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陌生人或不太親近的人對給予了我們某方麵的關懷和幫助時,我們常常感激渧零,久久不能忘懷,並想方設法地希望回報他們。比如,當你在街上走著,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就在你即將成為落湯雞時,一把溫暖的雨傘遮住了你的頭頂,從此,你把這個人當作了世界上最友好、最善良的人,並發誓要以湧泉相報,但事實上,別人隻是為你做了一件舉手之勞的事而已。然而,對於父母無私的付出與關愛,我們卻常常無動於衷,有時甚至還顯得十分不耐煩。比如,父母擔心你受涼,屢次提醒你加一件衣服,你不但不領情,還憤怒地說,知道了,你煩不煩呀!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我們覺得父母的愛理所當然,而別人的愛稀缺難得。
難道父母的愛真的不值錢嗎?我覺得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雖然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從不希望得到兒女什麽回報,但它卻是人世間最珍貴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和感恩。
有史以來,愛都屬於行下有餘,而形上不足。大部的人都對父母的愛不以為然,很少有人認真地對待它,理解它,珍惜它。試想,父母為什麽要對我們那樣好呢?那是因為我們是他們最愛的人,他們之所以願意為我們付出,是因為他們不想讓我們受苦,希望我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比他們過得更好。換一句話說,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親、最重要的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一輩子為我們嘔心瀝血,操碎了心,我們有什麽理由輕視或漠視他們的存在與感受呢?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十分短暫,他們給予我們的愛也十分寶貴難得。能夠成為他們的子女是我們的緣分,也是我們的福分。除孩提時代外,一個人大約從七歲就開始進入學堂,並漸漸遠離父母,等到學業有成時,又忙著工作和娶妻生子,大多時候都與父母相隔兩地,唯有逢年過年才能相聚在一起。而等到自己事業有成,想好好地侍奉父母時,父母多大已經雙雙老去。細細算來,我們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總共疊加起來,通常不會超過十年,而在這有限的十年裏,我們為什麽不好好享受父母給我們的愛呢?為什麽不盡量讓他們過得快樂一點、幸福一點呢?
其實,侍奉父母、盡取孝道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麽難,也許就是在他們生病時,能在一旁端茶遞水;也許就是在他們孤獨時,能打個電話聊上幾句;也許就是帶著兒女回去一家團聚;也許就是吃吃他們親手做的飯菜;也許就是穿穿他們一針一線縫製的衣;也許就是坐在他們的身邊,聽我們輕聲細語;也許就是……這些對我們來說微不足道,然後對父母來說卻勝過金山銀山。
父母的愛都並非理所當然,古語曾言:“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一個人的為人之本。我們一定要趁父母健在之時,好好地孝敬他們,給予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