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一詞最早出現於清末的大上海,專指稱霸一方的幫會頭目或達官巨富。然而,這個聽起來威風凜凜的詞,並不是中國的“土產”,而是舶來品。它的來曆頗為有趣。
19世紀中葉,英國人約翰亨生發明了一種在車後駕駛的雙輪小馬車,就以自己的名字將此馬車命名為“亨生”,“亨生”幾經改良,成為豪華私人馬車。隨著上海的開埠,亨生豪華私人馬車於1880年後進入上海,被稱為“亨斯美馬車”。根據1900年的統計,當時整個上海擁有“亨斯美馬車”者不足10人,而且全部是工部局董事或外商大班。華人中第一個擁有“亨斯美”的人是《申報》老板史量才,還是花費了數十萬兩之高價從一個德國人手中買來的。於是上海人就將擁有這種馬車的人稱為大亨。後來引伸開來又把稱雄一方者叫做大亨,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申報》是中國報業史上創刊時間最早、出版時間最長、發行期數最多的報紙,它於1872年4月30日由英籍人美查等合辦,在上海漢口路正式創刊,到1949年5月26日停刊,共曆時77年零62天,除中途停刊外,共出版2559號。
《申報》麵世,遂衝破“邸報”、“產京報”與“政治公報”的樊籬,開始重視對國內外大事的采訪與記載,目光投向社會市井,成為“中國第一張現代意義的報紙”。自此之後,外國人在上海創辦的《滬報》、《新聞報》等接踵而來,“於是新聞業遂卓然成海上之新事業”。《申報》在對我近代新聞事業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對近代文學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時至今日,走在上海街頭,還能聽到不少上海老人把“買張報紙看看”叫成“買張申報看看”。《申報》已經停刊半個多世紀了,哪裏還有《申報》可買?一打聽才明白,那是叫慣了,習慣使然。是誰叫響了《申報》這塊金字招牌,給人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影響?他就是一代報王史量才。
史量才,這位傑出的商人、教育家和報業巨子,是上個世紀初中國最出色的自由主義者和民主人士之一,史量才繼承了老《申報》的傳統,20世紀30年代初在一批文化人的協助下,努力開創中國現代商業大報的傳統。該報在全國29個城市設立分館,增加各地通訊;改革副刊《自由談》和其他內容,從文藝到醫療,適應各類讀者的需要;出版係列書刊,從月刊、年鑒到地圖,品種多樣;興辦社會文化事業,例如流動圖書館、新聞函授學校、業餘補習學校、申報服務部等。這使得申報館成為一個以報紙為中心的文化群體。
史量才主持申報後,外擴報館,內引英才。當時名噪一時的黎烈文、邵飄萍等,都曾羅致在他的門下。申報的“筆陣”中,共產黨員有胡風、艾思奇等七八人之多,其他的知名人士還有陶行知、鄒韜奮等。《申報自由談》更是開一代雜文之先河,其刊發的魯迅雜文是著名的“匕首和投槍”。三十年代的一場激烈的文藝論爭,就是從那裏開始的。史量才先生主張言論自由,關心民眾疾苦;《申報》鞭撻社會、針砭時弊,深深觸犯了最高當局。《申報》鼓吹民主,批評政府,惹怒蔣介石。1932年,蔣介石發動對江西紅軍的圍剿,《申報》連發3篇社論,三論《剿匪與造匪》。蔣介石惱羞成怒,曾嚴令“禁止申報郵遞”。
作為心憂天下的愛國報業大亨,史量才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國有國格,報有報格,人有人格。三格不存,人將非人,報將非報,國將不國!”他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國格、報格、人格。由於思想傾向進步,國民黨當局威逼利誘無效,使得史量才招來了殺身之禍。終於,在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從杭州西湖“秋水山莊”歸滬途中,在浙江海寧翁家埠,被戴笠的手下的特務槍殺,終年54歲,一代報業大王就這樣魂歸塵土,可悲複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