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古雅美

  王國維1908年發表《人間詞話》,提出“境界”的概念;1907年3月提出了“古雅”的概念。《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一文,刊於《教育世界》雜誌第144期。“古雅”和“境界”一樣,都是王國維創造的新概念,亦即他自稱的“新學語”。

  王國維在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明確宣布:“古雅”,是他的獨創。他說:“因美學上尚未有專論古雅者,故略述其性質及位置如右。”這裏說明,王國維是從“美學上”來談的,又是“專論”,這是古代沒有的。反過來說,從一般意義上用“古雅”,古代也是有的。這些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思想材料,也可以作為人們認識“古雅”的一種參考。如果從文字的角度說,“雅”就是正。凡雅必屬正。許慎《說文解字》:“正,是也。凡正之屬皆從正。”所以,音樂上,“古雅”指“先王之樂”。但是,如果以為“古”與“今”相對,“雅”與“俗”相對,導致將“古雅”與“淺俗”並舉,就失其本意了。詩話、詞話中用到“古雅”處不少。張炎《詞源注》:“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沈義父《樂府指迷箋釋》:“腔以古雅為主。”王士禎《帶經堂詩話》亦有論及“古雅”處:“然六朝以前事,用之即多古雅,唐宋以下便不盡爾,此理亦不可解。總之,唐宋以後事,須擇其尤雅者用之。”以上張炎、沈義父所論,似就藝術的風格立論的。王士禎講的是用典,用古代之典故,可以增加作品典雅的風格。清代畫論家,亦重“古雅”,王昱說:“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明此六者,覺昔人千言萬語盡在是矣。”僅從以上材料,就可以說明“古雅”一詞,早就在使用了。

  王國維提出的“古雅”,果然與曆史上的一貫用法有關。他在創造新學語的時候,其特點,或者說其長處,就是用已有的概念來表述新的美學內涵。“古雅”正是從這個角度說,是一個創造。從美學上言之,“古雅”也可以說是“古雅美”或“古典美”。

  古雅是藝術品的一種特性,有了這種特性,藝術品是美的。古雅的性質是什麽?我們根據王國維的文章可以歸納如下:

  1.它處於非真正的藝術品而又決非實用品之間;(美之性質)

  2.它的創作者非天才而看其作品又近似天才之作;(美之創造)

  3.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這是“第二形式的美”。(美之表現)

  王國維討論這個問題,是從美的根本性質出發的。我們已經知道,在王國維看來“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這是根據康德美學認為審美判斷是無關於利害和概念的判斷。古雅的產品不屬於天才的藝術品,當然也不是僅供實用的物品。古雅,“實由吾人今日之位置斷之”。古雅的作品總是有古風在焉,所以這顯然不存於自然中(不是自然美,園林可以有古雅的東西)。藝術中的古雅的作品,其創作者,雖非天才,但隻要“人格誠高,學問誠博”,其藝術無天才,也可有古雅之作。比如王翬的畫,就可稱為“古雅”。王翬,清初畫家,臨摹古人作品,下過苦功夫。他畫《南巡圖》,人稱下筆可與古人齊驅,然未盡山川之真。王國維則評之“摹古則優而自運則劣”。他的作品,又有人喜歡,大抵喜歡其“古雅”的成分。與此相近的例子,他認為就是宋代黃庭堅的詩。這些人作品的特點,是“其去文學上之天才蓋遠,徒以有文學上之修養,故其所作遂帶一種典雅的性質。而後之無藝術上之天才者,亦以其典雅故,遂與第一流之文學家等類而觀之。然其製作之負於天分者十之二三,而負於人力者十之七八,則固不難分析而得之也”。

  而確定古雅最重要的理論依據,在於它是“第二形式之美”。王國維認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這是康德“美在形式”的發揮。在康德看來,美指的是一種不涉及“利害感”,不涉及“概念”的形式。這種形式如果恰好與人的認識功能(想象力和理解力)相應,使人處於自由、諧和狀態,從而引起一種自由的毫無欲念的快感,即美感。所以,康德指出:“鑒賞判斷除掉以一對象的(或它的表象樣式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作為根據外沒有別的。”這裏對形式提出的“合目的性”,指超越自然和人的經驗的趨向於“美的理想”,而其中包含理性的內容。所以,康德美學,並不全然否定內容,隻是他認為美的實質在形式。既然一切的美都在於形式,在王國維看來,還可以用每一類藝術去表現某種形式,於是這樣表現出來的形式,即“第二之形式”。王國維說:“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無他形式以表之,惟經過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謂古雅,即此第二種之形式。即形式之無優美與宏壯之屬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種獨立之價值,故古雅者,可謂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

  這是王國維對古雅美的論證。

  王國維提出“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的理論,來具體解釋“古雅”。這裏的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在用法上,他在不同範圍又有不同的解釋。

  他認為美在於形式。他的“形式”的含義是廣泛的。凡是藝術作品中能引起人感情中的美感的,他都稱之為“形式”。比如他說:“戲曲小說之主人翁及其境遇,對文章之方麵言之,則為材質;然對吾人之感情言之,則此等材質又為喚起美情之最適之形式。故除吾人之感情外,凡屬於美之對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質也。”這裏講到的人物、環境、情節、文學之內容等,現今習慣上將它們歸之為內容的,皆被列入形式之列。本來,王國維認為,研究美學要重視它的自身,要從自身去研究。但是,王國維在確定“第一形式”時,又從藝術作品與讀者的關係上來確定,從方法論上說,這就超出於文學作品“自身”了。

  現在再具體看,他所謂的第一形式指什麽?一、“自然中固有之某形式”,即自然美可作為藝術表現的對象者;二、天才創作的優美、宏壯之藝術品,可供以後藝術再模仿或“表出”者;三、藝術家頭腦中的意象為“所自創造之新形式”而尚未表出者。主要指前麵兩個方麵,因為尚未“表出者”當然並非是藝術作品,也還未具有實際的確定性。

  古雅是美的一個範疇。那麽,它與美的其他範疇的關係是怎麽樣的呢?從這個角度對美的範疇的探討,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在美學上之位置”。

  美學已有的範疇是什麽呢?王國維認為,從柏克到康德,大體分為二種:曰優美,曰宏壯(崇高)。這兩種範疇都是一種形式。王國維認為審美的愉快都是不涉及功利、不涉及概念的,美在形式。但是優美與宏偉的具體內容卻有區別。優美最為王國維重視,稱為“自然及藝術中普通之美”,因為“由一對象之形式不關於吾人之利害,遂使吾人忘利害之念,而以精神之全力沉浸於此對象之形式中”。崇高則是“由一對象之形式,越乎吾人知力所能馭之範圍,或其形式大不利於吾人,而又覺其非人力所能抗,於是吾人保存自己之本能,遂超越乎利害之觀念外,而達觀其對象之形式,如自然中之高山大川、烈風雷雨,藝術中偉大之宮室、悲慘之雕刻像,曆史畫、戲曲、小說等皆是也”。

  那麽,“第二形式”又是什麽呢?他說:“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無他形式以表之,惟經過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謂古雅,即此第二種之形式。即形式之無優美與宏壯之屬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種獨立之價值,故古雅者,可謂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這是問題的中心,古雅是第二形式,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因為,美本來在於形式,形式之形式當然也美了。

  從王國維的具體闡釋中,可以看出他的真意之所在。他認為這種“第二形式”可有如下的表現:

  其一,藝術則必就自然中固有之其形式或所自創造之新形式而以第二形式表出之。

  自然中有美(但自然中沒有第二形式,在藝術中有第二形式)。自然中固有的比如離別之情,同樣一題材有不同的寫法,除了天才之作,屬於第二形式。對於自創的好作品,優美之作,比如聖母像,原作隻有一件,但實際上全世界有許多,均為原有形式的模仿,這種情況,說明第二形式是相當普遍的。

  其二,“雖第一形式之本不美者,得由其第二形式之美雅,而得一種獨立之價值。茅茨土階,與夫自然中尋常瑣屑之景物,以吾人之肉眼觀之,舉無足與於優美若宏壯之數,然一經藝術家(若繪畫,若詩歌)之手,而遂覺有不可言之趣味。此等趣味,不自第一形式得之,而自第二形式得之無疑也”。

  這是講生活中醜的材料可以化為藝術美的道理。其理由有二:一是在藝術的整個形象的範圍中,醜的東西經過改造了,或者在整個情境的烘托下,將美的東西更突出。比如魯迅小說中的劊子手的形象就起了這個作用。二是在藝術中作者的感情能表達得更突出,有憎有愛,表現得更鮮明,比如聞一多的《死水》。王國維談到這些美學上的現象,體驗是深刻的。

  其三,繪畫中筆法、書法等低度之美,文學中的擬古之作,都屬第二形式。

  繪畫中的內容是不同的,但筆法“使筆使墨”這是有繼承的延續,這是屬於第二種形式的。行家評論一幅畫,常常讚揚其筆法,實為讚賞其第二形式。

  書法屬於“低度之美術”,即使有獨創,在王國維看來,獨創性不明顯。其他如石刻、拓片、文學上擬古之作都屬第二形式了。

  從美學理論上說,古雅與優美、壯美是互為補充的。優美、壯美離不開古雅。因為古雅可以以第二形式來表現優美、壯美的藝術。而優美、壯美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在優美和壯美之間,古雅起著補充作用。他認為:“古雅之位置可謂在優美與宏壯之間,而兼有此二者之性質也。”況且古雅在每個作品中都能起其作用。創作是天才之產物,天才是神來之筆,但文學創作總有天才不足之時,就得用學力來補之。所以王國維說:“雖最優美、最宏壯之文學中,往往書有陪襯之篇,篇有陪襯之章,章有陪襯之句,句有陪襯之字,一切藝術,莫不如是。此等神興枯涸之處,非以古雅彌縫之不可。而此等古雅之部分,又非藉修養之力不可。若優美與宏壯,則固非修養之所能為力也。”這是他創作的實際體會。這樣古雅實際上廣泛地存在著,即在優美、宏壯作品之中也包含著古雅的成分。

  從鑒賞與創作的關係說,康德原來對創作與鑒賞是有區別的,創作是天才,鑒賞是出於教養,鑒賞可以教養可喚醒天才,但鑒賞不等於天才。我們新文學史上有的不重視翻譯,重視創作,比如創造社,可能與康德的影響有關。現在王國維提出古雅,分清古雅的判斷是後天的、經驗的,優美、宏偉的判斷是先天的。這就使無天才的人也能欣賞到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特別是能欣賞到古雅的作品。這種情況,才使普及美育成為可能。不使藝術隻局限在天才的狹小的範圍,至少在知識階層中、上流社會中能普及藝術。這種思想是康德思想的發揮,王國維用之於“美育”,這個想法是積極可取的。

  從古今雅俗的關係上,王國維認為這是發展的,“古雅之判斷則不然,由時之不同而人之判斷也各異。吾人所斷為古雅者,實由吾人今日之位置斷之”。這種發展的思想很重要。在王國維看來,古雅的不是天才,通俗的因為不是學力造成的,倒可能是天才之作。這對他以後研究通俗文學,即戲曲史也有指導作用。總之,提倡古雅,他希望普及美育,同時對通俗文學有了更好的看法,評價更高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