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林木種苗

  森林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以森林為主要對象的林業,不僅承擔著生態係統的主要任務,而且承擔著供應社會多種林產品和林副產品的重大使命。縣林業公司各基層林場自建場以來,以營林為基礎的指導思想在曆屆的領導班子中從來沒有動搖過,都把培育森林資源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緊抓好。

  森林資源能否培育好,林木種苗是首要關鍵。這就關係到種子采貯、收購與采種基地的建立及育苗等重要環節。每道環節工序都必須抓緊抓好才能培育出優良的種苗供造林使用,培育出優質的林木資源。

  采貯種子

  隨著營林事業的開展,各國營林場(站)的林木種子生產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由點到麵,由少到多,從單一采收到全麵經營的發展過程。1950年3月國營武功壇苗圃建立後,幹部、技術員和工人深入林區,指導群眾采摘杉、鬆、油茶、油桐等種子。從此,群眾逐漸掌握了林木種子采集、加工處理和貯存的技術,到了20世紀60、70、80年代,群眾采種的經驗更豐富,積極性更高了,采收量有所提高。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前,各林場(站)除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地采收所需要的種子外,並跟群眾簽訂采種合同,按照林業部製定的《林木種子檢驗規程》,當場分等定質,收購群眾采集的種子。在采收種子的同時,做好林木種子的處理和貯藏工作,如針葉樹的杉、鬆等采回的球果堆放在陰暗處待其油脂分化後曝曬,種子自動脫出,曬幹密封貯存;漿果類的種子,如苦楝、樟樹、檫樹等,將采回的種子堆放在室內,任其果肉腐爛,用清水衝洗幹淨,曬幹用細沙貯藏。所有用種都經過檢驗,不檢不收、不貯、不調、不播,把好質量關。1976年以前,由於缺乏采貯種子的經驗,很多種子采摘後黴爛變質,以後經過林業技術人員的反複試驗,取得了成功。1977年通過實驗,將種子曬幹,含水量保持在8%以下,采取密封和低溫貯藏等措施,以後實地育苗的發芽率有80%~85%,達到了新鮮種子發芽的標準,苗木抗性也好。從此,解決了杉木種源豐歉調節的矛盾,並取得了育苗成功。采貯種子工作做得好,每年不僅能滿足各林場育苗造林的用種量,還有一部分調給外省外縣的一些育苗單位。

  20世紀90年代後,各林場的育苗用種基本上都是從外地購買,通過吉安市林業局林木種苗站購進的廣西融水優良杉木種子、木荷種子和安福縣陳山紅心杉種子,以及美國佛羅裏達州的進口濕地鬆和火炬鬆種子等進行育苗。由於這些種子都經過嚴格的檢驗和發芽試驗,“三簽證”齊全,種子質量優良,除人為和天然因素外,每年育出的苗木1、2級苗出圃率均達85%以上,且苗木粗壯,無病蟲害。

  2003年,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永新縣曲江采育林場建設成立一個以苦櫧、絲栗栲、擬赤楊等為主的天然闊葉林木采種基地,項目總投資167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100萬元,地方配套67萬元。基地總麵積4500畝,建成後年產絲栗栲、苦櫧、擬赤楊等優良種子可達11.8萬公斤以上。

  1965-2012年,各林場累計自采種子8704.7市斤,本地(縣)收購種子13934.1市斤,從外地市縣購買種子10547市斤,累計種子量33185.8市斤。

  1965年後,永新縣國營林場(站)建立起來了。各林場根據植樹造林麵積的實際需要和當地苗木生產能力,製訂規劃、計劃,安排苗木生產,落實好育苗土地、勞力、肥料、資金等,做到在那裏造林,就在那裏育苗,造什麽林,育什麽苗,造多少林,育多少苗。同時,總結出育苗方法和經驗:(1)苗圃地要選擇交通方便的沙質土壤,排灌良好,避風向陽的土地。(2)整地應三犁三耙,用石灰進行土壤消毒,施足基肥,苗床要高,如育杉、鬆等針葉樹苗,宜在苗床上墊好1寸厚的黃心土,以減少雜草叢生。(3)冬季播種,使苗木紮根深,耐旱,發芽整齊。播種量要適當,如針葉樹杉、鬆等,種子質量好,每畝苗田播7市斤~9市斤,其他大粒種子應視種子大小而定。(4)除草,要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5)施肥,苗木發芽出土後,生長到一定程度,應及時追肥,但要做到少量多次,由淡到濃,以防肥害。(6)防病蟲害,苗木出土後,特別是針葉樹苗,如杉、鬆等,如遇久雨,時雨時晴,或氣溫高的天氣,最易感染苗木根腐病或摔倒病,應及時排除圃地漬水,用波爾多液或青礬噴霧防治。(7)間苗,苗木生長過密會妨礙生長,應及時拔密補稀,促進苗木茁壯生長。

  各林場在育苗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改進育苗的方法和經驗,每年育出的各種苗木1、2級苗出圃率均達85%以上,且苗木粗壯,無病蟲害。尤其是禾山林場在1994年12月被江西省林業廳授予“優質苗圃”的光榮稱號,為森工企業做出了榜樣,每年育出的苗木質量都名列全森工企業前茅。

  除大田育苗外,各林場還根據需要,在新造林山場的山腳、山衝或附近地段,實施營養袋容器育苗,以解決新造林山場苗木成活率低時需補植用,容器育苗一年四季均可造林。營養袋容器育苗一般在新造林山場就近采集火燒泥土灰(即火土灰)、黃心土等和複合肥混合在一起,拌勻,再把混合好後的肥土裝入製好的塑料容器袋內,然後把裝好肥土的塑料容器袋整齊擺放在已經整平並消過毒的一壟壟土上,用竹簽把幼苗栽入容器袋內,幼苗全部栽完後再用灑水壺把容器袋澆透水。幼苗移栽完後,土壟上要打棚遮蔭,到了傍晚又要掀開遮蔭棚,讓幼苗夜露。同時,如發現容器袋內土壤幹旱,濕度不夠,要用灑水壺把容器袋內的土澆透水,第二天早上要及時把掀掉的遮蔭棚重新蓋好,天天如此。同時,苗床要經常加強肥水管理,拔除土麵和容器袋內的雜草,並用0.3%~0.5%的尿素增施葉麵肥,並密切注意防治病蟲害。到了後期,幼苗快要木質化,就不要遮蔭棚了,要使幼苗進行晝夜“鍛煉”,以適應當地野外環境,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利用營養容器袋培育的幼苗品種主要是杉樹、木荷、榿木、濕地鬆等常見栽植樹種。

  隨著育苗的規範化、科學化、合理化,科技含量較高,除進行大田露地育苗外,還利用輕基質容器營養袋進行育苗,無紡布不蓋黃心土和無紡布營養袋育苗新技術。並利用上年遺留下來的等外苗移栽培育成多年生大苗進行造林,大大地提高了幼苗的利用率,節約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

  1965-2012年,縣林業公司各基層林場共育苗2615.2畝,其中杉2271.6畝,木荷76.5畝,鬆144.5畝,榿木14畝,酸棗8.5畝,泡桐87.6畝,楓香3畝,楠木1.7畝,櫟木2.3畝,泡花楠2畝,香椿0.5畝,其他3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