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童年與家世

  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之家。他的故鄉——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就坐落在漢江的一條小支流——唐河——的東部,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小鎮。這條哺育著未來哲學家的小河,像流經中國廣袤土地上的千千萬萬條小河一樣,靜靜地流淌,默默地奉獻,以其無私的胸懷滋潤著它周圍的土地,養育著它智慧的兒女。唐河源出河南方城縣西北,向南流經青台、沘源,西南經新野至湖北襄陽會白河,入於長江大支脈——漢江。唐河縣即以唐河得名,古屬唐州,位於南陽、泌陽、新野三地之中樞,漢魏以來,曆為文人薈萃之地,嚐有人傑地靈之說。

  馮友蘭的祖上並非河南人。“聽家裏傳說,祖上是從山西省高平縣來到唐河縣做小生意的,後來就在唐河縣的祁儀鎮落戶了。”在祁儀鎮馮家是大族,有土地1500畝,三世同堂,人丁興旺,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飯。馮友蘭的祖父名玉文,字聖征,曾去考過秀才,但沒有被錄取,後來就不再應試,故一生未取得任何功名。馮玉文有三個兒子:長子名雲異,字鶴亭;次子名台異,字樹侯;三子名漢異,字爽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名字是一門學問,它往往反映出父母對子女的某種寄托,特別是希望子女在未來人生道路上成才。在馮老先生三個兒子的名字中,都有“異”字,蓋老人希望子女長大後都能成為異於尋常的人。

  馮友蘭的父親台異,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清光緒戊戌(1898年)科進士。其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人成了秀才,雖然不是登入仕途,但是可以算是進入士林,成為斯文中人,就是說成為知識分子了,以後他在社會中就有一種特殊的地位”。如果成為進士,則更進一步,就算登入仕途,可以做官了。按照這樣的標準,馮友蘭的家族門第,在當時可稱為“書香之家”,把這種門第接下去,即稱為“耕讀傳家”。照封建社會的情況,“耕讀傳家”是以鄉紳地主階層為主的社會中層層係的基本特征。因為上層社會的子弟條件優越,不必“耕”甚至不必“苦讀”便可承襲高官厚祿,而廣大的下層社會的農民,生活艱辛,沒有更多的財力支持自己的子弟讀書,因此隻能“耕”,不能“讀”。隻有鄉紳地主因財力有餘,其子女讀書入仕的機會比一般農民多得多,因此具備較多的上升流動的條件,但也有一部分因坐罪、破產或其他原因,脫離中層層係而向下流動,其知識分子往往因此較多地接觸下層民眾,反映到文化上,則可以表現較多的人民性。

  馮台異自1898年進士及第,到1904年任武昌方言學堂會計庶務委員之間的8年中,一直作為仕途上的“候補”等待朝廷的正式任命。所謂“候補”,“就是等著哪一個縣的縣官有了缺,去補那個缺。補上了缺,稱為‘得缺’”。這就是說,“進士”作為科舉中人,可以做官,但不一定做得上官。因為在封建時代,特別是在封建時代的沒落時期,官場的腐敗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定勢”,沒有官場上的後台支持,沒有台前幕後的權錢交易,僅憑自己的學識和才幹,是很難躋身於仕林的。馮台異雖是進士出身,但被排斥在官場之外達8年之久,直到1904年,張之洞在武昌辦新式教育,開了一所稱作“方言學堂”的外語學校,方謀得一個相當於現在總務長的“會計庶務委員”的職務。這一職務按當時的社會標準,還算不上官,隻能算是為官府做事的“吏”而已。

  因馮台異在武昌有了固定的差使,9歲的馮友蘭便與胞弟景蘭、胞妹沅君隨母親從唐河老家遷居武昌。這是童年時期的馮友蘭第一次由農村來到城市。熙攘喧鬧的城市對這位未來哲學家的成長一定有著潛在的影響。

  馮友蘭隨父母在武昌住了三年,到1907年12歲時,因馮台異仕途“得缺”出任湖北崇陽知縣,馮友蘭又隨父母由武昌遷居崇陽。此次遷居與前次由唐河遷居武昌不同,此次乃其父以一縣之長的身份,坐鎮縣衙,算是正式進入仕途,成為皇權在崇陽一方的代表。幼小的馮友蘭對當時的縣衙做了許多觀察,尤其對衙門的建築格局、體製、衙門的辦公方式等產生了許多具體而形象的認識:縣官的公座公案設置在暖閣中,“暖閣的前邊有兩個高腳架子,一個架子上邊放一個黃布卷,另一個架子上邊放一個黃布包著的盒子。我猜想,這個盒子裏麵應該是印,那個黃布卷裏麵應該是敕。這兩件東西,表示縣官是皇權的代表”。“就我所看見的,大堂上那兩個架子上麵的東西都是空的:那個黃布卷裏麵就是一根木棍,盒子裏也是空的。就是這兩個空的象征,也是等縣官坐大堂的時候才擺出來,以嚇唬人民。”“在每個朝代的末期,政治越來越腐敗,當權的人不知道怎麽樣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象,而隻是在上麵多加機構,多設管官之官……這是疊床架屋的政治機構造成的結果。”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時代是轉瞬即逝的,然而也是最令人追憶和留戀的。但由於人生旅程的匆忙,人們對童年的回憶往往失之過簡,馮友蘭生前雖然寫了他的“自序”,對其童年生活卻沒有為我們留下太多的材料,我們隻知道,馮友蘭在唐河老家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樸實的農村環境,敦厚的民俗民風,對這位未來哲學家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馮友蘭一生質樸無華,他的活動是內在的,這恰似默默流淌的唐河河水,永不止息地從發源地一直奔向長江大海。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