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民間繪畫

  吉安的民間繪畫比較普及,這與宋明以來吉安的教育文化發展相適應。讀書入仕,品位提升,琴棋書畫之類的風雅自然要影響民間。對外的交流頻繁,也是吉安民間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吉安的民間繪畫主要表現在繪畫與藝術裝飾方麵。

  一、繪畫

  1、風俗畫。自古來,民間比較流行風俗畫的創作,至今仍有很多風俗畫作品傳世。風俗畫大多是由民間畫師所作,畫圖一般掛在大廳或書齋,兩旁配上對聯。題材多為生子、壽誕、讀書、商貿、隱居等生活中的內容,均有一定的寓意,反映主人的誌趣和追求。麒麟送子、觀音送子主題反映人們求子嗣的願望;鯉魚跳龍門、魁星點鬥之類的反映讀書求學;王母蟠桃、壽星、鬆鶴誕年之類的題材表達了人們祈求長壽;龍騰雲海、虎嘯山澗之類的勵誌題材內容也不少;竹林七賢、蟠溪垂釣的內容描繪的是高士的隱居生活。

  2、祭祀畫。吉安民間的祭祀繪畫類型比較多,主要有喊船神像畫,有佛道道場畫,有佘族祖先畫。喊船活動在江西流傳了千餘年,吉安尤其流行。大部分村落、家族從頭年臘月小年前後就要請道士來做儀式。道士事先用紙或布描繪一幅比較寬大的百神圖,圖中描繪著各路神仙。人們認為這些仙人將帶走災難瘟疫,保一方平安。喊船活動的日期長短不一,短的七天八天,長的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每次唱神時要把神像請出來。送神時,人們把紙紮的龍燈和神像一齊送到河邊,焚燒,活動才結束。年複一年,道士便用雕板印刷來印製,再著上色彩,方便省事。佛道常常要做道場和打醮,尤其是道教,需要繪畫神像,以增加祭祀中的肅穆氣氛和神秘色彩,清末民國初年吉州區樟山一帶流傳下來的道教祭祀時所繪的神像圖還保存得較好。吉安地區少數民族以佘族為最,佘族人在祭祀時也繪畫祖先故事,也是吉安民間祭祀繪畫的一種。

  3、藻井彩繪。吉安民間的住宅、祠堂的樓板下常飾以藻井彩繪。藻井是我國傳統建築中頂棚形式之一。一般做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的凹麵,上有各種花紋、雕刻或彩繪。藻井是木板構成,在木板麵刷上油漆,使畫麵光滑,以便著色。藻井彩繪與風俗畫有相同之處,即圖畫的寓意性強,主題鮮明,大多為吉慶祥瑞為主題,或人物,或花鳥,或山水,有進門抬頭見喜之意。

  4、屋簷畫。屋簷畫指整個建築的外部所有的繪畫和裝飾,它是吉安民間繪畫中極有代表性的表現習俗。吉安民間的建築均為青磚黛瓦,牆體再進行藍灰割線,牆與瓦麵結合部兩側則有馬頭牆。瓦麵下刷一道石灰,把黛瓦與青磚區別開來,這道石灰牆麵的高度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控製在兩尺左右。牆麵有的與牆體一致,做成直麵的,也有的做成斜麵,方便在地麵上欣賞書畫。富有人家在這道石灰牆麵上飾以浮雕,富麗堂皇。不過,多數人家還是用彩繪裝飾這石灰牆麵,吉安民間稱其為屋簷畫。繪畫內容千姿百態,完全由民間藝人根據主人家喜好來創作,劃分出一幀畫或一幅書法,石灰麵的上下勾勒墨色的裝飾圖案,屋簷畫成了吉安民居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5、祖宗圖。舊時代,每個家族幾乎都有祖宗圖,有的地方長年懸掛在廳堂寶壁上,有的人家隻在大年初一掛出,讓家人敬奉祭拜,元宵過後便收藏起來。據族譜記載,南宋時吉安民間就有繪祖宗圖的習俗。一些世家大族為了方便子孫敬奉祖宗,請當地民間畫師,將列祖列宗按世係的直線繪成長卷,人物都是坐狀,祖妣相配,有的長卷中繪有十多世係,有的繪五代之內的,全是彩繪。現在民間保留的祖宗圖幾乎都是清代時期的,不論祖宗是什麽職業,全部繪成身著官服的樣子。安福楓田鬆田的開基祖彭古清,據稱是元代時的秀才,教書時因學生背書不出,一巴掌打去,竟把學生打死。官府問罪,彭古清外逃,躲在寺廟中安身。後來入贅周氏,子孫在鬆田安居,尊古清為基祖。彭古清為謝寺廟避難之恩,請畫師繪製和尚畫像掛在祖先牌位前祭祀。這畫像便一直成了鬆田彭氏的祭祀畫像。後來鄰近的姓氏不知原委還誤以為基祖是位和尚。從這裏我們也看得出,元明之際,吉安民間掛祖宗圖的習俗已比較普遍了。民間繪祖宗圖的習俗一直流傳到民國時期。

  6、門神畫。我國古代相傳門神能驅鬼辟邪,保護一家平安康樂。俗傳門神較多,取義也不同。《月令廣義十二月令》載:“道家謂門神左曰門丞,右為門尉。蓋司門之神,其義本自桃符,以神荼鬱壘避邪,故樹之於門。後世畫將軍朝官諸式,複加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狀,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傳來既久,未考昉於何代。”吉安民間門神畫神荼鬱壘的不多見,或者因其貌醜怪,無美感。門神多為秦叔寶、尉遲敬德,或鍾馗,或溫嶠、嶽飛元帥。門神畫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彩繪於門上,一種是或畫或印刷貼在兩扇大門上。今天,將門神繪於門上的已不多見,貼門神畫的習俗仍比較普遍。

  7、肖像畫。也即祖先畫像。這種畫像與祖宗圖有明顯的區別,肖像畫一般是為祖宗造像,隻畫頭像。吉安民間族譜幾乎都有祖宗畫像。民間為祖宗畫頭像的習俗由來已久,清末,我國興起瓷版肖像畫,吉安城在民國初年已有瓷版肖像繪畫藝術。20世紀20年代,吉安城有三家瓷像館,一家叫繪廬瓷像社,一家叫唯肖瓷像社,這兩家都是南昌人開設的。另一家叫鬆雪瓷像館,是安福人劉燮南先生開設的。劉燮南在湖南學藝,回到吉安開館。舊時代,此類行業基本上是家傳,鬆雪瓷像館也是如此。劉燮南先將此技傳給兒子劉本惠,又傳嫡長孫劉稱奇。劉稱奇跟祖父學藝兩年。由於南昌人開的瓷像館,其畫藝僅局限於匠氣,而安福劉燮南先生能在絹上畫工筆仕女,又能雕塑,曾與意大利教徒畫油畫,其繪畫水平的藝術性強,不是一般的民間繪畫,所以鬆雪瓷像館在吉安城名聲大噪,民間不少年輕人來從學,隨後再在各縣設瓷版肖像畫館。肖像畫是攝影藝術的補充,照片保留時間有限,燒製的瓷畫像保留時間則不受限製,老百姓為了使父母的容貌長存於世,讓後世見得祖宗真容,瓷肖像畫大行於世,深得百姓喜愛。直至現在,民間喜歡在大廳的神案上放置父祖輩的瓷肖像畫,幾乎成為一種習俗。

  8、廟宇畫。任何廟廟宇建築都離不開裝飾繪畫,它是屬於宗教繪畫藝術的範圍。但是,寺廟道觀數量眾多,規模大小不一,建築形式有別,它的裝飾繪畫又往往帶有十分明顯的民間色彩,是遊動於宗教與民間之間的一種藝術,它即有宗教中的肅穆,又有民間的自由活潑,不論是宗教的故事,還是宗教意義的圖案,但經民間藝人的發揮和想象,這種民間風土氣息就很濃鬱。如康王廟,不同地方的民間藝人對康王菩薩的個性和傳說,理解不一樣,繪畫的藝術效果肯定不一樣。即便是萬壽宮,各地對萬壽菩薩許真君的理解也會不同,藝術表現手法也一定不同。這與民間藝術的自由性分不開。民間的廟宇繪畫,除了對人物性格、故事情節有各自的理解外,對色彩的傳統要求也有差異,深山中的廟宇與河水邊的廟宇的用色是不同的,這種多樣性正是民間藝術的魅力所在。

  9、道教水陸畫。水陸畫是宗教舉行盛大水陸法會時懸掛的一種宗教題材繪畫。水陸畫分上堂下堂,上堂水陸畫的內容為諸佛菩薩、諸聲聞、緣覺、諸天王、明王、天龍八部護法神等,上堂所繪之像是超度者,下堂所繪是被超度者。明清至民國時期,吉安道教水陸法會盛行,法會將道教畫像掛起來,法會才有意義,可以說沒有水陸畫,水陸法會就舉辦不成。水陸畫有雅俗之分,有工筆重彩與水墨淡彩的畫法之分。最早水陸法會圖像始見於唐宋之際,明清以來,民間水陸畫大量出現,尤其是民國時期,幾乎每鄉每坊都有法會活動,至今民間仍保留大量的畫像,如圖()是安福武功山的繪畫,圖()是吉州區樟山鎮李道士所藏民國時期繪畫。不論哪一種水陸畫,它主要反映祈求平安,免除災難的願望。道教神、民間神一般多采用帝王、文臣、武將的形象,是一定程式化的畫法。但是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師承,水陸道教畫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包括畫中的故事表現。

  10、農民畫。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部門組織民間繪畫人員培訓,力求反映農村的新生活和政治麵貌,被人們稱為農民畫家。吉安各地有不少農民畫家,其中以永豐潭城鄉農民畫最聞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潭城農民畫家不斷壯大,其畫風格逐漸形成,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其“農民畫藝術之鄉的稱號。”

  二、雕塑

  雕塑藝術是指雕刻藝術和塑造藝術。雕刻又分木雕和石雕。塑造又分泥塑和陶塑。

  吉安民間雕刻藝術比較發達,主要有建築雕刻和生活器具雕刻。任何建築離不開木雕和石雕。門框、門楣、門欄、門當戶對、寶壁、鬥拱、雀巢、窗、梁架、隔等,極盡雕刻飾之能。尤其在客廳四周的木板上,以人物故事為題材,雕刻後飾以鎏金,顯得金壁照人。生活器具如桌、椅、盆、籃、轎子、拄棍、屏風、幾案、櫃、床等大多為小件,其雕刻要求更高,表現精細,最能反映雕刻藝術能力。此外,雕刻菩薩也是民間雕刻的一種。

  吉安民間雕塑中有一種傳統手法叫畫折塑的行當,它集繪畫、折紙、雕刻於一身,專門為儒釋道三教服務的。繪畫主要在祠廟宮觀中的宗教彩繪,道士中繪畫最多,還有法會中的畫圖。折紙,也叫紮紙馬,凡遇打醮做道場,需要大量的紙馬,做功課有多少天,就有一個需求量,如無常、焦麵、觀音、地保、功曹、矮腳三郎等神神像。塑雕指菩薩、神像,主要指木雕,但神像有大小之分。

  專門從事畫折塑行當的,師傅一定有法力,能開光。青原區範疇東溪村屋場丘劉氏家族,即十多代專門從事此業,據其族譜載,明代其祖為吉水人,因有技藝,入南京工部匠籍。星轉鬥移,這支工部匠籍的後代流落於深山中的東固,並一直傳於後。至今,其十六代傳人仍能集繪折塑多藝於一身,重點在雕刻,主要從事石、木雕刻。由於時代需求,除傳統的三教雕塑外,也雕刻裝飾類,甚至根雕。裝飾類中如傘把、文明棍、筆筒、家具、屏風等傳統工藝。

  塑造藝術與雕刻藝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塑造離不開雕刻技能。在吉安民間,建築上的泥塑藝術比較多見,內容豐富,有花卉、有人物、有禽獸,泥塑放置在屋簷畫的位置,或門楣的位置。而陶塑是吉安自古來最有特色的藝術品。吉州窯的陶塑名傳天下。吉州窯屬民窯類,以生產陶品為主,其陶塑藝術真正地體現出民間藝術的特質。

  今天的寧岡瓷器生產,仍然傳承陶瓷塑造藝術,特別是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做到了批判的傳承,如桃園三結義、滴水觀音、福祿壽三星等,民間十分喜愛,每家會在大廳的香案上擺放這一類的瓷塑,是傳統習俗使然。

  三、工藝

  1、剪紙。

  自古以來吉安民間有剪紙作為美化生活,增添喜慶氣氛的習慣,剪紙的內容多為“雙喜”、“福祿壽”三星、龍、鳳、花卉等。用紅紙或先畫後剪,或隨意信手剪,多是對稱構圖,富有裝飾性。從剪紙的目的看,主要是春節前為裝飾窗花,婚娶前,為營造喜慶氣氛。

  吉安民間剪紙活動,以新幹縣最為突出。新幹剪紙曆史悠久,以“家傳”或“互教”方式傳承發展。在傳統文化、民間風俗、宗教思想影響下,新幹剪紙內容多為婚嫁、年節、喪事以及地方民風民俗,氣氛熱烈,感情淳樸,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如今新幹縣剪紙習俗仍十分流行,如新幹縣邊遠山區七琴鎮水口村,有位年過六旬的農家婦女洪桂英,她的剪紙作品在海內外許多報刊發表過,並獲得首屆中華巧手工藝品大賽鼓勵獎等多個獎項,成為全國著名的民間剪紙藝人。新幹縣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剪紙之鄉”的稱號。

  2、吉州窯陶藝。

  吉州窯是我國古代負有盛名的民窯之一。它地處吉安城東南十華裏的永和鎮。據考古記載,吉州窯創燒於唐末,五代、北宋是吉州窯的發展興盛時期,到了南宋,吉州窯達到繁榮極盛時期。終燒於元明之際。從曆史上看,吉州窯是一座集我國南北各民窯之大成的名窯,它在我國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吉州窯的產品名目繁多,而又以日用瓷為主,其中天目釉瓷器製作尤為精美。當時生產的玳瑁斑、鷓鴣斑、兔毫和油滴等產品,釉色特別,紋飾雅致,非常名貴。而木葉天目碗和剪紙貼花碗更是吉州窯所獨創。

  木葉天目碗當屬吉州窯最引以為自豪的產品,也是近千年以來陶瓷史上的瑰寶之一。宋代木葉碗的造型一般多相同,敞口、鬥笠形碗。碗口直徑在十五厘米左右,碗高約五厘米。碗體手工拉坯痕跡明顯,韻味十足。尤其其圈足很有特點,小而低矮,圈足外側邊緣並不是直立的,其傾斜角度幾乎與碗體角度相同,圈足內側也隻淺挖一刀,這種製作方法幾乎形成吉州窯木葉碗的獨有風格。

  3、遂川大汾折扇。

  遂川縣的大汾折扇,工藝精巧,便於攜帶,是人們居家、旅行時清暑之佳品。現在生產的大汾折扇,主要規格有五點六寸、七寸、八寸、九寸。有紅、黃、綠、白、黑五大底色,飾以金蘭、映蘭等多樣花色,在全國各地享有盛名,是吉安傳統的有名的工藝品。

  折扇的製作在遂川縣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清代康熙三年(1664),廣東興寧一位扇匠羅西祿來遂川大汾,見大汾製扇資源豐富,便居住下來,在江夏村的白石坑收徒授藝,大量生產折扇。當時工藝以竹篾為扇骨,草紙做扇麵,顏色呈墨色,稱墨紙折扇。民國二十八年(1939),大汾人古仁風在圩場設仁風折扇廠,折扇的傳統工藝得到較大的傳承。隨著製作工藝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製成的折扇具有扇骨均勻,色澤光亮、水浸不爛、日曬不裂、不發黴、蟲不蛀的優點。扇麵豐富多彩,集宣傳、觀賞、實用、裝璜、廣告融為一體,且輕巧耐用,攜帶方便,美觀大方,深受顧客喜愛,是旅遊觀光工藝品。今天,折扇製作分胚工、捆紮、漆工三大類,經108道工序,在傳統的工藝上有新的突破。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