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花”(眾上)渭城今雨清塵[1],清塵。輪台古月黃雲[2],黃雲。催花羯鼓去從軍[3]。枕頭上別情人,刀頭上做功臣。
列位請了。俺看參軍夫人離別,好不疼人也。一點紅幡,參軍早上。(生上)
“滿庭芳”路糝長楊[4],魂銷折柳,畫橋水樹陰勻。玉堂年少[5],何事拂征塵?為問綠窗紅淚[6],芳尊冷[7]、袍袖香分。留不得,灞陵高處,猶自帝城春。
城頭日出使車來[8],古戍花深馬埒開[9]。忽聽鳴笳兼畫角[10],聲聲思入古輪台。恨殺陌頭楊柳色[11],綰定青衫留不得[12]。思婦空啼渭水南,征夫早向交河北[13]。昨去香閨,灞橋折柳,非不縈我心曲,其奈畏彼簡書[14],隻得收淚長辭,麾軍上路[15]。左右起行。
“朝元歌”(眾)風氳馬塵[16],曉色籠驂靷[17]。河濱彩輪,綠水隨流軫[18]。黑隊奔蛇[19],文旗畫隼[20],電轉星流一瞬。疊鼓揚鉦[21],南庭朔方知遠近[22]。草色伴王程[23],皇華勞使臣[24]。(合)遊韁帶緊,早趁封侯鵲印[25]。
“前腔”(生)回首長安日近[26]。東方送使君,南陌恨閨人[27]。雪嶺燕支[28],陽台翠粉[29],去住此情難問。短劍防身,胡沙雕顏吹旅鬢[30]。蕩子去從軍[31],恩榮變苦辛。(合前)
(眾)稟爺,前麵隴頭水[32],一支入漢,一支入胡。(生)這分流水是斷腸流也[33]。隴上題梅[34],杳無便使,咱口占一首: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從來凍合關山道,今日分流漢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35]。
“前腔”(眾)隴上謾尋芳信[36],顧恩不顧身,還自想羅裙[37]。古戍笳鳴,關山笛引,也不管梅花落盡[38]。立馬逡巡,流水聲中無定準。飲馬斷腸津,思鄉淚滿巾。(合前)
(鎮西軍鼓吹上)鎮西府官校迎接參軍[39]。
“前腔”(眾)落日長城隱隱,星芒拂陣雲,月羽照花門[40]。穀口旗回,峰亭樹引,轉過西河上郡[41]。氣色河源,天街旄頭猶未鄖[42]。長笑立功勳,邊城曲米春[43]。(合前)
心期紫閣山中月[44],身過黃堆峰上雲[45]。
年發扌棄從書劍老,戎衣今作李將軍[46]。
注釋:
[1]“渭城”句:化用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2]輪台:西域地區的軍事重鎮。唐代輪台在天山以北,位於今新疆庫車縣東。唐代曾於此設北庭都護府。
[3]催花羯鼓:古代的一種鼓,據說源於羯人。傳說唐玄宗嚐於二月初因命取羯鼓,臨軒縱擊一曲,名《春光好》。及顧柳杏,皆已綻放。玄宗笑謂眾嬪嬙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見唐南卓《羯鼓錄》)後用作酒令,鼓響傳花,聲止,持花未傳者即須飲酒。此即今之擊鼓傳花之所由來。
[4]糝:散落。見本書第六出注[35]。
[5]玉堂:見本書第十八出注[17]。
[6]綠窗紅淚:比喻女子的春愁。綠窗,春天窗外滿是綠色,故稱。紅淚,女子的眼淚。見本書第四出注[4]。
[7]芳尊:即“芳樽”,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8]使車:使者所乘車。
[9]馬埒(li瑁合吧淶某鄣潰獎哂雄ò燎劍┪紓共恢屢艸齙勞狻?
[10]畫角:見本書第五出注[4]。
[11]“恨殺”句:化用唐王昌齡《閨怨》詩:“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12]綰(wn):纏結。
[13]交河:地名,其地有二河相交,故稱。唐代在此置交河郡交河縣,其故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的雅爾和屯。唐代在西域最高的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這裏。
[14]“其奈”句:意思是怎奈害怕軍令。其奈,亦作“其那”,怎奈,無奈。畏彼簡書,《詩·小雅·出車》:“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用以傳遞軍令的竹簡。朱熹集傳:“鄰國有急,則以簡書相戒命也。”
[15]麾(hu)軍:指揮軍隊。這裏指指揮隨行軍士。
[16]氳:氤氳,煙氣、煙塵彌漫。
[17]驂靷(cnyn):三匹馬駕的車。驂,駕三匹馬。靷,引車前進的皮帶,一端套在車軸上,一端套在牲口胸前。
[18]軫(zhn):古代車箱底部四周的橫木。此處借指車。
[19]黑隊奔蛇:指穿黑衣的士兵列成長列蜿蜒而急速地前進。唐製軍士衣皂衫。
[20]文旗畫隼(sn):軍旗上畫著隼的圖形。隼,鷂一類的猛禽。
[21]疊鼓:亦作“迭鼓”。參見本書第十九出注[3]。鉦(zhng),一種銅製的樂器,形似鍾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行軍時敲打以節製步伐。
[22]南庭朔方:代指北方邊地。南庭,南匈奴的朝廷,泛指南匈奴故地。朔方,指朔方郡,漢武帝時置,在今內蒙烏拉特旗東。
[23]王程:奉王命(朝廷之命)差遣的行程。唐岑參《送江陵黎少府》詩:“王程不敢住,豈是愛荊州?”
[24]皇華:《詩·小雅》有《皇皇者華》篇。詩序:“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禮樂,言遠而有光華也。”這裏以“皇華”代表朝廷所遣使臣。
[25]鵲印:晉幹寶《搜神記》卷九載,張顥得山鵲所化的金印,官至太尉。後遂以“鵲印”指封官。
[26]回首長安日近:回頭向長安方向看去,看到的是太陽更近(意即離長安非常遙遠)。《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後因以“日近長安遠”喻遠離長安。
[27]“東方”二句:妻子送走了身為使君的夫君,自己卻隻能留在家鄉,懷恨空閨。漢代稱太守、刺史為“使君”,漢以後沿用此詞作為對州郡長官的尊稱。南陌,這裏指故鄉。南朝梁沈約《臨高台》有“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後來用“南陌”指故國、故鄉。
[28]燕支:山名,山頂終年積雪(故此處稱“雪嶺”)。清王琦注唐李白《王昭君》詩,引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謂:“燕支山……水草茂美,與祁連同。”在今甘肅永昌縣西。其山產燕支草,花紅色,可作染紅顏料,是古代婦女化妝的主要顏料。漢武擊敗匈奴,匈奴失燕支山,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作為化妝顏料,“燕支”又作“胭脂”。在此句中“燕支”為雙關語,還引申指美女。
[29]翠粉:青黛與白粉,均為婦女化妝用品。此句中亦引申指美女。
[30]胡沙雕顏:胡沙打在臉上,像是在臉上雕刻一樣。這裏是誇張沙漠上的風之大。唐李華《吊古戰場文》“驚沙入麵”,與這裏的描寫相似。
[31]蕩子:辭家遠出、羈旅忘返的男子。《文選·古詩〈青青河畔草〉》:“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唐李善注:“《列子》曰:有人去鄉土遊於四方而不歸者,世謂之為狂蕩之人也。”
[32]隴頭水:水名,從六盤山南段隴山中流出,在今甘肅平涼、華亭一帶,是涇河上源。唐李益《觀回軍三韻》:“行行上隴頭,隴月暗悠悠……誰令嗚咽水,重入故營流。”
[33]斷腸流:意思是看到隴頭水令人斷腸。唐岑參《經隴頭分水》:“隴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東西流不歇,曾斷幾人腸。”下文“斷腸津”與此同。
[34]隴上題梅:《太平禦覽》卷九七〇載:“陸凱與範曄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此處李益反其意而用之,想在隴上寫詩寄與小玉。
[35]“綠楊著水”以下八句:即李益所作《鹽州過胡兒飲馬泉》詩,載《全唐詩》卷二八三。題一作《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原詩第五句作“從來凍合關山路”,與此處所引僅一字之差。
[36]謾尋芳信:不要尋找春天的消息。謾,莫。芳信,花開的訊息,亦指春天的消息。
[37]羅裙:這裏代指女子。
[38]梅花落盡:此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梅花,又指《梅花落》古曲。參見本書第五出注[4]。
[39]鎮西府:唐代無鎮西府。元代1276年在雲南置鎮西路,明代於1382年始改為鎮西府,1403年又改為幹崖長官司。這裏所說的“鎮西府”當然不是在雲南,當為劇中杜撰。
[40]月羽照花門:意思是月亮照著回紇的領地。月羽,即月旗,軍中用作儀仗。《元史·輿服誌二》:“月旗,青質,赤火焰腳,繪月於上,奉以雲氣。”這裏借指月光。花門,山名,在居延海(位於今內蒙額濟納旗北部)北三百裏。唐初在此建堡壘,以禦胡人,天寶時為回紇所占,故“花門”又可指回紇族。
[41]西河上郡:唐初曾置西河郡,在今山西西南部。此處的“西河上郡”是泛指黃河上遊地區。
[42]“氣色”二句:大意是觀看星象,還沒有發生戰爭的兆頭。河源,曆史上認為的黃河源頭所在的地區,即星宿海地區,此處湖泊眾多,“燦若列星”(元代學者蒲察篤實)。參見本書第十九出注[22]。又,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謂漢武帝使張騫尋河源,乘槎見織女牽牛。據此仙話,黃河當與天河通。此仙話在明朝流傳甚廣。此處是糅合了河源地區的自然景觀與張騫乘槎的仙話。氣色河源,是說觀察黃河源頭的氣色,實際是觀天河星象。氣色,不必盡指人的氣色。南朝宋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蕭條洲渚際,氣色少諧和。”即指自然景象。天街,星名。《史記正義》:“天街二星,在畢昴間,主國界也。街南為華夏之國,街北為夷狄之國。”旄頭,即昴(mo)星,為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七星之一。古時認為若白虎七星明暗有變化,預示將有大水或兵事。鄖,當作“隕”,墜落。
[43]曲米春:酒名,以雲安所產為最有名。唐杜甫《撥悶》詩:“聞道雲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
[44]紫閣:指仙人或隱士所居。唐張籍《寄紫閣隱者》詩:“紫閣氣沉沉,先生住處深。”
[45]黃堆:即黃花堆,在今山西陰縣北,是古代著名的邊地戰場。
[46]“心期”以下四句:此詩係取李益《上黃堆烽》而有異文。原詩為:“心期紫閣山中月,身過黃堆烽上雲。年發已從書劍老,戎衣更逐霍將軍。”此處改“霍將軍”為“李將軍”,指李廣,亦借指李益。
評析:
唐代詩人往往有立功邊塞的夢想,從初盛唐開始直至中唐,都有不少詩人或者親曆邊塞,留下許多優秀作品;或者從見聞中想象邊塞生活,譜入詩中。李益屬前者。
這一出講李益赴任邊塞,途經隴頭,有感賦詩,表達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對邊地風霜催人老的感慨。這種情緒在上一出已有所流露:“則怕塞上風沙,老卻人也。”與本出所題《鹽州過胡兒飲馬泉》中的尾聯“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正是一種情緒兩種說法。但從他赴試前、中式後、榮歸時所表達的情緒看,則更多的是掩飾不住的自信和躊躇滿誌。順著這一情緒發展,他在赴任途中,似乎應該是激動與興奮的,與本出題詩所流露出的情緒之間似乎存在著斷裂。這是因為本劇作者把曆史上的李益和劇中的人物糅在一起寫。曆史上的李益並非科考中第後直接入塞作幕賓,而是先授鄭縣尉,後因仕途不得意,辭官漫遊,於貞元十三年(797)被幽州節度使劉濟辟為幕府。入幕時他已經年過五旬,而非如詩中所寫的躊躇滿誌的青壯年。所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與劇中人物按照劇情發展推衍所應有的情緒並不吻合。
本出下場詩亦是李益的原作,略有改動。改動之後的末句雖然流露出立功邊塞的抱負,但就整首詩的基調言,則不免有些許的“暮氣”。這是劇作者將曆史人物與劇中人物虛實相融所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