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章 郭沫若與都昌

  餘星初

  郭沫若是中國近現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革命家和政治家,是毛澤東主席的詩友和摯友,朝野上下都親切地稱他為“郭老”。郭老從未來過都昌,但郭老在大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同都昌有一段重要的鮮為人知的人文關係,同都昌結下不解之緣。

  大革命時期,都昌有一位仁人誌士,姓李名幼農,又稱李林翰,係都昌縣土塘鄉鍾鹿村人,出身書香門弟。青少年時代,曾就讀南康中學(即原白鹿洞書院),後升入江西農業專門學堂,畢業後任該校教習四年,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取北京文官。在五四運動和共產黨活動影響下,李幼農從1921年開始,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由於李幼農投身革命活動出色,於1923年至1925年春,被推舉擔任江西省農會會長,為爭取廣大農友的福利事業同軍閥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26年秋,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爆發,李幼農在廣州投入了偉大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正是從這時候起,李幼農與郭沫若戎馬相識,結為好友。當時,郭沫若任北伐軍政治部秘書長,李幼農任北伐軍第三路總指揮機要秘書。兩人誌趣相投,年齡相當(李比郭大四歲),工作上經常聯係,同懷壯誌,交往坦然,常從文學談到革命,從家事談到國事,彼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他們攜手隨軍北伐,攻克武昌後,郭沫若任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李幼農奉命回江西,創辦南昌市黨部機關報《貫徹日報》,宣傳“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爭取革命成功”的思想。次年,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殘酷殺害革命黨人。郭沫若在武漢《中央日報》發表討蔣檄文;李幼農以《貫徹日報》為陣地,揭露蔣介石的反革命行徑。蔣介石大動肝火,下令通輯郭沫若、李幼農,查封《貫徹日報》,郭、李處於白色恐怖之中。

  1927年秋,郭沫若和李幼農毅然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二人同時隨軍南下,打到廣東。當時,李幼農任起義軍政府革命委員會秘書科科長,兼顧後勤部工作。當起義軍行至潮州、汕頭時,突遭反革命武裝錢大鈞等部的嚴酷圍剿。起義軍雖頑強血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慘遭失敗,大部分將士壯烈犧牲。李幼農雖然幸存,但因長途征戰,身染重病,終與存留部隊失去聯係。同年10月,隨郭沫若、譚平山等同路顛沛上海。之後數月,李幼農和郭沫若更是相處如親了。次年2月,郭沫若東渡日本,開始了10年的流亡生活,李幼農依依不舍,揮淚送別。

  此後11載,為尋求光明,李幼農輾轉上海、江西、南京、廣西等地,一直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為革命事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後來不幸染病,於1939年8月於桂林逝世。由江西旅桂同鄉會捐款,葬於桂林江西公墓,時年51歲。

  郭沫若與李幼農長達十幾年的交往中,不但對幼農誠摯以待,而且對幼農的大哥李伯農先生也深為敬重。

  李伯農比郭沫若年長16歲,郭沫若視他為長兄。伯農在南昌任省教育廳科長時,郭沫若曾偕幼農從武漢來南昌專程拜訪,見麵熟識後,二人常有交往,郭稱伯農勁節剛風,勤儉有誌。

  李伯農於光緒二十年(1894),結識、聯絡了一批誌士,聯名上書知府,力陳“不變法不足以圖強,變法須自廢八股停科舉始”。表現了他心懷天下、變法圖強的大無畏精神。他在省教育廳任職之時,決心廢除千年陳腐的私塾,大力弘揚新學,讓她在全省開花、結果。由於其五弟幼農是“八一起義軍官”,麵臨捕殺風險,隻好被迫辭職,返回都昌。在都昌,以為國興教為己任,積極發展新學教育,他首先在源頭港創辦了都昌第一所“廣智高等學堂”。之後,又在都、湖、鄱、彭四縣交界處的陸家祠,創辦了“都昌東北高等小學堂”。他非常重視全縣的新學普及教育,將千年私塾改造成新學堂,發展了大批初小、高小、完全小學,如馬澗橋小學、土塘小學……1937年農曆2月13日李伯農病逝,享年61歲。他終生熱衷教育事業,不以功利分心,成為都昌近代史上一位教育先賢。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時,適遇伯農二弟仲農之子李異三也在日本留學。朋友之晚輩,相遇於異國他鄉,故對李異三格外親切,結為小朋友。抗日戰爭爆發,為了拯救祖國,郭沫若和李異三同返故土。李異三來到郭沫若故鄉四川,在重慶軍事委員會雜誌社當編輯。他經常作文撰稿,請郭沫若賜教潤色,有時請寫文稿,兩人感情甚篤。

  1937年,正當郭沫若奔波於抗日烽火之中,李幼農從廬山去信,告知其兄伯農去世,並請郭撰寫碑文。郭沫若驚悉李伯農病逝噩耗,異常悲慟,一種強烈的緬懷之情,敬仰之心,使他傾心所動,一氣寫下“李公伯農先生墓誌序”,文曰:丁醜秋,抗日戰興,予間關西渡,幼農君由牯嶺來書,慟述伯子之喪,囑予為文以誌其墓。予於轟炸中討生活,何敢言文。但以幼農君之友愛,猶子異三複與予為小朋友,行不敢辭,謹案狀:

  先生係出隴右,世居都昌鍾鹿村,梓亭公塚子,乾元公長孫。性純樸,內方外圓,素嗜飲,不及亂居,恒慕顏習齋、李剛主,為人舋舋然,動皆中節。甲午中東之役,先生與清諸生,上書大府,內有不變法不足以圖強,變法須自廢八股停科舉始,其高瞻遠矚有過人處,丙午,先生畢業江西優級師範,厥後辦理教育行政四十餘年,絕不以功利之見分其心,知所先務可以風矣。

  先生生於清光緒丙子年九月初一日申時,歿於民國丁醜年五月十三日申時,葬大阪上祖瑩之側,生子一女四。

  謹誌

  蜀人 郭沫若 謹撰 丁醜年秋

  爾後,又有原國民黨中央陸軍大學校長、總司令部參謀長楊傑,特賜匾額:“一鄉善士。”

  原國民黨江西省長熊式輝也題寫挽聯:“為國育才雖死無憾,以身殉教其賢可知。”

  刻有郭沫若序文的李伯農墓碑,已由其後裔獻出,由都昌縣博物館收藏並展出。此碑如同青史,記載著一代風流,遺澤千秋。

  (承蒙易至剛先生從上海寄來網上搜索資料,幼農之子李挺先生惠贈有關史料,更有劉章高文作參考,一並至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