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四章 革命寧願拋頭顱 棄家甘心為民族

  在汪山土庫,程氏家族名人眾多,堪稱官宦世家,但亦有貧寒之人,七房程時軒、程曉侯、程時輻一家可以說是少數貧困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代表。在20世紀30~40年代,人們熱奔仕途發展,而這兄弟三人卻不尋常地秘密投入與蔣介石反動政府對抗的陣營。他們革命寧願拋頭顱,棄家甘心赴國難。

  程時輻的父親程一琋,名天澤,字仲禧,生於光緒戊子年(1889),畢業於江西南昌優級師範學堂。時值清末民初,戰亂不已,他找不到工作,便與同鄉一道修堤圍湖造田務農。1930年,鄱陽湖區遭受特大洪澇災害,堤潰家淹,他們的家業僅剩幾間住房,數口之家難以維生,被迫外出謀生,曾先後在江蘇江陰、鎮江等地做財政稅務等工作,後在湖北漢口、四川西康及西昌、河南遂平及西平等地公路係統的財務科、總務科當職員,後為科長,所賺薪水斷斷續續寄家糊口。

  因受家族文化的熏陶,家境雖貧寒,但程一琋盡力供兒輩念書,重視對子女的品德教育,支持他們走正確的道路。程時輻的二哥程時軒1937年秘密加入共產黨的組織,1938年時軒、曉侯、時福三兄弟一起輾轉於江西吉安、泰和一帶秘密從事黨的工作,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程時輻的母親趙仁挨也堅定地支持他們的活動,並教育小兒子時軸作掩護和聯絡工作。當日寇南侵到吉安、泰和一帶,她按黨的指示進入難民營,組織新的難民家庭。情況經常有變,經常搬家,常有新來的同誌成為家庭成員,這些人稱呼她為媽、嬸、幹娘、姨娘,大家親如一家人。程時輻的母親疼愛他們,機警地保護他們。她把三個兒子交給了黨,認為兒子的工作都是正確的,對兒子的前途充滿希望,並將兒子抗日宣傳曾經使用過的旗幟一直保存在身邊。1938年,程一琋在新華日報上看到陝公(陝北公學)、抗大(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工學院等校的招生廣告,希望時軒帶曉侯、時輻一同前往,跟隨共產黨鬧革命。此前,他也讀過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特別是近期看到美國記者埃得加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了解共產黨領導的隊伍“官兵一致,軍民一致”,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的軍隊。他敏銳地感覺到共產黨將打敗國民黨,奪得江山,建立理想社會,即從河南籌錢寄回一百大洋做路費,供兒子們前往延安。後因情況有變,時軒未能與時輻同往延安,時軒給了時輻十元大洋的路費,時輻一直未用,帶在身邊。

  1939年,程天放辭去德國大使之職回到汪山土庫。當他得知時軒三兄弟和十房的侄子懋增他們加入了共產黨,曾告誡其父母要好好教育子女,他說:“我們家是官宦世家,以忠孝廉潔為本,不要做亂臣賊子,跟著共匪瞎胡鬧。”程天澤回答說:“人各有誌,孩子大了,有自己的選擇,我們也不好阻攔。”

  時軒身份暴露後於1940年轉入新四軍,皖南事變後被捕,被關押在上饒集中營三中隊,1941年在獄中參加秘密紀念共產黨成立20周年的活動被敵人發現後關押在茅家嶺監獄,在東南分團成立時編入“頑固隊”的第六隊。在獄中,他遭受了嚴刑拷打和殘酷折磨。在1942年6月17日的赤石暴動中不幸中彈負傷,不能走動,被敵人槍殺,壯烈犧牲。

  時軒犧牲時沒有結婚,按程家傳統習俗,堂兄時輅將其小兒懋釗過繼給時軒。

  當得知兒子時軒參加新四軍在皖南事變後被捕,關押在上饒集中營,後來又聽到在赤石暴動中不幸犧牲的消息時,母親萬分悲痛,但她懂得革命總會有犧牲,兒子的死是光榮的,她更加痛恨國民黨反動派。

  時輻的三哥程時轂(後改名程曉侯)1919年生,曾與時軒同為南昌心遠中學的優秀生。1939年6月參加革命,曾任《吉安抗日報》編輯;1940年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任吉安縣委書記,1945年任新四軍第五師《七七日報》編輯;1946年任《解放日報》編輯;1947年5月隨劉鄧大軍南下大別山,同年10月任湖北麻城縣西張店區委書記;1948年3月任鄂豫區黨委報社副主任;1949年任新華社湖北分社總編輯;1952年任新華社中南總分社第一副社長;1957年任新華社黑龍江分社社長、新華通訊社黨組成員;1978年任新華社副秘書長;1980年任黑龍江省委副秘書長、代秘書長。1989年離休。1996年因病去世。

  程曉侯妻子王良順,籍貫湖北,1919年生,1940年入湖北大學經濟係學習。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夕在湖北武漢私立中學任中共地下黨支部組織委員,1950年在武漢市委組織部工作,1953年任武漢市三反五反辦公室秘書,1958年病逝。

  程時輻係程仲禧四子,1924年1月20日生,從小生活在汪山土庫。他的二哥時軒、三哥時轂(程曉侯)秘密參加共產黨,在外從事革命工作,時輻也接受了革命思想。當年國民黨特務經常在他家門口監視,哥哥他們有家不能回,他開始參與一些地下工作。1934年,母親帶著時輻和時軸遷居至南昌三眼井,她靠做女工、替人洗衣、販賣蔬菜維持生計,時輻和弟弟就讀三眼井小學。

  1937年“七七事變”時,時輻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參加了江西徒步宣傳團。1938年3月,經組織介紹,隨西北青年抗日救國團的代表赴延安,一路宣傳抗日救國,同年9月到達延安,因年紀小進入延安邊區中學學習。1939年11月,先後在中央財政部和光華鹽業公司任會計,1941年春在延安自然科學院任會計,1942年夏轉入自然科學院預科班學習,194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參加延安整風,接受了嚴格的審查和組織考驗。

  1945年日本投降後,時輻進入中央組建的幹部大隊,參加抗日勝利後的地方工作,後中途接受中央指示立即改赴東北地區。一路艱難轉折,11月達到沈陽,先後任沈陽市公安局總務科長、第三總區謨家堡分區負責人、財糧科科長、華溝三區組織委員、安平區區委委員、馬圈子區區委副書記,1947年8月任遼寧三地委工作團副隊長,1948年5月調任通化地委調查研究組組長。

  日本投降後,地方上的殘餘土匪、特務活動猖獗,滋擾嚴重,百姓不得安寧,時輻他們也時時受到襲擾攻擊。當時老百姓對他們還不太了解,他們不敢貿然進村。時值冬天,他們隻能冒寒披雪住山邊鑽草垛,保衛地方安全。雖然環境惡劣,但他們無所畏懼,深入百姓,終於打開了工作局麵。

  1949年3月到安東聚集,加入中央組織的南下工作隊,隨解放軍一起南下,開展接收工作。同年6月,時輻到達南昌,回到久別的家鄉,他無比激動,見到十多年來為他們兄弟擔驚受怕的老母親,喜淚相迎。7月,時輻任分宜縣委組織部長、副縣長;1950年6月,調至袁州地委秘書處任主任;1951年調南昌320廠任基建科長、工程處副主任。當時正值解放初期的鎮反運動,汪山土庫程氏家族部分官僚地主被鎮壓,時輻堂兄時輅(字伯羔)也在被鎮壓之列。七房人求他出麵說情,他說:“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封建社會,建設新中國,我的二哥就是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國家大事自有政府做主,我一個小小的縣級幹部哪有這麽大的麵子?”

  1953年5月,時輻調北京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局(原航空局)基建科長、副處長。1957年在石家莊幹部學校脫產學習文化。1958年進入北京航空學院特別二班飛機專業學習。1961年畢業後任中國航空工業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在抗美援越時,1965年9月赴越南援建飛機修理廠,任設計專家組組長,榮獲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頒發的“友誼徽章”。

  1978年出席全國第一次科技大會。

  1982年3月出任北京航空學會理事。

  1983年12月離休。離休後有程家人請他來汪山土庫,但他自參加革命後至今仍然沒有回來。

  妻子黎蔭陶 1928年1月生,1949年5月在江西萍鄉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萍鄉上栗特支婦女支部委員,先後在袁州地委、南昌320廠、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局(原航空局)、北京第二通用機械廠、北京微電機總廠工作。1982年離休。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