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的價值效應,對於選擇和設計有針對性的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戰略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的實踐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前文研究表明,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影響因素的複雜性。因此,要識別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的價值效應影響因素,有必要對其識別提供一個以定量為主、較為客觀的測量方法。
6.1.1 指標度量
(1)戰略目標
①區域特色顯著:B1-B3.
B1辦學特色;B2學科特色;B3人才培養特色。
②分創“兩個一流”:C1-C3.
C1一批學科國內一流;C2部分高校國內一流;C3少數省進入高教強省行列。
(2)戰略任務
①全麵協調發展:D1-D3.
D1與區域發展戰略協調發展;D2高教內部協調發展;D3規模與質量、公平與效率相結合。
②提高人才質量:E1-E3.
E1以學生為本,全麵發展;E2質量工程建設與改革;E3質量保障體係。
③強化特色:F1-F3.
F1創建不同類型一流高校;F2優勢、特色學科建設;F3合作開放辦學。
④科研服務上水平:G1-G3.
G1科研基礎實力(團隊、平台);G2科研成果水平(項目、經費、獲獎);G3科技成果轉化成效。
(3)戰略措施
①條件保障:H1-H4.
H1財政經費投入優先;H2多主體辦學;H3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H4營造良好氛圍。
②振興計劃:I1-I2.
I1省部共建地方高校計劃;I2高層次人才工程建設計劃。
③改革創新:J1-J2.
J1重大改革項目實施;J2體製改革試點(培養、辦學、管理體製與保障機製)。
(4)戰略效應
①特色與質量水平顯著提升:K1-K3.
K1質量顯著提高;K2特色顯著增強;K3創建一流步伐顯著加大。
②區域服務貢獻顯著增強:L1-L3.
L1對人才強省的貢獻;L2對區域科技創新的貢獻;L3高教與區域融合度。
6.1.2 初始問卷項目統計
通過對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的研究,在上一章建立了概念模型,全麵反映了影響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的影響要素及其度量指標。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量表能否反映出我們要測量的目的呢?進行小範圍的預測試可以幫助優化量表。
Hinkin(1995)認為,量表的開發途徑包含以下兩個方麵:一是相關文獻所闡述的內容;二是取自具有相關經曆的個人[104]。按照這一思路,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問卷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獲得:一是借鑒國內外已經使用的較為成熟的測評指標;二是參照國內外現有的量表,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進行修改而產生的項目。
根據第5章中的概念模型,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的影響要素主要包括戰略目標、戰略任務、戰略措施這三個維度。預研究對這三個要素的測度指標進行了組合,然後約請部分高校的專家進行訪談以開展預研究。此次預研究初始調查問卷共32個問項(附錄A),在問卷設計中,根據因子名稱分別對問項以英文字母(從字母B開始)順序進行了編號。將“區域特色顯著”因子的三個問項分別編號為B1、B2和B3;將“分創‘兩個一流’”的三個問項分別編號為C1、C2和C3;將“全麵協調發展”的三個問項分別編號為D1、D2和D3;將“提高人才質量”的三個問項分別編號為E1、E2和E3;將“強化特色”的三個問項分別編號為F1、F2和F3;將“科研和服務能力上升”的三個問項分別編號為G1、G2和G3;將“條件保障”的四個問項分別編號為H1、H2、H3和H4;將“振興計劃”的兩個問項分別編號為I1和I2;將“改革創新”的兩個問項分別編號為J1和J2;將“特色與質量水平顯著提升”的三個問項分別編號為K1、K2和K3;將“區域服務貢獻顯著增強”的三個問項分別編號為L1、L2和L3.
對預研究問卷進行初步試測,目的在於進一步確認量表中各個陳述與實際情況的吻合程度。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份,收回有效問卷20份。
6.1.3 初始問卷分辨力係數
分辨力係數是美國心理學家李克特提出的對問卷項目進行篩選的典型方法。分辨力是指一個問卷中的項目陳述是否能夠區分受訪者的態度及其程度,從而識別出某些不合適的問卷項目,以幫助改進量表設計。我們在預研究調查中小範圍測試量表,根據每個受訪者在每個問項上的得分以及量表總分,然後對其進行高低排序,從中抽取得分最高的25%的受訪者與得分最低的25%的受訪者,並計算他們的平均分。然後將兩個平均分相減,所得即為分辨力係數。該係數值越大(一般取絕對值大於1),說明這一問卷項目的區分力越強。根據初始問卷調查的結果,其分辨力係數計算結果。
按照分辨力係數計算的結果,保留分辨力較高(絕對值大於1)的問卷項目,去除分辨力低(絕對值小於1)的項目,保留30個問卷項目,重新編號後形成正式問卷(附錄B)。最終形成的正式問卷項目分布見。經過預研究後,本章根據預研究結果得出的正式問卷,開始正式數據收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