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領導?美國西點軍校的定義是:明確組織目標,並教導和激勵下屬實現組織的目標。由此可見,領導工作就是影響人們為組織和集體目標做出貢獻的過程。
領導可以是一個人的行為,也可以是領導群體的行為,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的行為,從領導藝術和領導實質來講,就是鄧小平所說的“領導就是服務”。這種領導即服務的實質,我的理解就是,通過領導行為,讓部屬得意(即樂意積極地工作),群眾滿意(即在得到實惠中得到滿足)。這樣,作為一名領導者,才能真正得心應手、稱心如意的開展工作。否則,就會難堪,就會工作起來很是困難和尷尬。世界上最難的事是“求人”,因為“求人”是十分困難和尷尬的;世界上最難買的是“人心”,因為即使能用重金雇傭其為你工作,但卻難以真正買到他的心;世界上最難還的是“人情”,因為人情債重於山,別人為你做了事,你則欠了情;世界上最複雜的是“人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溝通協調聯係是十分困難複雜的事。而作為一名領導,無疑卻要做好這些事。因而,誠如朱鎔基總理深有感慨地說,世上最困難最神聖的任務就是管理。
管理也好,領導也罷,說穿了就是讓別人來完成你設定的任務和目標。要有效地讓一個團隊眾誌成城、萬眾一心地共同完成領導者設定的目標和任務,這就需要善於凝聚人心、聚集眾智、張揚群力。而這都有賴於領導者的高超藝術和魅力。那麽,領導者的影響力、領導的藝術力和魅力取決於什麽呢?權威不可不要,但依權馭人不足以征服人心。因為權勢隻能一時壓人,而不能長久服人。作為一名領導者如何才能具有真正征服人心的人格影響力呢?《道德經》提出過聖人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總的意思是說,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有博大的胸懷,能以仁義待人,治事行政能持平公正,並講求信用,言必行行必果,懂得和善於把握時機審時度勢,擇機而行。宋代一大儒曰:為官者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個領導者有這樣的胸襟、氣度、誌向、抱負和使命感,何愁人心不歸,群僚不服。
一個好的領導者除了要具備優良的素質外,還要看重自己肩負的責任,可謂是責任重如山。當領導不隻是威風八麵、不隻是威儀赫赫,而是成也領導、敗也領導。拿破侖曾說過,一隻獅子率領99隻綿羊,可以打敗一隻綿羊率領的99隻獅子。由此可見,領導者要有強烈的使命和責任意識,並應努力去具備這種才職相稱、人事相應的本領和才能,否則就不是一個稱職的領導。西方研究者認為:領導者的基本職責和才能是擁有願景,即能科學地設定發展的目標;提出戰略,即能形成實現目標的思路,拿出實現目標的舉措;形成聯盟,即能聚集人心人智人力,萬眾一心為實現目標而共同努力;激勵與鼓舞,即善於樹立典型,賞罰分明,能夠極大地調動和發揮部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概括起來可以歸結為,科學決策、定思路、拿辦法的能力;用幹部帶隊伍,提升團隊戰鬥力的能力;溝通協調,賞罰分明,善於調動人、激勵人、鼓舞人的人事能力。一個好的領導者、一個高明的領導者,最重要的不是能做事,而是做人。事實上也是如此,下屬和百姓評價領導最看重的是領導會不會做人,而不是會不會做事。實際上個人英雄式的領導是當不好也是當不了領導的。中國曆史上力拔山河氣衝天的楚霸王項羽,可謂是典型的個人英雄式的領導,卻恰恰敗在了行軍打仗不如韓信、治國安邦不如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不如張良的手無縛雞之力的劉邦手下。何故呢?原因就是不善事的劉邦卻善做人,能夠讓韓信、蕭何、張良為其所用,而善做事的英雄式項羽卻不會做人,就連亞父範增也不能容下,又如何不敗?從領導藝術上講,善做人、善人事則是一個領導者最大的本事和能力。
一個會做人、善人事的領導,就必須具有人本思想,親民,愛民,進行人性化管理。無情未必真丈夫,無情也未必是好領導。領導也是人,也應是有情人。據說,美國一跨國公司總裁在就職演說中講了一句讓在現場采訪記者瞠目結舌的話:如果讓我把家庭和公司的事相比,我永遠把家庭的事擺在第一位。這句驚人的話,不僅沒有使員工看輕總裁,反而更加激勵和鼓舞了企業的員工。因為老板的人情味讓員工感到了信任和踏實。一個連家都不愛、連父母妻兒老小都不要的人,又如何能做到忠黨、愛國、為民?所以要做一個好的領導,一定要有人情味,要進行感情投資,真正地體貼部屬、關心部屬、愛護部屬、為了部屬,真正地察民情、體民苦、了民心、順民意、解民難、謀民利。如果一個領導者真正做到了情為民所係,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又何愁不天下歸心呢?
原載2014年《九江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