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法是實施企業戰略管理、進行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從而尋找二者最佳可行戰略組合的一種分析工具。其中S(Strengths)代表企業的長處或優勢,W(Weaknesses)是弱點或劣勢,O(Opportunities)機會,T(Threats)威脅。近年來,該方法也廣泛運用在其他行政組織的戰略管理之中。SWOT分析的步驟是:首先,進行企業外部環境分析,列出O機會和T威脅;其次,進行企業內部條件分析,列出S優勢和W劣勢;第三,繪製SWOT分析矩陣,列出四種組合方式:弱點—威脅(WT)組合,弱點—機會(WO)組合,長處—威脅(ST)組合,長處—機會(SO)組合。第四,進行組合分析,提出戰略選擇的原則和對策。清楚了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內外部戰略環境,還必須對其進行SWOT分析。
4.3.1 優勢(Strengths)分析
(1)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經濟欠發達地區將加快推廣高新技術,這就為當地高校提供了拓展專業和優化課程結構的機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以大量的應用技術為中介,這有賴於當地高校來策應,而這種機會同樣是一種潛在優勢。
(2)打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給當地高校提供了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遠大前景。黨的十六大著眼於全麵小康的戰略目標,提出了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戰略任務,經濟欠發達地區完成這一任務,不可能都由重點院校或外地院校來完成,必須依靠當地高校。可以說,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的前景也是一種潛在優勢。
(3)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完成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和發展信息化就需要依靠當地高校培養大批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經濟欠發達地區一般處於工業化中期的起始階段,在經濟發展中,需要大批農業、商業和企業一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這一人才的培養任務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當地高校來承擔,而這些需求本身就是一種潛在優勢。
(4)經濟欠發達地區大學,相當一部分是近年來在原專科學校基礎上升格的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辦學曆史,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絕大多數地處省會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往往是所屬地市內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它們在辦學實踐中,結合本地實際,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麵,初步呈現出某些自身特點,不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已經成為當地的教育和科研中心,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突出亮點,精心培育自身特色是完全可能的[87]。
4.3.2 劣勢(Weakness)分析
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區域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帶來的不利影響。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麵臨以下一些特殊的困難:
(1)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影響高校的辦學經費籌集。目前高校的辦學經費除政府投入之外,高校經費來源中社會資助和學生的學費收入已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高校收入看,區域經濟落後地區高校學生的欠費率普遍較高,一般在15%左右,學生欠費成為困擾學校發展的難題。
(2)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影響地方高校的生源和就業。區域經濟落後地區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對人才總量的需求不旺盛,影響高校畢業生在本地區的就業,使高校畢業生的出口不暢。
(3)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影響高校的專業結構調整。欠發達地區受規模和效益的限製,高等學校在專業結構調整方麵既無法進行更多的投入,又缺少外部環境的配合,使專業結構調整處於滯後狀態。
(4)區域經濟的落後,使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麵處於弱勢。欠發達地區在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時,在人才的引進上,有時甚至要以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為代價,既加大了辦學成本,又影響高校的發展速度[88]。
4.3.3 機會(Opportunities)分析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則強調要把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放在重要戰略地位考慮。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適應,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十一五”時期,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全麵協調發展,要做好四個方麵的統籌:一是統籌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協調發展,把提高質量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提高辦學效益。二是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切實把握好各級教育發展的重點和節奏。三是統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協調發展,縮小教育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四是統籌改革、發展和穩定,以改革促發展,通過改革和發展保持穩定。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普及、發展、提高”。當前欠發達地區各省市都在盡一切力量研究、規劃和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的各項工作。各省市都把教育的發展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思路。所有這些都無疑給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難得的曆史機遇。
4.3.4 威脅(Threats)分析
所謂威脅,指的是環境因素的變動對組織造成不利的影響。目前,欠發達地區高校麵臨著許多威脅:
(1)就業壓力大。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使得每一屆畢業生的人數都在迅速增加,大眾化道路能否暢通,真正的考驗還在於畢業生能否充分就業。如果就業率過低,待業人數太多,勢必影響社會安定,人們對此憂心忡忡。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08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09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麵臨找工作。在全球性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將麵臨比往年更為嚴峻的就業挑戰。同時,在逐年擴招與待業大學生累計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2)財政投入力度不足。欠發達地區如何妥善解決高等教育經費緊缺難題,是關係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極為重要的課題。財政經費投入是高等教育辦學經費來源的主要渠道。如果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能與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同步增長,必將造成一係列問題,最終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經濟欠發達省區由於經濟規模小、政府財力有限,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製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麵,高校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以後,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前往經濟較發達省區就業,導致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投入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而無償轉移到發達省區。如果沒有建立科學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勢必影響這些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的積極性及投資能力[89]。
(3)高中階段教育滯後。從我國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來看,1986 年至21 世紀初,教育主管部門一直致力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從21世紀初開始,教育主管部門的工作中心又轉移到高等教育的大規模擴招上。也就是說,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重心是直接從義務教育階段跳躍到高等教育階段的,超越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而直接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從而產生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的投入嚴重不足與不均衡的現象,這種情況在欠發達地區更為突出。如,從2007年普通高中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的增長情況看,全國平均增長率為18.19%,而增長率最低的青海、雲南則分別為0.83%、0.75%,但同期的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的增長率分別為35.11%、41.28%;從2007年普通高中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增長情況看,全國平均增長率為13.54%,而有的欠發達地區則出現了負增長,湖南、青海、湖北、雲南、廣西的增長率分別為-43.63%、-41.13%、-22.30%、-15.31%、-0.21%,陝西的增長率為0,而同期的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增長率分別為56.86%、62.38%,除青海省普通小學增長率為-16.71%外,其他各省區並無負增長情況[90]。較弱的高中階段教育供給能力,將成為製約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的瓶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