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爐頭的米,白馬寨的女”,此俚語,在江西豐城婦孺皆知。人們像咀嚼名揚天下的江南小切--豐城特產凍米糖一樣,咀嚼了小千年,將這話嚼得黏黏津津,滿口生香,從口裏一直甜到心裏。
鐵爐頭是如今豐城市的鐵路鎮。此地出產的大米久負盛名。曆史上,此處的農民種田特別精細,比別處多耘一次禾,加之此地鎢資源豐富,水土中含有微量鎢元素,所以穀殼特別薄,米質與眾不同,煮成的米飯香軟柔滑,成為人們爭相搶購的緊俏品。白馬寨則是豐城城南十五公裏處一個自然村,隸屬張巷鎮,明嘉靖年間就人口近千,是江西省曆史文化名村。村裏黑壓壓的磚瓦房蓋成了一個八卦形的城堡,外地人進了村猶如掉進了迷宮,走出村子好比登天。村名冠以寨,顯示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據《通典州群典》載,白馬寨“臨州近道,俗尚武藝,左右山河,古稱重地”。村子南北是兩條遊龍般的逶迤青山,兩山之間乃一馬平川之田野,一條土黃色的沙子路帶子似的縫嵌其中,那便是豐城通往撫州的官馬大道。村子東北麵乃平展展的贛中平原。整個地形猶如一個喇叭,村子就是一把鐵鎖,牢牢地鎖在豐撫路喇叭口的咽喉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軍事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白馬寨人腦子活絡,善於經商,十家九商,男人在外經商,女人在家理財,男外女內,分工明確。女人在這裏成了名副其實的“內人”。“白馬商幫”名震雲貴湖廣,富甲一方。然而,世人在羨慕白馬寨人金滿缸、銀滿缸的同時,總是不忘津津樂道地談論半天白馬寨女人。男人嘖嘖稱讚,眉飛色舞,羨慕之情溢於言表,說是做了白馬寨的女婿算是沒有白做一回男人;女人由於相形見絀,崇拜的語氣中或多或少夾雜著一些妒忌恨,恨自己沒有去白馬寨投胎或者嫁給白馬寨的男子,枉做一回女人。可見,白馬寨女人是女人中的極品!
我是張巷人,從小就知道白馬寨。退休後賦閑在家,突然心血來潮,想起那兩句經典俚語,便萌生了以白馬寨為背景,寫一部反映白馬寨人精神風貌的長篇小說之念頭。於是,不知天高地厚,拿起拙筆,動手寫起了此書。我試圖通過對白馬寨幾代女性婚姻愛情生活的描寫,比較全麵地反映白馬寨厚重的曆史、淳樸的鄉風、風趣的民俗、優美的景觀、精美的建築、神奇的傳說、迷人的女性、傳奇的人物,展示白馬寨人特有的“清白為人,誠信處事”的精神風貌,弘揚正直、誠信、堅貞、孝順、仁義的傳統美德。書中的人物不少有生活原型,在白馬寨曆史長河中能影影綽綽找到他們的影子;景觀、傳說也基本忠於曆史事實。此書對於了解白馬寨具有較強的認知作用。然而,此書畢竟是小說,不是紀實文學,有大量的虛構成分,懇請讀者不必按圖索驥或對號入座地加以考證,以致得出某些不恰當的結論。
此書的寫作得到了宜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國全、市文聯副主席歐陽娟,豐城市委宣傳部部長楊榮茂、副部長晏常華,豐城市文化局局長謝愛平,豐城市旅遊局局長袁雪芬以及宜春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蔣維揚,知名作家雷子龍、曾若水等的關心和支持,蔣維揚先生不僅對稿件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而且親自撰寫序言;還得到了豐城市安監局蔡勝祥、張巷鎮計生辦主任蘇劍以及白馬寨楊榮福、楊中凡兩位先生的幫助,楊榮福先生為我提供了許多寶貴資料。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
此書的出版,尤其要感謝豐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文學創作,建立激勵機製,為豐城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平台,使得此書得以順利問世。這是豐城文學愛好者的莫大榮幸,自然也是我的莫大榮幸。借此機會,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謝!
曾福龍
二〇一四年九月於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