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一個擴展性的補充說明:《管子》與儒家和諧能力思想的“不謀而合”

  作為儒家“和諧”能力思想研究的“佐證”和“旁通”,這裏再繼續擴展中國人比較獨特的“和諧”能力觀的檢討,提出《管子》來,看其與儒家的“不謀而合”。《管子》一書,不管其屬於儒家還是屬於道家或法家等,它內在地含有與儒家在道義論方向上相一致的和諧能力觀,更重要的是,《管子》也使其運用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這就是我們稱其為的“不謀而和”。這也表明,中國人講“和諧”,是有共同價值取向的。

  我們的分析思路是,《管子》從“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命題出發,又從“內-外-合”的邏輯敘述裏,展開了和諧能力的探討,並使之上升為道義論而進一步展開社會和諧的“民和”治道觀。

  1.“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

  《管子》論和諧,有個經典命題:“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人與天(此“天”即為自然)相和諧(“調”),才有天地自然之美。中國人有天人合一的傳統,但是《管子》強調的是人要主動與天相合,在這裏,人是主動因,天人合一,《管子》看重的是人要與天主動去相協調相和諧。人若能這樣做到與自然相和諧,大自然和人類社會就會生成出美麗的圖畫和景致。對此,《管子》從天人之“和諧”轉向社會之“和諧”,並從而對人的行為做了具體性的和諧能力要求,正是在這樣的視角裏,《管子》的和諧思想具有了較為別致的優點。

  基於這個命題,《管子》關注的和諧能力在哲學方麵的思考,有三點值得指出:

  其一,“通天下,遇者兼和”。人能通達天下的道理,遇事就能和諧處理。此番和諧能力,《管子》也從“人與天調”角度,認為實現天人合一的,就是認識到物極必反的道理,就是做到不滿不盈。《管子形勢解》:“天之道,滿而不溢,盛而不衰。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故曰:持滿者與天。”天的道理是:充滿但不溢出,盛大但不衰弱;先王明君能夠效法(“與”)天道,所以才能保持盛滿。這是一種和諧能力,它來自於“效夫天地之紀”。《管子白心》證明道:“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孰能己無己乎?效夫天地之紀。”盈極生虧,天之道也。誰能忘乎所以?應當效法天地法則來指導人生、和諧人生。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如《管子白心》中所說:“和則能久”。有了和諧,就有了持滿的長久之道。

  其二,“治和氣”。《管子》從唯物主義立場,對“和”給以“氣”上證明,為和諧尋跡其哲學上的根據。《管子》從四季更替、四時變化中找到“和氣”是貫穿其中的存在根據。《管子》裏有不少說明。《管子幼官》:“五和時節,君服黃色,味甘味,聽宮聲,治和氣,用五數”;“會請命於天地,知氣和,則生物從”。並且把這種“和氣”具體化,以“坦氣”來更進一步闡發和諧生活、和諧人生的生成,《管子幼官》接著“治和氣”繼續闡明:“藏溫濡,行驅養,坦氣修通。”“修通”什麽?“修通”達到的結果又是什麽?《管子》期待的恰是經過“坦氣修通”而達到的社會和諧局麵。《管子幼官》緊接著“坦氣修通”這樣說道:“通之以道,畜之以惠,親之以仁,養之以義,報之以德,結之以信,接之以禮,和之以樂”,如此就會生長出“一舉而上下得終,再舉而民無不從”的社會和諧局麵。其實,《管子》對“坦氣修通”作過較為相似的和諧能力方麵的多樣說明,如“藏不忍,行驅養,坦氣修通。”“藏薄純,行篤厚,坦氣修通。”“藏恭敬,行搏銳,坦氣修通。”“藏慈厚,行薄純,坦氣修通。”這一切“修通”都是符合“天道”之原則的,所以《管子》命其為“通之以道”。

  其三,“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盡天地之道。”《管子》繼承和接續了中國人的“和同之辨”,認為“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同則不繼,和實生物。相同的東西拚湊在一起不會有生命力,而把不同的東西調和在一起,就會生長出新的東西。這在《管子》看來,它是符合天地之道的。《管子宙合》篇,就一再加強這樣的觀點。所謂“宙合”,就是說天地廣大,包容了天下不同,於此就有了生生不息,產生了一種和諧的聲音、一個和諧的局麵。恰恰這裏的“合”,也可謂是和合文明的一個極好注解。《宙合》如此申辯:“天地,萬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萬物,故曰:萬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於天之上,下泉於地之下,外出於四海之外,合絡天地以為一裹,散之至於無間,不可名而山,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內,故曰:有橐天地。”“橐”,形似一大口袋,它裝滿了天地人間之萬事萬物,其間一切無邊無際,但又溝通和諧。因此,人世間不能有理由說大家做不到和諧相處。盡天地之道,才會“必有和之”。

  2.“內-外-合”

  《管子》從“人與天調”的基本觀念出發,直麵人世間的和諧能力,這才是《管子》最為關注的問題,也即是“天地之美生”的和諧能力。對此《管子》思考的麵還是相當寬泛的,即看到了和諧社會、和諧能力對於生命、人生和社會的意義和價值。這裏《管子》從“內-外-合”三個方麵進行了精到的闡述,值得指出:

  其一,“察和之道”。這是《管子》從“內”的方麵展開的檢討。《管子》推崇和諧思想,提出人們要仔細考察和諧之道,而這樣做就是為了更好地培育和生長出人們內心所擁有的和諧能力。《管子內業》:“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見,其征不醜。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和諧能生長,不和諧就不會有生長。但是思量和把握這種“和”,不是人們隨心所欲的行為,而是需要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先從人們的內心裏開始,把握公平正義的尺度,控製“憤怒”、節製“五欲”,這如管子所指明:“憤怒之失度,乃為之圖。節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它被《管子》概之為“和成”,即因和諧而有所成就。《管子內業》就是這樣挑明的:“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充攝之間,此謂和成。”按此而論,“平正擅匈”,恰恰就是在喜怒憂患之間進行合理的控製和調節(“充攝”),使之走向內心的和諧。沒有內在的和諧就沒有外在的和諧。

  其二,“明正以治國”。這是《管子》從“外”的方麵展開的檢討。其實,在中國人的和諧思想裏,有個重要的和諧能力,向被中國人看好的,就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不過頭過分。在這裏,《管子》從和諧能力上對孔子講的“政者,正也”作了一個比較新穎的解釋,頗有價值:“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是故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國,故正者所以止過而逮不及也。過與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則傷國一也。”在《管子》看來,所謂“正”,就是最好的“立中”,即立中庸之道,防止過猶不及,領導者、執政者、治國者,必須講究“明正以治國”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可能性,就是內在的方麵,如《管子》指出“治心在於中”。治理內心要在培育和堅持“中”,此“中”,或謂平正之道,或謂中庸之道。重要性,就是外在的方麵,如管子指出治民:“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要以公平正義的心思和胸懷去對待人民的生計,治理人民就不會偏失平正。做到了這點,方可稱得上明君之王:“兼正之國之謂王”。

  其三,“和合故能諧”。這是《管子》從“合”的方麵展開的檢討。把內與外結合起來,就有“和合”之和諧。《管子》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即“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這裏,《管子》把和與合,視為達到和諧的兩種方法或謂兩個環節,實質就是兩種和諧的主體能力,一者由內在出發,一者由外在實踐,內外相互結合,就有和合之結果,那就是和諧了。有了和諧,就有了社會的合理結構,也就有了人世間的合理安排,這樣的合理性是不能受到破壞的。生活秩序和社會組織也由此才具有和諧的本質。這一“合”,總括地看,《管子》的證明獲得了這樣的邏輯:內心的和諧來自於“平正”,而“平正”化在外處就是要“明正以治國”,這其中的和合之處就在於符合與效法天道之“正”。同樣,走向和諧的“人與天調”路徑,展現出來的實踐價值,在《管子》那裏,最富有理論成果之一的,就是從這裏所獲得的政治道德意蘊。也就是說,《管子》把和諧能力看作為是一種領導水平、一種執政能力、一種政治道德。

  3.“道義論”考量

  從“人與天調”考量《管子》和諧能力思想的優點,有個基本方麵就是要把《管子》和諧能力的思想,不僅僅從“天道”走向“人道”,天道成為了人道的義務的實質性內容上來理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將其放在政治道德層麵上去思考,也就是考察其作為一種執政能力,由此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管子》的和諧思想所具有的新意蘊、新境界、新方向。而這一“新”義,恰恰在於《管子》把這樣的和諧能力上升到道義論角度,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它的義務情結和責任意識。此番論證,頗具特色也頗具價值,其中有三個方麵很值得指出:

  其一,“義有七體”。《管子》有個非常著名的“義有七體”,它著眼於道義論立場來闡明建立社會和諧的必然性質,也就是一種特定的和諧能力之需要。《管子五輔》:“民知德矣,而未知義,然後明行以導之義。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饑饉,敦懜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冠戎。凡此七者,義之體也。夫民必知義然後中正,中正然後和調,和調乃能處安,處安然後動威,動威乃可以戰勝而守固。故曰:義不可不行也。”此“義”,是從行動上來說的,《管子心術》:“義者,謂各處其宜也。”所以它有著道義和責任之蘊意。如《管子》認為“行必正直”,就在於“行者,正之義也”的道義之必然、義務之使然的責任意識。在《管子》看來,社會的和諧,首先是安排人民的行為要有合理的標準、要有正確的道路來指引。而這一切首要的是對執政者的和諧能力所提出的嚴格要求。無怪乎,《管子形勢解》中一再申明:“聖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也就是意味著,一切關乎於執政者的和諧能力,先要采取道義論的立場,先要問一下他們堅持了道義論沒有?有沒有盡到相應的責任?在這裏,《管子》真正看到了道義與和諧的社會作用和政治功能,如《管子侈靡》:“兵強而無義者,殘。”如《乘馬》:“地不平均和調,則政不可正也。”

  其二,“修上下之交以和”。《管子》的“義有七體”,蘊涵了“上下”和諧的關係處理。在《管子》那裏,所謂“上下”,多指官民關係或者君臣關係。這些關係能夠處理好,社會就有了和諧的條件和保證。《管子》一書裏,有不少“上下之和”的提法,如《管子形勢》:“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如《管子五輔》:“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下必聽從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禮義。”如《管子問第》:“上帥士以人之所戴,則上下和。”如《管子君臣》:“為人上者,製群臣百姓,通中央之人和。”“君以利和,臣以節信,則上下無邪矣。”(“無邪”即謂和諧也!--引者注)如《管子形勢解》:“君臣親,上下和,萬民輯。”這裏關鍵要指出的是,這一切的“上下之和”,核心還是凸顯出道義論的價值。因為在《管子》看來,做到“上下”和諧,關鍵在“上”,關鍵在“官”。用道義論去衡量、去取舍“上下之和”,於此考量官民關係與君臣關係,《管子》強調的是德位之辨,即以德匡位,也就是以道義論去規範各級官員應當如何地對待治民、如何對待自己的位子。《管子立政》說得如此:“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並且對“德不當其位”作了多向度說明:“故國有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居位應以德性德行為基本,“安其位”又“務其職”,這是盡道義的責任意識,這對君臣敬位盡職也有限定,《君臣》指出:“君失其道,無以有其國。臣失其事,無以有其位。”所謂君臣“失其道”“失其事”,指的就是失掉道義和德行,如此也就失去天下和位子,也就會帶來社會的不和諧。因此,《管子》正是從道義論立場來加以申辯:“治世之時,德行必有所是,道義必有所明”,如此才有“修上下之交以和親於民”的和諧結局。這就叫“德義者,行之美者也”。

  其三,“先論其理義”。“先論其理義”,實質上也就是“先論其道義”。道義在先,《管子》堅持這樣的價值觀。《管子》非常看重先後之辨。在《管子》中,經常會發現“貴所先後”的價值判斷。而且這樣的判斷往往圍繞道義在先的邏輯氛圍展開。如《管子乘馬》:“則知先後之序,貴賤之義矣。為之有道。”如《管子樞言》:“四者(即愛之、利之、益之、安之)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帝王者審所先所後,先民與地則得矣,先貴與驕則失矣。是故先王慎貴在所先所後。”並且《管子》也從實際生活的事實裏,證明先後之辨的實踐價值。《管子幼官》:“察於先後之理,則兵出日不困。”《管子霸言》:“視先後之稱,知禍福之門。”《管子解勢》:“先德後刑,順於天,微度人。”《管子樞言》:“所謂德者,先之之謂也。故德莫如後,應適莫如後。”《管子》也以先後之辨來揭明它與社會的和諧有著內在的深刻關聯,《管子宙合》說得如此:“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盡天地之道……故君子繩繩乎慎其所先。”先有道義,後有治國;先有德義,後有治民。這就是說,《管子》並非抽象地把這先後之辨僅僅駐足於“道義在先”的價值判斷上,更重要的是將其放在了作為建立與民和諧的社會基礎,它的道義就是建立“民和”的和諧社會。對此《管子》作了以下一係列有關“民和”的設計和論證,提高了《管子》道義論立場的實踐意義。如《管子幼官》:“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如《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又如《管子五輔》:“舉錯得則民和輯,民和輯則功名立”。那麽拿什麽來治民呢?以道義為先。有義則有和。“從其宜(義),則酸堿和焉。”《管子》常有“義”“和”並舉之說法,如《管子白心》:“濟於舟者,和於水矣。義於人者,祥其神矣。”這句話也是對儒家“君者舟也,民者水也”從“義”上提升了“民”的道義性質和重要地位。《管子》看到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因此《管子》將“給民以利”作為道義在先的特定的“民和”內容。《管子侈靡》:“百姓無寶,以利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處。利然後能通,通然後成國。”給人民以利,就是治國之道,就是正義之道,就是道義所在。這就是“義有七體”的根本指歸,更是“人與天調”的最終旨歸。

  總而言之,《管子》基於“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的哲學思路,相信“圓者運,運者通,通則和”,人與天道相圓融、相通暢,天下就會和諧,並且由此出發建立道義在先的義務論傾向,借此把社會和諧鎖定於“民和”為基礎,並視其為一種執政能力,這是《管子》和諧能力思想的最大優點,其實這也是儒家一直希冀達到的社會政治道德理想。它留給我們建設一個和諧社會的想象空間和啟示作用還是比較多的。

  §§第十八章 循吏之風:儒家官德的象征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