半部,沿大道的兩側,各有三對愛奧尼亞式柱子,以致形成兩種柱式融合貫通的一種典範。一進山門,迎麵便是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的鍍金銅像。走過銅像,在右前方的高台上,就是衛城的主要建築物帕特農神廟,金碧輝煌的帕特農神廟是一座八柱式的多利克式建築,其材料全是大理石。它是衛城的主殿,也是神廟中的皇冠。它坐落在衛城最高處,是雅典衛城重要的主要建築,整個工程由建築師伊克提諾斯和卡裏克拉特負責設計。神廟建築是采用希臘神廟中最典型的長方形列柱式,列柱為多利克式。柱子也是多利亞式的。神廟內殿分成正殿和後殿兩部分。殿堂中央立有雅典娜神像。它是在伯裏克利執政時,由菲狄亞斯、卡裏克拉提斯和伊克提諾斯負責,曆時約15年才建成的。八柱式門麵顯得十分寬闊,為了避免門麵寬闊而給人以扁平肥大的感覺,建築師們有意加高了柱子,柱高約10.5米,柱身直徑約2米,柱子的高度加上額枋、簷壁和屋頂,使帕特農神廟的高度達到19米,比6層樓還要高,有效地消解了門麵寬大給人帶來的不協調感,反讓其有渾然天成之美。
帕特農神廟的內部結構簡潔明快,共有前後兩部分。它的前部沒有任何雜物,專用於安置由菲狄亞斯製作的黃金雅典娜巨像。像高12米,其臉和手足部位貼有象牙,而盔甲、服裝都以金片貼就,其可謂是金碧輝煌。這樣一尊巨大的雕像當然不可能長久留存於世上,我們僅從後人的仿製品中可以窺見其一斑:雅典娜左手扶盾,右手前伸,勝利女神端立於其右手之上,身著戎裝,頭頂戰盔。絕不會有阿芙洛狄忒那樣迷人的微笑。雅典人當時不惜巨資建築如此巨大的神像,固然有向雅典娜女神還願,感謝她使雅典不斷繁榮強大之意,但更多的也許是想借她向希臘世界、特別是他們的鄰邦宣布,雅典是名副其實的“希臘的學校”。
帕特嫩的後廳乃是女祭司的住所和財庫,提洛同盟盟邦所繳納的貢金後來就儲存在這裏。庫內大廳用四根愛奧尼亞式的柱子支撐,反映了建築師們力圖綜合多利克式和愛奧尼亞式的願望。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簷部。本來多利克式的簷部就是額枋不加裝飾,而簷壁由三壟板和間板組成,菲狄亞斯等則在多利亞柱式之上,全部采用愛奧尼亞式簷部,從而使簷壁成為一條環繞全廟共約160米的裝飾帶。在這條裝飾帶上,菲狄亞斯和他的匠師們雕刻了雅典人慶祝泛雅典娜節大典的盛況,可謂別出心裁。而在東西兩麵的山牆上,菲狄亞斯則分別刻上了雅典娜的誕生及雅典娜和波塞冬爭當雅典保護神的故事,把雅典城邦和它的保護神之間的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帕特農神廟的北麵,有一座規模較小的厄瑞克透斯神廟,用以祭奉雅典傳說中的國王厄瑞克透斯。此廟建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暴發之後,全部采用愛奧尼亞柱式。柱子雕刻精美,雖不如帕特農豪華壯觀,但其建築結構因地形變化而複雜得多。在這座大廟裏,雅典人不僅供奉著厄瑞克透斯,還供奉了波塞冬和雅典娜,因為據說這裏就是他們爭當保護神的故事的發生地,波塞冬的聖泉、雅典娜的橄欖樹都在這裏。
這樣一座規模龐大的集合了多利克式、愛奧尼亞式優點的古典建築群,在其剛剛建成時就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讚揚。約五百年後,當羅馬帝國的希臘人普魯塔克寫作他的《伯裏克利傳》時,對雅典衛城建築仍然讚不絕口:
伯裏克利的這項傑作尤其驚人,因為它短期完成,卻能傳之永久。每一件工程都十分完美,立刻成為古跡,但又萬古常新,直到今天仍像剛剛建成一樣。它像是永世開放的鮮花,看來永遠不受時間的觸動,仿佛這些作品被注入了永不衰竭的氣息和永不衰老的靈魂。
遺憾的是,這樣一件古典藝術的瑰寶,卻沒能完整地保存到今天。
從走過的足跡來看,雅典衛城的命運真是多災多難的。它先是被東羅馬帝國統治,大約公元五世紀,基督教進入雅典,滲透進古希臘文明的經脈。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農神廟被改為基督教堂,聖母瑪麗亞代替雅典娜成為其主人。神廟的內部被改造,基督教徒的彩繪貼滿四壁,統治者還命令在西麵重新開了一個大門。
15世紀,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雅典又淪為土耳其帝國的領地。1456年,帕特農神廟又被迫改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廟內一切有關基督教的東西全被迫拆除,更換為伊斯蘭教的信物。時光荏苒,帕特農神廟幾經變遷,卻依然堅固屹立著。
1687年,威尼斯人圍攻雅典,堅固的帕特農神廟被土耳其人用作火藥庫。當年9月26日,威尼斯大軍一炮命中帕特農神廟,彈藥爆炸後,灰飛煙滅,這座古希臘人的傑作就這樣被無辜地毀掉。當威尼斯軍隊的總司令來到殘破的神廟前時,看到西山牆上的波賽冬雕像以及牽引雅典娜女神戰車的奔馬散落在廢墟中,便命令部下將其帶走。可惜那個部下太過笨拙,一失手雕像跌落,摔得粉碎。
帕特農神廟的毀壞並沒有引起土耳其統治者的關注,一年之後,土耳其人卷土重來,他們又在帕特農神廟的廢墟上重新建立了一座清真寺。但是,作為雅典城邦財源富足人傑地靈的體現,雅典稱霸全希臘的象征,雅典衛城的曆史之光卻永遠不會消亡。
雅典與斯巴達爭霸戰
在古希臘的氏族國家中,最有實力的是斯巴達和雅典,這兩個國家的教育製度也最有代表性。
1.斯巴達的教育製度
斯巴達是一個奴隸製城邦國家,位於伯羅奔尼撒(今名為摩利亞)半島的東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它群山環繞,交通不便,海岸線沒有合適的港口,不利於和其他城邦國家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但斯巴達的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種植,這裏鐵器的使用也較為普遍,有利於發展農業。因此,斯巴達的農業非常發達,成為古希臘最大的農業城邦國家。
在斯巴達,9000戶斯巴達奴隸主統治著250000奴隸,此外還有30000左右的皮裏阿西人,由於奴隸不堪忍受長期非人的統治,因而經常逃跑或發生起義暴動;由於斯巴達的地理環境易攻難守,它與鄰國的關係長期不和,經常麵臨他國軍事侵略的威脅。在這樣嚴酷的現實麵前,斯巴達的奴隸主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不得不對內殘酷地鎮壓奴隸的起義暴動,對外抵禦他國的軍事侵略。
在斯巴達,幾乎所有重大的事務都是由國家操辦和直接管理的,教育當然也不例外。為了維護斯巴達人的國家權利和社會政治製度,統治階級對教育非常重視,“國家追求的直接目標在把斯巴達人培養成戰土,培養成堅強的、受過鍛煉的、未來的奴隸主。斯巴達的一切教育也都服從於這個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所有的斯巴達人從小就要接受軍事教育訓練,為保衛國家的安全服務。
在斯巴達,生下來身體發育正常、無疾病或缺陷的嬰兒才能被允許存活下來,由孩子的母親或保姆負責照顧到年滿7歲為止。男孩子要被送到國家的教育機關,常年在那裏接受軍事體育訓練,直到18歲為止。
為了適應未來殘酷戰爭的需要,兒童和少年要把白天絕大部分的時間用於從事軍事體育訓練,練習角力、作戰遊戲和球賽;他們在夜間要經常參加捕殺奴隸的實習活動,以訓練他們的膽量和實際能力;為了使未來的戰士養成超人的忍耐力,教育者讓兒童在接受教育訓練的過程中經常麵臨各種艱難遭遇,忍受饑渴、寒冷和痛楚的折磨。
斯巴達的統治者重視對未來戰士的軍事體育訓練,也重視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但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則嚴重忽視,讀、寫、算都沒有列入學校的必修科目,許多學生在學校學習到18歲,但仍然目不識丁。學生在學校裏也要學習音樂和舞蹈,但他們學習這些東西的目的是為了鼓舞勇氣和培養嚴明的紀律。
學生到18歲時進入國家設立的“埃弗比”機構,在軍隊指揮官的指導下經常參加軍事演習和偷襲奴隸的活動,到20歲以後就成為國家軍隊正式的戰士。
斯巴達的女子和男子一樣,也要在國家的監督下接受嚴格的軍事體育訓練,隻是可以住在家裏。斯巴達的統治者讓女子接受強製的軍事體育訓練,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為了生育健壯的兒童,第二是可以在戰爭發生、男子出征的時候,把看守城市的任務交給留在城中的女子。”
從以上簡要的介紹可以看出,斯巴達的教育具有下列特點:
(1)鮮明的階級性。強調受教育是斯巴達人的特權,而奴隸則無權利接受教育。
(2)國家對教育高度重視,並建立公共的教育機構對所有的斯巴達兒童和少年(包括女子)進行嚴格的教育。
(3)重視對青少年學生進行軍事體育訓練,並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
(4)忽視對年輕一代的智育,造成他們身心的片麵發展。
(5)斯巴達由於重視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和軍事體育訓練放在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因而為保衛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勇敢無畏的戰士。但斯巴達的統治者對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根本不重視對青少年文化知識的教育,結果培養的人素質不高,“斯巴達人性格中保守、狹隘、孤傲的性格,甚至達到無知的程度”。
2.雅典的教育製度
雅典是古希臘的一個實力強大的奴隸主城邦國家,位於阿提卡半島上,三麵臨海,一麵環山,她的土地不適宜耕種農作物,但有利於種植橄欖、葡萄,她還擁有優良的天然海港,有利於發展貿易往來。雅典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大力發展手工業和采礦業,全力加強和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他們與其他競爭者相比是成功的,因此,他們獲得了愛琴海的貿易市場,給他們的統治者帶來了財富和勢力”。
雅典工商業的迅猛發展給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也加速了奴隸主階級內部的分化,經濟勢力不斷壯大的工商業奴隸主貴族與傳統農業奴隸主貴族的矛盾非常激烈,他們都力圖爭取自由民的支持,這對雅典的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和斯巴達一樣,雅典統治者同樣也高度重視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把教育兒童當做國家和每個做父親的職責,但它並不幹預整個教育的細節,也不對教育進行絕對地控製。”在雅典,既有國家設立的學校,也有私人創辦的學校。
為了使未來的雅典人更好地適應發展工商業,參與國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保衛國家的需要,雅典的統治者強調教育不僅要培養個人在參與保衛國家、處理個人休閑活動時所需要的忠誠、勇敢、強壯等品質,還要使他們具有多種才能,能言善辯,善於交際,能夠理智、公正、聰慧地處理經商和各種公共事務。
在雅典,兒童出生後也要進行嚴格的體檢,隻有身體健康的兒童才能被允許存活下來。出生後到7歲前,兒童在家主要由父母養育。7歲後,女孩子繼續留在家中由母親負責其教育,學習紡織、縫紉和生活起居、飲食等方麵的知識技能。7歲後,男孩子則被送到學校接受正規的教育。
在雅典,“初等教育的任務是為兒童打好將來參加公民活動和為國服務的基礎。”男孩子7歲以後,同時在私立的文法學校和音樂學校學習5-6年,前者讓兒童學習閱讀、書寫、計算的知識技能,後者則讓他們掌握音樂、唱歌和朗誦等方麵的技能技巧。13歲以後,雅典的兒童一方麵繼續在文法學校和音樂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同時又要在體操學校接受嚴格的體育訓練,幫助他們具有強健的身體,形成良好的個性。
15-16歲以後,大多數人開始在社會上就業,少數有錢有勢的貴族子弟則進入國家體育館接受2年左右全麵的體育、智育和美育。
在雅典,18-20歲的青年,屬於公民預備階段,他們可以到國家舉辦的青年軍事訓練團接受係統的軍事教育。到20歲,經過一定的儀式,他們被正式授予雅典公民的稱號。
從以上簡要的介紹可以看出,雅典的教育具有下列的特點:
(1)鮮明的階級性。在雅典,受教育是貴族和平民子弟的特權,奴隸根本沒有資格接受教育。
(2)注重文化知識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強調教育要培養在體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麵全麵和諧發展的雅典人。
(3)雅典的學校有國立和私立兩種。
(4)雅典對女子教育嚴重忽視。
由於雅典的統治者高度重視教育,重視文化知識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關心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因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多方麵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有力地促進了雅典工商業的發展,推動了該國的民主化進程。雅典的教育是世界教育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的教育(特別是古羅馬的教育和文藝複興時期西歐的教育)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亞曆山大大帝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基督教也相應地一分為二。西方教會稱羅馬教會,東方教會稱希臘正教,也稱東方正教。東羅馬帝國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屬地包括東歐、西亞和北非東部,君士坦丁堡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因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的移民城市拜占廷的舊址,故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廷帝國。
拜占廷文化和教育在中世紀前期的歐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發展水平遠遠超過西歐,對基輔羅斯、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各族都有巨大的影響。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雖然宗教上都信仰同一個上帝,都以《新舊約全書》作為信仰的依據,但是由於它們各自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經濟狀況不同,形成的政權形式不同,所以它們的神學思想存在很大區別,在文化教育上也有很大的差別。要了解拜占廷教育的特征,一定要先研究這些相關領域的內容。
拜占廷的社會和文化特點
拜占廷帝國具有多樣性的經濟形式。農業的主要生產者是自由隸農。他們擁有自己的家宅和生產工具,其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可繼續耕種父母的份地,雖然隸農要向土地占有者繳納一定數量的實物地租,並要負擔十分繁重的勞役,但這與奴隸製生產關係相比,還是有很大的進步。同時帝國各地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自由農民,經營著小塊土地,這幾種類型的農民正是帝國統治和社會賴以穩定的重要基礎。由於農民對於自己財產和土地的觀念不同於奴隸對於奴隸主的土地和財產的觀念,所以遊牧的蠻族無法深入拜占廷地區而能夠深入羅馬帝國的西部,這也正是東羅馬帝國雖也經曆了奴隸起義,外族外侵的打擊,卻沒有滅亡,能夠支撐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拜占廷帝國保留有古代的城市。這是因為日爾曼人沒能把戰火蔓延到拜占廷帝國境內,帝國內原有的大小城市受戰亂的破壞不大,城市中的手工業和商業仍然保持繁榮,首都君士坦丁堡不僅是帝國政治生活中心,也是工商業和文化中心。它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被稱為“溝通東西方的一道金橋”。城市中的世俗生活氣氛及城市經濟的特點能夠既有利於古典文化傳統的保持,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與西歐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的封建莊園有著天壤之別。
拜占廷始終保持有一個既有教權又是統一的世俗政權。政府從工商業中得到大量稅收,足以召募雇傭兵維持官僚體製,用以鞏固政權。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雖努力設法左右王權,但在拜占廷,教會權力始終沒有能夠超越王權。拜占廷帝國的皇帝對教會擁有無上的權威,皇帝可以頒布神學理論,可以給教會規定法規,教會按照皇帝的命令召開主教會議,並由皇帝任命教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當然,拜占廷的基督教會仍然是帝國的精神支柱,皇帝把教會看作是鞏固王權統治的有力工具。在經濟上給教會各種權益,還支持東派教會與羅馬教會對抗,並以法律形式給修道院和修道士極高的特權地位。但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正像他們所說的:不僅是為了崇敬上帝,也是為了鞏固國家。當教會財產過多、勢力過大時,以皇帝為代表的世俗統治階級就通過種種形式如破壞聖像運動等活動來打擊教會過於膨脹的勢力,同時加強貴族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因此,拜占廷教會始終依附於世俗王權,未能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上占據壟斷地位。這正是拜占廷文化教育能高於西歐中世紀文化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拜占廷保留了希臘時代的文化。拜占廷地區,是羅馬帝國依靠武力所吞並的希臘語地區,例如君士坦丁堡就是希臘移民所建立的城市,這一地區曾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無論在文學、藝術、哲學的領域中,還是在數學、物理和建築等方麵都產生了一係列充滿想象力和務實精神的輝煌成果。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在這些希臘語地區,深深地被高度發達的希臘文化所折服。雖然這些地區在成為羅馬帝國屬地時吸收了羅馬文化的一些內容,但仍通用希臘語,而且保留了希臘人對人性的看法。這裏不十分強調人性的“原罪”,東正教教會對世俗事務幹預程度比西羅馬教會小得多。拜占廷教會中繼續保持著用希臘哲學思想鑽研神學理論的傳統,這便使得拜占廷帝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和傳播了希臘文化。可以說在東正教教會中,其上帝的形象是按希臘文化的觀點勾畫在信徒麵前的。拜占廷社會和文化上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當西歐宗教教育主宰一切時,世俗性文化教育能在拜占廷得到保存與發展。
拜占廷的世俗教育
在東西羅馬帝國正式分裂之前,東部的教育就較為發達。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後,采取尊師重教的政策,國家把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政務,皇帝君士坦丁鼓勵學者到君士坦丁堡講學,並授給教師一些特權。東部私人講學風氣也較盛行,這裏的學者大都繼承了希臘羅馬古典教育的傳統,用希臘語教學,講授修辭學、哲學等科目。既使是基督教的教育家們,也多采用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昆體良等人的觀點來闡述基督教的內容。例如他們認為教育應重視對兒童道德品質的培養,而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兒童。他們不讚成體罰,主張用鼓勵和獎賞來教育兒童,用嚴肅的目光來表示譴責等。
羅馬帝國解體後,拜占廷帝國的教育仍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在西歐高等教育幾乎絕跡之時,拜占廷的城市中,高等學校還繼續存在。從古代直接承繼下來的雅典學院、亞曆山大裏亞的醫學校和哲學學校、貝魯特的法律學校以及其他城市中著名的修辭學校,都是當時古典文化教育的中心,對拜占廷初期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到公元4世紀,由於基督教勢力逐漸加強,出現排斥古希臘文化的勢頭,公元4世紀末在北非焚燒了亞曆山大裏亞的圖書館。公元415年,主教西裏爾遠唆使教庭殺害了著名的女數學家希伯蒂亞。公元529年,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閉雅典學院,放逐了學院所有的教師和學者。雅典學院關閉後,君士坦丁堡便成為全國教育的中心,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君土坦丁堡大學。這所大學成立於公元425年,由帝國政府直接設置,任務是為帝國培養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官員。學校邀請著名學者講學,由國家支付薪俸,而且免除教師的課稅負擔。公元5世紀時,曾有30多位教授在這所大學裏任教,主持希臘語、拉丁語、演說術、智者派學說、法學和哲學等講座。學生修業五年,七藝為教學的基礎科目。公元7世紀時,君士坦丁堡大學的教學活動曾一度中斷。公元9世紀中期,研究古典文化知識的活動又活躍起來,世俗教育重新加強。公元863年,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學,任命著名的哲學家利奧(Leo)擔任校長。學校開設哲學、幾何學、天文學和語言學講座。利奧親自主持哲學講座,並開設數學、音樂、語法、法律、醫藥等科目,利奧還時常邀請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學校一時聲譽大起,慕名來此求學者不僅有拜占廷的各地青年,還有阿拉伯地區和西歐各國的青年。
10世紀至12世紀,隨著拜占廷帝國的國力昌盛和海外貿易的繁榮,君士坦丁堡成了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古代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之風達到了高潮。學者們將考據、校勘和傳抄的古代手稿,加以整理,編纂成書。大量古代著作,於十一、十二、十三世紀由威尼斯的商船載往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對以後的文藝複興運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拜占廷帝國,法學教育一直受到重視。帝國初期,不但在君士坦丁堡高級學校講授法學,而且在一些地方設有法律學校。以後,法學教育的興盛是和查士丁尼皇帝的立法活動相聯係的。公元528年,他任命了一個由法律專家組成的十人委員會,經過多年努力,十人委員會編纂了《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法理元要》《法學總綱》和《法令新編》,統稱為《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把推廣法律知識看作是鞏固自己統治的一個手段,因而重視法學教育。在首都和貝魯特,由國家舉辦法律學校,兩校的學習期限均為5年,公元9世紀末,國家舉辦的法學教育一度衰落,但是到11世紀又得到振興。
在拜占廷世俗教育體係中,私人講學占有重要位置,在各城市,特別是希臘古城市,私人講學之風特別流行。拜占廷的初級學校,一直保留著希臘時代的傳統,即多為私人設立的學校。在這些私立初級學校中,招收6歲~8歲的兒童,講授正字法、文法初步知識和算術,以及荷馬史詩和聖詩集等初級讀物,還有不少學者,開設專門學科的講座,講授較為高深的學問。如哲學、語法學、修辭學、天文學、曆史學和法律學等科。著名學者利奧,在擔任君士坦丁堡大學校長之前,就曾從事私人講學。再如,著名哲學家米海爾·普塞魯(公元1018~公元1078年)也曾招收門徒,講授哲學。
在拜占廷,私人開設的學校,注重傳授古典科學文化知識,在教學內容上與基督教會學校對峙,成為傳遞古典文化的重要橋梁,為繁榮世俗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拜占廷的教會教育
拜占廷教會重視辦教育。修道院學校最早就產生於拜占廷,以後才傳到西歐。但東羅馬教會與西羅馬教會在修道的理論和製度上有所不同。拜占廷教會修道製度注重祈禱、讀經和生產勞動,提供善行,不像西歐教會那樣實行極端的苦行主義。拜占廷教會也不像西歐教會那樣鄙視古典文化,他的教育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繼續保持用希臘哲學的觀點和論證方法來鑽研神學理論,探討神學問題。
修道院學校中,每個修士各居一室進行課經和學習,學習內容完全是宗教性的。修道院學校不僅訓練修士,還重視組織抄書的工作。修道院建立圖書館,專門收藏經書和謄寫書稿,不少修道院學校的藏書都十分豐富。
主教學校在拜占廷教會教育體係中占有重要地位。主教學校的主要學科是神學,但並不排斥一些世俗學科,尤其注重傳授一些古典文學知識和古代哲學知識。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學校是拜占廷最高級的教會學校,到這兒擔任教職的人,都要經過嚴格的專門考試。當時拜占廷教會的神學權威雲集於此,使這所學校不僅成為教會學校的最高學府,而且是最高的神學思想中心。它有權解釋教會的政策和教義。學生在這裏研究基督教經典,也學習古代哲學家著作。七藝和一些科學知識也列入學習內容。為了培養能言善辯傳教布道的教會人員,學校也重視傳授講演術。
拜占廷的教會學校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保存和傳播了希臘文化。但是,教會保存傳播希臘古典文化,是利用希臘文化作為傳播基督教教義和鞏固基督教教會的工具,一旦希臘文化與基督教神學理論相背,兩者之間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教會便會采取一切手段對古典文化進行摧毀。前麵提到教會焚燒亞曆山大裏亞圖書館和封閉雅典學院便是明證。
在中世紀前期,當西歐的文化教育幾乎完全為教會壟斷、古希臘羅馬的典籍早已失傳、阿拉伯文化還沒有興起時,拜占廷帝國保存與發展了古希臘羅馬文明。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對東、西歐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發展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伯裏克利與希臘的“黃金時代”
西方文明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戲劇時代,當屬古希臘戲劇時代。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居住在愛琴海岸、希臘半島上的人們,在戰勝了海上強國波斯之後,贏來了政治、經濟的繁榮期。我們知道,古希臘包含著許多大小不一的城邦,以雅典為中心,形成了民主政治局麵,因為當時的統治者是伯裏克利,故有人也把這段曆史時期叫做伯裏克利的“黃金時代”。航海和貿易以及已經發展起來的奴隸製,不僅為希臘人創造著財富,也使得一部分人不必疲於奔命地終日勞作,而有了閑暇和娛樂時間,這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條件。
像世界上其他原始民族一樣,古希臘人是泛神論者,他們相信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神的旨意,神的世界也同人的世界一樣,有著為數不少的成員,並且各有各的脾氣,他們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俯瞰著人類的行止,也時常參與人世糾紛。古希臘人創造了神的譜係,如掌管雷電的神叫宙斯,他是神中之王,在他的管轄下,還有光明之神阿波羅,智慧之神雅典娜,海神波塞冬、戰神阿瑞斯、農神得墨忒耳、愛神阿佛羅狄忒、酒神狄奧尼索斯等等。在希臘人的神話中,神是萬能的,永存的,但卻並非完美的,他們也具有人性中的種種弱點。如在偉大的荷馬史詩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忒薩利亞的國王帕琉斯和女神忒提斯結婚時、遍邀所有的女神參加婚禮,卻惟獨沒有邀請阿瑞斯,而此人是極善報複的,因此,她偷偷溜進來,放下一個刻有“給最美者”的金蘋果。神後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佛羅狄忒,都認為自己最美,應該得到金蘋果,她們為此爭論不休,一直吵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