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古羅馬

  母狼哺育的羅馬

  據《荷馬史詩》記載:公元前1184年,阿伽門農率領的希臘聯軍運用“木馬計”,最終攻下小亞細亞城市特洛伊。按當時慣例,勝利者把這座曾經一度繁榮的城市夷為平地,特洛伊人慘遭屠殺。

  羅馬人的曆史就從這裏展開了。傳說特洛伊城被攻陷的那天晚上,希臘士兵像惡狼一樣在整座城中瘋狂砍殺,城內一片驚慌混亂,遍地都是鮮血和屍體。特洛伊將領伊尼阿斯率軍奮力抵抗,然而,當他看見特洛伊國王普裏阿摩斯被殺時,立刻意識到這座城市就要毀滅了。於是,伊尼阿斯拉著兒子阿斯卡尼俄斯(Ascanius)的手,背上父親安喀塞斯(Anchises),悄悄逃離了這座熊熊燃燒的城市。伊尼阿斯的妻子克瑞烏薩(Creusa)原本也一起隨行,但不知怎麽在混亂中走失了。絕望的伊尼阿斯隻好回去尋找妻子,他看見了克瑞烏薩的幻影,她叫他不要再找,於是他馬上逃走了。

  他們來到特洛伊附近的伊達山,在那裏建了一支船隊,準備進行一次航海。他們先來到色雷斯,在那裏伊尼阿斯遇上了普裏阿摩斯的兒子波呂多洛斯(Polydorus)的陰魂,波呂多洛斯叫他馬上離開。於是他們便前往提洛(Delos)向阿波羅神祈禱。阿波羅神告訴伊尼阿斯,他將會找到他先祖誕生的地方。安喀塞斯告訴大家,這個地方一定是克裏特島——那是特洛伊人的祖先透克羅斯(Teucer)的故鄉。

  他們來到克裏特島後,神給伊尼阿斯托了一個夢,告訴他那個地方實際上是指意大利,是他另一個先祖達耳達諾斯(Dardanus)的故鄉。特洛伊人的船隊又得到預言家赫勒諾斯的指點,建議伊尼阿斯前往西西裏。在去西西裏的路上,他們遇上了一對孿生怪物——庫斯拉和卡律布狄斯,這對怪物曾威脅過歸家的英雄奧德修斯。然而,當他們到達西西裏時,安喀塞斯在這艱險的航行中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之後死了。伊尼阿斯悲痛地將父親埋葬在厄裏克斯(Eryx)附近的德雷帕農角(Drepanum)上,並建了一座紀念他不朽的母親維納斯的神廟。

  女神朱諾(Juno)得知伊尼阿斯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神族,將來的某一天將摧毀位於北非的突尼斯(Tunisia)海岸上的一座城市迦太基,而這座城市是她最喜愛的一座。當伊尼阿斯的船隊從西西裏出發朝意大利進發時,她命令風神之王埃俄羅斯放出全部風神,伊尼阿斯眼睜睜地看著他的船隊在颶風中沉入大海。

  幸存者被海浪衝到迦太基,女王狄朵(Dido)熱情歡迎他們的到來,並為他們舉辦了大型的晚宴。宴會後伊尼阿斯向女王述說了他的冒險經曆,從木馬計到特洛伊的毀滅,以及之後的飄泊生活。維納斯想幫助伊尼阿斯,於是派丘比特(Cupid)使狄朵愛上他。愛情魔法應驗了,狄朵癡迷地傾聽伊尼阿斯的敘述,這時她感覺自己的血液沸騰了,愛情之火燃燒著她的心。

  這一切自然逃不過眾神之母朱諾的眼睛。她感到時機已到,決定把伊尼阿斯騙離該去落腳的意大利。第二天,狄朵和伊尼阿斯在林間打獵時,朱諾降了一場暴風雨。情急中,女王和伊尼阿斯找到了一個岩洞,借以躲避愈加凶猛的風暴。在洞裏,他們終於抑製不住強壓在心底的激情,完成了靈與肉的完美結合。然而,朱庇特(Jupiter)派來了信使墨丘利(Mercury),提醒伊尼阿斯他的偉大目標,告訴他必須馬上離開迦太基。

  伊尼阿斯不知道如何把這個消息告訴狄朵。狄朵一聽說他正在準備離開時,氣得簡直要瘋了。她罵伊尼阿斯是叛徒,並發誓無論他走到哪裏都要放一條惡犬追捕他。伊尼阿斯強忍住巨大的悲痛,終於決定踏上去往意大利的征程。

  悲痛欲絕的女王叫來她的妹妹安娜(Anna),她請求妹妹給她弄來一大堆柴,把那些引起她回憶的伊尼阿斯所有的物品都燒掉,包括他留下的那把利劍。與此同時,神的信使墨丘利托夢給伊尼阿斯,叫他在天明以前離開迦太基。黎明時分,狄朵親眼看見伊尼阿斯的船隊緩緩起航,她不停地咒罵,詛咒他們將有一個多災多難的航程,並希望將來他的子孫會敗在迦太基人手下。然後,她從劍鞘中抽出利劍,爬上高高的柴堆,將劍刺向自己的喉嚨,一下便撲倒在柴堆上層用英雄的衣衫和被褥鋪成的床上。她的身體很快就被燒成灰燼。遠遠地航行在海上的伊尼阿斯船隊,看見了迦太基冒出的濃煙,卻絲亳不知道那裏發生的可怕的一切。

  特洛伊人又一次來到西西裏島,他們在那兒停下來為伊尼阿斯的父親安喀塞斯舉行了殯葬儀式。在這裏朱諾鼓動特洛伊人將他們的船隻和暫居之地燒毀,後來在這裏建造了塞蓋斯塔城(Egesta)。然而女神又不允許這些流浪者留居於此。他們航行至那不勒斯(Naples)附近的庫邁城(Cumae),在那裏,伊尼阿斯遇上了一個占卜者,占卜者警告伊尼阿斯前麵的路途很艱險,而且意大利正在進行一場惡戰。伊尼阿斯乞求她允許自己拜訪冥府,他想再看一眼生前親愛的父親。占卜者告訴他:要去冥府容易,但回來卻很艱難。最終她同意護送他前往,但必須找一枝神聖的美洲寄生子屬植物的枝條方可安全通行。

  臨近黃昏,他們穿過忽明忽暗的通道向冥府走去。他們先來到冥河(Styx)岸,船夫卡隆(Charon)正吃力地把死者的陰魂運到河對岸,於是他們便請求卡隆幫忙。卡隆同意了,盡管他們活人的身體站在船上可能會導致船下沉。

  一登陸,他們首先經過一群兒童陰魂,然後來到自殺的亡魂的身邊。再過去,看見一群殉情者的陰魂,狄朵便是其中的一個。伊尼阿斯竭力對她說,他愛她,然而卻隻能違心地離開她去追逐自己注定的命運,但狄朵默默地走開了。占卜者把伊尼阿斯帶至戰爭英雄的陰魂區,他見到許多朋友並和他們說話,然後他們經過一條火河,那裏圍困著一群遭受永生懲罰的陰魂。

  他們終於來到那塊受到神的保佑的陰魂生活的綠地。那裏陽光明媚,空氣清新。伊尼阿斯的父親一看見兒子來了,高興得流下了眼淚。看著老淚縱橫的父親,伊尼阿斯張開雙臂試圖擁抱他,然而他的雙臂穿過父親陰魂的身體什麽也沒有觸摸到。安喀塞斯向兒子解釋了死亡、洗罪和再生的秘密,並告訴他將有一群人要誕生。這些人便是伊尼阿斯的子孫,他們終將有一天會給羅馬帶來無限榮光。父親還告訴他,他將會和一個名叫拉維尼亞(Lavinia)的意大利公主締結姻緣。伊尼阿斯吃驚地看著父親。然後他父親帶著他們倆走到通往陽世的大門口。

  伊尼阿斯回來後召集所有船員,向拉丁姆(latium)地區駛去。拉丁姆國王拉丁努斯(Latinus)最近做了個奇怪的夢。他夢見自己的女兒拉維尼亞將要嫁給一個陌生男子,而且他們的國家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度。但拉丁努斯已經把女兒許給了當地盧圖利部落(Rutulian)的君王圖努斯(Turnus)。然而當他接到伊尼阿斯捎來的信時,便想起了夢中的情景,於是就把公主許給了他。朱諾仍然念念不忘要讓特洛伊人遭殃,決定去唆使圖努斯。與此同時,朱諾在拉丁姆人與特洛伊人之間挑起了一場爭端,導致其中兩名拉丁姆人被殺。於是當地所有的部落以及拉丁姆人在圖努斯的領導下聯合起來,驅逐所有的特洛伊闖入者。

  拉丁姆軍隊開到了台伯(Tiber)河岸,伊尼阿斯看著如此龐大的軍隊馬上慌了,因為特洛伊人的人數實在太少了。然而河神托夢給伊尼阿斯,建議他去拜訪不遠處的阿卡迪亞(Arcadia)國王埃邁德爾(Evander),並和他們結成聯盟。後來,埃邁德爾同意援助伊尼阿斯並且邀請坎特魯斯坎加入聯盟。為了表示誠竟,國王還派自己的兒子帕拉斯與伊尼阿斯同行。

  為了使伊尼阿斯贏得勝利,伊尼阿斯的母親維納斯在一聲驚雷中從天而降,給她的兒子送來一塊華美而又堅固的盾牌。這塊盾牌是火神伏爾甘(Vulcan)應妻子維納斯的請求打造的。她告訴兒子,這塊盾牌將使他征戰沙場而百戰不敗。然而朱諾對伊尼阿斯的怒火還沒消除,她傳達命令,要圖努斯乘虛襲擊特洛伊人的營地,圖努斯立即聽命,照計行事。於是戰爭開始了。

  伊尼阿斯帶著阿卡迪亞援軍回來了,戰鬥還在繼續進行,然而悲哀的事情發生了,圖努斯殺死了埃邁德爾的兒子帕拉斯,並從他屍體上抽下腰帶作為戰利品。伊尼阿斯沒有和拉丁努斯爭吵,而後者則對他熱情款待,還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她,而且建議,希望他能停止這場血戰,讓他和圖努斯單獨決鬥。最終圖努斯同意決鬥,盡管王後阿瑪塔(Amata)在一旁極力勸阻。王後很喜歡圖努斯,直到如今仍然想讓他成為拉維尼亞的丈夫。

  朱諾決定不惜一切徹底毀滅特洛伊人。她警告圖努斯的妹妹朱特娜(Juturna),她的哥哥將會在與伊尼阿斯決鬥中死去;如果要救他,就必須想法停止這場決鬥。於是,朱特娜化裝成一個拉丁姆土兵,喚醒盧圖利人,帶著他們衝進了戰場。

  伊尼阿斯正準備召集他的隨從回去,忽然他的背部中了一箭。圖努斯看見伊尼阿斯中了一箭,頓時欣喜萬分,立即跳下戰車,殺了許多特洛伊人。戰爭眼看又迫近了,這時伊尼阿斯的醫生絕望地把射在他身上的箭拔出,但堆納斯立即用魔法把草藥敷在了他的傷口上。伊尼阿斯頓時恢複了元氣,帶領著軍隊生龍活虎地衝入戰場。在遠遠一角的朱特娜看著他,想起了朱諾的警告。朱特娜迅速把駕駛戰車的人推開,抓起韁繩駕駛圖努斯的戰車在戰場上狂奔以躲開伊尼阿斯。但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伊尼阿斯在靜靜地等待著這場決鬥。

  站在城牆上觀戰的阿瑪塔,一心希望圖努斯能勝利,如果她喜愛的英雄圖努斯被殺,那麽她也將絕望地結束自己的性命。這時,圖努斯意識到是自己的妹妹在搗亂,這尤其使他恐懼。最終,他沒能躲過伊尼阿斯,兩人最後麵對麵站在了一起。

  命運會決定一切的,因為諸神也意識到一切都將見分曉了。朱庇特拿出了一杆秤,稱他們倆的命運。他召集諸神開了一次會議,包括朱諾在內,他要諸神再也不要幹涉這件事了。

  剛開始圖努斯的箭射中了伊尼阿斯,但箭很快就折成了兩截。他知道,命運要與他作對了。他像在夢中一樣試圖逃走,然而雙腿卻不聽使喚。他隻是徒勞地往戰車四周看了看。

  就在圖努斯猶疑的關頭,伊尼阿斯使盡全身的力氣將長矛刺向圖努斯。頓時像卷起了一場疾風暴雨,直刺得圖努斯的盔甲鐺鐺響,長矛最後刺在他的大腿上。這位強壯的武士的雙膝頓時彎了下來,嘴裏發出一聲絕望的狂叫,這聲音久久地在山穀中回蕩。終於,圖努斯把手伸向伊尼阿斯,接受了伊尼阿斯贏得了娶拉維尼亞的權力的事實。他說他們之間的仇恨現在應該結束了,並請求伊尼阿斯將他的屍體還給他父親。伊尼阿斯猶豫片刻,但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於是被圖努斯的話感動了。他幾乎要放棄結果眼前這位敵人性命的想法。這時他的目光落在年輕的帕拉斯那條腰帶的飾釘上,這激起他心頭所有的仇恨和怒火,他把長矛憤然地刺向圖努斯的胸口。圖努斯的四肢霎時癱軟下來,隨著一聲可怕的哀嚎,他慢慢地走向了另外一個世界。

  從此,伊尼阿斯就和族人們在拉丁姆地區定居下來。後來,伊尼阿斯的兒子在台伯河附近建立了阿爾巴·隆加城。從此,這些特洛伊城的幸存者終於重建了家園,安居樂業。傳說他們就是羅馬人的祖先。

  最初,伊尼阿斯在這裏建立了一座城市,並根據妻子的名字取名為拉丁尼姆。不久,他有了自己的兒子,名字叫阿斯加尼烏斯。此後,特洛伊人和當地土著居民進一步通婚,兩方的法律、宗教等都結合起來。伊尼阿斯決定將自己的人和拉丁努斯的人一起都以拉丁努斯國王之名為名,稱為拉丁人。

  此後,特洛伊人和阿布奧瑞金人都遭到了近鄰部落路圖裏人的侵襲。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存空間,雙方決定聯合作戰。在戰鬥中,拉丁努斯和伊尼阿斯雙雙陣亡,王位由伊尼阿斯的兒子阿斯加尼烏斯繼承。他即位後,決定離開拉丁尼姆,重新建立了阿爾巴·隆加城。

  阿爾巴·隆加的拉丁人幾代之後又建立了一些殖民地,都稱為古拉丁人。傳說拉丁人共建有30個城市,散布在拉丁平原的北半部。他們共尊阿爾巴·隆加為首府,有共同的宗教節日,共尊伊尼阿斯和拉丁努斯為祖先。這就是關於拉丁平原上的拉丁人起源的傳說。

  白鵝拯救了羅馬

  關於羅馬城的起源傳說有許多不同的神話,其中被母狼所乳養的羅慕路斯和勒莫斯兩兄弟的故事在古代就為人所熟知。伊尼阿斯的後代在拉丁人的首府阿爾巴·隆加傳了15代,到努米特和阿穆利烏斯兄弟時,阿穆利烏斯用陰謀手段篡奪了王位,排擠了長兄努米特,殺害了努米特的兒子,並將他的女兒希爾維亞送去做維斯塔貞女祭司,使她不能結婚,以免有後代爭奪王位。但希爾維亞卻懷孕生了一對雙生子,傳說是戰神馬爾斯和她結合所生的兒子。阿穆利烏斯聽到這個消息後極為害怕,下令處死希爾維亞,並命人將這對孿生兄弟丟到台伯河中淹死。說來也巧,台伯河水將盛著嬰兒的籃子衝到荒涼的河岸並擱淺在岸邊的一棵無花果樹旁。嬰兒的哭叫聲引來了一隻母狼,母狼不但沒有傷害他們,而且用自己的乳汁喂養了他們。

  過了一些時候,一位名叫富斯圖魯斯的牧人發現了這對雙生子,便將他們帶回家中撫養,並且給他們取了名字,一個叫羅慕路斯,一個叫勒莫斯。牧人從他們的情況已經明白他們就是希爾維亞的雙生子,但沒有向他們說明。羅慕路斯兄弟就這樣在牧人家中長大成人,過著粗獷的牧人生活,住在用茅草和樹枝搭造的小茅屋裏。

  日子一天天過去,長大成人後的羅慕路斯兄弟從富爾圖魯斯那裏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於是他們設計殺死了阿穆利烏斯,將阿爾巴·隆加的王位交還給他們的外祖父努米特。但他們自己卻不願意住在阿爾巴·隆加,決定在他們被牧人發現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在建城過程中,兄弟倆發生了爭吵。因為他們是雙胞胎,兩人對誰為長為尊,新城以誰的名字命名和由誰來統治爭執不下,最後雙方同意由這裏的保護神來決定,至於神意如何則通過占卜來測知。羅慕路斯以帕拉丁山為自己的占卜地,勒莫斯則以阿芬丁山為自己的占卜地。

  據說,勒莫斯首先從6隻禿鷲的飛翔中得到了預兆。當他派人把這一預兆通報給羅慕路斯時,羅慕路斯正看見12隻禿鷲在飛翔。因此,兩人都被自己的擁戴者尊為國王。一方聲稱先見預兆者應為王,另一方堅持以禿鷲數目的多少確定國王。於是雙方爆發了一場舌戰,進而引發了暴力衝突。最後羅慕路斯殺死弟弟勒莫斯,獨自稱王。他把雪白的公牛和母牛套在犁上,驅使著它們耕出一道深深的犁溝來作為城市的邊界,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該城為“羅馬”。

  這一關於古代羅馬起源的傳說,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來的羅馬人僅為了解釋國家的起源而編造出來的,一直到現在人們仍無法說清。也許是因為羅馬剛建立時十分弱小,古羅馬人隻有依靠戰爭才能得以生存,所以他們才崇敬戰神馬爾斯,也才把受戰神所驅使的母狼當作國家的象征和標記。

  實際上,據史料證實,羅馬人其實是古代拉丁人中的一支。這些拉丁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到意大利,居住在意大利半島中部海岸的拉丁姆地區。到公元前8世紀初時,部分拉丁人遷移到了台伯河下遊的南岸地區,以帕拉丁山為中心建立了一些小的村落。日後的羅馬就是由這些原始村落發展起來的。但有關羅馬城建城與母狼的神話傳說在民間的流傳卻一直經久不衰。羅馬人不僅推算出了羅慕路斯建城的確切時間,即公元前753年4月21日,並且在每年的這個日子還都要舉行母狼紀念活動。他們精製了一個飼養著一隻母狼的永久性獸籠,把它置放在市政廳的前麵,並且將母狼的形象鐫刻在了羅馬的城徽上。

  一直被供奉在卡彼托林大神廟中的“卡彼托林母狼”青銅雕像,現珍藏在維拉-奎尼亞博物館,更是被羅馬人民視為聖物。羅馬帝國滅亡後,卡彼托林大神廟及其各類神像都蕩然無存,但這尊母狼青銅雕像卻因其哺乳之恩,仍被羅馬人敬慕而幸存了下來。現在今天所見到的這尊青銅像,在肚腹下有兩個吮吸乳汁的嬰兒,這是文藝複興時期佛羅倫薩藝術家波那尤奧略所補的雕作,這顯然是為了使母狼哺育羅慕路斯兄弟的故事表現得更為完整。

  從青銅冶煉技術和形象的裝飾風格看,“卡彼托林母狼”青銅雕像的製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00年或公元前6世紀,距卡彼托林神廟修建時間不遠。相傳它的製作者是一位伊達拉裏亞匠師。母狼的軀幹四肢精瘦有力,兩個乳房鼓脹,暗示著它與哺乳傳說的關係。母狼兩耳豎起,嘴唇微張,半露牙尖,眼睛圓睜,眼神靈活而深邃,腳爪緊扣地麵,兩肢筋骨突露,它的沉著、堅定、警惕、頑強,帶有更多人的靈性,因而成為羅馬共和國初年奮力自強的民族精神的寫照。

  馬略與蘇拉之爭

  古羅馬同古希臘文學並駕齊驅,有“古典文藝”之美稱。羅馬文學藝術注重寫實與敘事,以寫真傳神見長。

  1.文學之父——尼維阿斯

  尼維阿斯(公元前270~前201年)是古羅馬偉大的劇作家與詩人,被稱為羅馬文學之父。他出生於坎佩尼亞,於公元前235年開始上演他的劇本。其劇本也是根據希臘劇本改編的,有悲劇,也有喜劇,但以喜劇見長。尼維阿斯不隻是取材於希臘現成劇本寫作戲劇,他還取材於羅馬傳說和曆史寫作悲劇,這就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羅馬戲劇創作。他的作品內容深刻,諷刺性強,在一個劇本中他寫道:“我永遠珍視自由並將它高置於金錢之上。”他本人也希望自己能成為羅馬的阿裏斯托芬。由於他嘲笑權貴的惡習,抨擊時政,因此遭到了當時羅馬掌權的元老貴族的敵視,結果被趕出羅馬,死在去北非的途中。他最重要的文學成就表現在史詩創作方麵。其7卷本史詩《布匿戰爭》以希臘式詩體記述了每一次布匿戰爭,為建立羅馬民族史詩傳統作了大膽的嚐試。尼維阿斯很有詩歌才能,語言優美,西塞羅稱讚他的作品“語言純淨”。

  2.詩學之父——恩尼烏斯

  恩尼烏斯(公元前239~前169年)出生於意大利南部卡拉布裏亞的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被稱為“半個希臘人”。撤丁戰爭中被俘後,他來到羅馬,並受到加圖和斯奇比奧的照顧,於公元前184年獲得羅馬公民權。恩尼烏斯一生清貧,受到西塞羅的稱讚,認為他的文詞比其前輩更為優美。作為詩人,恩尼烏斯寫過悲劇和喜劇,其中以悲劇為主。他的悲劇是根據希臘作品改編的,可以和歐裏庇得斯的作品相媲美。其特色在於心理描寫的深刻、細致。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摹仿荷馬史詩而作的一部《年代記》,全書據說達18卷之多,現僅存600餘行。史詩敘述了從特洛伊毀滅至他生活時代的羅馬曆史,其主旨就是要說明天意注定羅馬必然成為世界的主宰。在古代,這部史詩與後來維吉爾的《伊尼阿德》齊名。此外,恩尼烏斯還翻譯過大量的希臘文學作品,寫過許多教諭詩、哲理詩等其他作品,是一位多產的作家。

  3.抒情詩人——卡圖盧斯

  卡圖盧斯出身於意大利北部維羅那城一個富有的騎士家庭,其父供他接受了上等教育。他自稱16歲“換上成人的長袍”便開始寫詩,留傳下來一部詩集,存詩116首。二十出頭的時候,卡圖盧斯來到羅馬,並愛上了高盧總督的妻子克洛迪亞。當時總督外出,對於年長的克洛迪亞來說,卡圖盧斯不過是她眾多情人當中一個令她感到新鮮的玩物而已。克洛迪亞的許多私通事件使他深感痛苦,卡圖盧斯拚命想從情感的支配中解脫出來。他將自己從熱戀到分離的熾熱、複雜的強烈感受全部融合在簡潔、優美的詩行中,傾訴自己的渴望和痛苦。所以,他的詩作感情濃烈,飽含深情與痛苦,獨具一格。

  4.維吉爾與《牧歌》

  維吉爾(公元前70~前19年)是公認的羅馬帝國初期奧古斯都文學的中心人物,也是當時詩壇的主要支柱,是羅馬最負盛名的詩人。維吉爾出生於北意曼圖亞附近的農村,青年時代是在愷撒就任高盧總督統治這一帶的情況下度過的。他曾到米蘭等地讀書求學,並到羅馬學習修辭和哲學,受到良好教育。因體弱多病,內戰期間他未服兵役,以寫作為業,兼習農事。由於才華出眾、詩作非凡和政治觀點一致,維吉爾一直是奧古斯都最尊重的詩人。

  他的早期作品為田園抒情詩《牧歌》。《牧歌》包括十個詩章,是模仿希臘的田園詩而作。詩歌描寫了意大利田野的自然景色,歌頌了農村生活的恬靜。詩作發表後受到了普遍讚揚,引起了屋大維的重視。其中第四篇中的幾句精典詩句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時代已在醞釀,時序即將更新,

  童貞的正義女神將重回人間,

  太平盛世又將重現;

  新時代的頭生兒,

  已經從天而降,即將光臨地上。

  這短短的幾句詩先是奧古斯都及其黨羽把它看作是新時代即將到來的天才預言,後來更被基督教當作聖母瑪利亞和耶穌基督將降臨人間的神靈的啟示。由此可見,維吉爾的詩相當深刻,典型地刻畫了時代的新生,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是走在了時代的前麵。

  維吉爾另有兩部劃時代的著作:《農事詩》和《伊尼阿德》

  公元前37~前30年,維吉爾受麥凱納斯的委托,寫成《農事詩》四卷,每卷50餘行。第一卷談種莊稼;第二卷談種葡萄和橄欖;第三卷談畜牧;第四卷談養蜂。

  維吉爾的《農事詩》受到了希臘田園詩人赫西俄德的影響,但對他的創作影響更為直接、更為重要、更加明顯的則是羅馬人重視農業的傳統。維吉爾本人自幼生活在鄉村,有著長期而豐富的鄉村生活經曆,而麥凱納斯又迫切希望維吉爾能用自己的詩歌來為屋大維的政策服務,這一切促成了維吉爾對《農事詩》創作的傾情投入。他在詩中歌頌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偉大和意大利優美的環境和富饒的資源,表達出自己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熱愛。用如此美麗的詩篇描述那些帶有濃鬱鄉土氣息的農業操作,這堪稱世界詩壇上的一大奇觀。正是由於維吉爾將枯燥的農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因而深得屋大維的欣賞。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從阿克提烏姆返回羅馬途中,曾經連續4天聽人朗誦這首詩。此後,維吉爾和屋大維的交往更為密切,等到屋大維自稱奧古斯都並建立元首政治之後,維吉爾作為“皇帝桂冠詩人”的地位漸為世人所公認。從此以後他將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史詩《伊尼爾德》的創作之中。

  從公元前29年開始,維吉爾開始從事史詩《伊尼爾德》的創作工作。這部史詩共12卷,體裁模仿《荷馬史詩》,它記述了羅馬人的祖先伊尼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臘人攻陷後,帶著老父、幼子及少數特洛伊居民,經過迦太基、西西裏,渡海到達意大利台伯河口,並在這裏定居建城的經曆。他把伊尼阿斯描寫為牧羊人和女神所生,他的後裔就是羅馬的建立者,以此歌頌愷撒和屋大維所出身的家族,頌揚屋大維是神的後代。

  《伊尼阿德》的問世成為歐洲“文人史詩”的開端,它使古代史詩在人物、結構、格律等方麵進一步趨向定型。史詩中的許多名言警句,更是被視為古羅馬文明的標誌之一。

  5.諷刺詩人——賀拉斯

  賀拉斯(公元前65~公元8年)是羅馬最主要的諷刺詩人、抒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和維吉爾並列為奧古斯都詩壇的主要代表。

  賀拉斯出生於意大利南部坎佩尼亞的維努西亞小鎮,原是釋奴之子。其父作過收稅員,有一座不大的農莊。因不滿於當地的教育,父親於公元前52年攜年幼的賀拉斯來到羅馬,送兒子求學於著名文法家奧爾比利烏斯門下。公元前45年,賀拉斯前往雅典深造。這使他很早就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成為希臘文化的崇拜者,並由此而拓寬了自己的學識。

  賀拉斯才華出眾,且熱心政治。內戰期間曾參加過反對愷撒的共和派布魯圖的軍隊,並被委任為軍團司令官,因此其父在羅馬病故時家產全部被沒收。公元前41年屋大維頒布大赦令,賀拉斯才得以返回羅馬,在財務官處謀得一個官職,業餘時間便開始詩歌寫作。由於當時他家貧位卑,因此心中常有憤世嫉俗之感,這就導致他在詩歌創作中特別喜歡寫諷刺詩,以自己所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去嘲諷世人的愚蠢和貪婪。在羅馬,賀拉斯的詩才很快引起了維吉爾的注意,並通過維吉爾得到麥凱納斯的賞識和庇護,此後他處境漸佳。公元前33年,他接受麥凱納斯的饋贈,在離羅馬不遠的薩賓地區獲得了一座小莊園,從此,賀拉斯生活安定,或生活在莊園,或生活在羅馬,悠閑自在地以全副精力創作詩歌。從這一時期他的詩歌創作也可以看出他特別喜愛自己的小農莊。同時,經麥凱納斯等人的提攜,再加上本人所特有的詩人魅力,賀拉斯自然進入了羅馬上流社會,經常與上層文化人物來往。此後他的作品更加豐富,除繼續發表一些諷刺詩之外,還發表了一係列問答體或書信體詩歌,既有評價社會和人事的內容,也有融入音樂的頌歌和長短句讚歌,風格也一反傳統的冷嘲熱諷,更多讚美生活,欣賞舒適安逸的環境、大自然的美景。

  公元前19年維吉爾去世之後,賀拉斯更是成為了羅馬第一詩人,深得奧古斯都的青睞。不過即使如此,賀拉斯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個人獨立性,他曾不止一次地以自己不善於寫史詩為由而婉言謝絕了撰寫歌頌奧古斯都功績的史詩的要求。據說奧古斯都曾建議賀拉斯作自己的秘書,但也被他婉拒了。公元前17年,羅馬舉行“盛世大祭典”,賀拉斯應奧古斯都之命創作百年大慶的讚美詩。他采用希臘歌體詩的節奏和韻律,並配以華麗的歌辭寫就的《世紀之歌》,以其優美的旋律,獲得了極高的榮譽。

  他的主要作品是《頌歌》和《詩簡》。《頌歌》共四卷,主要是歌頌奧古斯都的統治以及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羅馬道德的複興。

  公元8年,賀拉斯去世了。在他死後一千多年後的一位著名學者曾經這樣評價賀拉斯:“賀拉斯是這個世界中的完人,他寬容一切卻無任何偏袒;他可以四海為家,自在地跟所有的人友善;他願意享用任何歡樂……卻從不大聲發笑使人難堪。他是富蘭克林那樣的務實據,卻終生寫詩為業;他像蒙田那樣絕不陷於任何狹隘境地,卻不寫散文隻寫詩句;他是這樣一位把常識和鮮明的個性結合得如此親密無間的詩人,古今皆罕有其匹。”

  6.情詩奇才——奧維德

  奧維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是奧古斯都時代第3位重要的詩人。他比維吉爾、賀拉斯年輕得多,活動之時正當奧古斯都統治後期,天下太平已久,享樂之風日益盛行,因此,他的詩不那麽傾向於頌揚奧古斯都時代的和平,而是偏重於表現浪漫和幽默。奧維德早期所創作的一些愛情詩與當時這種社會風氣就不無關係,他也因此而被流放,並最終客死異鄉。由他的經曆可以看出,他和維吉爾、賀拉斯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就詩才的傑出、作品的影響來看,奧維德比他的兩位前輩毫不遜色,可謂是旗鼓相當,他們在古典傳統文學中都具有同樣傑出的地位。

  奧維德出生於意大利圖爾沙一個富有的騎士家庭。早年曾去羅馬學習修辭學和法學,並漫遊了西西裏島以及地中海東岸各地。父母原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名律師,但他本人的興趣卻在詩歌方麵,並且他詩才橫溢,隨便寫作一些詞句都能成為優美的韻文詩歌。他曾寫過很多愛情詩,有《戀歌》3卷、《女英雄》21篇、《愛經》3卷和一首敘事詩《愛情的藥劑》。這些詩歌的內容主要是論愛情、愛的藝術、美容和裝飾藝術等。其主旨似乎是要指導青年如何去獲得愛情和保持愛情,如何尋求愛情、挑選對象。由於他的愛情詩對愛情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刻畫入微,從而為愛情詩的創作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其中《戀歌》是他的成名之作,發表於公元前18年左右,共有三卷49首詩。在《戀歌》中,他選了一位名叫克林娜的女性作為自己愛慕的對象,這位美麗的克林娜並無其人而純屬詩人的想象,但詩人卻因此給自己的愛情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和細致的心理描寫。詩人也因此深得奧古斯都的恩寵,結交的也都是當時羅馬文化圈中的一些名人。對於羅馬另兩位較他年長的名詩人維吉爾和賀拉斯,奧維德隻聞其名,並聽他們朗誦過,但卻不曾相識。長詩《變形記》則是奧維德的主要代表作,是他創作成熟時期的作品,也是所有羅馬文學作品中最受人歡迎的。奧維德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寫法,使全詩環環相扣,彼此呼應;並根據盧克萊修“一切都在變易”的唯物論和畢達哥拉斯“靈魂輪回”的唯心學說,使各種人物最後或變成飛禽走獸,或易作花草樹木,或化為頑石天星,讓變形的特色體現在每一個故事之中。整部作品想象豐富,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風格精致,格調生動,富於變化,充分顯示出高超的藝術獨創性。正如一位權威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奧維德以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和荒誕筆調的描繪,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迷人的世界。因此《變形記》不僅給羅馬文學,而且給後世作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丁、喬叟、莎士比亞、蒙田、莫裏哀、歌德等都十分欣賞這部作品,這充分說明了它的巨大魅力。公元8年,奧維德由於在詩歌創作中有悖於奧古斯都重塑道德的政策,被流放到黑海邊的托米城(今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在這個人地生疏、舉目無親的小城度過了自己的餘生。其間他寫了《哀怨集》和《黑海書簡》。《哀怨集》和《黑海書簡》反映了作者憂鬱傷感的情調,感情比較真摯,其中不乏佳作。其間奧維德還寫了不少詩歌寄給自己在羅馬的摯友,並數次請求奧古斯都的赦免,但終未得到寬宥。公元18年,他在托米過世,享年61歲。後來,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萊辛稱讚奧維德是“就美的效果來寫美”的典型,奧維德本人也被認為是羅馬文學界的情詩奇才。

  7.拉丁散文泰鬥——西富羅

  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年)是古羅馬最著名的政治家、演說家、散文家和拉丁語言大師,被後人譽為“拉丁散文泰鬥”。他的作品具備了羅馬文學的所有優點,是羅馬散文的典範。甚至他的政敵、散文造詣頗高的愷撒對他的文章風格也佩服之至。老普林尼則稱他是“演說術和拉丁文學之父”。他的演說辭鏗鏘有力;他的論文通暢明須,善於運用辭藻,尤其是他的《三論》(即《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明暢華麗,晶瑩澄澈,猶如西方文學寶庫中三顆璀璨的明珠。可以說,他的作品達到了古羅馬散文的頂峰,正如一位史學家所說的那樣,西塞羅“相當鮮明地體現了他那個時代的堅定開闊精神”。

  西塞羅出生於羅馬東南部阿爾彼隆的一個騎士家庭,自幼受到當時羅馬最好的教育,後來又到希臘學習兩年。除了在雅典遍訪名師之外,他還像愷撒那樣前往小亞細亞和羅德島等地,繼續研究演說技巧,並求教於著名的修辭學家莫隆,開始形成自己的演說風格。蘇拉死後,西塞羅回到羅馬,開始活躍於政治舞台上。他憑借自己的努力,靠著自己的演說才能,逐漸贏得貴族的讚賞和普通民眾的支持,成為當時最為出色的演說家。公元前63年,西塞羅當選為執政官。任職期間他揭露了喀提林陰謀,獲得了“國父”稱號,達到其政治生涯的頂點。愷撒被刺後,西塞羅站在屋大維和元老院一邊,連續發表演說,激烈抨擊安東尼。屋大維和安東尼和解後,西塞羅成為第一批受迫害的犧牲品,於公元前43年12月遭安東尼殺害。

  作為一名演說家和散文作家,西塞羅留下了大量的散文體著作、演說辭、書信等,成為古羅馬文學的光輝遺產。西塞羅充分吸收希臘文化成就,結合自己演說的需要,形成了自己“講究細心加工與自然流暢的結合,行文結構勻稱,詞匯優美,句法嚴謹,音韻鏗鏘”的獨特風格。他的文體因此被譽為“西塞羅文體”,代表了羅馬文學的最高水平,被後世奉為拉丁文學的典範。他能將諷刺、比喻、比較以及同義語等,用非常簡練、明快、優美、動人的詞匯巧妙地組合起來,使自己的演說跌宕緊湊,猶如高山流水,歡暢清澈,雄壯有力。因此,每當他出現在羅烏的法庭、元老院、公共場所進行演說時,總能獲得聽眾的歡呼。他向聽眾呼籲熱情友好,對政敵攻擊尖刻粗魯,用的都是輕快而流暢的語言,形式雖不免流於矯揉,但對於激發聽眾的情緒顯然十分有效。他認為演說主要是打動聽眾的感情,而不是訴諸理性判斷,因此他就不惜歪曲甚至捏造事實。他的演說風格被後世一些作家奉為典範。也正是由於西塞羅將演說辭這種文體發展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對拉丁散文和拉丁語言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作品不僅在意大利影響深遠,而且在英法等國也廣為流傳,出現了不少信仰者和愛好者。西塞羅不愧為西歐文化史上一位語言巨匠。

  8.“小說之父”阿普列烏斯與《金驢記》

  阿普列烏斯(公元125~180年)所著的古典小說《金驢記》膾炙人口,全書共8卷,20萬字。它采用市井語言描述希臘民間傳說,敘述一位希臘少年由於迷戀巫術,誤服魔藥,變為一頭毛驢,受盡磨難,閱盡人間萬象,最後被埃及女神所救,複為人形。這部小說保持了民間故事的風格,其間穿插了不少流行小故事,“雅俗共賞,敘述詼諧而生動,富於機智與誇張,無愧於一代文風”。它是羅馬文學作品中最為完整的小說,為歐洲長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斯巴達克起義

  古羅馬的地理範圍包括,意大利半島及其南端的西西裏島,羅馬則位於意大利半島中部。氣候與土地均適宜發展農業(西西裏有“古代歐洲的糧倉”之稱),但良港甚少,不如希臘。其居民主要是在意大利中部的印歐人種之一的拉丁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講入意大利,公元前10世紀末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微蘭諾瓦文化”。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比當地居民文明程度較高的伊達拉裏亞人來到意大利,一度統治羅馬,建立了城市並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了許多精美的藝術品,形成曾對羅馬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伊達拉裏亞文明”。

  據說羅馬城建於公元前753年(一說為公元前600年左右)。傳說羅馬的“王政時代”大約為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10年,傳有7個國王。該時代是從原始社會的公社製度向國家過渡的時期。公元前509年人民起義推翻了王政,進入共和製時期,以任期製的執政官取代了國王。

  羅馬原是一個小邦。伊達拉裏亞人勢力衰落後,於公元前406年起通過不斷的戰爭,終於於公元前278年後在除波河以外的全部意大利建立了霸業。隨後,羅馬開始擴張,公元前6世紀時其領土已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裏群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和西西裏島。後又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公元前146年羅馬對迦太基居民進行大屠殺並夷平該城,60萬居民僅剩下5萬婦幼老殘(還被賣為奴隸),一座曾繁榮昌盛的名城從此消失。與此同時,羅馬又進行東擴,於公元前146年攻克科林斯城,希臘被征服。從而羅馬人控製了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版圖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建立了龐大的帝國。經過公元前146年到公元前30年的社會轉型期,逐步從共和向帝製演變。在開明貴族與保守元老、改革與反改革、共和與獨裁腥風血雨的鬥爭中,爆發了數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其中“斯巴達克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羅馬元老政治,加速了共和國滅亡的進程,公元前48年愷撒成為羅馬事實上的第一個皇帝(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公元前31年屋大維總攬軍政大權,結束了長期動亂的局麵,開創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代,成為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

  在羅馬帝國前期約兩個世紀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城市也逐漸興起和繁榮。中國東漢(2世紀)漢恒帝延熹九年(166年),羅馬帝國皇帝安敦感尼派使臣出使中國,中國絲綢遂經過“絲綢之路”遍及歐洲,極受珍視。但從2世紀末至3世紀末,羅馬帝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麵爆發了全麵危機(史稱“3世紀危機”),帝國開始衰落並逐漸滅亡。中雖經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等人的努力,也未能挽救羅馬帝國的滅亡。君士坦丁即位後即將帝國首都從羅馬遷到東方的拜占庭,並取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列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這裏應提及對歐洲音樂產生很大影響的基督教。“基督”英文Christ意為“救世主”,源於古希伯萊語Mashiah(意為“受膏者”),彌賽亞一詞的拉丁文為Christus(意為“救世主”),其音澤為“基利斯都”,簡稱為“基督”。公元一世紀以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信仰耶穌為“基督”的各個教派的總稱。它產生於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信仰的猶太教的一個教派。據說耶穌是被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處死的。其經典著作成書於一世紀後半葉至二世紀之間以希臘文寫成的《新約全書》。

  羅馬文化雖比不上希臘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卻是希臘文化的傳播者。羅馬人的係統健全的法律體係、拉丁文學成就以及基督教等,均對西方政治、法律、價值觀念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建築以宏偉莊嚴著稱。

  在音樂上也是如此,古羅馬音樂文化主要來自古希臘、巴比倫、埃及、敘利亞、西班牙等地,但卻失去希臘文化全民的、健康清新的性質。古羅馬音樂崇尚娛樂性,擁有龐大的歌隊和樂隊,軍隊中用以炫耀軍威,宮廷貴族們用以炫耀權勢或將音樂淪為純娛樂的工具。他們擁有水壓風琴和閹人歌手,大商人還擁有奴隸樂隊。在民間,伴有歌唱和喧鬧的樂隊伴奏的假麵即興滑稽戲和獨舞啞劇也獲得發展,演出於露天。之所以如此,與統治階級對有民主傾向的文藝進行鎮壓有關,在公元前450年公布的《十二銅表法》中就有處死編造或歌唱含有誹謗或侮辱他人的歌詞的人的條律。

  愷撒大帝

  古羅馬在天文方麵的最大成就就是創造了理行公曆的前身儒略曆及托勒密的古典天文集大成之作《天文學大成》。

  1.儒略曆的來曆

  現在,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方法是公曆,公曆則是由儒略曆演變而來的。儒略曆是以古羅馬統帥朱利亞·愷撒之名命名的一種曆法,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產生。

  公元前46年,愷撒采納亞曆山大裏亞天文學家索西吉斯的建議,以回歸年為依據進行曆法改革,頒布了改曆的命令。此曆規定每4年中頭3年為平年,每年365天。第4年為閏年,1年366天。1年12個月,單數的月份31天,為大月,雙數的月份30天,為小月。因為愷撒的生日是在7月,為了體現自己至高無上的威嚴,愷撒要求這個月必須是大月,因此天文學家隻好將單月定為大月。六個大月六個小月使平年多出了一天,必須從某一個月中扣除一天。而當時羅馬的死刑判決都在2月份執行,人們公認這是不吉利的一個月,所以從2月份裏減去一天。愷撒遇刺之後,繼位的奧古斯都為顯示自己的權威,下令將自己生日所在的8月份定為大月,並且將9月份以後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對換。這樣一來,一年就有7個大月,又多出一天,再從“不吉利”的2月份減去一天,使它成為28天。每逢閏年,將2月份加一天,使之成為29天。現行公曆的大小月安排和每月的日數如此混亂,就是從那個時代沿續下來的。儒略曆的頒布及其不斷改進,充分體現出古羅馬曆法的先進性和天文學的高度發展。

  2.托勒密與《天文學大成》

  托勒密是公元前2世紀羅馬天文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天文學大成》是古典天文學中最為著名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在古典傳統的科技著述中占有突出地位。

  《天文學大成》共13卷,將埃及人、巴比倫人和希臘人的天文學成就加以匯總與融合,並充分發揮古典天文學方麵以幾何係統描述天地結構和天體運動的特色,論述了太陽、地球、月亮及其他行星運動的規律,提供了1022個恒星的位置表及亮度,是古典時期最為完備的星圖。另外,它還詳細論述了推算日月食,確定行星位置與演算曆法的方法,介紹了各種天文儀器的製作及使用方法,成為古典時代一部最為全麵係統的天文學著作。

  令人遺憾的是,托勒密在天文學領域建立係統理論的同時,也進一步發展了“地心說”理論,並被基督教利用作為上帝創造世界的理論支柱,嚴重阻礙礙了科學宇宙觀的誕生。直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才使天文學領域發生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3.英語月份名稱的由來

  公曆起源於古羅馬曆法,英文中的January起源於拉丁文Januarius。古羅馬人這樣稱呼一月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守護神雅努斯(Janus)。這位神有兩副麵孔,前麵注視未來,而腦後一副麵孔是回顧過去的。

  February是源於拉丁文中的Februarius,這是古羅馬的節日——菲勃盧姆節(Februm)。

  March來源於拉丁文中的Martins,是古羅馬人所崇敬的戰神馬爾斯(Mars)的名字。

  April來源於拉丁文中的Aprilis,原意是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的意思。

  古羅馬神話中的一位掌管春天和生命的女神叫瑪雅(Maina)。古羅馬人把五月稱為Mains來紀念這位女神,May就是由此演變而來。

  June來源於古羅馬神話中的女神之王朱諾(Juno),羅馬人為了紀念她,就把六月稱為朱諾之月(Junius)。英文中的六月就是從這個詞演變而來。

  July來源於古羅馬統治者愷撒大帝,他死後人們將他的名字Julius命名為七月。

  Auguest來源於拉丁文中的Augustus。愷撒死後,他的侄子屋大維繼任統治羅馬,因為他出生在八月,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稱號——奧古斯都(Augustus)來命名八月。

  英文中的September來源於拉丁文中的“第七”Septem,原意也是七月。古羅馬曆法原是一年十個月,後來又加了兩個月,變為十二個月。這兩個月放在年初,以後的月份順序推後,這樣七月就變成九月了。

  October來源於拉丁文中的“第八”Octo,原意為八月,古羅馬曆法為十二月後七月變為九月,那麽八月也就變為十月了。

  November來源於拉丁文中的“第九”。

  December來源於拉丁文中的“第十”。

  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屋大維

  古羅馬的自然科學知識,是在總結羅馬人長久以來的生產經驗和吸收地中海諸民族科學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充分展示出羅馬人卓越的才華。

  1.羊皮紙的發明

  羊皮紙和中國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它們都大大地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使古羅馬和中國的文明流傳至今。

  古代世界各國文化人寫字的用具和方式真是五花八門:中國人最先是將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然後是刻鑄於銅器上,後來用筆寫在絲絹上,稱為“帛書”;而古埃及人把字寫在采自尼羅河畔的一種蘆草上,後人稱之“紙草書”;古印度人則把椰樹葉壓平、剪裁整齊用以記事,並稱為“樹葉書”;西亞兩河流域的先人則是將文字在泥板上刻好後,再放到火上燒製而成“泥版書”……

  而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則是將小牛皮或羊皮加工製作成“皮紙”,當做高級書寫材料。皮紙是由專門的工匠製作,工匠首先把胎牛皮、小牛皮或羊皮加工鞣製,使其軟化,然後用器具刮去上麵的附屬物,使組織表麵平整光滑,而且柔韌稀薄,人們習慣把它叫“羊皮紙”。

  人們用羽毛或蘆管當筆,蘸了墨水之後把字寫在羊皮紙上,然後裝訂成冊。他們看的書是手抄本的,誰要是想得到一本書,就隻有去抄寫了,當時的富貴之家都有抄書的奴隸。

  另外,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聰明的古羅馬人還常把厚疊的書冊用木板進行上下固定,稱其為“書板”,這樣還可以防止亂頁、掉頁。當時著名政治家、大學者西塞維,每次去競技場觀看角鬥表演時,都隨身帶著“書板”,當表演項目慘不忍睹時便獨自翻閱起“書板”。

  羊皮紙的使用,讓羅馬人發明了奇特的“蠟版書”。蠟版製作方法是:先用黃楊木或其他細質木材做成小板,在木板中同部位挖出長方形凹槽,用以盛放黃色或黑色熱熔的蠟,內側上下兩角(相當於當代書的訂口位置)鑽有小孔,然後用繩穿過小孔將許多木板串聯起來,這樣可以使裏麵的蠟版不受磨損。

  蠟版的書寫工具是用金屬做成的針,也有用象牙或骨頭做的。這種針一端是尖的,用以在蠟版上劃字;另一端則是圓的,用以修改寫錯的字。因為可以修改,所以蠟版可以反複使用,他們多用它來記事,它還有練字、寫詩或記賬等等多種功能。

  蠟版書的流傳和使用頗為廣泛,無論學者、詩人,還是僧侶、商人都用它。蠟版書,用金屬和象牙作為底板和封麵,做工精致,畫麵美麗。但蠟版圖畫在當時是比較珍貴的。

  據說,古羅馬人發明的蠟版書在歐洲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紀初。目前,在羅馬以及那不勒斯城的國家考古博物館中,都珍藏有古羅馬時代的蠟版書。

  但蠟版書也有其缺點:在流動中蠟版上書寫的字跡比較容易因為受到磨擦而變得模糊不清,而且由於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較粗糙堅硬,不便於進行精細和工整的書寫,多為草書。

  2.鹽與薪水

  眾所周知在英語中,鹽是“salt”,而薪水則是“salary”,現代意大利語中,“薪水”一詞的詞根就是“鹽”,過去的人們常常用鹽來代指薪水,那麽這個傳統從哪裏來呢?鹽對於古羅馬人來講意味著什麽呢?

  鹽是人類食物最初的佐料,它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人們在評價某個菜沒有味道的時候會說“沒有鹽味”,可見,鹽在五味中是最重要的,人體缺了鹽會產生各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很多西方人都把鹽作為一種珍貴物品。

  公元前6500年,居住在歐洲的古代人就已開采歐洲大陸上最早發現的鹽礦了。鹽能淨化水,醃肉醃魚以便長期保存,給食品提味。鹽還是希伯來人、希臘人與羅馬人在重大的祭祀儀式中的一種供品。

  古羅馬人將鹽視為珍寶,因為鹽既是配餐佐料,又是治療傷口的良藥。而且正是這個原因,人們才用鹽新創了許多詞語,這些詞語已成為英語的一部分。當時的“salarium”(鹽錢)就是英文“salary”(薪金)一詞的詞源。

  在正式的流通貨幣出現之前,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常用鹽來購買奴隸。如果奴隸主認為他的某一奴隸不夠勤快、勞動不力的話,他就會說這個奴隸:“他不值那麽多鹽。”古羅馬軍團還曾經用鹽來支付士兵的薪餉,因為土兵們可以享受特殊津貼,多領幾份鹽。奴隸主評價奴隸的那句“他不值那麽多鹽”,若用到士兵身上,那就意味著扣他的薪水了。

  羅馬帝國強盛時期,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最著名的便是“鹽路”。在這條路上,羅馬的遠征軍開進開出,商人們趕著滿載鹽塊的牛車,從遙遠的東方直奔羅馬的台伯河。

  3.混凝土的發明

  聰明的古羅馬人發明了現代化建築的最基本材料混凝土。古羅馬人在石灰和沙子的混合物裏摻合進碎石子製造出混凝土。他們使用的沙子是稱為“白榴火山灰”的火山土,產自意大利的玻佐裏地區。

  古羅馬人將混凝土用在許多壯觀的建築物上。如古羅馬最偉大的圓形露天競技場,假如沒有混凝土,建造起來就非常困難。

  公元476年古羅馬衰亡後,用白榴火山灰製作混凝土的技術在西方逐漸被人們遺忘了。

  但1756年,英國工程師約翰·斯米頓重新發現了這一技術,那時他正在尋找一種用來建造德文郡的埃梯斯通燈塔地基的材料。工程師發現用沙子可以代替白榴火山灰,這樣,在建築物中使用混凝土再次流行起來。19世紀60年代,法國約瑟夫·莫裏爾首次將混凝土用於摩天大樓等大型建築物中。

  4.肥皂的發明

  羅馬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們的祖先在大約兩千多年前就發明和使用了肥皂,但是,原先的古羅馬人僅是用水來衝洗雙手,大約在兩千年前,他們開始使作最原始的肥皂。它是以草木燒的灰和動物脂肪為基本原料而製成的,草木灰能去汙,脂肪可將草木灰聚合成一定形狀且滑軟易用。古羅馬時有專門的作坊成批生產肥皂,以供應市場需要。公元1世紀,羅馬著名學者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曾記述,一種用山羊脂肪及水青風樹燒成灰製成的肥皂,去汙力十分強,很受人們歡迎。

  5.普林尼與《自然史》

  古羅馬著名科學家普林尼(約公元23~79年)同時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他學識淵博,思想敏銳,以其堅強的性格使自己成為古代羅馬的楷模,他的《自然史》更是他留給人類的一份豐厚的科學遺產。

  普林尼出生於意大利北部科莫的一個騎士貴族家庭。少年時曾求學於羅馬,完成學業後便從政為官,終身仕途忙碌。在日耳曼行省任騎兵長官期間,普林尼與羅尼皇帝提圖斯過從甚密,交誼甚篤,及至提圖斯之父韋斯帕薌當政之時,普林尼擢升更快,先後出任西班牙、高盧、北非等地的財政官和駐麥散那的海軍艦隊司令等要職。

  普林尼一生手不釋卷,學習刻苦,分秒必爭,並隨時記下他認為有價值的資料。在他去世後留下的筆記多達160卷,而他生前所寫成的書就有七部近百卷之多,其中以《自然史》最為重要,並完整流傳至今,被譽為是古代最為淵博的科技著作。其他六部《在馬背上使用標槍的藝術》、《龐波尼烏斯·西孔圖斯傳》、《日耳曼戰爭史》、《學者》、《語言學問題》、《曆史續編》已經散失,僅存片斷。

  在《自然史》的前言中,普林尼強調這本書是獻給提圖斯的,而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研究“事物的本質”,以便為現實生活和生產提供借鑒和服務。全書共37卷,第1卷實際上是第2卷至第37卷的提綱,簡介各卷的內容和材料來源;第2卷至第6卷講的是自然地理、曆史地理和民族誌;第7卷講人類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第8卷至11卷為動物學,包括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魚和其它海生動物、鳥類、昆蟲類;第12卷至32卷介紹藥物學,包括藥用植物和藥用動物;第33卷至37卷為有關礦物學、冶金學、化學工藝學、建築學和藝術史等方麵的內容。全書記載的各種事物多達近兩萬種,其34707個條目按學科可以歸納為八大部分。由此可見,由於羅馬在當時已經匯集了希臘與東方文明長期發展的成果,其自然科學知識已經較為豐富和全麵。

  在寫作《自然史》的過程中,普林尼參考引用的古代文獻多達兩千種,提到的羅馬作家有146位,非羅馬作家327位,其中參考較多的主要學者就達百人以上。盡管普林尼本人在學術研究中沒有什麽新的創見,但在自然科學不受重視的古代,他能夠傾全力搜集、整理和挖掘出當時一般人忽視或輕視的這一領域內的知識材料,為後世保存了大量瀕臨散失的古代科學資料,使許多古代的科學知識得以保存下來,為我們研究古代的自然科學知識和了解古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提供了珍貴的依據。

  《自然史》對於我們研究古代自然科學、曆史和語言具有極高的價值,對近代歐洲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農學家瓦羅

  農業是羅馬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所以羅馬人特別重視農業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由此也產生了一批重要的農業家和農業著作。(公元前234~前149年)是古羅馬第一位農學專家,也是羅馬農學的鼻祖,他在公元前160年完成的《農業誌》是羅馬曆史上第一部農業著作。該書材料豐富,觀點鮮明,不但總結了他自己長期從事農業經營管理的經驗,而且也總結了前人的實踐經驗,對於奠定古羅馬農學的基礎和指導當時和後世的農事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瓦羅(公元前116~前27年)是羅馬第二位農學家。如果說加圖的農業著作反映了公元前3~前2世紀羅馬的農業經濟,特別是中等奴隸製莊園經濟狀況的話,那麽瓦羅的農業著作則較為全麵地反映了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農業經濟,特別是奴隸製大農莊的經濟狀況。

  瓦羅的著作達75部、620卷之多,內容涉及天文、地理、航海、算術、語言、文學、曆史、哲學、宗教、農學,幾乎包羅萬象,但這些著作中的絕大部分在“公敵宣告”之中毀於兵燹人禍之中,《論農業》是他惟一完整保存下來且又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此書大約完成於公元前37年,是瓦羅在80高齡時為其妻子豐達尼亞而寫的。《論農業》共分3卷:第1卷論述農業本身,包括引論、農業的目的和範圍、宅院建築、土地耕種、農作物的護理、收藏和加工等;第2卷論述畜牧業的起源和牛、馬、騾、豬、羊、狗等家畜的選購、飼養、繁殖和疾病的防治;第3卷論述家禽、鳥類、獸類、蜜蜂和魚類的飼養和經營。該書既較為全麵地反映了公元前1世紀羅馬農業的經濟狀況、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技術水平,也表現了瓦羅的農業思想。

  瓦羅的農業思想和農學體係在農學史上不僅占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而且具有開創的意義。

  7.地理學專家斯特拉波

  公元前2世紀,地理學開始在羅馬興起,在多部科學著作中都出現過對地理學的精確描述。但對羅馬地理學影響最大的還是斯特拉波和他的《地理學》。

  斯特拉波(約公元前64~公元23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曆史學家。他編著的17卷本《地理學》一書,是古代希臘給後世留下的篇幅最大、資料最為豐富的地理學專著。直到今天,斯特拉波的著作不僅對於從事古代地理學和曆史學研究,而且對於致力古代其他學科的研究,都是一個重要的資料來源。

  斯特拉波出生於希臘本都地區阿馬西城的一個貴族家庭,幼時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20歲時移居羅馬,並有機會結識各學派的知名人物,接受他們的教育,這對他爾後的學術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前29年,斯特拉波在羅馬結識了奧古斯都的親信加盧斯,次年加盧斯出任埃及總督,他隨同前往,並在埃及逗留多年,遊曆了埃及的主要城市。他還和加盧斯一道沿尼羅河上溯探險,直到西恩納(今阿斯旺)和埃塞俄比亞邊境。這些地理考察和探險活動不僅使斯特拉波大大開闊了眼界,而且使他從此與地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晚年,他定居羅馬,潛心《地理學》一書的寫作,由此奠定了自己在地理學上的宗師地位。

  《地理學》不僅廣采博收了前人的優秀成果,而且全麵、係統地描述了直到羅馬帝國時代的整個古代西方世界,被譽為古代最全麵、資料最豐富的地理學專著。斯特拉波的《地理學》共分17卷:其中頭2卷是引言;第3卷至第10卷講述了歐洲地理,特別是西班牙、高盧、不列顛、意大利、日耳曼、斯基泰、巴爾幹半島等地區的地理狀況;第11卷講亞洲的概貌;第12卷至第14卷講小亞細亞;第15卷講波斯和印度;第16卷講兩河流域、敘利亞、阿拉伯;第17卷講埃及和北非地區的地理狀況。這種將歐亞非三大洲囊括其中的世界地理學,充分顯示了羅馬帝國時期人們視野的開闊和空間觀念的拓展,直到哥倫布航行美洲之前,該書一直是涉及歐洲已知世界全部的名作。

  耶穌受難

  巴羅克全盛期出現了兩位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巴赫和亨德爾。

  生平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身於愛森那赫一個音樂世家。他小時候隨父親學小提琴,10歲父母雙亡,依靠哥哥並繼續跟哥哥學音樂。15歲,他離開哥哥家勤工儉學,在唱詩班唱歌和演奏管風琴、小提琴。他采用當時的辦法學作曲,主要靠抄寫作曲家的樂譜或者根據這些樂譜進行改編進行學習。他曾偷偷地在月光下用六個月的時間抄寫哥哥收藏的樂譜,包括弗羅伯格爾、帕赫貝爾、凱爾及布克斯特胡德等人的作品。他又多次利用假日步行幾十公裏到漢堡去聽德國管風琴大師萊茵肯的演奏並向他學習,還步行80公裏到策勒聽法國樂隊的演奏。

  巴赫從18歲開始了自己的專業音樂生活,先在魏瑪宮廷任小提琴手,又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風琴師。工作之餘,他依舊手抄和分析大量作曲家的作品,並在自己的創作中進行試驗。他又步行200英裏到柳白克聽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會,為此超假3個多月,被教會審判。教會給他列的“罪狀”除超假外,還說他在聖詠中加進了“怪誕的變奏”及“異端音響”,說他彈奏管風琴時,過於陶醉以至“時間過長”,而受到批評後,又彈得“過短”,並指責他“帶了一位陌生的姑娘在教堂裏彈琴取樂”等等。那姑娘不久成了巴赫的妻子。此時,他的管風琴演奏技巧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可以用雙腳在低音踏板上奏出賦格旋律,其熟練程度比許多演奏家用手指彈奏得還要好。

  1708-1717年,巴赫在魏瑪宮廷任管風琴師和公爵教堂的樂長。這個期間,他除了繼續吸收借鑒德國前輩管風琴家和作曲家的優秀傳統外,還潛心鑽研了意大利的小提琴藝術,用維瓦爾第、柯萊裏等人的樂曲改編或創作自己的作品,並研究了法國庫泊蘭的古鋼琴音樂,進行寫作。他的創作也已成熟,寫出了一些管風琴代表作。

  巴赫對公爵不肯為自己晉升職位憤怒不平,而提出辭職,當局為此把他逮捕了將近一個月,說他“大逆不道,要求離職”。

  1717-1723年,巴赫在奎登宮廷任樂長。這是他得到待遇最好的時期,在此,他除了寫教會音樂和管風琴作品以外,還可以寫一些其他的東西。因為他的主人是新教徒,巴赫為教會寫了簡單樸素的讚美詩並用讚美詩創作大量其他教會音樂作品。他創作了大量組曲、協奏曲、奏鳴曲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