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八章 轉輾南北避戰亂 未辨東西赴疆場

  程應鏐,“一門三督撫”之老二程煥采第六代孫,1916年11月4日(舊曆十月初九)出生於江西省新建縣大塘鄉汪山土庫。5歲那年,他入設在家中的望廬樓私塾讀書,讀的是《四書》《左傳》和《古文觀止》等。在望廬樓裏,他接受了六年舊式教育。祖母是幼年對他影響最深的人,經常給他講家史,希望他成為太高祖那樣公正清廉的官吏。

  1928年,程應鏐去南昌,半年補習完考中學的課程,次年考入江西省立二中,開始接受新式教育。他的讀書麵大為拓寬,生理衛生、植物學都使他感到前所未聞的新鮮。1932年,他以成績優良免試直升本校高中,就讀理科。南昌當時是“新生活運動”的中心,教育也頗受這一運動的影響。他和幾個同學組織了一個“風島社”,開始向刊物投稿。1933年,他寫過一篇《我們的西北》,投寄給在南昌出版的《汗血周刊》,次年正式發表,時僅19歲。因新任教務主任有意為難,指責他和幾個同學不服管教,1934年,他被迫轉學到南昌私立心遠中學。這個學校的曆史教師講中法戰爭,講甲午戰爭,講戊戌政變,常講得流淚,而他也聽得流淚。在曆史老師的影響之下,他喜歡上了曆史,決定棄理學文。

  1935年夏天,20歲的程應鏐考取了燕京大學曆史係。秋天,他負笈北上,賦詩說“異鄉月好不須圓”,抒發了開拓新生活的豪邁胸襟。一入大學,他就如饑似渴地閱讀俄國小說、古典詩詞和《世說新語》之類的著作。然而,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華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受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他漸漸感到蔣介石所說的抗日是靠不住的,便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

  1936年初,程應鏐參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聯盟。這年,燕京大學成立了“一二九文藝社”,他成為負責人之一,主持名為《青年作家》的文藝刊物。當時大家都希望得到著名作家的支持,推他做代表去找沈從文,於是他初謁這位自己傾慕已久的作家。沈從文為《青年作家》的創刊號寫了一篇幾千字的長文--《對於這新刊誕生的頌詞》。這年春夏之際,他與燕京大學同學王名衡、劉春發起組織“大學藝文社”,出版《大學藝文》雜誌。他還代表燕京大學“一二九文藝社”和“大學藝文社”,參加由清華大學發起組織的北方文學社成立大會。他當時是藝術至上論者,強調寫什麽都可以,但必須“情欲其真,景欲其切”,才能打動人心。這一主張遭到劉春的尖銳批評,撤銷了他出席“北方文學會”的資格。這年,他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年底,參加上海婦孺慰勞團,赴綏遠,同行之人有柯華、周遊、李植人、李植青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程應鏐留在北平,一度想去西山找遊擊隊,但沒有成功。8月初,他經天津至秦皇島,由海道在8月12日到上海。次日轉乘滬杭車至嘉興,由蘇嘉路經蘇州到南京。在南京居留月餘,參加過平津流亡同學會的工作。9月中,他離開南京,回新建故鄉小住數日,即由九江去漢口,借讀於武漢大學曆史係。12月,因範長江的介紹,他到山西臨汾參加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工作,主要編印團宣傳科發行的一種油印報,開始使用流金的筆名。這年,他發表在《大公報》上的《離散之前》《平津道上》《記綏遠》《給一二九運動中的朋友們》等文章,真實反映了盧溝橋事變以後人民的流離失所的情景。

  1938年4月,柯華從八路軍總部來到六八六團,他打算組建一個火線通訊社,刊發八路軍戰地消息和照片,邀請程應鏐參加。征得領導同意,他們同去延安。延安有關方麵同意他們去武漢,一方麵向國民政府辦理通訊社的登記手續,一方麵采購通訊工作所需的器材。南下途中,在耀縣碰到周遊,便邀他一道參加通訊社工作。5月,周恩來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接見他們,認為國民黨不會批準通訊社立案的,要求他們等延安電示再定行止。在武漢待命期間,程應鏐寫了一些記述八路軍抗戰的報道、散文和小說,主要有《汾水的西岸》《我們怎樣在這裏生長著》《黑夜的遊龍》和《姑射山中的風雪》等,他還以八路軍的戰地生活為題材,寫過一本名為《一個士兵的手記》的小書。6月底7月初,他趁待命的機會回家省親,在故鄉汪山土庫組織大塘青年讀書會,舉辦農民識字班,教唱救亡歌曲,刷寫抗日標語,還演出短劇《放下你的鞭子》。其後,讀書會有些成員分別去了延安和新四軍,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當他返回武漢時,柯華、周遊已奉命北上,他便由江西經湖南、貴州輾轉到昆明。

  自1938年9月起,程應鏐轉入西南聯合大學曆史係繼續學習,閱讀了大量中國曆史書籍,為以後的史學研究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939年,因沈從文推薦,他參加了昆明《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的編輯工作,結識了鳳子和孫毓棠。不少聯大的學生在這一副刊上發表他們的處女作。他自己也發表了《秦皇島上》《副官》《故鄉小景》和《澂江小記》等大量文學作品。他在聯大兩年,除了學習,便是寫小說和散文,內容多與抗戰有關,也充滿了對故鄉的思念。1940年夏天,程應鏐畢業於西南聯大曆史係。畢業之前,他已在聯大所屬師範學院的史地研究室參加過一個時期的工作,師範學院有意留他擔任助教。就在這時,燕京大學同學趙榮聲從洛陽來信,他當時是共產黨員,正在洛陽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當秘書,希望程應鏐也去那裏。於是,程應鏐決計重返抗戰前線。8月初,由昆明間關赴洛陽,行程十分艱苦,從重慶到寶雞幾乎走了一個月。到西安時,他因痢疾猛襲,幾度昏迷,多虧途中結識的國民黨某軍副師長蔡劍鳴將他送入醫院,才轉危為安。到達洛陽後,他擔任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上校秘書。1941年夏季,轉入第一戰區第十三軍任上校秘書,仍駐洛陽。這期間,他到過葉縣、鄭州、登封、密縣、新鄭,招待過記者,參觀過名勝古跡。工作之餘繼續小說、散文、舊詩的創作,有的寄到重慶《大公報》發表,有的則在洛陽《陣中日報》和《北戰場》上發表。在《北戰場》上,他發表了長篇小說《京兒與小慶》的部分章節。洛陽的軍旅生涯離他的追求相去頗遠,他在詩裏抒發內心的不滿:“蕭條山市堪沽酒,寥落軍書好醉眠”;“何時棄此冷官去,獨向湖邊賦索居。”同時,他對抗戰前途和民生疾苦依舊投以殷切的關注:“民困應知征調久,邊烽頻報捷書遲。諸公好畫平戎策,莫任蒼生靡孑遺!”

  1944年8月,程應鏐與李宗蕖在貴陽結婚。不久,他攜妻移居昆明,擔任雲南大學文史係助教,並在私立天祥中學任教。因丁則良的介紹,他與聞一多、吳晗相識,和民盟發生了關係。由於吳晗的介紹,他與丁則良雖都不是盟員,但參加過民盟邀集的座談會。《民主周刊》發行後,程應鏐寫過《一二九回憶》和《一個十九歲的上等兵》等文章,都是交給聞一多,由他拿去發表的。1945年6月起,因沈從文的關係,他開始編輯《觀察報》副刊《新希望》。

  抗日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政治現狀並不符合程應鏐所追求的民主社會的理想。這年歲末,昆明“一二一事件”深刻教育了程應鏐,他與廣大學生一起投入了民主運動。1946年,他曾任天祥中學訓導主任。不久,學校遷往距昆明七八裏地的小壩,遷校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都是由他主持的。他請當時在校任教的馮契寫了一首遷校的歌詞,以後成為這個學校的校歌。他在天祥中學時,向學生大力宣傳“獨立不懼,樸質自然”的人生精神。1946年4月,聞一多希望程應鏐也能和他一樣勇敢地過問政治,他因而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7月16日,聞一多被暗殺的次日,他去醫院瞻仰了尊敬的師長的遺體。他後來指出:“這件事對我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我對國民黨反動派如此無恥地暗殺一個正直的學者,充滿了憤恨。”一時傳聞他也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在學生協助下,他隻身匆匆飛抵武漢,把妻兒都留在了昆明。在武漢等待親人的日子裏,他寫詩吊唁聞一多,抒發他的哀悼和憤慨:

  西南漂泊佳人死,忍淚脫從虎口來。

  契闊死生誠夢寐,鬥爭文字疾風雷。

  望門投宿思張儉,酹酒臨江吊楚閭。

  家國阽危忠義絕,江聲東去隱沉哀。

  8月,程應鏐挈婦將雛回鄉探親,1947年2月由故鄉抵滬,任新陸師範學校教員,8月起改任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社會科學係副教授。在這裏他結識了孫大雨和戴望舒。這年秋天,他們介紹他參加了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簡稱大教聯)。上海教育界當時發表支持反饑餓、反迫害和反美扶日的宣言,他與大教聯成員都簽了名。9月起,程應鏐兼任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的訓育主任,因站在學生方麵與貪汙學生夥食費的校長董任堅作鬥爭,11月被當時的市教育局撤去兼職。從9月起,他兼任上海法政學院教授;為生計所迫,他還在培明女中和越旦中學兼課。1948年,因支持學生運動,他被市立師範專科學校解聘,但仍在法政學院任教。這年9月起,因張芝聯介紹,他被聘為私立光華大學副教授,繼續參加民主運動。1949年春,他由尚丁(孫錫綱)接上了民盟上海市組織關係。4月的一天,他正在光華大學上課,有人告訴他,國民黨在市立師範專科學校貼出逮捕的名單,第一個便是他。他當即去找張芝聯,請他用光華的車把自己送走。他蟄居了將近兩個月,除了幾個最親近的人,誰都不見麵。從1947年到1949年的三年間,他在《中國建設》和《啟示》等雜誌上發表了《知識分子的路》《論所謂中國式的代議製度》《論持久和平》《民主主義的真諦》《論新中國文化的創造》等長篇政論,還寫了《幫忙與扯淡》《癡人說夢》和《停戰乎?和平乎?》等雜文,宣傳民主政治,抨擊專製獨裁,揭露國民黨的和平陰謀。在避難的日子裏,他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