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就好像綜藝節目中的孤島生存遊戲。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獨木舟上行走,沒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關鍵時候跑不動,被老虎、獅子吃了。總之,競爭就是這樣的,適者生存的遊戲規則是明確的,所以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
——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
出生年月:1951年9月
創業年齡:31歲
第一桶金:鵪鶉養殖
開創事業:四川新希望集團
創業成就:200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劉永好以149.6億元人民幣的身價排名4位。劉永好榮獲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中國改革風雲人物中國企業管理傑出貢獻獎以及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2000年亞洲之星”、2004亞太最具創造力華商領袖、2006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等稱號。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劉永好名列第18位。
[創業語錄]
1.不斷去學習新的東西,這樣才能站得更高。
2.擁有了多少財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擁有了創造這些財富的能力!假如我這個企業什麽都沒有了,我的所有財富都消失了,但是我的自信還在。
3.你能否去麵對成功與失敗,平易地對待人生,這一點對於做企業同樣非常重要。
4.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除了有書本上的知識和膽量以外,還要有積累,文化的積澱,還有經曆的積澱,更重要的是吃苦精神的積澱。有了這種精神,做什麽樣的事情你都會覺得無所謂。
5.追求盈利是每一個創業者必須考慮的問題。但對於每一個創業者來說,掙錢並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
6.今天的創業者,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並學會把遠大的目標分解、簡化成具體的一件件事情。因為一個困難一個困難地去克服,比一下子麵對一大堆困難要好得多。
7.中國的民營企業最初是依靠膽量與拚搏獲得成功的,當一個企業做大後,單憑膽量與拚搏是不夠的。膽量是要的,企業家精神就是創業與冒險的精神,如果四平八穩,考慮得周周到到是不可能成為企業家的,因此說還是要膽大,要拚搏。
[創業小傳]
1951年,劉永好出生於四川新津縣一個貧困的家庭。他是家中4兄弟中最小的。20歲之前的劉永好沒有穿過新衣服新鞋子,都是哥哥們穿小的,媽媽縫補一下再傳給他。所以那時的劉永好最大的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己就可以衣食無憂了。1966年,15歲的紅衛兵小將劉永好挑了一件父親傳給哥哥,三個哥哥穿完了又傳給他的呢子衣服,跟著老師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從北京回來,興奮的劉永好渴望著趕快進入共產主義。因為隻要到了共產主義,“一周吃一次回鍋肉,兩天吃一次麻婆豆腐”的理想生活就可以實現。
1968年,作為知識青年,17歲的劉永好離開家上山下鄉插隊到了成都市郊的新津縣古家村,古家村是一個窮得“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知青的生活條件艱苦的不能再艱苦了,劉永好在那裏一待就是四年零九個月。這段知青生活經曆,鍛煉了劉永好的意誌,也鍛煉了他的心態和身體。更使他在農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他了解了中國的農民,了解了中國的農村市場,懂得了艱苦創業。這為他後來創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知青生涯結束後,劉永好有機會進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留校成為老師。改革開放後,劉永好和幾個哥哥一起開始不安分起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使劉永好和幾個兄弟的心更加活起來。
起步:將想法付諸行動
1980年春節,在縣教育局工作二哥劉永行為了讓哭鬧著要肉吃的四歲兒子能夠多吃上一點肉,趁著放假的幾天在家門口的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沒想到,短短幾天裏竟賺了300元,相當於他當時10個月的工資!
自己幹這麽掙錢,四個兄弟一商量,可以靠自己的電子技術辦一家電子工廠。中國曆來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卻極度缺乏將想法付諸實踐的人。說幹就幹,很快他們就弄出了音響樣品,並起了個名字叫“新意音響”。可是拿到哪裏去生產呢?劉永好想到了自己下鄉的公社有個社辦工廠,那裏有熟人,他就拿著音響到鄉下想和社辦工廠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社辦工廠出錢。沒有想到的是,此事上報到公社之後,公社書記一句“集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此事胎死腹中。無法生產,劉永好把他們的音響獻給所在學校的校辦工廠,成為他們的一個新產品。後來,這個新產品為學校創造了一定的價值,居然還被評為省級科技成果獎。
到了1982年,劉永好和幾外哥哥們覺得,不能再浪費自己的大好時光了,四兄弟聚在一起召開了一次決定未來的家庭會議。經過三天三夜激烈的討論,最後做出決定:辭去公職幹個體。沒有成本,就幹需要很少投資,技術含量低,自己也熟悉的養殖業。沒有一點啟動資金,他們想向銀行貸款1000元,可是銀行不貸給他們。他們賣了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的家當,籌集了1000塊錢,開始養雞、養鵪鶉。那時,一個鵪鶉蛋隻能掙一分錢,看著鵪鶉下了一個蛋,就意味著賺了一分錢,他們的心裏都很高興。一次,騎車載著鵪鶉蛋被一隻狗追趕,後來摔倒在地,200隻鵪鶉蛋全摔碎了,他當時掉下了眼淚,不是因為被狗咬得疼,而是可惜了碎掉的蛋,那可都是錢啊。劉永好對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
鵪鶉越養越多,下的蛋也越來越多。後來他們就想到鄉下去辦一個良種養殖場。就這樣,在劉永好下過鄉的古家村成立了“育新良種養殖場”,由劉永美當場長。養殖場主營業務是孵小雞、養鵪鶉和培育蔬菜種子。沒有孵化箱,他們到貨攤上收購廢鋼材自己做。為了建廠房,他們就四處手抱肩扛買舊磚。
1983年底,兄弟們一盤點,這一年育新良種場孵雞5萬隻,孵鵪鶉1萬隻,並帶出了周圍十幾個農民養殖專業戶,有了些成績和收入,哥幾個興奮異常。
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創業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劉永好和他的哥哥們很快就遇到了一場“滅頂之災”。1984年初的一天,一個養殖專業戶一下子就下了10萬隻小雞的訂單,這是他們創業後的第一筆大買賣!資金不夠,他們借了不少的錢購進了10萬隻種蛋。很快2萬隻小雞孵出來交給對方,可沒想到,這個專業戶拉走的2萬隻小雞,一半在運輸途中悶死了,一半在家裏被大火燒死了,傾家蕩產的專業戶跑了。劉永好去追款,專業戶的老婆跪在地上讓他饒了他們家。看到這樣的情況,劉永好也沒有什麽好說的。他想到的是家裏剩下幾萬隻小雞馬上就要孵出來,又沒有飼料,又是農忙時節,農民不會要,借的錢又要馬上還,應該怎麽辦?走投無路的兄弟們一起碰頭,遇到這麽大的問題,他們也都不知道怎麽辦好,曾商量想一起隱姓埋名遠遁他鄉。最終,他們沒有放棄,決定正視並解決這個問題,附近的農民不要小雞,就到城裏的農貿市場去賣。
劉永好和哥哥每人用竹筐裝一筐的雞仔,每天都是淩晨四點就起床,風雨無阻,蹬3個小時的自行車,趕到20公裏以外的城裏的農貿市場扯起嗓子叫賣。第一天時,劉永好沒有找到一個放竹筐叫賣的地方,晚上連家都沒回,在市場邊上找了一個空凳子坐了一晚,第二天才找到一個位置,還不錯,一天就賣完了。一連十幾天,連劉永好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雖然身上掉了幾斤肉,每天一身泥一身汗的,但8萬隻雞仔竟然全部賣完了!算了一下帳還賺了一點。
這是劉永好經曆了商業人生的第一次磨難,通過這次磨難,劉永好的內心從此變得堅強起來,心理逐漸走向成熟了,承受壓力的能力也大了起來。這次危機過後,劉永好和幾個哥哥一起反思,他們決心將“小”鵪鶉養“大”,將這條路紮紮實實走下去。因為他們有文化,懂科技,他們開始用科學的方法調配飼料和育種選樣,並且開始養殖多元化,摸索出一條經濟實用的生態循環飼養法: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使得鵪鶉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雞蛋差不多。到了1986年,他們的良種場已經年產鵪鶉15萬隻。劉永好主要負責銷售,這時,他的銷售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開始,他們在成都城裏開了一家門市,銷售鵪鶉蛋,後來生意越做越大,他們又在成都最大的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很大的店,每天都堆放著數十萬隻鵪鶉蛋,近的是重慶、西安,遠的是新疆、北京,還有老外的訂單。那時候,他們的店成了全國鵪鶉蛋批發中心,他們已經把鵪鶉養到了所能達到的最大的目標。在他們的帶動下,整個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養鵪鶉,最高峰的時候全縣養了1000萬隻鵪鶉,比號稱世界鵪鶉大國的德、法、日還要大。他們的鵪鶉蛋不僅販賣到國內各個城市,而且衝出亞洲走向了世界。兄弟幾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鵪鶉大王和世界鵪鶉蛋大王。
今天,想創業的人很多,有創業點子和項目的也很多,但真正付諸行動,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的人卻不多。要知道,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創業是在想法被付諸於行動的那一刻才算真正的開始。
發展:敢於壯士斷腕
1986年,“育新良種養殖場”更名為“希望養殖場”,因為劉氏兄弟們看到了自己充滿美好前景。但是,經過幾年鵪鶉養殖,周圍的養殖專業戶越來越多,最高時,周圍的鵪鶉養殖數達到1000多萬隻,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劉氏兄弟認為鵪鶉養殖已經沒有更大的空間了,為了使自己的企業有更大的發展,他們想到了將產品升級,轉戰豬飼料市場。因為他們在經營養殖場的過程中,自己用計算機進行科學調配飼料,覺得效果很好。有了這方麵的相關經驗,他們覺得有把握做好。
當時,外資的正大集團進入中國。已經占據了中國豬飼料市場的半壁江山。“正大”在成都投資一億元建了一家飼料廠,雖然價格奇貴,但因為對豬的增肥效果奇好,他們的飼料賣得非常好,是需要排隊、需要走後門兒才能買到。劉氏兄弟就想,為什麽中國人生產不出自己的優質飼料?1987年,他們買了10畝地,將10萬隻鵪鶉全部宰殺。把鵪鶉掙的1000萬元錢全部投入到飼料研究和生產上。他們把一切人力物力放財力都用在了飼料研究上和生產準備上。投資了400萬元,成立了希望飼料公司,建立了希望科學技術研究所和飼料廠,又投入400萬元作為科研經費,請來專家進行研製開發,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飼料配方。兩年之後的1989年,“希望牌”1號乳豬全價顆粒飼料推出市場,擅長銷售和市場推廣的劉永好開始將自己的銷售和廣告才能發揮到了極致。
劉永好把自己親自做的小廣告貼到農村每家每戶的豬圈上,把大廣告塗到農村的每個牆頭上。他喊出的口號“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奶豬飼料就是精”。廣告內容是劉永好自己琢磨的,貼是自己親自一村村貼的。這種廣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別好。加上“希望”飼料每噸比當時的競爭對手“正大”便宜了60塊錢,而且質量相當,所以,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希望”牌飼料的銷量就追上了“正大”。後來又通過和正大的幾次降價競爭,正大敗下陣來。從此,“希望”牌飼料在中國豬飼料市場確立了霸主地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壯士斷腕,最終成就中國飼料大王。
創業過程,在對產品和項目的選擇時,特別是企業轉變經營方向時,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有時候,在決策企業發展的大方向時,在帶領企業轉型時,創業者是需要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的。如果當斷不斷,遲疑不決,那麽機會可能就失去了。
成功:專注一個領域
1992年,在希望飼料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希望集團,希望集團也是中國第一個經國家工商局批準的私營企業集團。集團成立不久,劉永好和二哥劉永行一起到各地發展分公司,複製他們的“新津模式”。劉永好和二哥劉永行在希望集團的合作堪稱是最完美的組合。劉永行擅長內部管理,劉永好擅長對外公關與談判。1993年,第一次產權明晰之後,在5月份,僅用七天的時間,兄弟倆人便橫跨湖南、江西、湖北三省,簽下建立4個飼料場的協議。這一年共建立起10家飼料場,個個盈利。到了1994年底,希望集團在各地的分公司已經發展到27家。
1993年,劉永好作為來自企業界的惟一代表,他當選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開始和全國的企業家成為了朋友。11月,他赴香港參加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作為大陸首次派往這個國際盛會的代表,劉永好又開始和來自全球的企業家們交起了朋友。
身份的變化,使劉永好的人生舞台一下子擴大許多倍。這對於一向擅長外交的劉永好來說,真是如魚得水。在極短的時間之內,他的身邊便匯集了大量的人脈資源,一向謙虛謹慎的他將眾多智囊納入他的“知識庫”,隨時需要,信手拈來。這為他後來做大企業奠定了人脈基礎。
從1995年4月劉永好和二哥劉永行分開,劉永好坐鎮西南,劉永行掌控東北。從此之後,創業期間產權極端模糊的劉氏兄弟在一夜之間劃分得清清楚楚:老大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老二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公司,老三劉永言建立華西希望公司,而老四劉永好成立南方希望公司。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妹妹劉永紅,也給了她一部分股份。這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史上最精彩最完美的“親兄弟,明算賬”。從此,劉氏兄弟們開始了各自的即有分又有合的創業征程。
1993年的時候,劉永好與41位政協委員共同提案,希望成立一家主要由民營企業家投資,主要為民營企業服務的銀行。
1996年1月12日,中國民生銀行在北京正式掛牌1996年,新希望集團控股中國民生銀行,劉永好為副董事長。
1997年,在南方希望資產的基礎上,劉永好進行了整合,組建了四川新希望集團公司。1998年由新希望集團控股的綿陽希望飼料有限公司改製而來的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於3月11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1999年,新希望越南胡誌明飼料廠項目啟動。隨後,新希望集團加快了海外的步伐,先後在越南、菲律賓、印尼、孟加拉等地建廠10餘家。
打造農業產業鏈一直是劉永好專注的領域,從種苗、飼料、養殖、屠宰、肉食品一條龍運作。專注農業產業鏈也是新希望集團取得長足發展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新希望集團,已成為一家以生產和銷售各種飼料為主,同時涉及生化複合肥加工及編織袋的公司,發展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飼料企業,從單一飼料產業逐步向上、下遊延伸,以豬、禽、奶牛為主的產業鏈建設,並適度投資了金融、房地產、化工等行業,成為集農、工、貿、科一體化發展的大型農牧業民營集團企業,成為中國企業500強。
匯源果汁的朱新禮說:“因為專注,才能做大做強一個產業,掌握方方麵麵的資源,鞏固核心競爭力;因為專注,才能全力以赴往一個目標前進,長期保持領導者的地位和超前的意識;因為專注,才能打造一個鮮明的、專業的、可信賴的品牌形象;因為專注,才能花大力氣培育還不成熟的市場,引導和服務好我們的消費者。因為專注,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規避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產業風險。”專注在一個領域,越做經驗越多,越做路子越寬,越做人脈越廣,越做渠道越暢通,這也是許多創業企業成功的一個秘訣。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業可利用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唯有專注如一,將所有的力量施於一點,才能超越別人,取得持久而非凡的成就。當然,專注一個領域並不是企業不可以向其他的領域發展,在一個領域做大做強,有了相當的實力後,在保證主業的基礎上,企業可以向其他的領域延伸,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創業啟示]
從劉永好的商業軌跡上,不難發現,雖然也投資房產、金融、化工等行業,但是他一直堅守在農業產業上,以此為主,不斷創新、發展和壯大。專注、專一是劉永好的特點,多年來,他一直沒離開過農業產業。正是由於劉永好一直專注於農業領域,在自己熟悉的農業領域進行多元化,才使得新希望集團抵禦住了各種風險和風雲變幻,不斷向前發展。
國際級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中國考查了一圈後評價說:“中國的機會太多,以至於中國的企業家很難專注於某個領域,並在該領域做出卓越的成績。但專注是賺錢的唯一途徑……進入一個行業,專業化,然後全球化,這才是賺錢的唯一途徑。”
是的,走上創業之路的人,可以賺錢的機會很多很多,受到的誘惑也是很多很多。我們可能看哪個項目都覺得別人做得很好,都能賺錢,抵禦不住那些誘惑時,自己也想去做。但實際上,我們去做了,效果卻不好。所以,並不是每一個機會都能夠讓我們賺錢的。許多時候,我們進入了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和領域,其結果是讓我們大敗而歸。所以,專注在一個領域,專注一個產業,對於創業者來說,更容易發展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