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三星堆文物

  三星遺址在成都附近的廣漢,考古學者一致認為,這裏正是古蜀國的王都。在三星堆的兩座祭祀坑裏,出土了大量的金屬器和玉石器。純金製品有金質杖、麵罩、虎形器等;青銅器中有大形立人像、小人像、鳳鳥飾、鳥形飾、蛇形飾、獸麵具、戈形器、神樹、爬龍柱形器、虎形器等,不少是南方青銅文化中的珍品及神品。考古學者還在成都羊子山清理一座壇形遺址,此壇由一百三十多萬塊土坯壘砌而成,被認為是篤慕時代祭壇。以此可見當時蜀國高度發展的奴隸製社會經濟、文化水平,也就可知道篤慕應在此時“稱帝”了。

  至於篤慕時代蜀國的情形,《史記》《華陽國誌蜀誌》及《蜀王本紀》中均有記載:到篤慕繼位之後,曾“教民務農”、“勤耕勤牧”,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大力發展農業,甚至影響南麵的巴國。巴國的百姓也接受蜀國影響,盡力務農,從而發展了農耕文化。那時候,朱提(今雲南昭通)地方有一位姓梁名利的女子,曾來到岷江上遊蜀國境內,被篤慕娶為妃。梁利聰慧能幹,成為篤慕有力的賢內助,幫助他一起治理蜀國。蜀國力量強大後,即向四麵拓邊開疆,其疆域北到今漢中盆地,西至今寶興、蘆山一線,南到今大、小涼山及滇東北、黔西北,東則與馬國相鄰。那時候,成都平原多沼澤地,梁妃不習慣這種潮濕的環境,篤慕便將都城遷至今彭縣西北的郫邑。這裏地勢較高,當地有個山間小盆地,從前曾有洪水漫過,俗稱“海窩子”。海窩子左右兩岸有高山,山頂可以對望,如郫邑的大門,所以這裏又稱“天彭闕”。登上天彭闕的山頭,遼闊的成都平原盡收眼底。

  這一年,天降暴雨,篤慕率眾臣登上祭壇,由國師柴摩領頭祭天,禱告上蒼,為百姓祈福。可是暴雨經月未息,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一片汪洋。這就是繼堯時洪水之後的第二次洪水泛濫。篤慕在天彭闕上看著被洪水淹沒的家園,無數漂在水麵上的蜀國子民屍體,欲哭無淚,心急如焚。

  這時候從東邊來了一群人,扶老攜幼,風塵仆仆,進入蜀國境內,詢問之下,才知道是荊襄一帶過來的楚人。為首的名叫鱉靈,年輕時曾任過鱉縣縣令,卸任還鄉後,趕上水災,便率其部眾前來投奔篤慕。篤慕寬厚仁慈,決意讓他的部眾留在蜀地。篤慕那時正在思謀治水方法,鱉靈為了報答望帝接待的恩惠,主動請戰,願意前去治水。篤慕於是聘鱉靈為相,率眾打開玉壘山,使岷江分洪。經數年努力,終於平息水患,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鱉靈治水創下了千秋偉業,也開創了蜀國新一輪的曆史,他順勢稱帝。由於鱉靈的子孫被稱為“開明”,所以又稱其統治時期為開明王朝。篤慕與開明帝之間是如何傳遞王權的?曆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華陽國誌》所稱屬“禪讓”,即讓賢。

  第二,《蜀王本紀》載,開明在外治水,杜宇卻在家與其妻子私通,事後杜宇自覺慚愧,於是委國授之而去。

  第三,《寰宇記》雲,杜宇與開明之間因爭奪權力發生了戰爭,杜宇戰敗國亡,欲複位不得。杜宇死後化為杜鵑,每年春天的夜晚就會悲鳴。

  頭一種說法顯然受了儒家思想影響,落入堯舜禪讓的老套子。第二種說法也不出“德”的範疇,因而不惜讓篤慕蒙垢。第三種說法是一個淒美的神話故事,隻是表達了蜀人對篤慕執政時德政的懷念。

  彝文獻的記載與上述說法不同。據《彝文誌》等稱,篤慕在洪水泛濫後,不得不離開蜀中而遷徙至今滇東北會澤一帶的洛尼山(即堂琅山),開明氏是在洪水退後才入蜀的。開明氏共傳十二代,以每代25年計算,約曆時三百年,當時正是春秋中期至戰國末期。開明王朝統治時期,蜀國國力更為強盛,曾多次與北邊的秦國及東邊的楚國爭鋒,擊敗過楚國。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納大將司馬錯的建議:“打通巴蜀以滅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遂派張儀及司馬錯率兵伐蜀,不久蜀國滅亡,這個曾經雄居西南成都平原之上的方國,從此便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永遠地消失了。然而蜀國王族的餘脈,自婁珠武後,一直在雲貴高原上延續,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支--武僰支係,創立了夜郎國。

  同出於蜀國的希孟遮氏武僰支係中的僰阿蒙集團繼續南遷,在金沙江南岸形成了竹王世係。傳至第三代孫夜郎朵時,定居液那勾紀(滇東北境),建立了夜郎國。根據彝文獻記載:武僰支係又稱竹王係。竹王係共傳27代,至西漢成帝漢平二年(前27)夜郎國滅,以每代25年計算,上推625年,夜郎朵立國之際約在春秋時期,距今2600多年。

  創立夜郎國的武僰支係又稱竹王係。竹王係以竹為圖騰,不但在漢、彝文獻中有記載,甚至口頭傳說遍布於夜郎故地。

  在漢文獻裏,竹王傳說最早見於《華陽國誌》,說的是竹王興起於豚水,即今滇池東的北盤江邊。據說,有一天,一位女子正在江邊洗衣,忽見上遊漂下來三節大竹,竹筒流到洗衣女腳邊,她將竹筒推開,奇怪的事發生了,不但推開的竹筒又漂了回來,竹筒裏還傳出嬰兒的哭聲。洗衣女驚詫之餘,生出惻隱之心,便將竹筒抱上岸來。回到家裏,她剖開竹筒,裏麵果然有一個男嬰,“養之,長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於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有一本《益那悲歌》,其中“僰阿蒙溯源”一節所記述的竹王傳說甚為詳盡:

  武僰的一支往水邊發展,僰雅夜與恒為祖之女恒米諾斯在竹林邊戀愛了一場。事情發生後,恒米諾斯就上天去了。僰雅夜孤身留凡塵。一年後,在竹林中,日有嬰兒哭,夜有嬰兒啼,聲大應蒼天。僰雅夜拿著銀斧頭、金砍刀,循聲去伐竹,又迅疾剖開,見一個嬰兒在竹筒裏麵。左眼生日像,右眼長月像。僰雅夜認為,這是怪異子,非傳宗之子,於是將竹兒丟進大河中。畢待魯阿買嫁到閣遝大河,一天去洗線,在那浣絲紗,在那洗綢線,就在大河中,把竹兒救起,取名僰阿蒙,哺阿蒙。這人長到兩三歲,有善良天性;長到六七歲,知識很豐富,專心求功名;長到八九歲,已受人器重,自己卻謙遜,很有名氣了。策居祖賜他很高的地位,掌權發號施令,威榮很顯赫……

  顯而易見,這個傳說已將《華陽國誌》中的竹王傳說往前延伸了,清楚地交待了竹兒的來曆,是僰雅夜與恒之係女子恒米諾斯交合之後一年所生,竹兒生於竹筒,僰雅夜破竹得子,以為怪異丟進河中,結果為嫁到閣遝穀姆的女子畢待魯阿買洗綢線時發現而救起,並取名僰阿蒙。這就是第一代竹王。

  漢、彝文獻對照釋讀的結果,證實夜郎國確為夷人所建立。夷人是夜郎國的統治民族,這也體現在竹王傳說在夜郎故地的廣為傳播上。

  竹王傳說及由此產生的圖騰崇拜在西南地影響之大,至今尚無出其右者,其影響範圍甚至超出了西南地區。據各種文獻記載及民俗學者調查,有關竹王紀念遺址及祭祀活動,在貴州、雲南、四川、廣西、湖南以及湖北數省所在多有。如貴州福泉市郊二十三公裏處的羊老(漢文獻中也寫作“楊老”,疑為“夜郎”的同音異寫)有竹王城,城郊黃絲驛有“竹二郎”“竹三郎”祠。又如四川邛州(今邛崍)有竹三郎廟,大邑縣有竹王廟,榮縣東邊的榮川河岸上有竹王祠,據說就是為了祭祀夜郎王的。還有廣西陽朔、三江、淩雲等縣都曾有竹王廟。就是在湖北的施州市也有竹王廟。

  至於古代祭祀竹王的活動,應更為頻繁,關於其祭祀的盛況,從《武岡州誌》保留下來的一首古詩裏可以想見大概:

  竹王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

  銅鼓蠻歌爭上日,竹林深處拜三郎。

  唐朝女詩人薛濤記榮州風俗的《題竹王廟》詩則詠道:

  竹王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祿;

  何處江村笛聲傳,聲聲盡是迎郎曲。

  榮州即今四川榮縣,與漢通南夷後所設犍為郡治相鄰,曾為古夜郎國的轄地。《樂山縣誌》記載:今治北三裏,有竹公溪,溪口有祠,曰竹王三郎祠,唐建。《太平廣記》載:“廣都縣(今雙流縣)有盤古三郎(即竹三郎)廟,頗有靈應,民之過門,稍不致敬,多為毆擊,或道途顛蹶。”可見竹王文化的影響已越過犍為,達於蜀中。今四川師範大學所在地還有“竹王山”的舊稱,想必過去還有竹王祠一類的祭祀場所。有專家驚訝地說:“夜郎竹王崇拜會流傳到蜀中,以致提出夜郎立國後,曾在某一擴張時占領過蜀國。”其實,創立夜郎國的武僰等係本是創立蜀國的希孟遮氏的分支係。也有一些專家由此得出結論,竹王傳說為這個部落所有,“蜀”其實是“竹”的同音異寫,蜀王即“竹王”。是否可以這樣認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