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與中國比較

  與中國比較,西方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跟中國的發展有哪些不同?通過十多天的細心觀察和對他們發展的全過程的了解,我認為西方發展與中國有三個方麵的不同,這就是:發展方式的不同、發展途徑的不同和發展速度的不同。

  第一,發展方式的不同。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從建立生產責任製開始的。土地、山林、礦藏、湖泊等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勞動者隻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礦藏、海洋資源、銀行、郵電、鐵路、公路、港口、碼頭以及大型工業等都屬於國家,經濟命脈掌握在國家手裏。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什麽都是私有的,這樣導致了財富隻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富人少,窮人多,財富越多,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在西歐,占總人口20%的富人擁有國家80%的財富,占人口80%的窮人隻占有20%的財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而全國過著極其貧困生活的人有3580萬之多,相當於1999年全國人口總數的13.3%,即每6.5個人中就有一個窮人。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實行改革開放,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實行個人承包,企業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行,實行“多勞多得”,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由富人帶動窮人致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盡管中國也會出現一些局部性的矛盾,但不是不可調和的對立性矛盾。西方有人大肆誇大這些矛盾,這完全是出於敵意和偏見。

  第二,發展途徑的不同。中國走的是一條改革開放之路,靠自力更生精神,走“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不稱霸,今後富強了也不稱霸”。而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另一條路,一條與此相反的道路。

  翻開西方國家的曆史就清楚了。從17世紀開始,英、法、荷等國掠奪殖民地,在美洲和亞洲占據了廣大的地區。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在那裏定居下來,奠定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1620年,又一批英國人到達北美洲,以波士頓為中心,建立了另一個殖民地--馬薩諸塞。此後,英國殖民者陸續來到北美,沿大西洋地區拓展殖民地。

  在亞洲,英國集中力量侵略印度。1600年建立東印度公司,以馬得拉斯和加爾各答為殖民侵略據點,壟斷印度同英國貿易,成為擁有巨大財富和權力的殖民統治機構。

  17世紀下半期,英國同荷蘭發生三次戰爭,荷蘭的殖民優勢被摧毀。在北美,英國殖民者奪取了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紐約,建立了紐約殖民地。到18世紀上半期,英國在北美已經擁有13個殖民地了。從17世紀晚期開始,英、法之間為爭奪世界殖民霸權的戰爭時斷時續,到了18世紀戰爭更為猛烈。經過多次戰爭,英國奪取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在印度吞並了孟加拉省。

  在長期的殖民戰爭中,英國還掌握了海上霸權,搶占了廣大的殖民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西歐殖民者的入侵,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禍,他們在美洲摧殘和屠殺印度安人。西歐殖民者初到北美時,當地印第安人有一千多萬,經過他們的屠殺,印第安人在北美幾乎被滅絕。在拉丁美洲,一些地區的印第安人已經被消滅光了。西歐殖民者對殖民地還進行了駭人聽聞的搜刮和掠奪。1757年,英國殖民軍侵占孟加拉首府,從孟加拉國庫一次就掠奪了數以百萬英鎊計的財富。三百年間,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僅從拉丁美洲掠奪的金銀和鑽石,其價值就達數十億美元之多。西歐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把他們販運到美洲賣為奴隸,經營罪惡的奴隸貿易。販賣黑人奴隸開始於16世紀,18世紀達到最猖獗的程度。經營這種罪惡勾當的不僅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還有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於殖民者大肆進行奴隸貿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減少,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非洲喪失了上億精壯人口,而奴隸販子的利潤卻高達百分之幾百,千百萬黑人的累累白骨變成了他們手中的燦燦黃金。

  再看看對中國的侵略。正當西歐列強在北美、亞洲等地搶奪殖民地的時候,中國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自清嘉慶皇帝以來,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困難,社會財富集中到貴族官僚和地主手中,農民的地租、捐稅和勞役負擔十分繁重,階級矛盾尖銳,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正處在上升時期,英、法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正要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產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積極向外侵略,英國首先就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

  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是從傾銷鴉片開始的。

  英國資本家為掠奪中國的財富,大量向中國偷運鴉片。因為鴉片是毒品,這樣不僅掠奪了中國的財富,更是毒害了中國人民,自然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英國憑借著當時的實力,於1840年6月悍然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由於清王朝腐敗無能,中國被打敗。看到中國軟弱無能,西方列強便更加猖狂地把侵略的魔爪一齊伸向中國,它們通過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俄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逼著清王朝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中國賠款白銀總數超過億萬兩。中國的財產、人民的血汗被榨幹了,最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898年,德國強迫“租借”膠州灣,把山東變成它的“勢力範圍”;沙俄“強借”旅順為軍港,把整個東北變成它的“勢力範圍”;英國“強借”威海衛,九龍半島界限以北、深圳河以南和附近島嶼,又把長江變為它的“勢力範圍”;法國“強借”廣州灣,把廣東、廣西、雲南變為它的“勢力範圍”;日本把福建變為它的“勢力範圍”。

  為了緩和在爭奪中國問題上的利害衝突,帝國主義之間勾結起來,訂立協議,互相承認各自的“勢力範圍”。

  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國家的主權被破壞,國家資源被強占,財產被挖盡,國家被瓜分,人民任其宰割、生死不保,中國已到被滅亡的邊緣。這就是西方等資本主義國家所進行的侵略的真實情況,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所走的一條途徑。

  第三,發展速度的不同。這個問題要從經濟數據和發展時間來進行對比,才能看得清楚。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最早在十七世紀上半葉(1640)爆發,1685年資產階級和貴族統治地位在英國的確立,到現在已三百多年。英國的工業革命,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以使用飛梭織布等為標誌(1733),到現在是近三百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789年7月14日以發表《人權宣言》為起點,到現在也已220多年。新中國以1949年建立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標誌,真正的發展時間也就60多年。

  據報刊報道,西歐幾個主要發達國家2007年CDP總量分別是:英國2.5萬億美左右,德國3.4萬億美元左右,法國2.5萬億美元左右,意大利2萬億美元左右,中國3.8萬億美元左右。工業方麵:19世紀80年代,德國就有了內燃機,同年代發現了電波;意大利人製造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1831年英國人發現了鐵磁產生電流,1872年造出了電動機。就是說,早在180多年以前,西歐就進入了機器和電力時代。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當時中國還處在被西方侵略和國家被瓜分的境地。新中國建立的1949年,國民生總值不到3000億美元,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也隻有3410億美元左右。6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已超過德國,進入世界第三名,並隻要一二年的時間就要趕上和超過日本,進入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名。這個成就的取得,如果從改革開放的1978計算起,至今隻有30多年。

  中國隻有全世界4.7%的土地,卻養活了占全世界21%的人口;中國是全世界僅有的第三個航天衛星載人上了天的國家;2005年粗鋼產量占全世界總量的31%,是日本、美國、俄羅斯、韓國、巴西五國鋼鐵產量的總和;到2012年,中國鐵路已達到11萬公裏;高速公路已突破20萬公裏;中國的汽車生產和銷售量位居世界的一、二名……

  法新社的一篇報道說:“中國最可能在2020年達到或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震撼世界的變化’。”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在其報告中說:到2030年,世界十大經濟體可能依次是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德國、墨西哥、法國和英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的數據,十大經濟體是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和巴西。普華永道宏觀經濟學主管約翰霍克斯沃思在報告中說:這些預測表明,中國最早可能在2020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到2030年可能領先於美國。當然,這僅僅是一種預測。

  列舉了這麽多的數據,目的是為了說明問題。因為沒有數據,就沒有一個尺度。數字對說明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要說的還不僅僅是數字。

  隨著資產階級走上曆史舞台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以私有製為核心的自由發展,極大地激勵了人們的創造性、奮鬥精神和生產的積極性,使西方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進入空前的文明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財富極大豐富,民富國強,成為人們向往的社會。在20世紀前期,美、法、德等西方國家成為世界列強,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產生、成長、發展、鼎盛到衰落的過程,這是不可抗拒的曆史規律,資本主義社會也一樣。不管你認識不認識,承認不承認,它都在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不停地往前走。

  不是嗎?回顧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出現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資本主義及其生產方式的弊端。1929年10月,美國紐約的股票票價暴跌,一次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了。這次經濟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它的破壞性特強,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國際貿易縮減了三分之二。這次經濟危機從1929年一直拖到1933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大批工人被拋到街頭。到1933年,號稱最富的美國,失業工人1700多萬。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工人高達3000萬人以上。就是在業工人工資收入也大為減少,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經濟危機引發了政治危機,各國資產階級如臨深淵,尋找出路。美國實行新政,由國家幹預經濟。德、日兩國建立法西斯政權,瘋狂擴軍備戰,為重新瓜分世界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致使兩個戰爭策源地在歐洲和亞洲形成了。

  2008年下半年出現的經濟危機,更是超過了以前的規模和影響,其深度和廣度都是空前的,而這次的經濟危機又是從美國開始的。為什麽?因為美國超越了英、法等發達的西方國家,是西方陣營最有代表性的資本主義國家。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迅速下滑,大量工人失業,失業率上升到10%,而且居高不下。國際交易急劇縮減。社會怨聲四起。而中國在同一樣的經濟危機中,穩如泰山,國民生產不降照升,甚至是快速增長,增幅高達8.7%,並在拯救世界經濟危機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世界經濟危機沒有滑向無底的深淵,是中國把它硬扛了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中國在兩次世界經濟危機中經受住了考驗,經濟穩增不衰,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對比之下,引起了世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和深思,他們紛紛發表文章,讚揚中國模式,指出西方以“私有”為核心的“自由”市場發展的弊端及漸趨衰老。日本《經濟學人》周刊上的第一篇文章說,“中國模式”對世界漸具吸引力。世界經濟的主角明顯變成中國。

  德國《明鏡》周刊網站《中國模式就是嚐試和錯誤》的文章說:約翰奈斯比特和多麗絲奈斯比特共同出版了《中國大趨勢》一書。在書中,兩人描述了正在崛起的中國,並證明中國所展示的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和社會製度。多麗絲奈斯比特說,在西方,多黨體係下權力是通過選舉才獲得合法性的。所以A黨要努力讓B黨看上去很壞,反之也是同樣,這樣持續不斷地角力。在中國,決策的是政府,確定一個目標,然後,所有人都同心協力努力實現這個目標。它的最大優勢是在政府不能肯定某樣事物是否能發揮作用時,先設立一個特區來進行試驗。

  約翰奈斯比特說,中國人有句極好的俗話:“摸著石頭過河。”他們在嚐試不同的事情,倡議從基層做起,能夠發揮作用的接納,不能發揮作用的丟棄。由下層發起,並為領導層接受,隨後轉變成為全國規章的例子有很多,這是一種協商性的民主製度。他說:民主究竟意味著什麽?人民進行統治,在中國,政府會對人民的需求作出反應。美國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政府在國內的受歡迎度高達89%,那裏的自由和開放程度很高。這些釋放出的能量在中國是顯而易見的。

  學者宋魯鄭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發表文章《中國的一黨製何以優於西方的多黨製》。他寫道:中國模式的優異表現必須引起全球對其成功原因的研究,但這些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回避了政治製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中國真正與眾不同的特色是有效的政治製度,這才是中國實現經濟成功創造出“中國模式”的全新現代化之路的真正原因。中國的政治製度與西方的多黨製相比有六大優勢:

  中國的政治製度優勢之一,在於可以製訂國家長遠發展規劃和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而不受立場不同、意識形態相異政黨更替的影響。在歐洲,當英國、法國的左派或右派政黨上台之後,國家的發展政策立即改變,要麽實行大規模的國有化,要麽實行大規模的私有化。在美國,偏左的民主黨執政,一般采取對富人增稅、對財團開刀、對窮人補助的政策;偏右的共和黨執政,則采取對富人減稅、扶助財團的立場。每一次搖擺都會對國民經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中國的政治製度優勢之二在於高效率,對出現的挑戰和機遇能夠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特別是在應對突發災難事件時。

  中國的政治製度優勢之三在社會轉型期這一特殊時期內可以有效遏製腐敗的泛濫。中國目前存在的腐敗令民眾最為不滿,但何以仍然可以得出中國能夠有效遏製腐敗的結論?首先,中國處於經濟起飛期和社會轉型期,縱觀曆史,這一階段是腐敗普遍高發期。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都走過同樣的道路。其次,和同經濟起飛期的印度、俄羅斯相比較,中國的腐敗程度遠遠低於這些同一進程的國家。第三,任何形式的權錢交易在中國都是非法的,但在西方國家卻在一定條件下是合法的。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西方的腐敗是剛性腐敗。西方的民主必須要有選舉,而選舉必須要有錢。政治人物接受了財團的支持而獲勝後,必須給予回報,這就是西方民主製度腐敗的剛性原理。

  中國的政治製度優勢之四在於中國政府是一個更負責任的政府。一談到中國,西方往往套以絕對權力、絕對腐敗的“說詞”。這實際是意識形態的“想當然”,與當今政治實踐不相符,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西方沒有認識到的,“絕對的權力也往往意味著絕對的責任”。在民主國家出了問題可以推諉,執政黨說是在野黨不配合,在野黨成為執政黨後又推卸責任,說是前者造成的。

  中國的政治製度優勢之五在於人才培養和選拔機製,有效避免人才的浪費。中國政治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高端政治精英,必須有足夠的基層曆練,可以說能力是主要的標準。但在西方社會,影響選舉的因素眾多,如宗教信仰、性別、種族、形象,是否會作秀,是否有演講才能,是否有足夠金錢支持以及政治裙帶等,最重要的能力因素被邊緣化。

  中國的政治製度優勢之六在於它可以真正地代表全民。西方的多黨製下,每個政黨代表的利益群體是不同的,或者代表大眾,或者代表財團。美、法、英三國如此,不管代表誰,沒有一個政黨是全民政黨,上台之後,施政隻能偏向支持自己的群體。

  總之,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不會改變。這是為什麽?這裏的真諦是什麽?“中國模式”的優異,是中國真正與眾不同的特色,是有效的政治製度。這才是中國實現經濟成功,創造出“中國模式”的全新現代化之路的真正原因。

  中國一定會按照自己選擇的道路,不屈不撓地前進,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十二章 澳新印象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