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位於我國東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是內地連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陸上通道,位於內陸、沿海和北方與南方的交接點,區位條件優越。江西自隋唐至明清,一直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初,與湖南、福建的經濟水平仍較接近。然而近20年來,江西已淪為我國最落後的地區之一。俞勇軍等(2003)從經濟區位角度指出江西已處於經濟邊緣區。葉瀅等(2003)從人口城市化角度指出了江西存在被周邊發達地區極化的危險[107]。
新世紀以來江西發展增速明顯,2009年全省生產總值6480.33億元,比上年增長13.1%,連續三年實現13%以上增長,但與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顯,全省生產總值排在中部六省之末[104]。城市是區域發展的核心,但江西城鎮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一是城鎮化水平低,總體實力不強。2005年,江西省城鎮化水平37.1%,低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位列中部地區第3位,在華東列第6位[108]。二是城市數量少,規模小,結構與分布不合理。2005年,江西省設市城市21個,數量居中部六省之尾。5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個數和人口數占設市城市的比重位列中部六省之末。縣級市和縣城平均常住人口5.2萬人,人口規模偏小[109]。地級市除贛州、吉安兩地級市外,其他9個均在江西地理中心以北,其中又有6個分布於浙贛線上,城市分布不夠合理。三是城市工業經濟效益低。江西設區市第二產業比重51.82%,比福建、湖南高1.35個、7.56個百分點,但每位第二產業勞動者創造增加值8.49萬元,比福建、湖南少1.14萬元和1.31萬元。江西設區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產品銷售收入14.84萬元,分別比湖北、安徽和湖南少3.45萬元、1.04萬元和2.24萬元[110]。
科學發展觀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形成有利於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辦學體製機製;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發展高等教育特色學科的戰略指導思想。
7.1.1 指導思想
在2011年《江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提出江西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麵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起點上科學發展。緊緊圍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贛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夯實教育發展基礎,優化教育結構布局,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大力推進依法治教,提升教育幸福指數,辦好人民滿意教育[111]。鞏固和普及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健康發展,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建設創新創業江西、綠色生態江西、和諧平安江西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智力支持和知識貢獻。《江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提出的教育發展指導思想可集中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高等院校必須樹立為江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戰略指導思想。中外高教發展的實踐表明:高等學校如果脫離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任務,就難以獲得持續發展的源泉。因此,江西高等學校確立在江西現代化建設服務中求發展的辦學思想,是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有利於江西高等教育走上持續健康發展之路的發展戰略思想。
(2)增強高等教育與社會耦合度的戰略指導思想。江西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結構是在計劃體製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江西高等學校根據產業結構和未來發展需要優化自己的學科專業結構和層次結構,增強同社會的耦合度的戰略思想,是既符合江西高等教育發展實際,又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
(3)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職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辦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於緩解江西高等教育資源緊缺,以及公辦、民辦高校形成良性競爭發展機製,提高辦學效益等方麵都有重要意義。
(4)重視高等教育質量,努力提高辦學效益的指導思想。強化質量意識,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堅持規模與質量的統一,注重內涵發展。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112]。在江西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過程中,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原本緊缺的教育資源卻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益,從而嚴重製約江西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江西高等教育需要通過管理體製改革,促進部委屬高校更好地同地方高校的結合,促使高等學校同科研機構和產業部門的結合,使其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大幅度提高高等學校的辦學效益。
(5)改革發展與保持穩定的關係。在加快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中,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改革方向,以改革推動教育發展,以改革促進教育公平,以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改革增強教育活力。同時,注重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有機統一起來,使之相互促進、良性互動。
7.1.2 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是對江西高等教育預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戰略目標的設定,是江西高等教育宗旨的展開和具體化,也是江西高等教育在既定的戰略領域展開戰略活動所要達到的水平的具體規定。
在《江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提出的高等教育戰略目標是:高等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6%,在學人數總規模達到125萬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88萬人)。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在贛留學生總規模達5000人以上;在校生突破88萬人,其中研究生3.6萬人。人力資源開發中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16%,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數480萬人。[113]“十一五”期間建設高等學校80所左右;力爭全省高校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達5至7個,2012年博士點授予學校達到了9所,博士點50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達13至15個,碩士點700個。由此可見,江西“十一五”規劃中的發展目標主要表現為數量目標,而對教育發展中的質量、結構效益目標有所忽視。“十二五”規劃則注重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方向。誠然,高等教育發展是一個由數量、質量、結構、效益等要素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過程。數量的增長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首要目標,沒有數量的增長,也就談不上發展,但僅僅有數量的增長,並不能完全涵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體地說,高等教育的發展,除了表現為學校的數量、規模和學生人數等方麵的增長之外,還表現為高等教育的體製、結構、質量、水平等方麵的改善與更新。
《江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關於高等教育發展的具體描述:以質量為核心穩步發展高等教育。
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鞏固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推進人才培養體製機製創新。促進文理交融,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形成體係開放、機製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係,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形成人才培養新優勢,努力出名師、育英才。製訂高等學校分類管理規劃,引導各高等學校明確發展定位和科學製定人才培養目標,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普通本科高校逐步退出高職(高專)教育,高職(高專)院校逐步退出中職教育。積極抓住實施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機遇,以南昌大學“211工程”建設為抓手,確定一批省屬重點高校,使江西省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位置前移。
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結合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積極開展戰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涉及民生重大問題的公益性研究。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推動學科融合,培育新興學科,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和創新團隊建設。加強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製機製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平台,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建立有利於學科交叉、隊伍整合和資源共享的產學研用結合機製,完善科研評價機製和分配激勵機製。重點發展一批特色、重點學科,促使部分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一批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14]
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鼓勵高等學校教師到企業轉化科技成果、創辦科技型企業,力爭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標誌性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鼓勵高校自覺參與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進程,以服務和貢獻開辟自身發展空間。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深入開展政策研究,積極參與決策谘詢,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探索建立高校與行業的工作聯席會議製度,建立教育和產業的互動機製。探索建立高等學校社會服務狀況監測評價機製。
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積極發揮文化引領和育人作用,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在高校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不斷培育大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努力挖掘紅色資源文化,自覺投入建設文化大省的實踐,保護與傳承贛鄱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參與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為社會提供形式多樣的教育服務。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增進對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增強全省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從江西高等教育實際出發,根據江西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江西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2010—2020年)的目標為:高等教育區域特色顯著,1至2所高校進入國內一流大學行列,部分學科達到國內一流。
(1)高等教育區域特色顯著。現代高等教育都是在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不竭源泉,不同區域在地理環境、人口結構、人文傳統和產業結構等方麵具有的不同特質決定了所在區域高等教育的特色。“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受到外部社會關係的製約,同時又要回應外部社會關係發展的需求,因此,區域內高等教育的生態化發展,必然要結合區域的特點,突出區域的特色,服務區域的發展,在服務中形成特色。”[115]特色是區域高等教育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在江西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應確立江西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指導思想,在專業設置、學科結構調整中應緊密圍繞具有江西特色的比較優勢產業,如:民用航空器製造工程,有色金屬產業,特種陶瓷、功能陶瓷、建築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建設,高強、輕質、多功能、低能耗的新型牆體材料,中、高檔建築裝飾裝修材料等產業,以彰顯江西高等教育的個性,凸出江西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2)1至2所高校部分學科進入國內一流行列。為提升江西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層次和水平,江西應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原則,集中力量重點建設1至2所具有江西區域經濟特色的高校,使其在國內有較大影響,且在國民教育體係結構中占有重要席位,並以此帶動江西其他高校的快速健康發展。“由於地方高等教育的先天環境和後天條件存在不足,要想追求高、尖、全的確會有很多困難,更何況有的學科不一定符合地方需要,所以在追蹤學科前沿、保持創新的同時要發展有特色的學科並使之達到先進水平。”[116]因此,江西應選擇一批反映學校、區域特色和水平的優勢學科,進行重點建設,使其盡快進入國內一流學科行列,以帶動和促進江西高等教育學科的建設步伐,進而提升整體教育實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