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8.李興浩:順著生意鏈找商機

  一個企業就如一個魚塘,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漏水了,魚都會跑掉。因此你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來維持企業的良好運轉。

  ——誌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 李興浩

  出生年月:1954年9月

  創業年齡:28歲

  第一桶金:賣冰棍

  開創事業:誌高控股有限公司

  創業成就:李興浩被評為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潛力十大封麵人物。誌高先後榮獲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出口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及聯合國唯一“全球綠色節能環保空調獎”、“首屆中國十佳綠色責任企業獎”

  [創業語錄]

  1.我絕對不會“為富不仁”或者“仗勢欺人”,我從不把財富當作冰冷的東西。

  2.我要用財富去幫助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溫暖。財富對於一個人的意義就

  在於,掌握了財富,就擁有了一定的支配權,就可以改變一些人的命運。

  3.我賺的不是金錢,賺的是財富。財富很簡單,就是可以讓想做的事情變為現實。

  4.捱過窮,所以我對財富的追求要比一般人強烈,情感也是不一樣的。

  5.做生意就好比打仗一樣,勝利的軍隊都是有準備的,失敗的軍隊都是因為沒有準備好。

  6.財富的組成其實是由美譽度、人脈、金錢三個重要部分共同組成。一個人口碑好,就是有美譽度,擁有好的美譽度自然人緣也就好;如果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人脈”資源也就豐富起來;好的美譽度,有人脈之後,再加上勤奮,自然也就會有錢做事情。

  [創業小傳]

  李興浩,出生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去世得早,母親一個人帶著他們一家人艱難地生活。從1972年高中畢業後到1982年十年間一直在家務農,幫助母親養家糊口。

  18歲到28歲是男人生命中極為珍貴的階段。也就是這極其寶貴的10年,奠定了李興浩成就大業最重要的品質——能吃苦、樂觀、自信,越挫越勇。十載光陰,用於和土地打交道,與其說是一種奢侈,莫如說養精蓄銳,做著創業的精神儲備。

  起步:把握機會,有錢賺就做

  1982年,28歲的李興浩看到一些人做小買賣日子好過起來,自己也想去做些小買賣,改變家裏一窮二白的現狀。於是他離開已經耕耘十年的土地,從此走上了在闖蕩人生之路。沒有本錢,李興浩就選擇最不需本錢的小買賣——賣冰棍開始。沒有賣冰棍的專用箱子,為防止冰棍融化,李興浩就用舊棉襖將冰棍包起來,再用尼龍繩一紮,拎在手裏到處兜售。每天要到冰棍廠批發來冰棍,然後頂著火熱的太陽到處去兜售,再熱再渴自己也舍不得吃一根,賣冰棍的辛苦自不必說。靠這種3元錢批發100根,每根隻掙一、兩分錢的小買賣,李興浩賺了上百塊錢。不想再做農活的李興浩一直在琢磨幹什麽能多掙一點錢了。一次,一家工廠的幾個工人要幾個冰棍,李興浩把冰棍給送進到工廠裏,用心的他發現工人們用一些碎布擦機器,他就和人打聽碎布是從哪裏來的,當得知是從別人手裏買來的時,李興浩覺得做這個可能比賣冰棍掙錢。於是,他四處收購碎布加工、推銷。經曆多次碰壁,他的50斤碎布終於賣給一家機器廠,掙了75元。這也是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筆買賣,也算是人生的第一桶金吧。

  李興浩的原始積累似乎永遠不會停止。“當我發現一個更賺錢的事情,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轉過去。”

  此後,李興浩用自己積累的一點錢先後做過服裝、塑料、五金、電子、醫藥、酒店、製冷維修工程等生意,並且因為開酒店和空調結了緣。時間已經到了1987年,有了五年積累的李興浩自己開了個小酒樓,酒樓的空調老出毛病。李興浩不得不花錢請人修理,還沒什麽大毛病,但每修理一次得交100元。李興浩很心疼這100元錢,於是決定花錢雇了一名專職維修工。專職維修工有了,但空調也並不是天天出毛病,專職維修工大部分時間都是幹呆著。李興浩看周圍不少空調維修店生意都不錯,很快,李興浩發現,維修電器比賣自己在酒樓賣海鮮更賺錢。心想何不利用維修工的技術自己也開個空調維修店。這樣維修工總能有活幹了,自己酒店的空調也能有了保證。1989年他的空調維修店開業了,因為生意很不錯,一年後,李興浩注冊了興隆製冷設備維修中心。

  為了使自己的維修中心有生意可做,李興浩組織夥伴們上廣州下海南,四處吆喝興隆的名號,業務做到了整個廣東。

  在李興浩的精心經營下,維修中心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空調維修中心,維修工人就有280多人,幾乎可以修所有類型的空調,而且關鍵是對空調壓縮機這個相當重要的製冷部件也能完全把握了。這期間李興浩積累起了一定數量的個人財富,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的同時,李興浩抽時間出去充電學習,積累起自己的知識財富。這對後來李興浩事業的發展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李興浩的生意就這樣一點點在做著,因為沒有經驗,這個項目多掙點,那個項目少掙點,有的項目可能還沒掙到錢。但是,李興浩總在找各種做生意的機會,找自己的定位點。順著自己的生意鏈去找生意。用李興浩自己的話說:“做這麽多小生意,起初並不是很順利,而我能夠有今天,在於我常常考慮我的空間在什麽地方,在於我對機會的一點一滴的把握。”今天看來,是善於把握機會成就了今天的李興浩,成就了誌高。

  創業之初,為了完成原始的資本積累,為了企業能夠生存下去,什麽賺錢做什麽,這是許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常用的手段,但是在做的過程中把握住機會,找到自己的空間和位置,不放棄自己的主業,這樣才更有利於自己的未來的發展。

  發展:積累好自己的人脈

  空調維修中心的生意不錯,在這個行業裏做了幾年,對空調生產有了一些了解,也看到了空調市場很興隆,李興浩就產生了自己生產空調的想法。

  1993年10月,李興浩認識了一位台灣商人,他與這位台商在家鄉豐崗村合資建立南海市誌高電器廠,雙方各投資600萬元,李興浩占股51%,台商占股49%,這就是誌高空調的前身。當時空調市場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李興浩的空調投產不久,就遭遇科龍降價1000元發動價格戰。科龍一開先例,其他主力品牌紛紛跟進。誌高空調剛投入生產就已經置身於四麵楚歌之中,沒有品牌形象,沒有資金做廣告,沒有綜合實力,市場競爭力一塌糊塗,李興浩要求自己的空調也向下調價,賣2980元,可一台空調的原材料價格就已經達到了3600元。然而,“賠本兒甩賣”卻並沒有為誌高換來市場。降價潮給誌高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1994年,誌高空調隻賣出幾千台,1995年也隻有1萬多台銷量。

  到1996年8月,認為前途暗淡的台商暗中撤資,與李興浩分道揚鑣,並且單方麵宣布誌高空調破產,同時帶走了技術部、車間、營銷主任等中層人員。更嚴重的是,關鍵時刻,李興浩信賴的兩位高管也帶著上百名員工走人另立門戶,他們甚至慫恿誌高員工集體辭職,數百人的企業一夜之間走得空空如也。

  企業內部的分裂,使誌高空調遭受了巨大損失,資金幾乎全部被抽走,因為台商擅自對外宣稱誌高空調已經破產,使誌高空調的賬戶被佛山市人民法院查封,而查封的第二天就是誌高空調員工發工資的日子,如果無錢發工資,那麽誌高空調就真的會走向終結。

  李興浩真是四麵楚歌了,他也隻有破釜沉舟了。當時,他選擇了在廣東的溫泉勝地清遠召開供應商會議。在會上李興浩告訴供應商:“我今天連開會的錢都沒有,但是我的目標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調。”李興浩更表示了沒有台商的合資,自己也要幹到底的決心。憑借李興浩向供貨商開具的800萬元的白條“融資”,誌高空調走過了最困難的日子。這些白條,先後在幾個供應商手中流通,可以在他們手中當現金使用,到1998年,李興浩才用現金買回了所有的白條。靠著自己的人脈,李興浩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柳暗花明。

  談到當時的感受,“當時我確實痛心疾首,但後來我想通了。其實我應該感激傷害我的人,因為他們教導了我,磨煉了我的心誌。”現在的李興浩依舊叱吒風雲,而當時“傷害”他的那些人,早已如塵埃一般,消失在茫茫人世間了。

  從更一方麵講,這次變故,對李興浩來說還是好事,從此李興浩全麵掌控了誌高。多年來,李興浩經曆了多少商海風雲,他不是一個輕易就認失敗的人。李興浩說,“務農的那十年什麽苦都熬過來了;後來又在各行各業兜兜轉轉,曆經風風雨雨,有什麽好怕的!”李興浩決定東山再起,甘願承受比一般空調壓縮機貴100元的價格,采購三菱壓縮機,甚至“看都不看合同就簽字”,就是出於對世界500強企業的信任。事實證明,可靠的“心髒”為誌高空調提供了可靠的品質。同年,依靠與三菱合作和自身發展,誌高空調走出低穀。

  商海中人脈即財脈,人脈資源是一種潛在的無形資產,是一種潛在的財富。表麵上看來,它不是直接的財富,可沒有它,就很難聚斂財富。創業過程中人脈資源越豐富,賺錢的門路也就越多;人脈檔次越高,錢就來得越快越多,這已經是有目共睹不爭的事實!所以,創業者要積極積累並利用好自己的人脈,讓更多的人脈資源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成功:視野要高遠

  從此,李興浩開始在空調市場大展身手。在李興浩的心中,無論遇到什麽困難,自己“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調”和“打造全球最大的製冷基地”的目標從來沒有改變過。也正是因為這個“狂妄”的想法,他在創辦誌高時將誌高LOGO的英文字母定為“CHIGO”,意思就是“中國,加油”。李興浩至今仍為自己的這種全球化視野驕傲。

  誌高空調創建之初就具備了全球化視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空調業已轟轟烈烈的發展起來,名震海內外,它們掌握了空調的核心技術。但李興浩告訴手下的人:別人可以,我們也一定可以!為此他給企業確立了“學日本,趕日本,超日本”的首個目標,他號召全體員工以“冠軍”理念“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調”,首先在空調的核心部件上下功夫,堅持采用日本三菱壓縮機,與日本三菱簽訂了長期產品供貨和技術合作協議,並成立了中日合作三菱半導體研究中心,這使誌高在創業伊始就置身於全球化競爭的大熔爐之中。

  1999年,誌高空調出口挪威,當地經銷商將每台零售價賣到了1500美元,獲得了大大的收益,這深深觸動了李興浩。他覺得當時誌高隻幾個人負責出口業務,唯一的方式是通過上互聯網,在茫茫滄海之中尋找商機,傳遞企業有關信息,這樣成交概率太低,這樣是不能很快占領國外市場的。為此,李興浩號召全公司尋找會講英語的人,隻要能夠拉來國外的單,生意做成做不成,一律獎勵。做成一單就重獎,做成五單就升任部長。幾乎一夜之間,誌高的數百名能說會道的外語人才就散布在了珠江三角洲甚至廣東的各個角落,建立起了一張初具規模的出口營銷客戶網絡。如今,誌高已經在100多個國家注冊商標。出口真正將誌高送上中國第四大空調商寶座。

  那時候,李興浩的誌高空調名聲還不是很響亮,李興浩的名字在空調行業也不為人所知。李興浩就找各種機會宣傳誌高空調。2000年某月,廣東某空調企業正在舉辦記者招待會。有個精幹的佛山人搶過話筒要發言。該空調企業老總喝了一句:“李興浩,這裏沒你的事,你怎麽來了?”很多人這時才知道,空調江湖中還有李興浩這號人物。

  2001年李興浩正式組建廣東誌高空調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韓國現代集團主動要求與誌高合作生產空調。僅3個月,誌高生產的現代空調就在國內創下8000萬元銷售額。隨後,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企業進入誌高視野,不僅有三菱、愛默生等日美製造業巨頭,還有摩根斯坦利、美林等資本大鱷也投資誌高。2002年10月,三菱電機壓縮機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原明先生來訪誌高,有感於誌高“做事先做人,做事誠為本”的“誠信”文化以及取得的驕人業績,揮毫寫下“空調學誌高”。

  2004年,誌高在中國工業企業1000強中名列376名。而國內幾個老牌的空調企業都排在了它的後位,甚至榜上無名。日本三菱總裁感慨萬千:“我們用50年走完的路,你們用10年就趕超了。”2006年7月11日,誌高產品順利通過日本專家的審查驗收,成功返銷日本市場。

  身處“一年消亡27個空調品牌、另有48家苟延殘喘”的空調行業,仍能進入空調第一陣營,與美的、格力、海爾比肩,“野心”很大的李興浩從一開始就把目標鎖定為“全球最好的空調企業”,一路風雨走來,這個看上去十分精幹的佛山男人依然堅持著最初的夢想。

  李興浩苦心經營下的誌高空調終於風生水起。十幾年來,誌高的一切都按照目標、計劃步步推進,相繼拿下了“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出口名牌”、“模範企業”等稱號。2009年7月13日,誌高控投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回首創業多年,李興浩感慨萬千。他說,人生就是一部遊戲機,越打越精彩。

  已實現“製造本土化,營銷全球化,資本國際化”的誌高,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將秉承“讓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企業使命和“誌高讓城市更低碳”的品牌主張,弘揚“勤奮、勇敢、高效、務實、誠信”的企業精神,以自主創新引領中國創造不斷走向世界!

  走在創業路上的人,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視野要高遠,要培養發展眼光、前瞻性的眼光,要敢於用行業的一流的標準來衡量自我、定位企業,這樣才能努力追求一流的水平。前瞻的視野和高遠的誌向才是創業成功者內在動力的真正原因。

  [創業啟示]

  李興浩曾經是賣冰棍的農民,一步步以18億身價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創建了世界一流的空調生產企業。有人說,他掙的每一分錢都是由汗水凝結。應該說,每一個企業家的成功,都有他辛苦努力的故事,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但是,李興浩創業之初的“順著自己的生意鏈找商機”給剛剛走上創業之路的創業者很好的啟示。想讓自己的創業成功,就要找到商機,商機在哪裏,順著自己的生意鏈去找。這首先需要的是創業者的眼光。

  正如上台階,上一個台階,我們就看得遠一些,視野就開闊一些。這裏的關鍵是要有眼光,一個創業者能有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業者心中有多大的格局,眼光能放多長遠。走上創業之路,成為企業的決策者,獨到的眼光必不可少。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準確地預測和判斷環境的變化,才能及時地抓住商機,迅速地使自己的行動跟上去。成功是一環扣一環的,當我們的條件準備充足了,想不成功都不行。

  §§第四部分 農業科技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