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這句話經常被一些職場中用來自我調侃,其實,我覺得這句話用在父母的身上更為適宜。一個人從上幼兒園開始,父母的生活便圍繞著自己而展開,終日疲於奔命,不辭辛勞,尤其是為了讓孩子吃到一份美味可口的早餐,父母往往犧牲了自己愛好和休息時間。
在我的記憶中,母親是家中起得最早的一個人,大家還在甜甜的睡夢之中,她就悄悄披上衣服,輕輕地來到廚房,準備柴草,削紅苕,淘米,切菜,升火,然後在氤氳的油煙中,用鍋碗瓢盆演奏著一曲動聽的交響曲。
那時,農村不比城市,家裏沒有牛奶和麵包,沒有豆漿和饅頭,也沒有電飯煲和高壓鍋之類的電器,要讓孩子吃上早飯,唯一的辦法就是早起。通常情況下,做一頓飯需要一個多小時,許多的父母天不見亮就得起床。如果你是一個早行者,你隻須看一看窗戶外透著的燈光,或是看一看屋脊上繚繞的炊煙,你就知道這家人一定有一個上學的孩子,這家人一定有一位勤勞的母親。
我家距學校大約有十來裏的路程,要是天晴路幹,一個小時就能到達。一般情況下,不到七點鍾我就得從家裏出發,而母親五點半左右就得起來為我做早餐。如果遇到下雨天,母親還需要起來得更早。
每次母親煮好飯後,並不急著叫我起床,而是讓鍋裏的飯菜稍微冷一冷,母親擔心我趕時間,吃得太急,燙著(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母親考慮得多麽周到啊)。早上,伴隨著一聲親切的呼喊“孩子,起床吃飯了”,我的一天便拉開了序幕,接著在母親的嘮叨聲中,洗臉,漱口,吃飯,上學。
從小學到初中,我一直享受著母親的親情早餐,直到我上了高中,寄宿在學校,母親才從長期的睡眠不足中解放出來。雖然母親不用早起了,但多年下來,她落下了一個病根,那就是每天早上五點鍾就會不由自主地醒來。我知道這叫生物鍾,是母親長期為了給我做早飯而形成的。那時,家中沒有鬧鍾等定時設備,母親完全靠生物鍾,為了不讓我上學遲到,她總是強迫自己在那一時段醒來。時至今日,我仍然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將近十年裏,母親從未睡過頭一次,即便有鬧鍾,也是很難做到的,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自我控製力啊!
如今,父母已年近花甲,而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又將母親給我的那份愛延續到了孩子的身上。雖然現在的條件好了,不如母親當年那麽辛苦了,但我們對孩子的關切卻並未減少。每天早上,我們依然為孩子的早餐而忙碌著,早起著。盡管我們的臉上看起來有些疲憊,但我們的心裏卻甜蜜著,幸福著。
一份早餐承載了一代又一代父母對兒女的愛,或許什麽時候,我們也應該為父母做一頓愛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