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喪葬

  喪葬禮儀習俗,是指人死後,親朋好友為之舉行殮殯、祭奠、哀悼的習俗慣製。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喪葬禮儀。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靈魂不滅觀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蔭庇後代的思想也起了重要作用。葬禮辦得是否隆重,既是衡量子孫盡孝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又對能否得到祖先蔭庇使家道興旺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種種喪葬禮儀中,也寄托了死者親屬對死者的真誠懷念之情。

  在吉安,舊時全是土葬,如今時代不同,農村多是土葬,城鎮以火葬為主。年過花甲(60歲)稱“老人”,凡老人過世稱“壽終正寢”,遵照傳統的土葬禮儀安葬,稱“白喜事”。喪葬儀式主要有如下方麵。

  送終。老人臨終前,兒子媳婦及孫輩必須迅速集中身旁,送別死者。但女兒要避開,有“女養不得老,送不得終”的封建古訓,女婿可以送終。老人死後,立香案於腦旁,稱“點燈”(腦頭燈)“照路”。兒孫跪著燒紙錢,稱“送盤費”,死者墊鋪草須燒掉,稱“燒鋪”。同時,請嫡親族人通報親戚好友,叫做“報喪”。在外的親人接到噩耗後,要立刻啟程回家“奔喪”。

  裝殮。由殮者給遺體洗臉、梳頭、揩身、穿衣。壽衣件數是男單女雙,多少不等,顏色多為內白外藍或青色;壽鞋不墊底,好讓死者“登仙輕便”。殮完,將遺體安放門板上,蓋上女兒送的6尺“壽被”,置於廳堂,接受家庭親友“相望”,即向遺體告別。

  入殮。遺體入殮(入棺)多取傍晚,殮者將遺體抬進祠堂,路經鄰戶門口,鄰人用粗糠熏煙並掃之,稱“熏煞”。棺底墊石灰、禾草灰防腐,複以棉布托屍。遺體置入棺中,死者口內塞一枚銅板或一點金子,叫“銜口錢”、“含金”;死者頭要正中,不得偏左偏右,稱“分徑”。分徑不得偏向,偏了向,於諸子孫和睦不利。兩邊放死者生前喜好之物,一個裝茶葉、米的小罐,用直係親屬衣物塞緊,稱“塞棺”,寓意“後代並發”。以甑皮墊屍腳,便於亡靈登“望鄉台”、“關照後人”。殮畢,蓋棺。靈柩前置香案,親屬圍棺號哭,稱“哭喪”。親友陸續前往吊唁。凡來吊唁者,須在靈柩前祭拜,孝子則在一側跪謝,吊唁者拜畢,孝子方可站立。

  開吊。遺體入殮後,按擇定吉日開祭治喪。一般人家治喪按“三日無忌”規矩,即死一日,祭一日,葬一日,規模小,稱“村吊”,祭禮比較簡單。富家治喪期多至7日,稱“都吊”。喪堂(祠堂)用白布紮牌坊,每天都做家祭,寄托綿綿哀思。開祭頭一天早晨,有“開靈”儀式,在祠堂大門口設香案,喪家合家人跪拜東方太陽神,樂隊奏樂,叫“告東方”;司儀禮生用縫衣針在孝子的食指上刺一針,用幹淨毛筆蘸血滴點在木製神主牌下方的“王”字上麵,“王”字變成“主”字,孝子嗬氣,再在血滴上蓋墨,寓意“亡靈受精氣,祐後裔蕃昌”,叫“點主”。接著殺豬開奠,合家人入祠內祭拜一番。開祭的每晚,請道土做普度。吉安民間至今仍行其俗。道士做功時,唱的都是韻文,抑揚頓挫,伴隨著法器、樂器,整個道場顯得肅穆悲切。家人按道士要求,要順著靈柩跪伏繞圈,叫“拖喪”,是一種古老的祭喪儀式。隻要道士不歇息,“拖喪”活動就不能停息,一直跪伏著,不得站立。因此,“拖喪”一次,身體差的人往往給拖垮身體。此俗今鄉村仍流行。

  祭奠。出殯前的禮儀,分家祭和客祭。治喪期間,家祭是一項重要內容,禮儀也很莊重。靈柩前方的香案正中放了女兒送的紙紮“靈屋”,供奉著靈主牌,有的人家還放上死者遺像。擺上5葷5素祭菜和祭酒、齋飯等,兩邊還有紙紮金童、玉女,金山、銀山。靈堂兩邊掛滿親友送的挽聯挽幛。家祭開始,由禮生司儀:鳴爆,擂鼓3通,鳴金9響,發號3聲。鑼鼓齊鳴奏大樂。兒子、媳婦穿白衣白裙,腰係麻片草繩;頭戴竹紮糊白紙“龍冠”,龍冠頂端垂一小團籽棉;腳穿草鞋;手持紮了紙錢的蘆稈孝杖,垂頭哭泣著從靈柩邊的帳幔中走出。孫輩亦穿白孝服,但不披麻,衣袖上綴一點紅布,以示父母健全。出嫁的女兒也都戴白布、執孝杖,鞋縫白布,隨後走出,跪在下方。長子一人代表全家跪拜敬香祭奠,而後跪著不起,聽禮生用哀婉的哭腔讀祭文,祭文敘述死者生平、業績、品行,外加兒孫們失去親人的哀痛。聽得滿堂子孫涕淚長流,哀號不止。

  家祭做完,接下來做客祭。男客戴白布領頭跪拜,女眷在下方伏地不起。禮生念挽聯或挽幛上的親友名號及悼念詞語。孝子要在孝帳內對外跪著,表示答禮。

  停柩期間,每天燒香3次,即早奠、午奠、晚奠。

  有的地方出殯前,由禮生帶著孝子一家,彎腰低頭,繞著靈柩緩緩而行,禮生邊走邊唱哀悼詞,如泣如訴,聽者淚如雨下。

  出殯。出殯習俗中最大的不同是時間,有的地方是午時前出殯,有的地方是午時後出殯,但很少是早晨出葬的。靈柩出了祠堂後,手執引魂幡者走在前麵,鳴鑼開道,拋撒紙錢。靈柩用“龍繩”捆紮在粗長的“龍木”上,龍木上立一隻雄雞,叫“長生雞”。8人抬著靈柩走,孝子孝媳扶著靈柩行。有人從後方拋撒大米茶葉。其他親屬賓客跟在後麵送葬。亡者長孫坐便轎,手捧神主牌。中途遇岔路口或重要路口,須停下一次或數次,由禮生做“路祭”,抬棺者也休息片刻。一次路祭後,客人可以脫下素服或白布返回。孝子孝孫女兒等送靈柩上山。

  落葬。靈柩上山後,用抬杠將靈柩懸擱在墓壙上,女兒、侄女上前用手摸摸“龍繩”,意為解索,向抬靈柩者贈解索利是(紅包),禮厚禮薄視女兒等的經濟狀況而定。靈柩入壙填土成丘後,有人由遠而近鳴鑼3遍,叫做“趕龍”,禮生祝讚幾句。

  焚化龍冠、孝杖及紙類祭品,孝屬上墳頭隨便拾取一抷黃土,叫做“兜金兜銀”;孝子脫下素服,披上紅布,隨引魂幡、龍木引亡靈先一會兒回村,在祠堂前跪著,稍後孫子捧回神主牌回村,接過神主牌放在祠堂上廳的祖宗神龕內。當晚,設酒宴款待族人及賓客,叫“吃白喜事酒”。本村人吃完後,還要盛一碗飯回家給孩子吃,吃了健康平安。

  悼七。自死者終日算起,每隔7天為“一七”,逢七要燒香焚紙,敬齋飯、三牲悼念,叫“悼七”。有的人家請道士念經超度亡靈,一般“五七”或“七七”為期。此後3年為守孝期。守孝期內不辦喜事;春節用藍紙、綠紙寫對聯或不貼對聯;主人不去鄰居和親友家拜年。

  土葬習俗中,自古至今吉安有做生墳的習慣。人滿五十,富有人家就想到營造生墳。先請風水先生選址。地址確定後,即建陰宅。竣工後,在碑石處刷上白灰,分別書上“壽”字,建生墳的習俗主要反映民間相信建生墳添福壽的思想,另外也反映趁本人健在選擇一個比較滿意的地方,不至於人突然倒下後,草率埋葬,與拋屍荒野差不多。吉安民間對“慎終”方麵比較重視,人健在時,先準備好壽棺、生墳。

  吉安對選墳址非常重視,不論貧富,都請風水先生擇址。因此,吉安的堪輿學很發達,風水氣氛很濃,專門從事這一行當的人不計其數,一般百姓都能說出個甲乙丙丁來。民間流傳選墳址落葬的故事很多,這裏介紹兩個,以見吉安人對墓葬之關注度。

  相傳在清代嘉慶年間,廬陵縣萬福鄉東水村出了個師爺叫郭榜,精通堪輿風水。東水村旁有兩座不高的山,叫狗形山。兩山一前一後,中間隔著一條溪流,使得這塊地有山有水,成為風水寶地,當地人叫前山為母狗山,後山叫公狗山,母狗的頭朝前,P股下是一條水流,公狗的頭朝著母狗的P股,風水先生稱讚道:“公狗對母狗,對著兩張口。誰能點到穴,人家發千口。”狗形山本是東水鄰村桐家村的,桐家村姓趙,比東水郭姓肇基早得到。一次偶然的機會,郭家人獲得了趙氏族譜中關於狗形山一帶的山水田塘的記載資料,郭榜大喜,便鼓動村中老人家去世後葬到狗形山上。有一年,郭家有老人去世,郭榜親往狗形山察看穴位,認為母狗山頭上是落穴點。趙姓阻攔,郭家人卻能如數家珍一樣說出這裏的情況,說成是郭家的,於是引起官司。這個傳說反映了一點,人們為了葬得一塊好地,不惜采取強占、騙取辦法來獲得。吉安人相信“陰宅穴一點,陽宅吉一片”。有人為了一穴之地,願費巨金購置。

  相傳在乾隆年間,廬陵縣固江社邊有個鄉儒黃學顏,年輕時在鄰村歐陽姓的家族中做私塾先生,住在歐陽宗祠裏。祠後是一片山地。後來,他每天早上起床後發現要少一隻鞋子。黃先生經觀察知道是一頑皮的猴子所為,有天淩晨,黃先生尾隨猴子來到祠後的山地,進入一片竹林,在竹林的中央有一塊空地,先生丟失的鞋子就堆積在那裏,並且堆成像一座墓狀。黃先生諳熟風水,深知這是上天賜給他的風水寶地。後來,他采取瞞天過海的辦法把老母親葬在此處,對歐陽氏家族說葬的是一位乞丐老嫗。直到黃學顏出了兩位名動一時的兒子,一個叫黃讚禹,進士出身,河北大興知縣,一個叫黃讚湯,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刑部右侍郎,河南、廣東巡撫。兄弟倆為祖宗修墳,才向歐陽氏透露其中秘密,黃氏兄弟花巨款把那片竹林買下,成為社邊黃家山地。從這些曆史故事中,我們能感受到,吉安民間對墓穴的選擇是十分重視的。

  火葬。解放後,火葬在城市逐漸興起。人死後,將遺體送殯儀館火化,取骨灰置於盒內,埋入土中或存放家中。葬禮多開追悼會,悼念死者生平,吊者佩黑紗或白紙花誌哀。如今,城裏還實行公墓管理。

  §§第五章 家族與社會習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