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以遠東第一大城市飲譽於世。
上海,曾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對我國科技、工業、經貿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上海貨,也曾在國人心中獨領風騷,以其質優價廉而風靡全國市場。
然而,上海也曾有過一種未曾有過的失落和焦慮。麵對全國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飛速發展的形勢,上海曾明顯地感到了自己的落後:狹窄的馬路,擁擠的車流,幾十年一貫製的城市麵貌。上海人強烈地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失落,大有“昔日輝煌不再來”之感。
當曆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90年代時,上海從改革開放的“後衛”進入改革開放的前沿,特別是鄧小平同誌視察南方發表了重要談話,強調上海的戰略地位之後,上海更是深受鼓舞和激勵。早就蓄足了一股勁的上海人,以浦東開發為契機,放開了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手腳。近幾年來,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能量積累,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浦東的開發開放形成增長極效應。所有這些,都為上海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我國政府再次重申開放開發浦東的決心堅定不移,政策堅持不變,上海正麵臨著再度崛起為國際經濟中心城市這一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
1994年11月間,上海市委書記、市長黃菊在來自13個國家的25家世界知名大公司董事長、總裁和高級顧問等高層人士組成的“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谘詢會議”上鄭重宣布,按照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總體部署,到201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浦東將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區,使上海崛起成為又一個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屆時,上海將實現六個方麵的具體目標:基本形成世界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經濟實力;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與國內外有廣泛經濟聯係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成為全球經濟網絡中重要的空間節點;基本形成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經濟運行機製,發揮上海市場配置國內外資源的中心作用;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城市基礎設施的框架;基本形成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會風貌和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環境。
科技一馬當先
上海到2010年要崛起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城市,必須科技先行,充分發揮上海科技人才的優勢,進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前沿。據悉,1994年底前完成的“上海邁向21世紀科技發展規模研究”,已就上海到2010年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和措施,繪就了基本藍圖。
這一報告是由市上海科委牽頭,市科委、市政府研究室、市計委聯合組建並由有關專家參加的“上海科技改革與發展”課題組完成的。報告提出,到2010年,上海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奉將達到6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外貿出口總額的份額達到25%左右,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到上萬家,技工貿和技術服務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上海將建成以高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為主的、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既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又有利於科技自身發展的科技新體製。
研究報告認為,上海科技要有一個新的解放和大的發展,必須按照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經濟一體化戰略,高起點、抓突破、抓製高點的發展戰略,以引進、開發、創新、擴散綜合的創新戰略來規劃部署科技發展戰略。從現在起到2010年期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實施信息港工程(IMP)、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HIP)、技術先導產業工程(TIP)、先進製造技術推廣工程(AMP)、前沿科技工程(FSP)、能源科技工程(ETP)、城建科技工程(CTP)、綠色技術工程(GTP)、跨世紀科技人才培訓工程(STP)、跨世紀科技標誌工程(TSP)等十大科技工程,使上海在科技總體水平上大大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教育加快發展
上海跨世紀發展戰略的順利實現,從根本上說取決於教育與科技的發展,取決於能不能造就一大批麵向新世紀的人才。因此,上海教育近年來加快了發展的速度。按照建設一流城市必須要有一流教育與之相適應的總體規劃,上海教育將采取改建、合並、調整、聯合等形式,加快各類學校的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據悉,上海教育按照“三個麵向”的指示精神,結合城市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把職業技術學校從現在的441所調整為310所(中專80所規模千人以上,職校30所規模800人以上,技校150所規模400人以上)。高等教育繼續實行“合並、調整、聯合”的方針,在今後三年內,從現有45所調整為40所左右,本科規模從4100人提高到5000人,專科從950人提高到1500人。1994年5月,上海為了經濟的發展培養跨世紀複合型人才,已將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等四所高校合並組建成新的上海大學。這是目前全國參與合並院校最多的一所綜合大學,由著名科學家、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錢偉長教授擔任校長,它集理、工、管、文、法、商、美等學科於一體,是上海高校中學科門類最多,專業覆蓋麵最廣,在校學生數最多、規模最大的“集團學府”。繼此之後,上海師範大學和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又經國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批準合並組建新的上海師範大學,為上海一流的教育培養一流的師資。具有近百年曆史的全國重點高校--上海交通大學,正以“211工程”建設為契機,依靠它雄厚的辦學實力,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
此外,上海加速了“跨世紀高層次人才開發工程”的建設。1994年12月,上海“十大緊缺人才培訓中心”已全麵啟動。
城建日新月異
按照鄧小平同誌“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指示精神,上海市政建設日新月異,特別是南浦、楊浦大橋的建成,上海開埠以來最大的市政工程--內環高架線的開通,不僅使上海的經濟發展擺脫了城市基礎設施差、交通嚴重滯後的羈絆,而且使上海重塑了國際大都市的風采和輝煌。上海內環線全長48公裏,由浦西段、浦東段和南浦、楊浦兩座黃浦江大橋組成。這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最全、功能最完善的城市高架快速幹道係統。它與上海市內60多條道路相交,集合市道路網於一身,溝通著全市的交通,同時,又通過相交道路與通往外省市的國道、高速公路相聯係,把上海與全國乃至世界牽動起來。它通過兩座大橋的聯接,把黃浦江兩岸的交通貫通一體,並通過與之相交的楊高路把浦東各開發區加以溝通,兩岸道路自成體係的曆史就此結束,其中浦西段的連續高架係統,不僅能使車輛連續行駛,行車速度比原來提高4~5倍,而且為上海繼續構築現代化立體交通係統的框架,提供了樞紐和新的起始點。在此基礎上,上海在今後新的三年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仍將以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為重點,將以“三橫三豎”、“三環十射”為基本思路,基本建成立體化的市內交通網絡和跨地區的道路交通骨架。同時,新三年中還將進行地鐵二號線、延安東路隧道複線等交通工程的建設。上海還將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港,新建浦東國際機場和擴建虹橋機場的方案已經擬定。
工業再現輝煌
進入90年代以來,作為我國最大的工業基地,上海的國有企業和工人階級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轉換機製、調整結構、引進外資、提高效益等方麵創造了嶄新的業績。據統計,1994年上半年,全市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883.47億元,出口交貨值238.02億元。分別比上半年同期增長15.2%和46.1%。
從199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上海在保證服從國家宏觀調控、保證財政上交、保證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率先實行自費改革以來,上海工業企業通過股份製、“仿三資”以及擴大利用外資等多種形式,積極改革、轉換機製,國有企業的活力得到明顯增強。到1993年度,全市共有1118戶國有企業、149萬職工實行全員勞動合同製和上崗合同製。已開業投產的國家控股“三資”企業達到1247戶,1993年實現銷售產值543.56億元,比上年增長65.4%,占全市工業的16.3%。全市共批準44戶工業企業改製為股份製企業,股本金總額達41.41億元,占所有股份製企的57%。1994年它們的銷售收入達到240.36億元,比上年增長40.4%。
與此同時,上海工業係統經過堅持不懈的結構調整,一批新的支柱產業迅速崛起。近年來上海每年都要抓十多項重大骨幹項目,預計到本世紀末,這批新興支柱產業的銷售收入將達到3000億元,在全市工業銷售額中占45%以上。1995年上海市將按照“支柱產業更強、高新技術更大、傳統工業更精”的要求,加快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形成上海工業新的發展優勢,抓一批具有支撐力的大行業。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以形成上海工業新的生長點。抓一批具有生長力的大產品。繼續抓一批年新增產值逾1億元的拳頭產品,抓一批年出口創匯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重點出口產品,抓一批新增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新產品投產,抓一批具有推動力的大項目。抓緊建成投產一批投資在2億元以上的重大骨幹項目、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重點建設項目、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重點技術引進項目以及前三年竣工的目標稅利在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的投產、達產。
浦東迅速崛起
在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關鍵之年,浦東的開發開放也進入了“出功能、出形象、出效益”為特征的新階段。浦東新區功能開發目標是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到1994年3月,新區累計已協議吸引外資52.4億美元,吸收內資118億元。去年1~6月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7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9%。
四個重點小區按各自的功能定位滾動開發,取得了成效。與浦西外灘隔江相望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重點開發沿江一線和主要道路兩側,作為上海中央商務區之一,目前已有67幢金融商貿綜合大樓開工建造,眾城大廈、銀都大廈、石化大廈、食品總匯和國藥大廈今年要交付使用,有15幢大樓結構封頂。另外,明年將有近30幢大樓竣工。
金橋出口加工區是浦東新區最先進入收獲期的開發小區,已有225個項目在區內落戶,吸引美金28.9億元,每平方米土地吸引資金910美元。金橋的“含金量”還表現在高附加值產品上,高新技術項目占工業項目總數的60%,通信產業的五大類產品,這裏已落實四大類。
外高橋保稅區首期封關通行的4平方公裏地塊,發揮“境內關外”的優勢,保稅倉儲、自由貿易中心、出口加工和生活服務4個功能區域已具規模。到1994年8月,已批準外資項目1143個,總投資23.78億美元。
張江高科技園區以生物醫藥、微電子、光機電一體為開發重點,已有28個項目落戶區內。去年1~8月就引進了10個項目,平均每個項目投資規模超過2300萬美元。“浦東上海科技城”已動工,計算機軟件園正抓緊啟動。上海泰克森電子技術電腦顯示器廠已正式投產。
根據新區總體規劃方案。到2000年,新區零售商業營業麵積將增加到250萬平方米,比目前增加5倍,商品年銷售總額將達300億元,比目前增加12.6倍。據此,新區政府也按優先發展第三產業的戰略,努力構築商業貿易發展體係,一個東西聯動、氣勢恢宏的浦東商業中心框架和穩定、繁榮的生活必需品保障體係已初步形成。
商貿日趨繁榮
麵向21世紀,上海要建成“一個龍頭、三個中心”,這給商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按照大商業、大市場、大流通的戰略原則,上海特別強化商業的功能建設,在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方麵,構築起廣集納、強輻射、高效率、大容量、多功能、現代化的商業體係。到2000年,商業零售營業麵積將從目前的800萬平方米增加到1350萬平萬米,人均占有1平方米,從業人員由100萬人發展到160萬人,占就業總人數的20%,商品市場及期貨交易量由現在的5000億元上升到13000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提高到1700億元。
零售商業是衡量城市經濟繁榮發達的鮮明標誌,上海將按照中央商務區(CBD)、中心商業區、專業特色街、區級中心等建成多中心組團式商貿都市圈。中央商務區集金融、貿易、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是現代化大都市的核心。類似紐約的“曼哈頓”、香港的“中環”。中央商務區區域範圍是黃浦江兩岸的“黃金地帶”,麵積約5平方公裏。
中心商業區的地域範圍要比中央商務區大得多,約30平方公裏,按照“東西南北中”進行布局。“東”,浦東陸家嘴地區和張揚路一條街。張楊路約5公裏長,建成購物、博覽、餐飲等5個不同功能組團、連接十數條橫向街市的輻射性網絡式結構。“西”,徐家匯地區。以中高檔消費為主的西區購物中心,商業樓宇之間有地鐵、地麵交通、空中走廊相連接,形成立體型步行商業群。“南”,豫園旅遊商品城。建成外部明清建築風格和內部設施現代化相結合的融商業購物、餐飲、旅遊、娛樂、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商城,舊城改造範圍的總規模達30公頃。“北”,新客站地區。該地區為鐵路、地鐵、長途汽車站的樞紐地帶,建成主要為旅客服務的、繁華的西業“不夜城”。“中”,即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西藏路。
與中心商業區相對應,還有一批分布各區的區級商業中心。並在每個居住群建設1~2個超級市場,中型規模的綜合商場,以及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業網點群,經營中低檔的日常消費品,提供各種便民利民服務。這樣的商業網點群落大致有60餘個。
構築現代化大商業體係的另一組成部分是批發交易市場。上海發展商品批發交易市場的目標是逐步建立起以國家級市場為龍頭、區域性市場為骨幹、初級市場為基礎的,功能健全、設施完備、信息量大、輻射麵廣的三級網絡批發市場體係,將逐步建設棉花、坯布、絲綢、農資等交易所和工業品、農產品、副食品交易市場。同時按照市場需要,結合內外貿、轉口貿易、批發與零售、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一並考慮,改造原有的倉儲運輸設施,建立起高效、便捷、四通八達的立體化物流係統。
麵對上海在走向21世紀的征程中所做的和即將做的一切,誰能不信,上海明天必將更加燦爛輝煌。
原載1995年上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