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禪請

  (淨扮老禪師上)[集唐]老住西峰第幾層,琉璃為殿月為燈。終年不語看如意[1],長守林泉亦未能。自家契玄禪師是也。自幼出家修行,今年九十一歲。參承佛祖,證取綱宗[2]。從世尊法演於西天[3],到達摩心傳於東土[4]。無影樹下[5],弄月嘲風;沒縫塔中[6],安身立命。可以浮漚複水,明月歸天[7];隻為五百年前,有一業債[8]。梁天監年中,前身曾為比丘[9],跟隨達摩祖師渡江。比揚州有七佛以來毗婆寶塔[10],老僧一夕捧執蓮花燈,上於七層塔上。忽然傾瀉蓮燈,熱油注於蟻穴之內。彼時不知,當有守塔小沙彌顏色不快,問他敢是費他掃塔之勞?那小沙彌說道,不為別的,以前聖僧天眼算過[11],此穴中流傳有八萬四千戶螻蟻,但是燃燈念佛之時,他便出來行走瞻聽[12],小沙彌到彼時分,施散盞飯與他為戲。今日熱油下注,壞了多生[13],老僧聞言,甚是懺悔,啟參達摩老師父。老師父說道,不妨,不妨。他蟲業將盡,五百年後,定有靈變,待汝生天[14]。老僧記下此言,三生在耳[15],屈指到今,恰好五百來歲。欲往揚州,了此公案[16]。老病因循[17],你看這潤州城對著金、焦,好不山川攢秀。禪堂幽靜,我且入定片時[18],看做甚麽境界也[19]?(眾扮僧俗四人持書上)有時鶴去愁衝錫[20],何處龍來喜聽經[21]。小僧和這居士們,是對江揚州孝感、禪智二寺住持[22]。隻因十方大眾之發心[23],求契玄禪師而說法。此間是甘露寺方丈,捧書而進。呀,禪師入定,敲他雲板三聲[24]。(敲介)(淨醒介)四眾何為而來?(眾跪介)揚州合郡僧俗,敬選七月十五日大會盂蘭[25],虔請大師升座。十方善信書疏呈上[26]。(呈書介)(淨)起來。(淨展書念介)竊以某等生維揚花月之區[27]。豈無惡業;接古潤金焦之境,亦有善緣[28]。凡依玉蕊之花,盡抱香檀之樹[29]。恭維甘露山主契玄大師座下:性融朗月,德普慈雲[30]。中含三點之藏[31],帶一轉二;外示六爻之相,互五重三[32]。鍾鼓不交參[33],截斷眾流開覺路[34];風幡無動相[35],掃除塵翳落空華[36]。見三世諸佛麵目本來,入一切眾生語言三昧[37]。盂蘭盆裏,喝開朵朵金蓮[38];寶月燈中,打破重重玉網。但見飲光微笑[39],普同大眾歸心。惟願慈悲,和南攝受[40]。(淨)貧僧老病將臨,不奈過江也。(背介)才想起揚州螻蟻因果,敢在此行?

  “正宮端正好”我則是二文殊[41],降下這三天竺,渡江南一蟻菰蘆[42]。金、焦擺列鍾和鼓。這寺裏有名甘露。

  (回介)不去罷。我看衲子們談經說誦的[43],不在話下;一般努目揚眉[44],舉處便喝,唱演宗門,有甚裏交涉也[45]?

  “滾繡球”但說的是附雁傳書有,要還鄉曲調無。怎生是石人起舞[46]?怎生是新婦騎驢[47]?那裏有笑拈花,吃茘枝[48]?則許你單刀直入[49],都怎生被箭逃虛[50]?我這裏君臣位上賓和主,水月光中我帶渠,世界如愚。

  (眾作請介)(淨)既十方懇請,則待過江走一遭。

  “倘秀才”恁待要三千界樓台舌鋪[51],不消的十二部經坊印模[52]。禪門三下板,你塵世一封書。目前些子看何如[53]?我這裏親憑佛祖。

  四眾先行,貧僧分付你。

  “煞”先在禪智院立一本百千萬億投名簿,後在孝感寺掛一軸五十三參聽講圖[54]。除了那戒壇上石點頭,則待看普諸天花下雨[55]。

  安排寶蓋與幡幢[56],方便乘杯一渡江[57]。

  地震海潮人施法,管教螻蟻盡歸降。

  注釋:

  [1]如意:器物名。梵語“阿那律”的意譯。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製成,長三尺許,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劃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講佛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

  [2]“參承”二句:意謂琢磨和繼承佛祖的教旨,參悟和吸取大宗師的精神。參承,參見侍候。

  [3]世尊:佛陀的尊稱。這裏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4]“從世尊”二句:謂禪宗產生於西方,由達摩傳到中國。達摩,亦作“達麽”、“達磨”。菩提達摩的省稱,天竺高僧,本名菩提多羅。於南朝梁普通元年入中國,梁武帝迎至建康。後渡江往北魏,止嵩山少林寺,麵壁九年而化。傳法於慧可。達摩為中華禪宗初祖。東土,古代稱中國。相對西方而言。

  [5]無影樹:《景德傳燈錄》載:唐鹹亨中,神秀作偈雲:“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聞之,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和一偈雲:“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影樹”即“菩提本非樹”之意,意謂無蹤影。

  [6]沒縫塔:即無縫塔,僧死入葬,地上立一圓石作塔,沒有棱、縫、層級,故稱無縫塔。以形如卵,又稱卵塔。

  [7]“可以浮漚複水”二句:“返本還原”之意。浮漚:水麵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滅,常比喻變化無常的世事和短暫的生命。

  [8]業債:猶孽債,業障。

  [9]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意譯“乞士”,以上從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為佛教出家“五眾”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稱和尚。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則稱比丘尼,俗稱尼姑。

  [10]七佛:佛教語。謂釋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過去劫中三佛毗婆屍、屍棄、毗舍浮和現在劫中四佛拘留孫、拘那含、迦葉和釋迦牟尼。

  [11]天眼:佛教所說五眼之一。又稱天趣眼,能透視六道、遠近、上下、前後、內外及未來等。《大智度論》卷五:“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麁,若細,諸色無不能照。”

  [12]瞻聽:猶視聽。

  [13]多生:佛教以眾生造善惡之業,受輪回之苦,生死相續,謂之“多生”。

  [14]生天:佛教謂行十善者死後轉生天道。《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一切愚癡凡夫,貪著欲樂,為愛所縛,為求生天,而修梵行,欲受天樂。”

  [15]三生:佛教語。指前生、今生、來生。

  [16]公案:公案,原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佛教禪宗借用,指前輩祖師的言行範例,用來判斷是非迷悟。

  [17]老病:年老多病。這裏是老年人的謙稱,相當於“老朽”意。

  [18]入定:佛教語。謂安心一處而不昏沉,了了分明而無雜念。多取趺坐式。謂佛教徒閉目靜坐,不起雜念,使心定於一處。

  [19]境界: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無量壽經》卷上:“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

  [20]錫:佛教法器錫杖,杖頭有錫環,故名。

  [21]龍來喜聽經:《高僧傳》載:南齊時,曇超適錢塘之靈隱山。富陽人鑿山侵壞龍亭,群龍共忿作,三百日不雨。超乃南行至赤亭山,遙為龍咒願說法,群龍悉化作人,來詣超所禮拜。超便說法,請其降雨。

  [22]住持:佛教語。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

  [23]發心:佛教語。謂發願求無上菩提之心。亦泛指許下向善的心願。

  [24]雲板:佛教法器名。鐵鑄雲彩狀之板。擊以報時。

  [25]盂蘭:即“盂蘭盆”,梵語,意譯為救倒懸。舊傳目連從佛言,於農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養三寶,以解救其亡母於餓鬼道中所受倒懸之苦。見《盂蘭盆經》。南朝梁以降,成為民間超度先人的節日。是日延僧尼結盂蘭盆會,誦經施食。後亦演為僅具祭祀儀式而不延僧尼者。

  [26]善信:謂對佛法虔誠信仰。

  [27]維揚:揚州的別稱。《書禹貢》:“淮海惟揚州。”惟,通“維”。後因截取二字以為名。

  [28]“接古潤”二句:鎮江之金山、焦山,皆佛教勝地,揚州與此接近,故雲“亦有善緣”。善緣:佛教語,指與佛門的緣分。

  [29]“凡依”二句:這裏“玉蕊”指鎮江佛寺;“香檀”,供佛用之,以指佛法。意謂:凡是來依托鎮江佛寺之人,都是信仰佛法者。

  [30]慈雲: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雲之廣被世界、眾生。

  [31]“中含三點”二句:比喻佛經中蘊含的品德如同儒家的三德,是相互推動的。三點,指梵書“∴”。《涅盤經》:“‘伊’字三點,不並不縱,如摩醯麵上三目……”佛教借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係,以喻教義,如《涅盤經》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32]“外示”二句:這裏比喻佛經中顯示出的法相如同《易》中卦象,相互重疊。

  [33]鍾鼓不交參:謂敲鍾與擊鼓交錯進行,即“晨鍾暮鼓”。《五燈會元》卷七記載福州玄沙師備語:“鍾中無鼓響,鼓中無鍾聲。鍾鼓不相交,句句無前後。”

  [34]覺路:佛教語。謂成佛的道路。《〈禪宗永嘉集〉序》:“慧門廣辟,理絕色相之端;覺路遙登,跡晦名言之表。”

  [35]見幡無動相:《六祖壇經》載:六祖慧能寓止於廣州法性寺,於一暮夜,風吹刹幡,聞二僧爭論,一僧謂“風動”,一僧謂“幡動”,往複酬答,未曾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輒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以此公案顯示萬法唯心,境隨心轉之理。所以關鍵是在修心安心,達到“無心可用、無跡可尋、無猜可思”的“平常心”境界,身心也得到了徹底的解脫。

  [36]“掃除”句:塵翳,被灰塵遮掩。比喻受蒙蔽。落,除去。南朝宋謝靈運《曇隆法師誄》:“慨然有擯落榮華,兼濟物我之誌。”空華,佛教語。隱現於病眼者視覺中的繁花狀虛影。比喻紛繁的妄想和假相。

  [37]三昧:佛教語。梵文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謂摒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

  [38]金蓮:本意指金製的蓮花。也指蓮座,呈蓮花形的佛座。此處“金蓮”與下句的“玉網”都為諸佛淨土境界莊嚴之相。“金蓮”當指心性之無垢,“玉網”指無量事理互相涉入。

  [39]飲光微笑:飲光,佛教羅漢名,即摩訶迦葉,為禪宗初祖。《五燈會元》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40]和南攝受:“和南”,佛教語。佛門稱稽首、敬禮為和南,引申為“祈求”意;“攝受”,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持眾生。

  [41]文殊:佛教菩薩名。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征大日如來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征智慧銳利威猛。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與司“理”的普賢菩薩相對。

  [42]一蟻菰蘆:渡江如蟻著一蘆。幹寶《搜神記》記載:“吳當陽縣董昭之,嚐乘船過錢塘江中央見有一蟻,著一短蘆,走一頭,回複向一頭,甚遑遽……因以繩係蘆著船,船至岸,蟻得出。”菰蘆,菰和蘆葦。

  [43]衲?

  [44]努目:猶怒目。把眼睛張大,使眼球突出。

  [45]“舉處便喝”三句:意思是說僧人誦經不得禪理。喝,禪師接待初機學人,對其所問,不用言語答複,或以棒打,或以口喝,以驗知其根機的利鈍,叫“棒喝”宗門,佛教語。禪宗的自稱,而稱其他各宗為“教門”。交涉,關係;牽涉。

  [46]石人起舞:《普燈錄》卷五“石女舞成《長壽曲》,木人唱起《太平歌》。”

  [47]新婦騎驢:《五燈會元》記載:“……時有僧出禮拜……問:‘如何是佛?’師曰:‘新婦騎驢阿家牽。’曰:‘未審此語甚麽句中收?’師曰:‘三元收不得,四句豈能該?’曰:‘此意如何?’師曰:‘天長地久。日月齊明。’”

  [48]吃荔枝:《宋元學案艾軒學案》:“答人問忠恕而已矣,曰:‘南人偏識荔枝奇,滋味難言隻自知。剛被北人來借問,香酣兩字且酬伊。’”

  [49]單刀直入:佛教語。喻認定目標,勇猛精進。

  [50]逃虛:逃避世俗,尋求清靜無欲的境界。

  [51]舌鋪:如來的廣長舌,能覆蓋三千大千世界。

  [52]不消:不需要;不用。宋蘇軾《贈包安靜先生》詩之三:“便須起來和熱吃,不消洗麵裹頭巾。”

  [53]些子:亦作“些仔”。少許,一點兒。

  [54]五十三參:佛教傳說,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點,南行五十三處,參訪名師,聽受佛法,終成正果。見《華嚴經入法界品》。

  [55]“除了”二句:意思是佛理最能感人心。曾有能使群石點頭,天花亂墜等傳說。戒壇,僧徒傳戒之壇。

  [56]寶蓋:佛道或帝王儀仗等的傘蓋。《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於階道側豎諸寶幢,無量寶幡懸其幢頭,百億寶蓋彌覆其上。”幡幢,即幢幡,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於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

  [57]乘杯一渡江:晉宋時僧人,不知姓名。傳說其常乘木杯渡水,故以“杯渡”為名。事見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杯渡》。後因以稱僧人出行。

  評析:

  湯顯祖《南柯記》的創作寄寓其極深的佛教出世思想,劇中《禪請》、《情著》、《轉情》、《情盡》等出中都較多涉及到這一方麵。本出寫揚州孝感寺和禪智寺住持率僧俗(僧徒與一般人)人等,渡江至潤州甘露寺,延請契玄禪師赴揚州參加盂蘭大會講經說法的故事,全出用大量對白,並引用、穿插了極多的佛教典故與故事談禪說理,湯顯祖不厭其煩的敘述,也恰從一個側麵說明他所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契玄禪師則是本出中的重要人物,從禪師口中敘述揚州蟻穴的由來,結構框架即是按照佛教“一切皆有因果”的理念來設置,契玄禪師一夕“忽然傾瀉蓮燈,熱油注於蟻穴之內”,“壞了多生”,並“甚是懺悔”,達摩祖師則以為此是“蟲業將盡,五百年後,定有靈變”的征兆。恰逢揚州孝感、禪智二寺請契玄禪師去說法,由此,契玄禪師要依佛願,親自到揚州“了此公案”。

  當然,湯顯祖也注意到情節的波瀾,全出的四支曲子,“端正好”和“滾繡球”兩支曲子,寫契玄禪師以課徒誦經為由拒絕過江說法,最後兩支曲子寫契玄拗不過眾僧俗的懇請,隻好答應赴揚州盂蘭盆會說法講經,這便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從戲曲的關目設置上看,作者情節安排皆有照應,契玄禪師的出場,為日後淳於棼和公主瓊英的相遇布下伏線,前後呼應,有力地推動情節的擴展。當然過分冗長的對白以及艱澀難懂的佛理,都不利於舞台上的演出。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