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事情,沒有輕輕鬆鬆、舒舒服服讓你能獲得的,凡事一定要經過苦心追求,才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奧妙而有所收獲。
——原台塑集團董事長 王永慶
出生年月:1916年1月
創業年齡:16歲
第一桶金:米店生意
開創事業:台塑集團
創業成就: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王永慶以54億美元身價排在第107位,多年來王永慶一直是台灣首富,被商界尊為“經營之神”。在世界化學工業界王永慶居“50強”之列,是台灣唯一進入“世界企業50強”的企業王。
[創業語錄]
1.追求舒適與快樂的代價,就是刻苦耐勞。
2.一根火柴不夠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但一根火柴可以燒毀一棟房子。
3.要挖洞,就要挖大洞;要借錢,就要借大錢,不要到處借小錢。
4.我個人認為,我們輸給人家的地方是生活以及工作的觀念和態度。
5.節省一元錢等於淨賺一元錢。
6.做人,“誠”最要緊,一個人不能獨自生存,自己要好,也要想對方好。要為對方著想。對自己好,對對方不好,人家怎麽會對你好呢?你對人家好,人家才會對你好,這是道理。
7.一個人要修養成被尊敬的人格,需要長時間被信任,但要人格破產隻需要做錯一件事。
8.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工作不隻是為了錢,報酬多少,要用功,加上品質,還要有成就感
[創業小傳]
王永慶出生於台北縣新店市直潭。父親是一位窮苦的茶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在這片土地上勤勞地耕耘著。可是,由於茶樹生長周期的原因,一年隻有春季到秋季這半年的時間才有生意可做,其餘時間無事可做,因此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苦。王永慶還很小的時候,就跟著母親出外去撿煤塊和木柴,供家裏燒水做飯用,有時也能換點零錢。7歲那年,看著不少孩子上學,王永慶也吵著要上學,父母不忍心讓他失學,取出積攢的幾個銅板,把他送進學校去念書。王永慶沒有新衣服,褲子還是媽媽用上麵印著“中美合作”的字樣的麵粉袋改做的。他頭上戴的草帽早已破了,但還得靠它擋一擋烈日風雨。沒有書包,隻能用一塊破布包上幾本書。沒有鞋子,王永慶總是赤腳走在泥濘的山路上。就是這樣的生活,也沒能維持多久。王永慶9歲那年,父親不幸臥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到了母親的肩上。王永慶總是盡可能地多幫日夜不停操勞的母親做點事,挑水、養雞、養鵝、放牛……隻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盡量多做。家裏太困難了,王永慶勉強讀到小學畢業就告別了學校。
王永慶的祖父勞苦了一輩子,最後隻給孫子留下了一條教訓。他對王永慶說:“種茶這一行,看來是難以為生的。就是餓不死,也吃不飽。你是讀過書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這裏,還是立誌出門闖天下吧!”
起步:把一粒米的事情做好
1931年,15歲的王永慶離開家鄉來到嘉義,開始他人生的旅程。那個時代的嘉義是台灣的商業重鎮,更是米穀的集散地。王永慶在親戚的介紹下,很快就在一家米店找到一份勉強可以填飽肚子的工作。王永慶覺得很幸運,他想:“能有個不餓肚子的工作就好了。”王永慶對這份每個月僅賺40元的工作倍加珍惜,每天都早出晚歸,盡心盡力工作,也因此深受老板的喜愛。不過,頗有生意頭腦的王永慶卻沒有安於現狀。他一邊暗中觀察老板經營米店的訣竅,一邊省吃儉用籌措資金。一年之後,王永慶以借來的兩百元當本錢,在嘉義開了一家小米店,成了小老板,這是他人生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
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麵。他的米店開得晚,規模又小,沒有知名度,沒有任何優勢。剛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生意很冷清。沒辦法,王永慶隻好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沒有幾個人願意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沒事時,王永慶就思考、琢磨。麵臨眾多競爭對手的壓力,王永慶認為勤奮工作是自己能改變困境的法寶。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點就打烊了,而他十點半才關門。但就這樣,生意也還是不好。
一天,一個鄰居和他抱怨說米裏的雜質太多,做飯太不方便。鄰居的話一下子提醒了王永慶,何不把米裏的雜質都挑出去再賣呢!他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台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裏。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米店都這樣賣,人們也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慢慢地,小鎮上的主婦們開始傳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年輕人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他的米店幫助顧客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更是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送貨上門”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王永慶的一項創舉。
王永慶在送米的過程中也在一直在琢磨,這交顧客買了自己的米,怎麽樣讓顧客接下來不買自己的米?細心的他沒有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而是幫助顧客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陳米,他也不怕麻煩,先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幹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回頭的顧客。
不但如此,王永慶把送米的工作做得更細。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裏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王永慶這種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得自己的米店有了知名度,生意也更加紅火起來。經過一年多的資金和客戶積累,王永慶在嘉義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麵,裏間辦起了自己的碾米廠,生意也越做越順利了。王永慶就是以服務打響知名度,成為嘉義地區業績最好的米店。
賣米利潤微薄,送10斤米隻賺一分錢。而且十分辛苦,有一次深夜兩點鍾,外麵下著雨,一家小客棧的廚師跑來敲門,要求立刻送10斤米過去。王永慶聞聲立刻從被窩裏爬起來,隨便往身上披了個粗麻袋片就跑出去送米,回來後全身已淋濕,凍得瑟瑟發抖。王永慶賣大米,一賣就是十年。這平凡的小本生意,成了他創業征途的開始。也讓他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同樣是賣米,為什麽王永慶能將生意做到這種境界呢?關鍵在於他細心用心!細心做好每一粒米,用心去研究顧客的心理和需要。王永慶不單純賣給顧客簡單的產品,而是將顧客的需求變成自己的服務項目,與產品一同給予顧客。滿足顧客的需求,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才更有市場,更能獲得客戶的歡迎。所以,每一個創業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意識:不要以為創業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創業才會成功。
發展:不因為坎坷而放棄
後來,因為當時台灣是在日本占領下,日本人不允許中國人做大宗的糧食生意,王永慶的碾米廠不得不關門。米店的生意利很薄,養家糊口還沒問題,但王永慶是一個想做更大事業的人。他在不停地尋找著商機。
1942年,王永慶在嘉義鄉下接管一家經營不善的磚瓦廠。但燒磚瓦必需的煤炭,是戰略物資,日本人戰事吃緊,對煤炭實行嚴格控製,中國人很難得到。很快王永慶的磚瓦廠就辦不下去了,王永慶的第二次創業在日本人的刁難下,以失敗告終。他隻好重回老本行,繼續經營本小利薄的米店,直到日本戰敗。
二戰結束了,台灣回到了中國人的懷抱,王永慶終於可以大幹一場了。1946年初,王永慶投資興建了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碾米廠。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內戰爆發,國民黨加強了對糧食等重要物資的控製,嚴禁越區運輸糧食,王永慶由於經營規模大,而觸犯了越區運糧的規定被捕,在牢房中度過29天,這一經曆令王永慶終生難忘,也使他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創業者有如此多的磨難。
再度受挫的王永慶並未因此放棄經商的念頭,在朋友的資助下,王永慶從1943年開始做木材生意。王永慶是個勤奮的創業者,經營木材後,他的足跡踏遍了台灣的崇山峻嶺,南北林場,結識了木材界的各路綠林好漢,很快為他在木材業的崛起與擴展奠定了根基。作為一個木材商人,很難與濫伐盜林的活動完全切斷聯係。很不幸,王永慶被人揭發與濫伐盜林有牽連。警方向他發出了通緝令。為了逃避牢獄之災,王永慶被迫流亡國外。他的許多產業都被政府沒收,王永慶十多年內三次創業,最後的結果是全軍覆滅,血本無歸。這段時間也是他創業以來最黯淡的時期。
但是王永慶沒有被困難嚇倒,做木材生意這段時間,使他積累了很多木材經銷的經驗,這次失敗也使得他對做生意有了更多的體會。後來,王永慶在一些政界朋友的幫助回到台灣,因為他認識到木材生意一定能有收獲,於是他又籌措一些資金投入到木材生意中。逐漸地,王永慶得以在木材行業立穩腳跟。因為戰後,台灣當地的各種基礎建設需要大量木材,王永慶開始積累起了一些資本。就這樣,憑著自己的勤奮,幾年後,王永慶又變成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木材商人。但是,販賣木材技術含量不高,進入門檻低,越來越多人開始進入這一行業,使得木料來源很快枯竭,木材生意變得逐漸蕭條起來。王永慶敏感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考慮自己下一步做什麽。在生意場上,王永慶常常比別人看得長遠,正如好的棋手一樣,別人看到一步,但王永慶已經在考慮十步之外的棋局了。
創業的路是坎坷不平的,創業之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好運氣不會因為我們剛剛創業我們不懂我們沒經驗而特別眷顧我們,我們應該做的唯有直麵坎坷,直麵挑戰,敢於求索,成功的大門終究會向我們打開。
成功:看準機會,乘勢而上
20世紀50年代初,戰後起步的世界石化行業開始在東亞興盛,台灣急需發展塑膠工業。當時台灣經濟部門負責人號召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家加入這個行業,投資這個行業,為振興台灣盡一份力。在檢視銀行係統的賬戶後,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發現從開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慶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業家之一,高達千萬元。經濟部門負責人找到王永慶,建議他進入塑料行業。當時,王永慶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進入還是不進入這個行業,需要進行論證,因為這不是一件小事。當時,一些台灣化學工業中很有影響的企業家們都認為台灣的塑膠產品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日本的產品,所以不願投資台灣的塑膠工業。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王永慶,對這件事進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雖然他對塑膠工業還是外行,但他向許多專家、學者去討教,拜訪了不少有名的實業家,對台灣市場情況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還到外國去實地考察。王永慶覺得塑膠工業可以做,有前途,所以,主動表示接受建議,願意投資塑膠業。當時,王永慶的這個決定受到了許多人的冷嘲熱諷嚇倒,一些人認為王永慶是想發財想昏了頭,紛紛勸他放棄這種異想天開的決定。甚至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嘲笑王永慶根本不知道塑膠為何物,開辦塑膠廠肯定要傾家蕩產!但是,王永慶沒有被這些所嚇倒,因為王永慶知道,做出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鋌而走險,因為他深信塑膠行業是大有發展的行業。抓住這個機會,乘著政府重視這項事業的東風,自己將可能創業成功。
1954年,王永慶與人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台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福懋塑料公司(1957年改為台灣塑膠公司,即台塑集團的前身)。
王永慶對塑料確實是一無所知。但是,他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能力是超人的,三年時間內,王永慶從一個不知塑料為何物的門外漢,變身為對塑料生產流程十分熟悉的行家。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裏,他深入生產第一線向工程技術人員學習生產工藝,搞懂了複雜的塑料化工生產流程。他還親自跑到國外去考察,了解世界最先進的塑料生產技術,采購最先進的設備。
三年以後,王永慶的塑料公司建成投產,果然如人們所預料的,他們遇到了銷售問題。首批產品100噸,在台灣隻銷出了20噸,明顯地供大於求。按照生意場上的常規,供過於求時就應該減少生產。可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這一來,當初的合夥人也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要求退出塑料公司。精明過人的王永慶決定背水一戰,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使台塑公司成為他獨資經營的產業。原來,經過市場調查,並不是塑料產品真的供過於求,而是因為價格太高,因此,王永慶決定提高產量,降低成本,降低價格。
第二年,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廠——南亞塑膠工廠,直接將一部分自己生產的塑膠原料就地生產出成品供應市場。後來企業的發展證明了王永慶是正確的。隨著產品價格的降低,銷路自然打開了。王永慶的兩個工廠大獲其利!從那以後,王永慶塑膠粉的產量持續上升,從最初的年產1200噸,發展到現在100萬噸,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
50年後,今天的“台塑”已是全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目前,台塑集團經營範圍十分廣泛,包括煉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纖維、紡織、電子材料、半導體、汽車、發電、機械、運輸、生物科技、教育與醫療事業等。尤其是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製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這在台灣是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台塑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資產總額達1.5萬億新台幣。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台灣首富的事業,把台灣塑膠集團推進到世界化工業的前50名。王永慶也被商界譽為“經營之神”。
回顧王永慶的一生,有人說,王永慶一生都在創業。16歲,200日元起家,第一次創業開辦米店。27歲,第二次創業開辦磚廠,以失敗告終。29歲,第三次創業,進入木材行業,最後卻血本無歸,進入人生最黯淡的時期。30歲,又東山再起,積累達5000萬新台幣的巨額財富。38歲,創辦台塑,為今天的台塑集團奠基。50歲,他成為塑料大王。60歲,開始學英語。64歲,進軍美國,開辦全球最大的PVC(聚氯乙烯)樹脂廠。66歲,被日本人譽為“經營之神”。68歲,向電子行業大舉進軍。72歲,於1989年,秘密跨過海峽,前往大陸會見鄧小平,準備在大陸大舉投資。77歲,在台灣雲林縣麥寮的荒涼海灘上,台塑集團的六輕項目開工。80歲,在福建漳州投資880億新台幣(人民幣約220億元),建立漳州電廠。85歲,投資浙江寧波石化工程,總投資超過1萬億新台幣(人民幣2500億元)。91歲,在越南河靜的大鋼鐵項目破土動工,目標是全亞洲最大的鋼鐵廠。直至這一年的10月15日,王永慶在美國溘然辭逝。
俗話說,弱者失去機會,愚者等待機會,智者善抓機會,強者創造機會。關於機會的最高境界是“創造機會”。有許多看似和我們創業無關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利用好了,就會成為我們的機會。今天的時代是創業的時代,創業的機會即很多也很少,關鍵是有機會時看準了抓住了,沒有機會時我們要學會創造機會,然後乘勢而上,打破常規,勇於創業。
[創業啟示]
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小米店的店主再到億萬富豪,從不識“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膠大王”,王永慶的奮鬥曆程傳遍了全世界。
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王永慶說:“我幼時無力進學,長大時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人,永遠感覺隻有刻苦耐勞才能補其不足。直到今天,我還常常想到,由於生活中受過的煎熬,才產生了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勇於克服困難,幹一行,學一行,精一行,這也是王永慶的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從一粒米做起,為著客戶著想,把一粒米的事情做好,王永慶就成功。今天,許多創業者在企業的經營過程會有這樣的真實想法:“為客戶著想,自己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所以,客戶是上帝,在他們的眼裏,隻是一句賣弄自己粉飾自己的口號!真正涉及到自己和顧客的利益進,先從自己的利益著想,和顧客玩心眼、玩貓膩。最後的結果是丟了顧客,敗了企業。但王永慶不同,他真正做到了“先為顧客著想,讓顧客先獲得好處和利益。”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就是普通創業者與企業家思維方式的不同,就是小眼光生意人與大格局企業家的不同!
幾十年來,商界人士一直把王永慶尊為“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更是備受推崇,很多企業家都將王永慶的管理和創業經驗當作最為實用的教科書。“發展是一步步來的。”王永慶經常這樣告誡自己也告誡周圍那些想迅速致富的人。身為創業者,最應該明白的也是這一點,一定要將宏大的目標進行細化,然後再腳踏實地地各個擊破,眾多小目標的實現集成大目標的實現。因此,創業的目標應該隨著自己的成長和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任何事都不是一蹴可就的。任何成功的企業家都不會在創業之初,就奢望打造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也不要指望一夜暴富。那些一開始就想一步登天的人,通常都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