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劉師培後期思想

  在劉師培漂泊的餘生中,命運是他考慮得最多的問題。他試圖追溯人生中最根本的動因,以及它的運行法則。他提出了一種徹底的宿命論。

  1913年他發表《定命論》,其中說:

  無命之說,鄙人於數載以前力持此論,近始知其可疑。

  他認為人事成敗禍福,頃刻萬變,今觀人世,禍與福總是與人的平日積行不相應,這就值得深入討論。但劉師培不因禍福與積行不相應而反對有命,相反,他從中還得出命運之說是人生至理的結論。

  他說,“人無智愚,鹹有趨福避禍之心,顧成敗禍福或出於不可知”。人總是很難知道將來的結果會怎樣。中國古代思想家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按照劉師培的論斷,有三種不同思路。第一種是墨家,他們認為鬼神福善禍淫。但這實質上與列子所謂“使力同者,果必同”並無二致,都是肯定禍福僉出人為。劉師培說,既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麽為什麽人世間總是舛差乖錯?他輕易地否定了事在人為的觀點。第二種是陰陽家。他們認為吉凶可依術數趨避。人世間的禍福成敗,都是客觀存在的必然,但這種必然性可以借助陰陽五行原理加以破譯,隻要掌握了這些原理,依據一定法則,就可以轉禍為福,趨吉避凶。但劉師培說,陰陽家之說,在東漢為王充《論衡》所駁,頗中其微,也不能完全相信。第三種乃是孔子所說。劉師培認為隻有孔子之說,乃合符命運真諦。

  所謂孔子之說,在劉師培看來,主要是孔子提出了萬事有命,但這命不由鬼神作主,禍福也不由人造。他說:“古說不言命,言命乃孔子新說。”舉凡《尚書》、《詩經》中所載孔子以前關於命的論述,都是說禍福與積行相應,畀自鬼神,不由命定。而孔子《論語》卻明確地說死生有命,五十而知天命,可見孔子以為有命。而且墨家引《詩》《書》非命攻孔子,讖書出自孔子,也可旁證孔子有命之論。但孔子言命有兩個特點,一是孔子堅信上天出自無心而賦予人之命,二是孔子認為人力不能掌握天命。在孔子看來,隻有人力不能掌握天命這一點乃是可知的。故孔子言五十而知天命。“命自道分,處底行流,數有定次,百世可知。元聖不能預,天鬼喪其靈,蓋慎終追遠,所以慎德,非以邀胡福,克己複禮,所以昭仁,匪以必天祥。……此乃儒家之杓秉,孔庭之綴旒也。”

  劉師培的意思是想說,人世間的一切吉凶禍福都是預定的,是人力不可能預知,也不可能改變的,但人也不能胡作非為,還是要慎終追遠,好自為之。這種理論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宿命論,最典型地反映在劉師培為他投靠端方受到曆史嘲弄所作的辯解。

  劉師培在流寓四川和北上太原時,曾分別作有《述懷一百四十韻示蜀中諸同好》以及《癸醜(1913年)紀行六百八十八韻》,這恐怕是劉師培一生中作得最長的兩首詩。在這些詩中,劉師培一方麵說“漢業暉天德,乘時豈異人,蛟螭頻失水,雕隼競離塵,浩蕩新機轉,棲遑往跡陳,吾身富憂患,壯誌豈沈淪”,為自己少年壯誌和革命事業感到自豪。另一方麵,又歎“自分同朝槿,何心慕大椿,淚漸泉客溢,材謝匠師掄。……風絮琴三疊,滄桑鏡一昫,彭殤原自定,不必問嚴遵”,為自己失足感到幽憤。他無法理解他的人生曆程,更不能正視他思想和行動的錯誤,不能反省他政治失足的深刻原因,隻好求之於命運,用宿命論來消解他內心的失意與憤懣。

  在四川期間,劉師培對佛教開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甚至相信佛教非常通俗的因果報應和輪回說。他認為佛教在解釋命運時有極高明的地方。佛教將宇宙形形色色的事物放在六道輪回體係中加以理解,認為隻有超出了輪回法則的佛才能自由自在,而處在六道輪回中的事物,其中的因果報應異常複雜。人有前生、本生和來生。雖然總的原則是自作自受,但現實的禍福吉凶則不可究詰。這很容易得到劉師培的認同。如果能將他自己的現實境遇追溯到他的前生,那麽他1908年投靠端方的嚴重性就大大淡化,劉師培迫切需要這樣的理論來撫平心靈的緊張。佛教、道教成了劉師培餘生中的重要成分。1914年,他在《四川國學雜誌》刊有《與圓承法師書》,信中說:

  蜀都於役,獲親玄軫,從容雅論,寔會神衷,每餐法音,千理承響。啟玄管於靈門,契鍾律於冥會,雖道安忘形於鑿齒,雁門酬響於嘉賓,弗是過也。弟子少耽丘索,長涉九州,契闊艱夷,邅徊哀樂,既睹焦原之慘,備觀砥柱之峻。用是仰研玄旨,歸信靈極,懷誠抱向,屏除愛著。……用是標撮領會,搜聚貞實,撰《心感論》、《餘慶餘殃論》數首,期存妙典之真,兼抾俗觀之惑。

  劉師培感到佛教開啟了他的智慧之門,他要闡揚佛教教義,歸信“靈極”。

  《心感論》和《餘慶餘殃論》今均存於《劉申叔先生遺書》第55冊。《餘慶餘殃論》是用佛教教理反對“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的認識。他認為“神識遷流,未始有屆,形氣轉續,靡弗有初。至於肖形天地,稟靈川嶽,窮思幽極,綜情古今,雖稟氣而成生,實循業而揭跡”。也就是說,人之為人主要是業報的結果,父子夫婦之間不可能有因果報應,人所造之業隻能由自己承擔。《心感論》主要解釋受報的主體,既然人總是自作自受,輪回受報,那麽什麽是輪回的主體?劉師培認為這是心識。劉師培對佛教的認識並不深刻,但由於摻和著他自己的人生體驗,他覺得佛教因果報應說跟他的生命十分相契。

  對於命運的關切使劉師培完全喪失了積極探索政治、人生真理的誌氣。他越來越關心個人的立身處世。舉凡修身、治國策略,他也越來越偏激地向傳統回歸。他在生命的最後時期曾寫有《信義論》,但其中所談的做人的基本準則“信”與“義”被他抽象為一種空泛的道德精神。他例舉申包胥哭於秦庭乞師救楚,公孫許臼和程嬰保存趙氏孤兒,以及豫讓、要離、荊軻、聶政之事,說這些人“徒感一言,效之以死,白刃不能蕩其守,千乘不能移其情,榮利顯於當時,勳效傳於百世,是誠至德要道,通於神明,明堂可登,金石可勒”。而晚近“民德浸衰,至誠道息,巧言有屢盟之刺,穀風有棄遺之歎,咎在俗弊,後世因之。不意邇來淩遲彌甚,輕易捷於反掌,循環迅若波瀾,久要棄而若忘,永貞替而弗竺,百爾安其所習,後生視若固然”。劉師培對近世之人屢變屢化深感不滿。他主張“改薄從忠,以順三教,滌澆浮之靡俗,宣淳厚之洪風”,這樣施政才會有永年之功,而國家也有包桑之固。這種空泛的道德論調,不具體考慮道德的對象,要求人們謹守信義,就難免有點宗教化傾向。劉師培晚年致力於儒家道德倫理的宗教化典籍《白虎通德論》的研究,恐怕潛意識裏就有這種因素在內。

  對於國家政治原理和政治措施,劉師培再也提不出新的東西,他完全沉浸在儒家的傳統思想之中。他洋洋灑灑的《君政複古論》,駁斥民主憲政,認為隻有專製政治才是最好的政體。其《聯邦駁議》,又反對地方自治。他所考慮的是立廟、祭天等等專製帝王的儀式,而尤其反對民國法律的積極性成分。他曾說:

  中國自三代以來,禮教刑律互為表裏。故出禮入刑,古有明訓。迄清末葉,改訂新律,條文雖具,未及頒行。民國成立,百端草創,定為暫行刑律。法庭承用,三載於茲,禮之與刑既弗符合,政之與法又複參差。考方今功令,凡孝子節婦,行義卓絕者,均由內務部匯請褒揚,刑律之文,宜與相準,庶彰善癉惡,賞罰相符。乃新律條文,尊尚齊等,施之族黨,弗足戢犯上陵長之風,至於懲艾奸淫,保障貞節,章條既簡,科罰尤輕。數載以來,民德淪喪,越禮敗度,職此之由。

  劉師培不是肯定民國法律的平等觀念,相反,他要求用宗法倫理來製約民風,並使宗法倫理在法律上得以體現。這種議論恰可與滿清遺老相媲美。有了這些腐朽思想在腦海裏作怪,他後來反對新文化運動,就不是偶然的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