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按孔、孟的教誨:承繼的是孔、孟,開拔的是自家

  陽明承繼孔子、孟子的熟仁觀,他對孟子那段經典:“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作了極為心學化詮釋,《贈郭善甫貴省序乙亥》:郭子自黃來學,踰年而告歸,曰:“慶聞夫子立誌之說,亦既知所從事矣。今茲將遠去,敢請一言以為夙夜勖。”陽明子曰:“君子之於學也,猶農夫之於田也,既善其嘉種矣,又深耕易耨,去其蝥莠,時其灌溉,早作而夜思,皇皇惟嘉種之是憂也,而後可望於有秋。夫誌猶種也,學問思辯而篤行之,是耕耨灌溉以求於有秋也。誌之弗端,是荑稗也。誌端矣,而功之弗繼,是五穀之弗熟,弗如荑稗也。吾嚐見子之求嘉種矣,然猶懼其或荑稗也;見子之勤耕耨矣,然猶懼其荑稗之弗如也。夫農春種而秋成,時也。由誌學而至於立,自春而徂夏也;由立而至於不惑,去夏而秋矣。已過其時,猶種之未定,不亦大可懼乎?過時之學,非人一己百,未之敢望,而猶或作輟焉,不亦大可哀乎?從吾遊者眾矣,雖開說之多,未有出於立誌者。故吾於子之行,卒不能舍是而別有所說。子亦可以無疑於用力之方矣。”

  此段對話是鎖定於成人之道的“立誌”而論的,並借用孟子“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喻之為農耕灌溉,來詳細說明立誌在“熟仁”中的特殊意義。尋其“熟仁”之蹤跡,有三點值得品味:

  其一,立誌於學,是求“熟”的過程,要灌溉不已。“誌”如種子,立好了“誌”,就要培育它、耕耨它、灌溉它,讓它發育、成長、開花、結果;這就如農夫耕耘,種子撒下去了,就要深耕易耨、時其灌溉、早作夜思,春夏秋冬,必有收獲。對於做人來講,立好了“誌”,靠“學問思辯行”去灌溉,才會有熟的果實。孔子言“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陽明加了個“行”,更加凸顯了他力主的知行合一,在“熟仁”價值取向中的實踐動向,立誌於學,在學、問、思、辯、行的過程裏,走向成熟。

  其二,要立好的“誌”,這叫“誌端”。誌向端正,猶如“嘉種”,隻要努力耕耘,定會有收獲。誌向不端正,即便努力耕耘,也隻是“荑稗”;同樣,立了好的誌向,但不努力耕耘,功夫也不到家,就不會有“誌”之熟的發展,就如五穀不熟,那還不如“荑稗”可食了。

  其三,“誌”要立了好,又要不時耕耘,意誌要堅定,不要懼怕,不要猶豫不決,更不要半途而廢。熟首先立於誌,這是成人之道的開始,再有堅持不懈的“用力”,則就有“熟仁”的良好結局了。這就驗證了孔子“十有五而誌”到“七十而不逾矩”的“熟仁”之理想起步的重要意義。

  其實,“立誌”之於“熟仁”,是儒家一以貫之的傳統。孔子那段有名的“吾十有五而誌乎學”是再明顯不過的代表了這樣的傳統,陽明心學,也蓋以“立誌”為本,“熟仁”至聖,就是從這裏開始。陽明著“立誌”箴,敘述了這樣的心聲:“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要求“百工技藝”之熟,要求“天下可成”之事,無不本於立誌,“故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陽明對“立誌”有很大期待,“今學者曠廢隳惰,而百無所成,皆由於誌之未立耳。”立誌,是人走向成熟的重要環節,立了誌,就要灌之以努力,“持之不懈,即吾立誌之說矣。”這是熟仁的功夫。對此,陽明十分注重“勤學”的努力,所謂“習熟”功夫,就是“勤學”的“篤誌力行”。這裏,陽明把“立誌”與“勤學”溝通起來,又相當地發揮了孔子的十五有誌於學的傳統,在一個“勤學”的新層次裏展開了“博學篤誌切問近思”的“熟仁”考量,陽明在“立誌”箴後,就設“勤學”箴,也是別有一番思量的。

  《勤學》箴言:“已立誌為君子,自當出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誌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苟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誌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裏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純,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於學矣。”立誌為君子,就要“從事於學”。這是個“熟仁”的展開,“學”本身,乃是德性的鍛煉。陽明在《勤學》箴講出的就是這個道理。歸結起來有二個方麵:一方麵,誌已立,熟仁,要求的“學”,是“德”上的力行,如“勤確謙抑”、“勤學好問”、“忠信樂易”、“表裏一致”,這樣的鍛煉,既是德性的又是德行的,它成為“勤學”內容,堅持不懈,就是走向的“熟仁”。另一方麵,走向“熟仁”,應是人之本性上的實現,人心之本質的東西,乃是“誌”,誌已立,實現誌,就是人性上的“篤誌力行”,人之本性,無所謂“無能”或“有能”、“聰慧”或“魯純”,隻要“篤誌力行”,展開他的德性和德行,本性就能開出“熟仁”的果實,就是成為君子了。有關《勤學》篇,我們將在“學與熟”文段裏再加以充分展開。

  陽明借五穀熟與不熟、不如荑稗之喻,是要闡明他的心學本體,如他說“象五穀之藝地,種之即生,不假外求”;從對孟子的“苟為不熟,不如荑稗”的發揮,陽明確立的“立誌”說和“勤學”說,在“熟仁”的層次裏認定此二說的重要性,可以說這些是陽明承繼了孔、孟,更有他自家的體悟了。如陽明引了“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悟得自家貼切:“喻及‘日用講求功夫,隻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擴充以盡其本體,不可遷就氣習以趨時好。’幸甚幸甚!果如是,方是致知格物,方是明善誠身。果如是,德安得而不日新!業安得而不富有!謂‘每日自檢,未有終日渾成片段’者,亦隻是致知工夫間斷。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這種“自家”體悟,蘊涵了陽明自己的創意。

  關於自家體悟,陽明也是有源頭的。他不由感慨前人習熟之“源”:“用力習熟,然後居山之說,昔人嚐有此,然亦須得其源。吾輩通患,正人池麵浮萍,隨開隨蔽。未論江海,但在活水,浮萍即不能蔽。何者?活水有源,池水無源;有源者由己,無源者從物。故凡不息者有源,作輟者皆無源故耳。”一以貫之的“習熟”,是活水,有生命力,可以成就自己;缺乏它,就是一潭死水,如浮萍,隨波逐流,拿不住自己,最終隻能一事無成。那麽,陽明究竟要怎麽樣拿得住自己呢?這就是他有自家的體悟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