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陶淵明與都昌

  袁小帆

  按:明崇禎六年(1633),邑人餘應桂(任職三邊總督、兵部侍郎),為《都昌縣誌》作序,寫道:“都雖彈丸,不乏文獻”、“陶士行之忠,足卑王謝;陶元亮之節,不愧夷齊……”肯定了陶淵明與都昌的關係。

  清同治版《都昌縣誌》“寓賢”載:陶潛,初諱淵明,字元亮,太尉侃曾孫。博學善屬文,有高趣,嚐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後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郡遣督郵至,吏白宜束帶見。淵明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解綬,賦歸去來辭。初隱邑西大磯山,見宋祖王業漸隆,乃改名潛,交遯於廬山栗裏,終身不應征命,世號靖節先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所作二十多首《飲酒》詩中的二句,也是盡人皆知的二句。千百年來讀者隻知陶淵明是江西潯陽人,卻說不準是潯陽治下的何縣何鄉,詩中的“南山”,又在何處?近年來,由於旅遊事業的興起,為了打文化名人牌號,出現了多座“南山”,好幾處“故裏”,其目的是為了招徠遊客,發展地方經濟,這另當別論。但作為嚴肅的學術探討,作為對曆史文化名人籍隸的考證,似應忠於史實,理當言皆有據。遺憾的是在一家獨鳴的年代,有權威居然語無質證,言皆杜撰地宣稱:陶淵明詩中的“南山”就是廬山,“醉石”就是淵明故裏,飲酒詩就是陶淵明醉後在“醉石”寫的。自此錯引錯注,謬誤至今,但讀者是否認同,頗值懷疑。因為廬山就是廬山。其得名始於殷周時代有位姓匡名俗字子孝的人,結廬於此山修道,周定王及後代的周威烈王先後遣使臣登山尋訪,均未遇,唯廬獨存。後人遂稱此山為廬山、匡山或匡廬。所謂“南山”即廬山之說,實語出無據。至於說陶淵明此詩是在“醉石”寫的,更有悖於常情。我們知道醉石就在廬山漢陽峰側,也就是廬山之上。試想如果陶淵明身居廬山,又何須雲“見”呢?難道一個正常人會看不見腳下的山麽?近年來有媒體著文稱:“總之,人們都不認為廬山就是陶詩中的‘南山’。”(見《信息日報》2001.9.14《陶令不知何處去》一文),但未引起學界重視。《漢書禮樂誌》有雲:“漢興,撥亂反正,目不暇給。”改革開放至今三十多年了,對於古舊詩文中的錯引錯注,竊以為亟宜進行一次正本清源,以免誤導後學。近年筆者因編纂《豫章曆代名人韻事錄》(暫定名),翻閱了不少的古舊文獻資料,發現古人敘及陶淵明祖居時並無含混不清之處,如《藝文誌》錄存的元代參政吳國倫(興國人),經都昌時寫的一首七律《過都昌》雲:

  湖上群山抱邑城,夕陽孤棹遠天橫。

  黃花何處逢人笑,白發應從此夜生。

  萬裏星晨纏殺氣,幾家砧杆動秋聲。

  陶公事業遺墟在,千古中原抱甓情。

  又如元觀察禦史陳述(蘇州人)寫的《陶桓公廟》(節錄):

  蘇竣謀不軌,肆意掠郡邑。我公舉義旗,奮勇誅賊逆。正義橫秋霜,忠貞貫白日。無端萋菲語,蒼蠅汙白壁。紫陽朱夫子,上疏曾剖白。都昌公故鄉,千載享廟食。

  前詩的作者是元代參政,後者是觀察禦史,都是一言九鼎的名公耆舊。前者說他路過都昌時陶公遺跡還在,後者說都昌是陶公故鄉,可見古代人對淵明祖居是一清二楚的。為了讓曆史事實說話,本文力求采證史料記載,客觀真實地對淵明故裏之村舍起源,家族沿革,先人事跡以及陶淵明詩中的“南山”均一一對照文獻記載和陶淵明在詩中的自白加以闡述,以便正本清源。

  一、陶淵明故裏考證

  陶淵明故裏在古之潯陽郡鄡陽(今九江地區都昌)縣左蠡鄉十裏陶家衝。左蠡位於蠡水東岸,古代以東為左,故稱左蠡。在三國時隸屬柴桑郡,為東吳孫權屯兵處(見《三國誌》)。當時陶丹(陶淵明高祖)

  在柴桑郡任都尉(是一種僅次於郡守的武官)。為安置妻妾,遂築廬於蠡水東岸,這就是左蠡陶家村的起源。魏甘露四年(259),陶丹諶氏夫人生子侃字士行(陶淵明曾祖),公元266年,晉司馬炎篡魏稱帝,夏滅吳為一統建都洛陽。是年陶丹戰死,當時陶侃六歲,由寡母陶太夫人撫育成人。侃幼有大誌,常坐湖畔巨石作垂釣狀,實默籌匡時濟世事也。後人遂稱此石為陶侯釣磯。據《今古記》載:“陶侃幼孤貧,常坐湖畔巨石垂釣,累年不移,其石膝磨有痕。”又據《江西通誌》載:

  “釣磯山在都昌縣城西南,晉陶侃微時垂釣於此,得一梭,掛石壁,後化龍而去。”曆代騷人墨客遊此,頗多題詠,茲錄其一以為證。

  《陶侯釣磯》元邵新遠

  煙波浩渺笑沉浮,一線竿頭釣八州。

  任是壁間梭化去,磯頭獨把五湖籌。

  侃初為縣吏,娶鄰女蔡氏,生子嗣洪、瞻、斌三人。《南康府誌》

  載生子十六人;《都昌縣誌》載生子十七人,見諸史書可考者,唯洪、瞻與斌耳。如晉書陶侃傳有雲:“初範逵薦侃於廬陵太守,至洛陽,張華見而異之,除郎中(官名),既而補武崗令,會劉宏為荊州刺史,辟為南蠻長吏,討賊張昌,破之,以功封東鄉侯。後聞母病,侃事母至孝,傾囊中所有,命長子洪返裏,建豪華府第於村南頤養慈母天年。”《陶氏族譜》

  敘及此事有雲:“侃備威儀。迎母官舍,鄉裏榮之。”《江西通誌》載:

  “陶桓公舊府第在都昌縣左蠡鄉陶家村南二裏處。”永興三年,陳敏據曆陽,宏以侃為江夏太守往討,或謂宏曰:“侃與敏同郡,又同歲舉吏,脫有異誌,荊州無東門矣。”宏不聽,且曰:“匹夫之交,尚不負心,況大丈夫乎?”侃聞言遣長子洪(這是史書二次提到陶洪)詣宏署以自固(相當於人質),宏用為參軍,侃討敏累年不克,忽報老母病逝。遂辭官歸裏守孝。隆重葬陶太夫於蠡水之濱。有唐代名臣舒元輿、皇甫湜手書陶母墳碑銘可考。原文均較長,僅節錄其一以為證。

  《陶母墳板文》唐舒元輿元和進士,官至平章太歲在卯,小子汛彭蠡,見謝靈運石壁,壁東南行百步許,有高墳嵯峨。墳前有碑,書跡照湖,小子蹶起疾眩,視之,則陶母之字存。及落帆之陸,修式恪禮……嗚呼!賢母之風,可以卓往赫來,為千萬年光(餘略)。

  陶母墓側之謝靈運石壁古文獻亦有記載。據《太平環宇記》載:石壁精舍在都昌縣西北七裏處,有石如壁。西有層台,本謝靈運舊宅。所謂精舍者,謝自有詩雲:“錯旦跡氣候,山水含清暉”雲雲。壁間舊有“石壁精舍”四字。係謝靈運手跡。明正德時,提學李夢陽書以新之。

  今盡崩沒矣。又據《江西通誌》載:石壁精舍在都昌縣西北臨江處,有石如壁,謝靈運居此。舊有“石壁精舍”四字今不存。明正德年間,提學李夢陽書以新之。

  侃次子瞻史書記載頗詳,瞻少有才氣,曆任廣陵相,廬江,建昌太守。遷散騎常侍,封都陵侯。後被蘇竣賊將馮鐵謀害。朱熹在《乞加封陶威公狀》有雲:“始蘇竣之禍,賊將害侃子者馮鐵也。竣伏誅。馮鐵奔石勒(胡人),石勒畏陶公之強,殺馮鐵。”瞻遇害後,追贈大鴻臚,諡日湣。蔭其子陶淡(淵明父)襲祖爵世享國恩。

  幼子斌,史亦有記載:鹹和四年,江州刺史溫嶠卒,朝廷命嶠軍司馬劉允都督江州。侃曰,劉允非都督之材,用此人必生內亂。司徒王導勿聽。次年允部右將軍郭默果殺劉允請自代。司徒王導懼默驍勇難製許之。侃聞變遂舉兵征討。兵至,默部將縛默來降。詔命侃都督江、荊、雍、益、梁、交和江夏八州軍事,領刺史銜。侃為了鞏固東晉統治,又馬不停蹄,遣幼子斌與南中郎將桓宣西伐樊城敗石勒。又使兄子臻及竟陵太守李陽共破新野,遂平襄陽,加拜大將軍。從侃晚年僅用幼子陶斌一人這一事例分析,侃生子十六七人之說,可能不確。若有如許子嗣,上陣未有不用父子兵之理。朱子所雲“既士行溘,後嗣零落”是可信的(見朱熹《乞加封陶威公狀》)。

  陶淡(陶淵明父)名如其人,詔命蔭襲長沙郡公,卻終生未就,故《都昌縣誌》隻在《寓賢篇中》中,簡單地提到他“名冠隱逸”,卻無正傳。晉代朝野“崇尚清談,專事虛無”,特別是佛教、道教,在江西盛極一時。由江州刺史桓伊首倡立寺,慧遠和尚主持的廬山東林寺,當時就形成了“僧眾雲集,四海歸心”的局麵。在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下,陶淡待到陶淵明婚娶後,即與友人外出雲遊五嶽名山而莫知所終。

  “陶淵明博學善屬文,有高趣,嚐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又撰《桃花源記》而名重故裏。起為州祭酒,因不堪吏職自解歸裏,州召主簿,不就。後為鎮軍建威參軍,嚐謂親明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起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吏白宜束帶見。”陶淵明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曰解綬,賦《歸去來辭》(見《都昌縣誌》)。是時為義熙二年(406),淵明41歲。他從彭澤解綬後,連夜乘小船回家,深感過去有如”誤落塵網中“頓覺”今是而昨非“他站在船頭引吭高吟《歸去來辭》腹稿: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心情輕鬆舒暢。次晨,船抵左蠡陶家港,當時天還未亮。由陶家港到陶家衝還有一段山路,夜黑看不見,因此“問征夫於前途,恨晨光之熹微”走著走著,東方漸現魚肚白。終於,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他遠遠望見了自己的府第。心裏高興,跑步向前。

  “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家裏的書童仆婦都出來歡迎他歸來,小兒子在門前等候他……

  陶淵明自彭澤辭祿歸來後,對當時的“權錢勾結,貨賂公行”,“讒人高舉,賢士無名”的東晉腐朽政權感到極度失望,“請息交以絕遊”。這是淵明發自內心的悲憤。“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

  世俗和我格格不入,我又何必駕車出去遊說,去求他們什麽呢?“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的大量田園詩文就是在這期間創作的。

  “農人告餘人春及,將有事於西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晨也肆微勤,日入負來還”,使他有“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之感。他在自己的故鄉寫詩學圃,慢慢也就習慣了,他希望“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歎”。可是無情的戰火卻燒到了他家門口。這才使詩人“南圃無餘秀,枯條盈北園。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的困苦境地。

  據《都昌縣誌》載:“檀道濟初為晉太尉劉裕參軍。義熙六年從征盧循,激戰於左蠡,雙方難分上下。後盧循欲趨豫章城,盡折民房築柵寨,悉數將劉裕軍柵斷於左蠡。裕軍不得食,即搶劫民宅,奸淫燒殺,無惡不作。陶家衝一日數次遭受搶劫,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此時的陶淵明既貧且病,逃不掉,走不動,加上歲暮年關,他隻有哀歎‘淒厲歲雲暮,擁褐曝前軒’。獨自在軒廊上曬太陽。檀道濟為了解劉裕之困,強迫民工於鄡陽縣城北一百裏處築土城紮寨為遊兵,形成對盧循夾攻之勢,裕始得破柵攻循。土城至今仍在,稱城山。山上有城山廟,供奉檀道濟像神。”陶家衝受兵災之苦,不得安寧,於是陶淵明辭別陶家衝祖居地,與長子儼、次子俟結廬於先祖陶母、陶侃曾居住過的大磯山麓(後人稱此為“陶園”),過著苟全姓名於亂世的漁樵生涯。可是禍不單行,次年夏天,“正夏西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場山火,把詩人的草廬燒掉了,別無棲身之處,隻好住進自己一條破漁船上,哀歎“一家無遺宇,舫船蔭湖邊”;“躬耕未曾替,寒餒常糟糠。豈期過滿腹,但願飽粳糧”。為饑餓所驅使,他實際上已臨為乞丐。“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他迫於饑餓,身不由己地走到鄰裏家叩門,門開了,他又不知如何開口。幸好,“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公元420年,陶淵明55歲,他“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是年劉裕代晉為宋。這一改變,對這位世享國恩的遺老,真是雪上加霜。為了避禍,他化名為潛,隱居於星子栗裏。元嘉四年(427),困頓於栗裏的陶淵明,在饑寒交迫和疾病的折磨下,終於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淒然與世長辭!享年63歲。陶淵明的一生,雖然沒有建立過顯赫的功績,卻給後世留下了一冊千秋萬代傳頌不衰的《陶淵明詩文集》,並已翻譯成十幾個國家的文版,在全世界廣泛流傳。公元420年,陶淵明雖然“甘以辭華軒”離開了左蠡陶桓公府第,隱居在大磯山。但據《江西通誌》載:“大磯山在都昌縣城西七裏處,一名望仙山,世傳晉許旌陽拔宅飛升,蘇耽於此望之,故名。”由此可見,陶淵明晚年雖然離開了陶家衝,但並未離開他的故鄉鄡陽縣境(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都昌縣)。

  二、陶淵明詩中之“南山”考證

  經與友人反複討論和實地探訪,終知陶淵明詩中之“南山”就在都昌縣城南二裏處。此山矗立在鄱陽湖上,三麵環水,不僅風景秀麗,且早在漢武帝時就知名於世。據《都昌縣誌》載:邑治南山,漢時有老人童顏皓發居岩下,武帝南巡,詔逸民,老人辭不出,左右強以見帝。

  老人曰,堯仁如天,孤雲自飛,一木一石,民之樂也,簪纓搢笏,束身王朝,非野老所望。帝嘉其誌,禮而遣之,後人遂以野老名岩。岩下石罅溢清泉,甘潔清洌,雖大旱不涸,宋學士東坡遊此,悅其泉,乃於岩壁刻‘野老泉’三字,自是岩與泉共知於世。後人有詩雲:豁岩石罅溢清泉,曾有高人此息肩。隱姓南山號野老,力辭搢笏樂雲煙。

  此即淵明東籬采菊時,悠然所見之南山也。淵明嚐謂人雲:“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南山乃野老等隱逸棲息之地。野老力辭簪纓搢笏,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語》)也。其氣一也。是故淵明東籬采菊時,悠悠然見到的也就是他所仰所向往的南山。至於說南山遠,其實“悠然見南山”句中的“悠”字,本身就寓有遠意。“悠悠即遙遠之假借,古悠、遙同音通用”(見《辭海》)。何況詩詞的語言不同於散文,即使再遠也不影響意象的妻子鄜州,遠隔千裏,詩中景狀卻如在眼前,這就是意念,即所謂“因心造境”(黑格爾《論美學》)。

  據《江西通誌》載:都昌南山,舊時有蘇仙磨劍池,陶桓公廟,謝康樂經台,南山寺,觀音閣,唐代還建有泰陵皇帝所賜名之清隱庵。北宋重修改名為清隱禪院,黃庭堅為之作《清隱禪院記》有雲:

  “據彭蠡上遊,距南康軍之落星灣,輿行一舍,舟行十裏,有大聚落,是為古之鄡陽,今為都昌縣治所。山悠而水遠,能陰而善晴,升南山而望之。如李成、範寬得意圖畫,蓋南山之於都昌,如娟秀人直其眉目清秀處……野老岩之下,泉甘而繁鬆竹,曰清隱寺者,唐泰陵皇帝所賜名也”(餘略)。北宋紹聖元年,蘇東坡南貶惠州,沿途遣散侍女,過都昌時,愛妾碧桃患病身故,蘇東坡悲戚交加,手書一絕: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台一萬家。

  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水隔二句,喻碧桃病故後,即陰陽永隔。次年蘇轍路過南山,見乃兄此詩,感而賦七律一首。其尾聯雲:“誰道豁岩許深處,一篇行草認元昆。”東坡詩碑仍在,清隱寺等古跡尚存。改革開放後政通人和,文化遺產等名勝古跡,在逐漸修複,令人欣慰。有先生賦詩一首雲:

  浪花靜靜說當年,古院塵埋未忍看。

  倦客歸來人不識,南山春老碧桃殘。

  後據江西作家、企業家聯誼會主編之《新潮報》報導:“都昌旅台同鄉會會友共同捐贈20萬元,作為修複南山古跡之資。”可見陶淵明詩中之南山,自漢武帝遊幸至今曆時2100餘年,而被後人珍愛不衰者,豈獨風景秀麗,實因淵明愛之,而人皆愛之之故也。一家之言,旨在拋磚引玉,以期正本清源,是為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