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民間舞蹈

  吉安的民間舞蹈很發達,流傳廣,至今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之一,這與吉安地區盛傳燈彩是分不開的。

  千百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貧乏,人們無法抗衡自然災害,把美好的希望寄托於上天,出於對神靈的敬畏,為求得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通過舉行各種活動祭拜神靈,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於是便出現了燈彩等民間舞蹈形式,從正月初一至初二“擺獨桌”,初八、十二、十五“出神”,元宵燈會,二月二土地會,三月觀音會,四月趙公會,五月吃新節,七月十六王母日,八月初一朝拜,十五燒塔,九月九重陽會等,都是吉安民間祭祀的重要活動。

  燈彩的形成與傳承,是古代民間祭祀的產物,民間的祭祀表現得不如官方那樣肅穆與呆板,亦莊亦諧,祭神者裝扮花俏,民間認為是娛神活動,配以樂器,表演形式便一代一代傳下來。今天祭祀的成份少了,甚至消失,但娛神活動的形式仍然保存流傳。進宗祠敬神,請龍燈,送龍燈等,是古代祭祀活動殘存的痕跡。吉安民間舞蹈主要反映在兩方麵,一是祭祀活動中的燈舞表演,一是民間戲曲分化出來的舞蹈。

  一、燈舞

  在敘述燈舞內容時,與第九章“民間娛樂”中“燈彩”的內容有交叉,“燈彩”中重點介紹燈的曆史源流及其文化習俗特征,本節重點介紹燈舞的舞蹈表演藝術特征。

  吉州區釣源村的蚌殼舞,青原區渼陂村的傘舞、蚌殼舞、吉安縣固江鯉魚燈舞、永陽東園龍舞,高塘、永陽、固江一帶的蚌殼舞、采蓮船舞,九節布龍、三節龍、板凳龍、茅田花燈、遊龍(長龍)等;永新的盾牌舞、羅漢燈舞、獅舞、龍魚燈舞、雙采蓮、搶花船等;峽江的巴丘打蚌殼、跳鍾馗、跑旱船、花籃舞、跳馬、娃娃舞、打柴杠、采茶舞等;新幹縣有竹馬舞、龍燈、獅燈、蚌舞、花船(旱船)舞、打蓮湘(打花棍)、社兒、踩高腳、打竹杠、鯉裏燈、跑五昌(打道場)等;吉水縣有長龍、鼇魚燈、藤盤舞、送寶(蓮花鬧),三人在桌上表演的蝦蚣燈、荷燈、灘舞;泰和縣有蝦蚣燈、雙龍戲珠、三節龍、龍鳳燈、雙獅舞、草龍、花船舞、新賣花、拖旱船、裝故事、矮子背妻、南山耕田等;萬安縣的麒麟獅象燈、鯉魚燈、兒郎燈、兔子燈、茶燈、走馬燈、太平燈、車俚燈、股子燈、獅舞、板凳龍等;遂川縣的五龍下海、鬥獅舞;永豐縣的麻婆送子;安福縣的滾擋牌。

  吉安民間最常見的燈舞是龍舞,其次是打蚌殼舞,再其次是采蓮船舞。這三種燈舞普遍,簡易方便。

  舊時代,舞龍是吉安民間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一般是農曆“兩節”(元宵、中秋)十三“起燈”、“十五”謝燈,當地“抖得起”的後生擎頭龍(龍頭),次之擎龍尾。前“兩晚”一般擎擎,到了十五日進入“高潮”,有禾場、朝門的村莊,在這兩個地方要蛟(舞)龍。舞龍咬花,因而出現各地不同的舞步和程序。

  1、打蚌殼舞,又叫《蚌妹嬉漁翁》,取源於民間故事傳說。蚌殼舞的情節十分有趣。一個漁夫,在河邊上一網打上了一隻碩大無比的蚌殼。他把網從蚌殼上剝下來,蚌殼緩緩張開,裏麵有個絕色的女子--原來蚌殼成精了。蚌殼內壁上的珍珠閃閃發光,漁夫又驚又喜,伸手想去摘蚌殼裏的珍珠。蚌殼呼地合攏來,夾住了漁夫的手臂,把他直向河裏拉,漁夫拳打腳踢,無奈蚌殼堅硬如鋼,紋絲不動,眼看就有被拉下河的危險。漁夫舍命猛力一拖,把手臂從蚌殼裏拖出來。他忍痛提起網,要把蚌殼罩住。這時蚌殼又張開了,那蚌殼精朝漁夫點頭微笑,打著手勢,要漁夫陪她睡覺。漁夫被美色迷住了,不顧被夾住的危險,壯著膽子,試探著走過去。蚌殼笑得更甜了,把殼完全張開了,漁夫忘乎所以地挨過去,要摟抱蚌殼精,蚌殼又呼地一下合了攏來。這次夾住了漁夫的頭。漁夫雙手板著蚌殼,極力往後掙,於是在河灘上展開了三進三退的拉踞戰。後來,漁夫還是掰開了蚌殼,頭部終於從蚌殼裏脫出來。他提著網,堵住下河的路,再想辦法,要把蚌殼弄回家。蚌殼又緩緩張開,那妖精假裝打起瞌睡來,那睡美人的姿態實在太動人了;何況她那老實巴巴的樣子,完全像一個癡心女子在等待心上人投向她的懷抱似的。漁夫實在忍不住了,不過,這次他變得聰明些了,他把頭向後仰著,雙手作隨時支撐的姿態,隻把一隻腳先伸進蚌殼。蚌殼精就夾住了這隻腳。又經過一番爭鬥,漁夫才把腳拔出來,他終於覺悟到在妖精麵前決不能喪失警惕,不能被美麗外表所迷惑。於是,他提起網來,一網撒去,把蚌殼罩個正著,拉著蚌殼回家了。蚌殼舞在吉安市流傳很廣,是很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蚌殼一般用竹篾紮製,有的外表裱上彩紙,有的縫上彩布,畫上一圈圈殼紋。蚌殼精多為2個表演,即一位花枝招展的少女扮蚌殼精,站在蚌殼裏,兩手提起兩扇蚌殼,能開能合;一位是手握魚網,腰挎魚簍,頭戴草帽的老漁翁。也有的地方由6人表演:1人扮蚌殼精,稱主蚌,1人扮老漁翁,另有4人演小蚌殼,稱眾蚌。蚌殼精以少女和漁翁的嬉鬥最精彩:老漁翁為了獲取珍珠,千方百計引逗蚌精,想使它張開;蚌精故意忽開忽合,捉弄老漁翁,有時還躺倒在地,旁若無人般呼吸新鮮空氣,這時,老漁翁悄悄靠近蚌精,趁機將手伸了過去,誰知蚌殼忽地一個翻身,把漁翁甩在身後。老漁翁不甘心就此罷手,一次次尋找良機,但不是被蚌精夾住了頭拖著前進後退,就是夾住了雙手,扯著了赤腳;有時蚌精故意夾住魚網,待漁翁用力收網時猛地一鬆,讓漁翁摔了個仰麵朝天。老漁翁百般無奈,最後使出絕招,推波助瀾,衝得妖精暈頭轉向,這時漁翁忙撤出漁網,連蚌殼帶珍珠一起拖上岸來。

  表演時,配以情緒、節奏富有變化的鑼鼓點和嗩呐聲。蚌殼舞步優美,俏皮靈活,漁翁風趣幽默,百折不撓。舞蹈內容帶著神奇色彩,表演又滑稽有趣。

  采蓮舞,又叫花船舞,吉安各地有表演,有1人表演的,有2人表演的。3人表演的為梢公梢婆和搖花船女。5人表演的則為梢公2人梢婆2人和搖花船女。梢公劃槳,梢婆搖搖扇,船女行船。忽前忽後,忽高忽低,一會行走,一會滯留,邊舞邊唱,通常以嗩呐、弦樂伴奏。

  2、吉州區曲瀨盧家洲村的龍燈,也叫九節龍。傳統是以敬神、請神、娛神為目的,逐步演變為一種民間舞蹈。龍燈舞的人數為9人,持珠1人,打擊樂5人。九節龍由盤、滾、遊、翻、跳、戲等套路舞動。它的表演有圓潭臥龍:整條龍成平圓狀,龍頭、龍珠藏於圓中,龍尾主導慢起伏三次,成波浪狀,龍身一直相隨。團龍起伏:龍珠高舉,龍頭成盤柱狀,龍尾主導順時針方向矮步單側起伏,走圓場約二圈。東方龍造型:龍體急停,2至9號隊員同時翻過龍身,圍珠擎龍,散開成東方龍造型。龍脫衣:隊員直立擎龍成龍門狀,小步向後行進,龍頭、龍體穿過龍門,逆時針方向圓場到左側,同時進行中3、5、7號隊員一次越過龍體解開龍體疙瘩。直躺臥地舞龍:隊員快速一致倒地,成大幅度橫8字舞龍,軌跡順暢不打折。龍穿尾:龍頭穿過第8節龍身,隨龍珠圓場一周,並在正麵、右麵、後麵三個方位分別動作起伏一次。

  3、青原區新圩鎮栗溪村箍俚龍舞。箍俚龍的表演奇特生動。一般是雙龍並進,各為九人,一人持龍頭,一人持龍尾,其餘持龍身,沒有彩珠。出龍時,前麵有牌燈、花燈、鯉魚燈等各種彩燈開路,伴有民間吹打樂,整個表演過程分巡場、咬尾、單穿花、雙穿花、擺字、繞柱、盤王七個花節。龍的行進、穿花、盤柱、咬尾逶迤蠕行、首身翻轉,酷似巨蟒。

  4、吉安縣固江鎮蘆西村的鯉魚燈舞。早期的鯉魚燈舞表演時,多伴有三節龍、采蓮船、蚌殼燈、花燈和牌燈,隊伍龐大。近幾十年一般是單獨表演,人數在20人左右。傳統燈為11個,今天增到17燈,表演隊伍約30人。鯉魚燈是一種借燈彩道具進行表演的民間燈彩舞蹈。它由一隻威武雄壯的鼇魚作頭,一隻活潑調皮的青蝦為尾,五隻金絲鯉、四隻紅鯉居中,共十一隻燈組成。每人一燈,共由十一人共同表演。“鯉魚燈”的燈形美觀,裝飾豔麗,眼、腹、尾部往往裝置有燈珠,尤其適合於夜間表演。表演時,統一著裝,一般穿漢民族的傳統武士對襟服裝,紮頭巾、綁腿,係腰帶等。夜間表演多穿深色服,以隱沒身形,突出魚燈。表演時配以嗩呐鑼鼓吹打樂,“跳龍門”等高潮花節常加入大鼓大鑼。所用曲牌有“火炮”“大武隊”“雙棋盤”“中盤”“批破妖”“雙如意”“風入鬆”“得勝令”“得勝牌”“節節高”等。鯉魚燈的主要表演花節有十六個,分屬環環緊扣、流暢連貫、一氣嗬成的四個不同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章節“魚群出遊”:包括鼇魚巡場,鯉魚出洞兩個花節。傳說中的鼇魚為海中大龜,它一直是充當魚群的引導者和保護者。鼇魚巡場後,呼喚著鯉魚、青蝦首尾相銜徐徐出洞。他們在平靜的水麵上悠遊,表現了魚群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第二章節“穿花戲耍”:包括單紮篾搭、雙紮篾搭、斜紮篾搭、雙斜篾搭、飄帶、五盞球、尋食、劈柴,上水翻潭等九個花節。“紮篾搭”是魚燈在隊伍(單排、雙排、斜排)中分單數和複數上下間、左右間的穿梭。“飄帶”則是魚燈斜立成飄帶樣的長圓形往複行進。“五盞球”是每三隻魚燈為一組,成五組作圓球形的旋轉。“尋食”即魚燈頭朝下的舞動,擂花尋食。“劈柴”是每三隻魚燈為一組,一高二低,高者居中以頭下劈。“上水翻潭”即是成兩列縱隊,魚燈由下而上作長圓形地行進,象魚從深潭底向上翻躍。所有這些花節,主要是表現魚群的追逐、戲耍和與風浪搏擊的情景。

  第三章節“爭跳龍門”:包括穿龍門、積塔、跳龍門三個花節。以鼇魚和青蝦列於左右成門狀,鯉魚列隊於龍門中成“8”字形穿梭,表現鯉魚聚集在龍門邊,試圖跳過龍門,“積塔”是以鼇魚居中,其餘繞鼇魚圍成寶塔形,表現魚類團結在一起,積蓄力量,以求一搏的內涵。然後,鼇魚居中,青蝦和一鯉魚分列左右,設置龍門狀,其餘鯉魚排二列斜隊交叉跳躍過龍門。魚燈高舉,向上奮力跳起,然後匐伏於地。反複數次,終於跳過龍門,實現了飛躍通往幸福天堂的龍門,到達理想境界的目的。這一節是整個節目的高潮。

  第四章節“歡慶勝利”:包括團龍、咬尾兩個花節。“團龍”是以鼇魚居中,其餘圍繞中心,前低後高作斜圓形的轉圈。“咬尾”貫穿於許多花節之中。最後,鼇魚帶領鯉魚、青蝦首尾相銜進場,表示魚群狂歡慶賀、勝利凱旋。

  5、吉安縣永陽鎮東園村東園龍舞。傳統東園龍燈伴有采蓮船、蚌殼燈、獅燈、馬燈、花燈、牌燈等其它民間燈彩項目和武術表演項目,這些項目共同組成“東園龍”的民間表演隊伍。其中,表演花燈者人數不限,十人或上百人均可。而且樂隊也較為龐大(俗稱“十樣錦”樂隊伴奏)。曆史上最繁盛時期人數規模可達百餘人。東園龍舞蹈除了有巡場、穿花、滾龍、穿四門等一般九節布龍通用的表演花節以外,還有龍顯爪、騰雲、駕霧、架天橋、架地橋、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高台天橋、高台地橋等“東園龍”自創、獨有的,帶有明顯雜技、武術特征的,極具觀賞性的高難度花節。

  東園龍製作材料和工藝方法與一般九節布龍相似,隻是尺寸、形製不同。由十人共同表演。表演時著漢民族傳統武士短打服裝,束板腰帶,紮頭巾,紮綁腿,戴護腕,登皂靴(現多以布鞋、球鞋代之)。表演時著裝統一,但舞龍珠者服飾可與其餘人等有別。舞龍珠者實為整個表演的指揮者。

  6、吉水水田鄉的藤盤操。藤盤操一般隨獅燈、龍燈走村遊街表演。它的表演形式,以長矛(梭鏢),馬刀、藤盤為主。以山間紉藤編成長80公分、寬60公分的隋圓形中心突出向外,內有上下兩藤環,可容手臂挽入,並有橫木,便於執持。表演也不複雜,由16個後生,身著便衣(布扣子)便褲,分成甲乙兩隊,甲隊8個持長矛,乙隊8個,左手持藤盤(盾),右手握馬刀。在急急的鑼鼓聲中,兩隊人馬衝出場來,甲隊以“子之矛攻彼之盾”,乙隊以盾(藤盤)擋之,避其矛之後,左右砍殺,衝鋒陷陣。其表演聲勢浩大,龍騰虎躍,跌打翻滾。

  7、吉水盤穀鎮小祠下村一帶的鼇魚燈舞。燈采分為麒麟、鼇魚、獅子、黃在四品,每品各兩節共八節,分別以淡蘭、粉紅、霞紫,橙黃彩布聯結起來。由八名青壯年,著天蘭色對襟衫,分兩人一組進行集體表演。程序分為踩四門、打龍、織壁、步樁、跳龍門、團龍等十個倫節。整體動作要領是:麟要罩,即跳躍起來,從空中往下撲,似竹籃罩菜;鼇要溜,指動作優美圓滑,似鯉魚遊蕩戲水;獅要踴,即跳躍撲騰,有如猛虎下山;龍要卷,就是扭攪旋轉,宛如舞弄采綢。

  至今還保持原始風格,在穀村小祠下等地流行。從春節一直鬧到元宵,場所在祠堂、大廳、廣場、田間都可表演。內容大多是,麟與鼇結對,獅與龍成雙,追逐嬉戲,各自翻滾,謂之“打龍”,用“步樁”“拗”等各種形式,用意為吉祥物成群成對的嬉鬧。服飾由灰藍色鑲白邊扣對襟便衣、灰藍色便褲。大紅綢帶、圓口黑布鞋。道具用竹篾、木柄、各色彩紙、麻繩、布片製成。

  8、永豐陶唐鄉邱坊村的麻婆送子舞。它實際上是儺舞的一種形式,也是吉安民間舞蹈中不可多得的儺舞。永豐近撫州,撫州的儺舞比較多,相互影響可能會有些關係。麻婆娘以碎步為主,鍾馗以丁字步、跳馬步為主,四天將以武術動作跳躍,劈叉、甩棍棒為主,伴有嗩呐、鑼鼓等樂器。

  表演時,扮演者要沐浴更衣,鳴炮,入宗祠向儺器膜拜,穿上表演服飾,戴麵具,在嗩呐、鞭炮聲中出祠堂。手執棍棒的四天將開道,緊接其後是腰佩長刀的鍾馗,然後由一丫環攙著手抱“太子”的麻娘娘殿後,初二起儺,鍾馗一行人隻在邱坊村逐家逐戶進屋兜圈。每到一家都以爆竹迎接,然後把鍾馗一夥迎進廳堂,還奉上紅包,鍾馗們又在廳堂轉一圈便離開,於是再到下一家。如此類推,這就是所謂的接鍾馗。初三開始跳儺,上午便開始表演,表演場地在各家的門口禾坪上。在嗩呐與鑼鼓聲中,四天將威風凜凜地上場,拉開架子進行拳術和棍術表演後,便請出鍾馗,扮演鍾馗的演員要掌握一定的程序化動作,他踏著跳躍式舞步、甩袖、抖須、走圓場,有點和戲曲上的花臉動作類似,他的每一個動作都隨著鼓點的節奏在進行,雖然沒有語言和唱腔,但他用肢體語言在向你敘訴舞蹈內容。比如,他用眺望來觀察凡塵,用走圓場來表示他在環顧人間,突然發現有魍魎鬼魅,然後他怒發衝冠,目眥僨張地撥刀追殺,一直追進戶主家中,鬼魔終被剿除,四天將擁著鍾馗翩然起舞,此後請出麻娘娘,麻娘娘在丫環的引領下向戶主獻上“太子”後,表演便告一段落。整個舞蹈表現出古老的粗獷和豪壯的剛烈。同時又展示出一種古拙的英氣和原生態之美。整個表演的內容貫穿著的是驅邪、斬魔、祈福送子的美好願望。

  9、泰和螺溪鄉舍溪的蝦蚣燈舞。蝦蚣燈舞是由男女共同表演完成,人數多在20人左右。兩隻大蝦,每隻3人把持,荷花由4位女姓表演,打擊樂有8人。

  兩隻大“蝦蚣燈”由一青一綠組成,每隻蝦蚣身長4米有餘,身圍直徑40公分。分頭、身、尾三部分。蝦蚣燈的表演,以民間的吹打樂伴奏,根據蝦的活動,配以各種民間曲牌和打擊樂的點子。有曲牌“上山虎”、“下山虎”、“鬧元宵”、“鬧燈調”、“吉三槍”等。打擊樂的點子,有“衝頭”、“紐絲”、“三陰三陽”、“慢長錘”等,蝦蚣燈的音樂其突出的特點是對舞蹈起哄托、陪襯作用,它既配合了蝦的活動情緒,又渲染了蝦蚣歡快活躍的氣氛。它的另一音樂特點表現為旋律起伏大、節奏變化多,襯托出蝦蚣在荷塘中漫遊、穿遊、觸須、翻滾、嬉鬥等荷舞蝦跳的自由歡樂氣氛。表演時,以民間的吹打樂伴奏,嚇子的活動,配以各種民間曲牌和打擊樂點子。如有曲牌“上山虎”、“下山虎”、“鬧元宵”、“鬧燈調”、“吉三槍”等。打擊樂的點子有“衝頭”、“紐絲”、“三陰三陽”、“慢長錘”等。在音樂的陪襯下三人將蝦撐至舞台右(或左)側,雙膝微屈,走“碎步”使蝦身稍側向前遊動,此為模仿蝦蚣在水裏漫遊。三人同時將蝦稍上舉撐平,撐蝦身的將木柄盡量上舉,同時,撐頭、尾的速將柄端向中相靠,使蝦頭向上拱曲;撐蝦身的將撐柄垂直下拉,同時,撐頭、尾的速將兩撐柄向上往中撐起,使頭、尾向上翹起,蝦身下彎,此為模仿蝦蚣在水中彈跳。兩蝦蚣分別舉至頭上,使蝦平直,“碎步”向前,當兩蝦的長須一接觸時,立即做“彈跳”動作,此為模仿蝦蚣在水中觸須。三人將蝦舉至右上方,身朝正前方,撐頭的雙腳“八字步”站立,雙手將撐柄由右上方經身前劃向左下方,再劃圈至左上方,撐蝦身和蝦尾的隨蝦頭的運動而上步,使蝦由右翻滾至左上方,然後由左向右做對稱動作,作為模仿蝦蚣在水中翻滾。三人將一隻蝦平舉,另一隻蝦作“漫遊”動作,且速度比前加快一倍,從第一隻蝦身下穿過,遊至第一隻蝦對稱位置是將蝦舉起,緊接第一隻蝦走與第二隻蝦的對稱的路線,從第二隻蝦的身下穿過,此為模仿蝦蚣在水中穿遊嬉戲。

  10、萬安河西上鄉片的股子燈舞,屬燈彩舞蹈。它由一節龍頭,數股龍身,一節龍尾,二隻或四隻燈籠組成,它的股數不定,有五、七、九、十二、十六、十九股,還有二十四股,甚至三十六股,主要根據表演需要,尤其是表演擺字筆畫多少的需要。每人持一股或一燈籠表演,表演穿花時,燈籠站在場外,擺字時如筆劃不夠就湊上去添筆加點。股子燈如龍燈善扭擺回旋纏繞,且能分能合,更能隨心所欲;像鯉魚燈靈活多變,但氣勢更大,又能擺字;像太平燈也是單獨的一股股,但更美觀,更絢麗多姿。“股子燈”的燈形美觀,形象逼真,從龍頭至龍尾的每一股及燈籠都裝置有燈珠(原為蠟燭)尤其適合夜間表演。表演時,統一著裝,一般穿無襟便衣,燈籠褲,顏色較深以突出股子燈的色彩,腰係綢帶,腳穿黑布鞋。表演時配以民間打擊樂,配奏的特點是萬安民間流傳甚廣的“長流水”、“長流水急奏”、“水波浪”、“金錢花”等,極能渲染氣氛。還有吹奏樂,伴樂者10多人。

  11、萬安的麒麟獅象燈舞,它是由兩隻宮燈(吉祥燈)、一隻麒麟、一隻紅獅、一隻黃獅、一隻綠獅、一隻白象6件道具,6人各持一件道具在打擊樂,嗩呐吹奏樂的伴奏下舞蹈。表演的基本動作有:小碎步、矮樁步、搖頭花、八字花、滾動花、裹腦花、交手花、狗牯跳、右掃地花、矮樁、字花等。

  “麒麟獅象燈”的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和套路,主要由讚詞、四門大開、朝壇、纏柱四大部分組成。

  1、讚詞。表演時一進門,麒麟、紅獅、黃獅、白象一字排開麵朝廳堂上方(文藝演出時麵對觀眾),四位藝人分別執燈按順序一邊作揖恭賀,一邊大聲朗誦讚詞。誦詞或讚詞是根據不同地點、不同對象臨時現編的,如:“獅燈送福,子孫滿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或“麒麟獅象賀新年,家家幸福日子甜,麒麟獅象祝元宵,倉滿豬肥人人笑”等。讚詞期間,各種音樂暫停。

  2、四門大開:讚畢,音樂驟起,藝人隨著音樂跳“十字”、“匯合”隊形舞,表演四門大開。“十字”隊形指藝人以“十”字為形縱橫互相穿花表演,“匯合”隊形指從“十”字隊形的四個頂端來回向中間邊舞邊匯,舞蹈動作從“交手花”開始,接著穿插變換其他動作。爾後變換一個位置繼續跳“十字”、“匯合”隊開舞……,東南西北四個位置共四節,最後穿“籬笆花”走圓場,進入下部分。

  3、朝壇:舞蹈地點為祠堂或住房的天壇(或天井),在一般村民家中以廳堂中為虛擬位置。按照麒麟上,白象下,紅獅左,黃獅右的位置,首先紅獅跳入天壇,至右處逗邀黃獅入天壇共舞為一節,隨後按黃獅邀紅獅共舞--紅獅邀麒麟,黃獅邀白象分組共舞--麒麟獅象四畜齊舞的順序進行,共四節。然後走圓場,進入下部分。據傳麒麟和白象較懶惰,喜靜,故獅子先跳。

  4、纏柱:舞蹈地點在祠堂或住房的上廳,一般村民家中還是在廳堂,四周圍著四根房柱舞動。先圍著對角的兩根房柱分別纏繞著舞動,曰:“單纏柱”,後圍著四根房柱按順序分別纏繞著舞玩,曰:“雙纏柱”。最後獅子將“繡球”、麒麟將“玉書”,白象將觀音老母的“淨水瓶”賜給人間,寓意接到了“繡球”就能找到好姻緣,聽了“玉書”的勸導就能從善,用了“淨水瓶”的水就會逢凶化吉。“纏柱”表示通過跳了“獅燈”就把幸福緊緊纏住了。此時村民們便爭先恐後地將麒麟、獅子的胡須緊纏住了。此時村民們便爭先恐後地將麒麟、獅子的胡須撕下一些,掛在自家門楣上,意思是留下了“獅威”,就能消災免難。

  麒麟獅象燈舞的伴奏音樂以吹打為主,有《引子》、《十杯酒》、《瓜子仁》、《采茶歌》、《打骨牌》等;打擊樂主要有《長流水》、《板頭》、《火炮》、《轉板鑼》、《麽三鑼》、《慢板鑼》、《起腔鑼》、《收尾》等。

  12、遂川大汾鎮一帶的馬頭燈舞。這種燈舞故事情節突出有戲曲表演的味道。

  該舞由四個茶妹和一個小醜表演。化戲妝、穿戲服,開場時,小醜道白:馬燈到堂,恭喜府上,榮華富貴,世代榮昌。接著茶妹用采茶調“馬燈調”合唱《金錢開花》,繼而演出。四個茶妹各騎在篾紮、色紙糊成的“馬頭燈”上,扭著十字步,或橫隊、或成縱隊,或站四角。小醜在四匹“馬”之間時而用俏皮的鄉土語言說唱,時而做著各種滑稽的動作。在“賽馬”這一節中,小醜執馬鞭為馬,作牽馬狀,突然“馬”揚起前蹄“噅噅”嘶叫,小醜嚇了一跳,作害怕驚恐挺胸,身體向後倒,跌跌撞撞地幾乎撞在茶妹身上,牽住馬時,小醜吹胡子瞪眼睛用方言訓馬道曰:“馬子馬子愛(要)聽哇(話),小姐來裏(來了)愛騎你”,轉身抬頭扮鬼臉對小姐道白:“小姐,騎穩馬,我們就走。”領茶妹圓場一周,小醜接著道白:“馬兒強壯,小姐漂亮,年年添彩,月月流芳。小姐,我們就來唱《十二月花》吧。”茶妹應道:那就唱起來。緊接著,小醜打扇子花,茶妹齊扭十字舞,同唱《十二月花》,從正月花開始,一直唱到十二月花,每唱完一段,小醜帶領茶妹圓(沿)場一周,變換隊形後接著唱,歌詞有“四月裏四月花,阿哥耕田搞犁耙,犁田犁出千條路,耙田耙出水浪花;十月裏十月花,百樣果子收回家,阿哥老妹同選種,人樂年豐笑哈哈”。

  馬頭燈既有贛南采茶風味,又有民間燈彩風格特色。劇中人物由王山(小醜)和四個茶妹演飾的紅、黃、白、綠四色馬組成。表演時統一著裝,王山(小醜)頭戴一頂小圓頂草帽,穿深綠色茶童領子鑲花邊上衣,紅色束腳彩褲,腰圍白色雙層全圍裙,穿腳頭上紮一線絨球布鞋。茶妹頭飾紮一條長辮戴一些頭花,上衣穿玫瑰紅大襟便衣,墨綠色束腳彩褲。腰圍黑色金絲絨底鑲白色花邊圍裙,腳穿粉紅底、繡雲朵花邊、束花球繡鞋。舞蹈動作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小醜運用戲曲舞蹈中的自由滑稽表演,同時用本地的俏皮方言說唱,顯得幽默,風趣,引人入勝。劇中小醜有一段這樣的道白:“東一腳,西一腳,一腳走到南山海羅角,養個奈子(生個兒子)學醜角,釣吾子(釣魚)坐潭角,釣拐子(釣青蛙)坐田角……娶介(個)好老婆,精吾(不)精,惡吾(不)惡,(我)睡唇(床邊),仉睡角(她睡裏頭),老婆脾氣醜,一腳踢我到門角(一腳踢我跌倒在房門口)……”。當念到“一腳踢我到門角”時,小醜即做一個四腳朝天跌在地上的滑稽動作。

  13、遂川五鬥江鄉的鬥牛獅舞,是一種戴麵具的舞蹈,是在“舞獅為戲”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劇中人物由沙僧、土地神、孫悟空、青牛精組成“牛精”用“跳、躍、臥、竄”等動作,說明牛精為非作歹。其步法以“大八字半蹲”為主,風格古樸,土地神以“跌跌撞撞”的舞步,表示為民除害的堅定決心。孫悟空做“騰、翻、跳、躍、金雞倒立”等動作,顯示足智多謀和勇敢。總之,全場舞蹈動作別具一格,武術與舞蹈渾然一體,即有中華武術之“剛”,又有傳統舞蹈之“柔”,詼諧、莊重、灑脫大方、構成它的獨特風格。根據舞蹈動作的需要,其伴奏音樂選用優美、舒展的“打馬進城”等曲牌,用二支嗩呐伴奏,並配以粗獷的打擊樂,整個旋律高低起伏,吻合劇情,起到了烘雲托月的作用。

  鬥牛獅舞有七個章節,一是沙僧尋牛;二是土地求援;三是誘牛出洞;四是沙孫施計;五是沙僧走圍;六是齊心鬥牛;七是勝利擒牛的表演,並由變化多端的“舞笆蕉”、“四門大開”、“舔肚”、“點草”、“引草”、“摸癢”、“邁八步”、“猴步”、“打獅頭”、“甩獅尾”等十五個嫻熟的舞蹈動作,再現了當年沙僧、孫悟空降服牛精、為民除害的壯觀情景,整個舞蹈內容豐富,趣味盎然。

  14、遂川珠田鄉遐富境村的五龍下海舞。其舞蹈表現手法,概括起來有滾動、纏繞、騰躍、穿插這四個基本手法。形態較粗獷、憨厚,形式多樣,變化複雜,規模宏大,程式連貫。整個舞蹈舒展靈活,緩慢時如在流雲中漫步,急促時宛若在風雨中翻騰,舞蹈形象準確逼真,形態變化莫測。套路設計均呈現一種美妙的舞境。如“高車滴水”恰似半空中懸掛的五顆明珠,“五龍分水”就像綠菌裏綻開出五朵金花。“五龍出場”意為五蛇發現了太子,齊向太子撲來。“雙龍進水”表示五蛇采用“車輪戰術”輪番向太子進攻。“五龍分水”說明“車輪戰術”失敗後,五蛇又齊向太子撲來。“雙龍搓珠”表示太子突圍,五蛇苦思尋鬥。“一變花”意為五蛇設下伏擊圈,企圖引太子上鉤。“高車滴水”說明太子沒有上當,五蛇急得團團轉。“二變花”、“三變花”、“四麵花”、“對角線”。說明五蛇陰險狡詐,詭計多端。“麻雀鑽杆籠”表示太子將計就計,與五蛇巧妙周旋,個個擊破。“團龍”表明太子連斬五蛇後,滿載勝利而歸。

  五龍下海融竹藝、剪紙、彩繪為一體,她由一隻象征太子的紅鯉魚和五條紅、黃、藍、綠、白代表五條巨蛇的龍隊組成,每條龍又分成五節連在一起。外加龍珠、棋牌燈、拜年提燈、四季花燈等共約五十盞彩燈和樂隊共有近百人參加。

  主要步法有“碎步”、“矮子步”、“騎馬步”。其“碎步”要求起、落腳急而疾,基本上連著地皮滑行。舞時,龍走如飛,更顯生動、活潑、活靈活現。“矮子步”為下蹲式,要求上身端穩,力落腳掌,舞時可根據花節的變化可快可慢,能走能跳,可高可低,用於表現五色龍“翻”、“旋”、“騰”、“套”時的凶惡、狡詐,變幻無窮。其風格特點可概括為:“矮子步”蹲如鬆,“碎步”快如風,“馬步”坐成弓。音樂伴奏以吹奏樂和打擊樂為主。燈隊上路後,如與其他燈隊相遇,兩燈隊的“龍珠”要互換燈火,以求吉利,若是遇上廟神,要舉龍頭、點香火,燒紙錢拜廟。燈隊進村後,也要舉龍頭先四方神位,然後表始表演。

  15、峽江巴丘的打蚌殼。打蚌殼主要流行在巴丘的南門街、北門街、西門街一帶。表演內容主要由起蚌、出蚌、接蚌、跳蚌、歸蚌構成。正月十三日起舞。是日清晨,表演隊三人,吹打四人,先在祠堂中燃香燭接神蚌。離堂時吹打鳴炮,開始舞蚌。十三日至十五日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雨,到本鎮各店、各戶恭賀。十五日元宵夜,打蚌殼表演人員穿服飾,戴蚌殼,走街穿巷,入祠堂打蚌,即收蚌殼。其表演以倒、翻、滾、挾為主,由嗩呐、鑼鼓的音樂節奏同步,動作古樸粗獷。沒有唱、念,注重表演、步伐、具有悠嫻、古樸、輕盈、灑脫等特點。從單一的舞蹈到故事情節連貫,從角色看,角色3人,旦、生、醜行當較全。如蚌精(旦)、漁翁(醜)、漁徒(生)。

  打蚌殼是民間娛樂性很強的舞蹈,表演者的服飾一般采用傳統古裝戲中的服飾。“蚌精”著花旦短衫小領小襟;“撿蚌人”著布扣對襟衣;“漁翁”著男式褶子,大領大襟。(原來是著當地漁民所特有的一種黑色的肥寬、厚實,上下領袖逢著交叉線條的衣褲。而今這種服裝已經淘汰了);該舞的道具除蚌殼需製作外,其它都采用現實生活中的實物用具。如:草帽(去頂);漁簍(內裝小蚌殼片數隻);漁網(去網腳);扁擔(紅綢纏繞)。蚌殼的製作采用竹、布為材料;先將竹片彎紮成凹形筐架,再將布裏外蒙上;裏為紅色,外白布用顏料畫出蚌殼螺紋即可。“蚌殼”長約150cm;寬約120cm。由於“打”字在峽江方言意義中有“捉拿”之說,故稱“打蚌殼”。

  16、峽江羅田鎮安山的跳鍾馗,是一種很獨特的舞蹈。舞隊由6個男性組成,1人扮鍾馗、另一人扮小鬼,4人伴奏。

  該舞蹈主要以寶劍一把、銅鏡一麵、鐵鏈一根、白綾兩條為道具。鍾馗身穿古裝戲的莽袍、頭戴黑烏紗帽、大紅彩襖、腳穿靴。小鬼扮裝上穿黑對襟衫、下穿黑襖、腰係紅腰帶、頭戴紅頭巾、腳穿黑布平底靴。

  跳鍾馗流行於峽江縣巴邱、羅田、水邊等鄉,每年正月十二過後,在各家廳堂、灶前、豬、牛欄旁表演。通過捉鬼驅邪,促佑合家平安、六畜興旺。

  表演時,鍾馗扮成雞胸駝背,小鬼手拿白布條,演唱時沒有樂器伴奏。過門時任意用一小段鑼鼓點子。“小鬼”將花鼓戲中小醜走的“矮樁步”移植於舞蹈中,使其動作更具特色,被人戲稱為“活鬼”。除此之外,還掌握有“采茶舞”、“舞獅”、“耍龍”、“踩高蹺”、“挽扛子”等節目。

  17、新幹溧江鄉桃灣村、金川、三湖鎮的竹馬舞。每個表演隊伍9-10人,即五色竹馬(生、旦、半醜、貼旦、淨醜)分別以綠、紅、黃、白、黑五色標示。一人備用頂替。打擊樂3人,司鼓、小鈸、雲鑼。竹馬舞是一種借助竹馬道具進行表演的舞蹈。竹馬的紮製造型非常重要,要求既形似,又神似。應嚴格按照圖文尺寸製作。

  “五馬”演員的選擇也很重要,綠、紅、黃、白、黑五種馬,黑馬為最,演員技藝要高,表演要活靈活現,又俏皮、幽默,與其他“四馬”配合默契,黑馬在整個表演中起到帶、引、活的作用。

  五馬人物臉譜分別以通用的公子(小生)、小姐(花旦)、書童(半醜)、丫環(貼旦)、家院(淨醜)等共五個角色飾演。兩女三男,年齡在12-15歲之間為宜。竹馬舞由五部分組成,即五馬送春、五馬送子、五馬拜壽、五馬迎親、五馬上梁。而每大部分又由五個程序組成。

  新春期間表演五馬送春。大過年的,圖個喜慶,舞者穿紅著綠,伴著歡快的鑼鼓,甚是熱鬧。五馬送春的五個程序是:(1)“恭賀新年”,五馬向各位看客拜年;(2)“信馬遊春”,賞明媚春光;(3)“五福臨門”,以梅花形寓示;(4)“迎春接福”,五馬歡悅,跪接春神降臨人間;(5)“打馬回龍”,結束。

  五馬送子則專用於久婚不孕、祈子求嗣的人家。五個程序是:(1)“五馬承歡”,上床打鬧嬉耍;(2)“五馬飲露”,暗示受孕了;(3)“五馬臥曹”,閑靜休息,細養心神;(4)“馬駒降生”,小馬出生了(寓生孩子);(5)“母子吉祥”,象征順利產下子嗣,母親、孩子雙雙平安吉祥。

  五馬拜壽是給人祝賀長者壽辰的。五個程序是:(1)“五福壽星”,讚美做壽者的多福多壽,福壽雙全;(2)“龍馬精神”,讚美做壽者老當益壯,青春常駐;“龍馬精神海鶴姿”,身體硬朗;(3)“奔馬送禮”,體現兒女們的孝順,紛紛呈送賀禮,祝賀壽辰;(4)“五馬拜壽”,寓示兒女們恭祝長者長壽健康,要表演得“文靜”、“莊重”,依序而行;(5)“福壽無疆”,以示共同祝賀長者健健康康、白頭偕老,要表演得畢恭畢敬,又有情趣。

  五馬迎親用於嫁娶新婚。五個程序是:(1)“娘女哭嫁”,應串角,扮母、女哭嫁狀,還可唱民間“哭嫁歌”。如:“細崽女,寶寶女,晏困早早起,敬公婆、愛夫婿,大還大,細還細,莫惹娘爺來生氣。”“做一日女,做一日官,做一日媳婦灶下鑽”。“姆媽娘呀姆媽娘,牽上踏凳捧上床,娘舍不得女,女舍不得娘,依依呀呀哭一場。帶女帶到十八歲,今日娘、女要分離。”(2)“五馬迎轎”,吹吹打打,花轎臨門,進眾廳,繞村巷,到門前,鳴爆迎接,安頓賓客等過場;(3)“馬背新娘”,新娘梳洗完畢,遮上頭蓋。黑馬雜耍逗新娘,後背之上轎而去;(4)“馬上動身”,則應緊奏、快捷;(5)“馬到成功”,新娘接到,送之拜堂,再入洞房。如果演員功底足,素質強,這部分是很有趣,很逗樂的。

  五馬上梁,又叫跳吉榮昌,是專門給做新屋的人家道喜、祝賀喬遷新居的。因舊社會都用杉木磚瓦建房,作興唱上梁彩《五匹方》。一人領唱,眾人和唱,很喜慶熱鬧、祥和,領唱彩者身披紅綢,聲宏氣亮,和者振振有聲,氣壯山河:

  (領)手拿一匹馬,(眾)賀!(領)陳穀堆滿倉。(眾)賀!

  (領)手拿二匹馬,(眾)賀!(領)金銀放豪光。(眾)賀!

  (領)手拿三匹馬,(眾)賀!(領)家發人家康。(眾)賀!

  (領)手拿四匹馬,(眾)賀!(領)家出狀元朗。(眾)賀!

  (領)手拿五匹馬,(眾)賀!(領)千秋萬代大吉昌。(眾)賀!

  (領)手拿五方登頭梁,(眾)賀!(領)文做尚書武封將。(眾)賀!

  (領)子子孫孫傳下去,(眾)賀!(領)榮華富貴地久天長。(眾)賀!

  此外,亦有唱戲文之前,把竹馬舞當序幕、加演的,要鬧一陣後,再正戲開場。據傳,“竹馬舞”原有108場(估計是108個動作),後經藝人們刪節、綜合,歸納成八場(八個基本動作);起馬、尖馬、跳馬、踩馬、鞭馬、滾馬、嬌馬、收馬。每場都要“走四門”(即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黑馬”為領頭馬,其他隨其後。

  18、永新龍源口鎮盾牌舞。流傳於永新、井岡山、安福、吉水等縣市,以永新縣泮中鄉最盛。也有叫“藤牌擺”的。表演者為男性,是一種充滿激越熱烈情緒而充分顯示陽剛之美的舞蹈。元宵佳節,群人表演。表演者左手持盾、右手握帶響環的短刀武士,通過四角陣、一字長蛇陣、八字陣、黃蜂陣、雙蛇出洞陣、龍門陣、荷包陣、對叉相對陣幾個陳式,表現兩軍對壘破陣,互相攻守,短兵相接的戰鬥情景。分舞牌和對打兩部分。舞牌有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滾牌、躲牌、花牌等項目,豐富多彩。表演時並以表演者催氣力剛的“嗬”聲作烘托。因此,盾牌舞是集武術、雜耍、舞蹈、造型於一體,集滾、打、樁、躲於一體的男子集體舞。一般由10或14個男子表演,有兩鐵叉手手持鐵叉,各帶4-6名牌丁隊員,他們右手握著閃亮的短刀,左手持盾,通過八個陣式,加上打擊樂和嗩呐的伴奏,演員不斷響起的鏗鏘作響的短刀環聲和“嗬嗬!”呼喊聲,氣勢宏大。其風格特征可用八句話概言之:樁馬落地穩如山,手臂舞動柔且剛,釵來盾擋套路明,刀光閃閃聲威振,八個陣式變幻多,或攻或守章法強,拚殺一陣複一陣,人吼馬嘶氣勢狂。

  19、永新蓮洲鄉雙溪的羅漢燈舞。它是融雜技、麵具舞和宗教程式於一體的民間群舞。舞蹈表演由18人組成,一個主持,十七個弟子和一個觀音。表演內容依次為:打掃寺院、裝傑燒香、撞鍾念佛、參拜觀音、羅漢出洞、搭大中小架、頂方台、老鷹伸翼、烏龜掃地、哈蟆跳井、珍珠架塔、拜送觀音和進洞關門。表演過程中,由於習武影響,動作中有翻滾竄爬、懸空側立、哈蟆跳井、鷂子翻身、珍珠架塔的雜耍性動作,也有觀音坐蓮、觀音唱讚的造型。音樂方麵除了主題歌《觀音讚》外,幾乎都是打擊樂伴奏,道教音樂色彩較濃。

  20、永新禾川、埠前一帶的獅子舞。其燈舞係宋代時從廣東太浦傳入。表演者身披黃麻作獅毛狀,綴在黃布上而成。獅頭由紙殼麻乍結成,描以彩繪。獅子舞分單人獅和雙人獅。單人獅叫青獅舞,舞者上身赤膊,腰係細綢帶,穿燈籠褲,腳穿平底黑布鞋。雙人獅叫毛獅舞。身著與單獅舞同,單獅、雙獅舞者都有武藝功力,表演才算上乘。表演時,需要一張方桌,桌麵為山,桌下為山洞,表演者竄上跳下,步伐用得最多的是點馬步、溜馬步、揖拜等。獅子舞具有雜耍逗樂的特點。表演時伴以鑼、鼓、鈸等音樂節奏。

  21、安福竹江鄉下沙村、洲湖鎮的滾擋牌舞。滾牌擋舞帶有濃厚的武術動作,以剛強的特點。滾擋牌是由一人扮叉手,12人扮牌丁的男子器械舞。“叉手”著咖啡色或灰色對襟上衣,腰係藍色汗布,頭戴綠色寬邊款頂紅纓帽,腳踏黑色快靴。“牌丁”內著白色對襟衣,外斜披土黃色單袖便衣(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褶在衣服裏麵,稱痞子裝),腰係紅色汗布,下穿墨綠色長便褲,腳穿白襪草鞋,頭紮紅色汗巾。虎叉一把柳葉單刀,用篾或藤織成的擋牌,畫有虎頭。音樂以打擊樂,隨著舞蹈動作而變化鼓點。動作特點:滾如兔、矮如菇、靜則欲動、視則如虎、剛柔相濟,銳不可擋。

  滾擋牌以滾為主表演,前後不到五分鍾,可是“滾牌”動作竟達三十二個之多,滾得象兔子一樣靈活,這樣才能體現古代武士利用地形和嫻熟的滾翻技巧躲避敵人,伺機反撲。“滾擋牌”的矮動作較多,如“金蹲攪刀”、“平菇樁”,它的腳步是“丁字步”,堅實、沉穩、進退自如。

  二、戲曲舞蹈

  吉安民間的戲曲舞蹈雖然不是吉安民間舞蹈的特色,但它畢竟是其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傳統上比較有影響的有“搖彩”、“補背褡”、“花姑出關”及秧歌腰鼓舞之類。這裏不詳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