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也曾是一個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獨立後,它采取了一係列政策法規來發展西部地區。在200多年的西部開發曆程中,美國聯邦政府始終把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放在經濟發展的首位,較好地處理了教育與經濟二者的關係,用教育成功地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教育的發展促進了美國西部地區經濟的繁榮,進而推動了整個美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美國200多年的西部開發曆程中,聯邦政府把優化配置高等教育資源,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並發揮其作用作為一項重要舉措,而高等教育在人才和科技等方麵也都起到了巨大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也就沒有美國今日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30]
美國建國後,這個時期主要是對西部土地的開墾和農業的初步開發,所需的也僅僅是具有初步耕作經驗的農民[31]。從19世紀50年代到二戰結束這段時間,是美國西部開發中的第二個階段。這一時期的西部開發已經不再是對土地的開墾,而是對農業機械現代化的發展和利用,所以美國西部開發所需的人才不再是具有初步耕作經驗的農民,而需要大量具有專業技術與知識的科技人才,此時更需要高等教育對於移民技術力量的培訓,所以此時的高等教育更顯得尤為重要,高等教育也由此獲得了長足的發展[32]。1900—1930年間,美國西部的學院和大學從977所增加到1409所,高等學校注冊人數由23.8萬增加到110.1萬,其中本科生達到105.4萬。[33]
3.1.1 美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舉措
“教育落後,是西部地區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34]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曾指出:“人的能力和素質是貧富的關鍵。旨在提高人口質量的投資能夠極大地有助於經濟的繁榮和增加窮人的福利。”[35]
(1)製定法規,為高等院校的興辦與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①建立教育永久基金。1787年美聯邦的《西北土地法》規定:每個市鎮必須提供1平方英裏的土地作為教育事業使用,可出租或售賣,將租金或售價作為辦理學校的經費。自此,新建的州都是利用原有土地和劃撥的土地作為教育永久基金。1850年,從加利福尼亞州建州開始,聯邦又增加了一塊1平方英裏的土地,擴充了市鎮興學的資源。聯邦政府的贈地基金分配到各州後,各州在法案規定的範圍內采取不同的方式發展高等教育。此後,聯邦又陸續撥地給市鎮學校。最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眾多新州共獲得了約226562平方英裏的土地,若按時價每英畝1.25美元計算,共約18125萬美元。由於西部各州大多善於利用,且因以後地價上漲,教育史學家估計這些撥助票麵價值約高達50億美元[36]。這宗巨大的撥助奠定了西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堅實基礎。
②征收教育稅。聯邦政府撥地給各州作為教育永久基金,在一定時期內教育經費是充足的,但在人口迅速增長和學校耗資增加的情況下,土地和基金收入微薄,縱然有時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將開支節餘給地方做教育經費,但仍然入不敷出。一些有識之士從1825年起就深刻認識到征收教育稅是正確而可靠的方法。他們提出“各州的財富要用於教育各州的兒童”的口號。每個學區的居民一律按財產納稅,州政府對學區給予補助,最初由教育永久基金所得的收益中撥款補助,再從小量捐款以及各地方稅款所得的收益中撥款補助。華盛頓州、內華達州、科羅拉多州等大部分西部新建州、縣和學區紛紛於1850年前後開始征收教育稅。教育稅的征收是美國開拓教育經費過程中一個重大舉措,為西部教育的騰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③通過贈地,專款專用,大力興建贈地學院(農工學院)。“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美國各級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收到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37]1785年的西部土地法令規定,西部地區按36平方英裏劃為一鎮區,每一鎮區土地的“第十六塊應保留下來作為辦學校之用”。[38]1862年,林肯總統簽署的《莫裏爾法》(Morrill Acts of 1862),開創了利用荒蕪的國有土地發展高等教育的先河。該法案規定:第一,聯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資助一所學院從事農業和技術教育;第二,按照1860年規定分配的名額每州凡有國會議員一人可分得3萬英畝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第三,出售公地所獲得的資金,除10%可用於購買校址用地之外,其餘將設立為捐贈基金,其利息不低於5%;第四,這筆基金如果在五年內未能使用,將全部退還給聯邦政府。聯邦政府的贈地基金分配到各州後,各州在法案規定的範圍內采取不同的方式發展高等教育。於是,西部各州利用中央政府無償提供的土地進行拍賣,將所得資金用來創辦或擴大培養農業和工業人才的高等學校。伊利諾斯州成立了工業大學,蒙大拿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等西部州在州立大學內添設了農工學院。1862年,第一次通過了《毛利法案》,規定“聯邦第一年補助農工學院1.5萬美元,以後逐年增加1000美元,直到每年補助2.5萬美元為止”。在聯邦政府專款支助下,農工專業教育逐漸成為顯赫的高教項目。西部各州受到啟發後自行籌措巨款補助,因而使農工學院蒸蒸日上。農工學院在校生初為2200多人,到1895年增加到2.5萬人,到1910年發展到13.5萬人,占全國高校學生的1/3.1907年,納爾遜(Nelson)又提出了《莫裏爾法修正案》,規定在5年之內向最初的贈地基金每年額外追加5000美元。1914年通過的《史密斯·利弗法》(The Smith-Lever Act)授權贈地學院提供校外的推廣教育和農業、家政方麵的服務。最後是1935年通過的《班克黑德·瓊斯法案》(Bankhead-Jones Act),進一步給農工學院撥款,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和合作農業推廣工作[39]。聯邦政府撥款興建農工學院和以後撥款舉辦這類教育,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莫裏爾法》實施的影響是巨大的。對其在教育上的曆史意義,人們已給予高度的評價。概而言之,就美國的高等教育而言,一大批“贈地學院”拔地而起,成為美國曆史上高等教育發展的高潮;就美國的整個教育而言,美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以高等教育帶動中等教育、教育整體振興的成功之路;就世界高等教育而言,它真正開啟了高教服務於社會經濟的先河[40]。在美國經濟神奇騰飛的真正秘密就在於科技的運用,而這種功勞無疑應歸功於教育,尤其是其贈地學院發展後的高等教育。“很大一部分新的學院都設立在西部邊遠村落和定居點的邊緣,在這期間創建並續辦到20世紀的180多所大學和學院中,有100所以上建立在原來的13個殖民地以外。”[41]美國西部現在許多著名大學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基礎,它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專業人才,對於美國西部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美國西部開發之所以比較成功,本地人才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42]。在1988年,美國進行一次蓋洛普民意測驗,當問:“什麽將決定美國未來強盛不衰時,壓倒多數的回答是:一個良好的教育製度是國家未來強大的最主要的源泉。”[43]美國內政部也曾宣稱:“贈地學院對現代美國的建立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致使人們難以想象,假如沒有它們的出現,我們的國家會是怎麽一個樣子。”[44]
(2)興建農工商學院,因地製宜地推廣農業技術。農業和工商業是早期美國西部開發中的重要產業和基礎產業。[45]美國的西部開發是以農業開發起步的。廣闊的西部曾是未開墾的處女地,每平方公裏不足兩人。早期的拓荒者受當時自然條件和生產力條件限製,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都比較落後,靠擴大耕作麵積和廣種薄收進行原始的農業生產。19世紀50年代後原有的具有初步耕作經驗的勞動者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西部開發所需的是大量具有專業技術與知識的科技人才。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莫裏爾法》。《莫裏爾法》的頒布,在西部掀起了興辦學校的熱潮。一些美國著名的大學在西部紛紛建立分校和新的學院,僅康奈爾大學就在西部幫助11個州建立了州立大學和學院,並新建了8所農學院和6所專門招收黑人的學校。由於建校熱潮的影響,美國西部在校學生人數激增,1882年招收的學生總人數為2243人,1895年已經達到25000人,而且,西部建立的學校在培養學生時,注重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為西部開發提供了大量的實用人才,促進了美國西部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在農工學院和大學發展的早期,國會還通過了一係列加強其發展和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的法案。1887年的《哈奇法》(Hatch Act),授權聯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撥款1.5萬美元在贈地學院建立農業試驗站。到19世紀末,美國已有66個農業實驗站,美國的大學特別是農學院的科研人員能直接加入實驗站工作,科研教育相結合,農業科研成果碩果累累,農產品價值大為增長,促進了農業革命的深化[46]。1994年又授權贈地學院提供校外服務等。
這些撥地興辦的學院,主要以大眾文化和實用教育為目的,所以這些學院除了要講授學校知識外,按各州法律規定,還必須講授農學和農業機械知識。因為學院教育符合西部開發所需人才的培養,收費低廉,所以吸引了大批勞動階級子女,促進了教育與社會經濟的相互發展。這些院校開辦後,大都設立了農業附屬機構,負責在本州各縣傳授農業和農機技術,改進農業生產。這項措施對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3)創辦職業教育,培養大量實用型技術人才。美國的職業教育開始主要是麵向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的。早在1785年成立的農業促進協會最先提出對青年農民實行農業技術教育。1821年,緬因州、康涅狄格州、密歇根州等西部各州相繼建立了農業學校,一些普通學校也開設了有關職業方麵的課程[47]。1862年的《毛利法案》規定,聯邦政府除鼓勵和資助興辦贈地學院外,還大力提倡發展職業教育。國會1917年通過了《史密斯—休斯法》,該法令規定撥款資助各州的職業技術教育,在發展農業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工業技術教育、商業教育。該法具體規定了職業教育的五大門類:農業、工業、商業、家政和師資訓練。從此,美國形成了遍布全國城鄉的職業教育的係統和網絡。1963年,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職業教育法》,1990年又通過新的職業教育法,規定聯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億美元的職業教育專項補助經費,並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資格證書製度和資格鑒定製度[48]。
(4)大力發展師範教育,為西部教育奠定了合格的師資基礎。隨著西進運動的擴展,西部地區教師需求量增加,而當時的教師數量卻無法滿足要求。當時西部為教師提供的薪酬不高,願意擔任教師的男性不多,即使勉強接受這項工作也很少有人做長久,不斷有人中途轉業。市區外的兒童隻能由巡回教師分赴市區外的居民點教學,教師數量少到有些教師每年要赴六處教學,而每處僅有幾周而已。西部師資水平整體很低,農村教師尤甚。奈特曾在《美國教育》中指出,西部許多教師是無能之輩,有的有酒癖,有的是懶漢,絕大多數不懂教學藝術而成為兒童的暴君。“他們之所以任教師主要是由於沒有別種行業雇傭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最好的教師不過是馴服兒童的能手。師資數量少且“質量低劣”,客觀上要求加強、改善師資培訓,傳授未來教師所必備的各科知識,指導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技能。
自1812年奧木斯爾德提出成立教師養成所以後,1823年教士霍爾創立師資培訓班,拉開了美國師範教育的序幕。1853年伊利諾伊州創辦了美國第一所私立師範學院,明尼蘇達州於1860年創立了州立師範學校。南北戰爭後西部師範學校更有長足的發展。連西部較落後的北達科他州、艾奧瓦州、懷俄明州、俄勒岡州等都建立了師範學校,各州師範學校給學生比較優厚或特殊的待遇,西部師範學校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入學,提供了比東部各州師範學校更多的補助,如給學生發放往返學校的車費等。西部師範學校對學生的階級限製不嚴格,隻要成績好、願意從教的人都可入學。另外,提高教師工資和社會地位,扭轉教師為世人所鄙薄的社會風氣。西部師範學校的發展為西部教育奠定了合格的師資基礎,促進了教育的騰飛[49]。
(5)以研究型大學為核心,發展高科技產業,拉動地區經濟迅速發展。20世紀初,應科學研究需要產生的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和洛克菲勒基金等私人基金注入研究型大學,加上優秀的科技人才的輸入,使得研究型大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自20世紀30年代起,以研究型大學為中心的西部科學研究與開發日益興起,形成了以斯坦福大學及周邊地區與墨西哥大學為兩端的格蘭德河學術走廊,使得加州聖何塞市的聖克拉拉縣成為舉世矚目的矽穀科技園區,並且成為美國高科技產業中心。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金融業、服務業、房產業和建築業等產業的發展,聖何塞市從二戰的農業城市一躍成為蓬勃發展的高科技城市。70年代,美國西部進入了高科技開發時期,研究型大學對工業創新和科技孵化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以研究型大學為中心的高科技園區的建立和發展加強了大學、政府、工業和金融業間的關係,加速了美國西部以及整個美國經濟的發展。1994年,加州的國民生產總值達8757億美元,在美國50州中躍居第一,在世界各國和地區中居第六,《財富》500強中,著名的惠普、美洲銀行、英特爾、蘋果電腦等58家公司總部設在加州。
3.1.2 美國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
(1)高等教育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並實現良性互動發展。西部地方政府在積極興辦學校的過程中把學校的教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做到教育為生產勞動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50]。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美國大學的重要職責,也是美國大學獲得持續發展的源泉。從美國西部開發的整個過程看,我們不難發現西部地區教育的發展總是同地區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的。從最初的培養簡單勞動者到後來輸送高科技人才,教育在不斷地調適自己以達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眾所周知,大學具有學科門類齊全、學者雲集、科研手段先進等優勢,若能正確處理大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它完全有能力、有條件為社會的迅速發展和個體完善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並能從社會的發展中獲得自身發展所必需的條件。“如果大學擁有大量的為社會服務的知識,但是缺乏把這些知識用於實踐的決心和責任感,那麽公眾就會認為大學是無用的,失去了存在的根據,因此就不會再為大學提供經費了(沃爾夫,1969;阿諾史密斯,1970)。”[51]克拉克·克爾也曾指出:“如果大學的唯一目的是為大學教師的無所事事的好奇服務,那麽是問:誰應該供資金給大學?”[52]美國大學為企業提供先進技術,主要形式有校企雙方自願進行的合作研究,以及聯合創立的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科學園等。麵向社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也促進了大學自身的發展。一方麵,與企業合作使學校從企業獲得大量資助,學校利用這些資金購買先進儀器設備,高薪聘請著名教授,學校辦學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麵,大學關注城市社區發展,教授們參與到社會事務中來,為大學的知識創新和學科發展帶來了契機。因此,我國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也必須立足本區域,竭誠為本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在辦學目標的調整、專業學科的設置等方麵隻有緊密地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相適應,才能使受教育者“學有所用”,從而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高等教育係統結構合理,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美國是個多樣化的社會,高等院校通過各種途徑去滿足許多不同的社會需要,美國在院校機構多樣化方麵遠遠超過其他國家。”[52]美國西部高等教育係統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研究型大學,以基礎性、學術性研究著稱,設有龐大的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學位。在這些大學的周圍,形成一個個集教學、科研、開發和新興工業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密切了教學與生產的聯係。第二類為本科大學,是以四年製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及學院,多為州立大學,培養目標為中級科技、學術及專業人才,修滿4年授予學士學位。第三類為注重職業技術教育的社區學院、初級學院、專科學校和職業學校。社區學院,包括二年製的普及學院和技術專科學院,招收高中畢業生中成績較低和同等學曆的學生,畢業時授予協士(副學士)學位。美國社區學院的迅速發展為美國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工人,適應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美國的大學沒有地位高低之分,隻有優劣之分,不論是研究型大學、獨立文理學院還是二年製的社區學院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同層次的院校擁有各自的培養目標和評價標準。
(3)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導向和調控作用。政府是社會辦學的主體,在國家整個教育係統中扮演著指揮者的角色,政府的方針政策直接影響著地區教育的發展。美國西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是一項宏大的係統工程,除了政府之外,其他任何社會組織都無力承擔這一重任。美國西部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國聯邦政府對西部教育的大力支持:一是《西北土地法令》、《莫裏爾法》等一係列法令的頒布和實施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撥地興學保證了高等教育的資金來源;三是聯邦政府用於教育的大量撥款也極大地推動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