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寧屈烏紗不屈誌 豪情誰比蘇學士

  [百科名片]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麵堪稱全才。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一)

  說來不怕大夥笑話,小消我啟蒙時讀的居然是《三字經》,這讓身為80後的我一直羞於示人。

  《三字經》,光聽一聽這名字,就老氣橫秋了。

  可更為老氣橫秋的卻是《三字經》裏那句,“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二十七歲才發奮,竟然還成了名人,對我輩打擊也實在太大,我們可是在娘肚子裏就胎教上了啊。從能聽懂說話起,我們就被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給葬送了童年。

  這個蘇老泉可不是別人,他就是蘇軾的父親蘇洵。

  蘇洵青春期的愛好就是到處東遊西蕩、結朋交友。當他遊手好閑到二十七歲的時候,也不知道誤食了什麽補藥,腦子突然開竅了,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了。於是,蘇洵埋頭苦讀經史六年,發誓要把浪費的時間補回來,不讀透文章絕不提筆為文。

  浪子回頭金不換,還真的確有其事。

  蘇洵的妻子程氏,婚姻運還真是好啊,能在大浪沙堆裏淘到蘇洵這塊烏金,她的遠見可真不是蓋的。

  有史為證——就在大兒子蘇軾十幾歲的時候,母親程氏給他講東漢時期範滂的故事——範滂是個正直的政治家,結果遭到小人誣陷,被判死刑。臨死時範滂對母親說,母親啊,我對不起你,不能為您盡孝了。範滂的母親說,你今天能與忠義之臣齊名,死有何恨。我支持你為了理想舍棄生命。

  十來歲的蘇軾聽到這個故事後心跳加速,心率嚴重不齊,他激動地對程氏說,母親。我長大後也要做範滂這樣的人。您同意嗎?

  這話,要擱在如今很多人的眼裏,有點二了。一個小孩子,才活出個茅草尖尖,怎麽就想到了死?

  更二的事發生了。

  看看,少不經事的兒子問母親,您同不同意我為了理想而舍棄自己的性命?但凡擁有常規母愛的母親們都可能會說,你傻呀?世界上有那麽多人,讓別人去拚命呀。

  母愛是自私的,這點我們誰也不能劈頭蓋臉指責不是?就像冬天有人掉進河裏,自然有別人跳河去救呀。你去救了,別人說不定倒打一耙說是你推下河的,讓你賠錢吃上個官司呢。

  但程氏是個擁有著大愛的母親,竊想她當時一定是紅了眼眶,滿臉欣慰地對兒子蘇軾說,你如果能做範滂,我也能做範滂的母親。

  縱觀天下,有多少這樣蕩氣回腸的母親。有多少這樣忘私無我的大愛。有多少母親能夠坦然教導兒子,去吧。為了正義和道德,個人的犧牲在所不惜。

  人家蘇軾就這樣在刻苦頑強、不按常理出牌的父親熏陶下,在仁厚溫柔、博愛無私的母親教育下,在沒有毒牛奶、沒有核輻射的天然環境下非常規地成長著。

  (二)

  因為有著良好的家庭環璄和文化氛圍,做為名人的兒子蘇軾自然也差不到哪裏去。年幼的蘇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早地顯露出了過人的鋒芒。直到如今,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蘇軾童年時候的小故事:

  某日,有個秀才在蘇洵家做客,小蘇軾在客人麵前不知禮數,頑劣異常——放養的父親調教出放肆的兒嘛,遺傳基因就這麽過硬。

  秀才便有心嘲弄一下這個調皮蛋,便指著蘇軾的鼻子、眼睛說,鼻孔子,眼珠子,朱(珠)子高過孔子。此句刁難啊,既含有人的五官,又含有朱子和孔子兩個人物,還暗諷蘇軾的鼻孔都高過眼珠了。

  哪知蘇軾的眼珠一轉,拿手指著秀才的眉毛、胡子說,眉先生,須後生,後生更比先生長。

  秀才本想給乳臭未幹的小後生一個下馬威,沒想到遭到了反嘲弄,隻得訕訕的甘拜下風。

  由此可見,蘇軾的學識和個性,都伴隨著小孩兒長個頭一樣見風長了。

  怎麽就不曉得要低調一點呢。

  每個小孩都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才學過人的蘇軾更是不例外。某日,蘇軾心血來潮,在自家大門上貼了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太有氣勢了。

  蘇軾整天望著對聯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知乎者也且夫然則的不亦樂乎。然而,在某天,家裏來了一位老者,拿出一本書向蘇軾請教,蘇軾一見,這本書是他從未曾見過的,書中的字也有很多不認識。

  小消我猜,這些字是甲骨文也未必。

  蘇軾臊紅了臉,提筆將對聯改成: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受到激勵的蘇軾,從此更加勤奮努力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

  他這是受了委屈呢。

  十年寒窗磨一劍,蘇軾一家終於等到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還真是沒學問的孩子害怕考試,有才華的孩子等待考試啊。

  考試,顧名思義,考驗是否貪玩的試金石。

  (三)

  知識改變命運。科舉成就夢想。參加科舉。報效國家。

  一腔熱情的蘇軾終於等到了進士考試——朝廷教育部組織的省試,洋洋灑灑地交上了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文中借用了堯帝時代的典故,宣揚做人要厚道。

  蘇軾的試卷批閱到了北宋國家作協主席歐陽修的手中,歐陽修閱後不禁拍案叫絕。

  歐陽修嘴上叫了絕,心中卻是犯了難。歐陽修拿著試卷左思右想,雖然試卷的名字是密封的,但他自認為眼光毒著呢,這文章的文風似乎出自得意門生曾鞏之手。隻有他這樣的名師才教得出來這樣的高徒啊。可若將此試卷點為第一名,別人說自己徇私舞弊,包庇學生就不好辦了。

  得避嫌。忍痛割愛的歐陽修陰差陽錯,將原以為是自己學生,卻偏不是自己學生的蘇軾冤枉成了第二名。

  事後歐陽修後悔莫及,卻也於事無補。科舉啊,要嚴肅。

  科舉,對蘇軾來說是否嚴肅呢?

  對文壇新秀蘇軾懷有歉意的作協主席歐陽修念念不忘一件事,追問蘇軾,你那文章裏麵的堯帝典故,是從哪本書中讀來的啊?我花了很長時間,翻閱很多史書也沒找到你文章中的資料啊。

  蘇軾一點也不嚴肅,嘻嘻一笑,想當然耳。

  歐陽修哭笑不得,沒想到蘇軾會在嚴肅的科舉考試中想當然耳的編造故事,他居然還當回事的把書都快翻破了。

  古靈精怪的蘇軾給歐陽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很多人談及此事時說,蘇軾這個人真是善於出新,以後寫文章一定獨步天下。再過三十年後,不會再有人提我歐陽修的名字了。

  嘿,歐陽修您還是個預言家呀?不過您隻預言到了一部分,三十年後的蘇軾不僅成為了北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優秀的書畫家、詩人、政治家……。

  敢情歐陽修先生在和蘇軾玩天機不可泄露呀。

  (四)

  幾年後,滿懷抱負的蘇軾順利通過宋王朝的大考——製舉考試,他考上北宋國家的公務員了。

  鐵飯碗啊這是,一人當官,全家風光。

  蘇軾被中央朝廷任命為鳳翔府判官,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地市級辦公廳主任。二十六歲的蘇軾終於步入仕途了。他立誌一定要像範滂一樣,做一個正直的好官。

  初踏社會的蘇軾初生牛犢不怕虎,滿腔青春的熱血,揮灑著年輕的激情。

  然而蘇軾的個性很快就遭到了打壓。

  槍打出頭鳥嘛。誰讓蘇軾你才華出眾的?打的就是你。

  滿腹才華的蘇軾像大部分不羈的年輕人一樣,一出校門就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壓力,試探的觸角來不及伸展就又迫不得已地收了回去。

  蘇軾的個性像被塞進蝸牛殼裏一樣無法施展。

  這個把蘇軾整得像蝸牛一樣憋屈的人是他的頂頭上司——陳公弼。陳公弼個頭不高,黑黑瘦瘦,不苟言笑,訓起人來一點也不給人留情麵。我估計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這樣一個嚴肅的原型。蘇軾的單位同事都很怕這個黑臉領導陳公弼,若大家正在一個桌子上說說笑笑、吃吃喝喝,隻要陳公弼一參與,同誌們都立馬噤若寒蟬。

  這樣的領導隨處可見。擺著官架子到處教訓人,往往讓下級們敢怒不敢言。

  可蘇軾是誰呀?他能受這領導的窩囊氣嗎?學識上,蘇軾作為年輕人謙虛點,就不和陳公弼比了,就光論這個兒吧,陳公弼個子才多高啊?人家蘇軾有一米八六呢。

  更何況蘇軾還是通過科舉考試便少年成名的優秀人才啊。

  彎這樣的英雄小蠻腰,蘇軾是叫屈的。

  陳公弼可不管蘇軾是不是人才的,你既然是我的手下,你就得服從我的管理。陳公弼偏要對年輕人蘇軾進行打壓。某次他聽到有同事叫蘇軾為蘇賢良,陳公弼嘲笑道,一個小小的判官,還稱得上賢良?二話不說將那個同事打了幾板子,從此以後,別人都不敢恭維蘇軾為蘇賢良了。

  蘇軾心裏記上了仇。於是在某次單位組織的聯誼會上,蘇軾直接缺了席,明目張膽地拒絕參加集體活動。憑什麽要去呀?有陳公弼那個黑臉領導在,說話不能大聲,喝酒不能盡興,做事還得看臉色。

  眼不見心不煩。

  陳公弼呢?對付蘇軾的表現更加直接,想隨意是吧,想盡興是吧,罰款。扣工資。

  績效與工資掛鉤、紀律與工資掛鉤,看來這是古往今來,管理層們都愛使用的常用手段。

  錢財是浮物,蘇軾不在乎。但令蘇軾惱火的是,他的文章已名滿天下,在單位上寫個把材料自然不在話下,可陳公弼偏偏要對他起草的文件圈圈點點,反複修改,不甚滿意。

  黑臉領導陳公弼的打壓做法,強烈地挫傷了初涉社會的年輕人蘇軾的自尊心。蘇軾在單位受了陳公弼的壓製,非常生氣。蘇軾一生氣,後果很嚴重。蘇軾背地裏有沒有畫圈圈詛咒陳公弼我不知道,但發了牢騷是肯定的,瞧瞧,蘇軾在《客位假寐》一詩立馬留下了幾句證據:同僚不解事,慍色見髯須。雖無性命憂,且複忍須臾。

  還真是憤怒出詩人啊。

  唉,陳公弼啊,您老人家在單位上隻壓製了蘇軾兩年,人家可是有本事把對您的牢騷一直傳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紀啊。讓我來掐指算算,哈,這該有多少個兩年啊。

  (五)

  蘇軾在鳳翔和陳公弼擰了兩年氣,終於等到了調職的消息,這次要到京都任職史官。

  令蘇軾想不到的是,得意總是伴隨著失意。在生活的轉角處永遠猜不到等待你的是什麽。

  史官蘇軾還來不及為朝廷做出矚目的功績,幾年後便遇到了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可是皇帝宋神宗身邊的大紅人啊,他是比陳公弼還雷厲風行N次方的當朝宰相。王安石做事果斷幹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撞南牆絕不回頭。

  蘇軾碰到了更霸氣的領導王安石,陳公弼和王安石相比,那簡直是小兒科。

  王安石和蘇軾有著共同的崇高目標,為推動國家發展而奮鬥。

  北宋國家已病入膏肓了,要治。這觀點蘇軾和王安石一致。

  王安石貌似西醫,要求療效快。他雷厲風行地在北宋身體上動手術,軍事這個傷口還在流血流膿呢,農業那邊又嘩啦一下,劃了道大口子。教育那傷口正發炎呢。商業那又縫上了針。

  這邊蘇軾同誌代表中醫科不吐不快了,他對王安石急功求進的治療方法表示嚴重的反對,強烈的譴責王安石下藥太猛,認為牽扯到國家製度的改革都似傷筋動骨,必須躺滿一百天。

  反對新法的人數眾多,王安石貶了這個辭那個。對王安石來說,過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他的結果就是希望看到國家的發展,經濟的進步。大人物又豈會為這些絆腳石所累呢?

  王安石以自己的方式執著著他的理想,蘇軾也是。

  蘇軾的堅持遇到了王安石的頑強,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

  王安石變法蘇軾就是不同意。並且是變著法子的不同意。

  他愛在文采上較真,他知道,王安石是恃才更是愛才的。

  一次,蘇軾問王安石,波濤的“波”字怎麽解釋?王安石答,水之皮。蘇軾嘲笑道,哦,那“滑”字就是水之骨啊。他是暗諷王安石在新法路上滑得太快,收不住腳呢。

  又一次,蘇軾見王安石的烏齋台桌上擺著一首未完成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軾不以為然,明月怎麽能在枝頭叫呢?黃狗怎麽會在花心臥呢?於是擅自提筆一改,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

  蘇軾在字裏行間都與王安石鬥著勁,可就算蘇軾再有學識和才華,他畢竟是阻礙了王安石理想的人,都得挪走。

  一批批頑強的舊法派戰友們都倒下了,司馬光等都集體辭職了。

  自從離開了黑臉陳公弼後,蘇軾在新的崗位上可謂兢兢業業,按慣例也該升官了。

  等待升官的蘇軾沒料到,和拗宰相王安石擰了好幾年了的後果,是他主動搬起了王安石這塊頑石,砸到的不是自己的腳,是仕途。

  任命文件到達了宰相辦公室,在王安石手中轉了一圈,不但沒調升,反而被貶到了杭州做通判。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做中流砥柱,沒那麽容易的。

  蘇軾第一次知道什麽比屈才更難堪。那就是屈職,他頭上的烏紗一次比一次輕。

  此後的年月裏,蘇軾碾轉調職,奔波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

  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將自己一生的仕途都搭了進去。

  驕傲的蘇軾可曾後悔過嗎?不,絕不後悔。因為他的母親程氏教育過他,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做一個像東漢時期範滂一樣正直的好官。不,絕不為了明哲保身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他想念已逝的母親,想念已有五年未曾見麵的親兄弟。

  在中秋月圓的日子,蘇軾心中萬分感慨,寫下了一首千古的名篇《水調歌頭·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文豪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自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中秋》問世後,九百多年來,人們仍然眾口一詞,前人詠月詩詞幾可盡廢,尚無後人可與媲美。

  唉。前麵說過,在生活的轉角處永遠猜不到等待你的是什麽。蘇軾的仕途是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此事古難全了,可他的詩詞卻因此到了高處不勝寒的高度啊。

  (六)

  遭遇了仕途滑鐵盧的蘇軾離開了複雜的政治淤渦,下了基層當了縣令。

  不管縣令是幾品,好歹有品。蘇軾要做個有品的好官。

  蘇軾在密州,治下了累累相望二百餘裏的蝗災,上報朝廷減了賦稅,還想辦法救下了千途棄嬰的性命。

  蘇軾在徐州,遇到黃河泛濫,蘇軾親臨城上,帶領軍民抗洪,夜宿於城上,築長堤九百八十四丈,洪水漸退。為防洪水入徐州,又修築木岸,築高徐州城。

  蘇軾在杭州,與太守陳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欲修浚運河。

  蘇軾在湖州築蘇灣堤。

  ……

  蘇軾漸漸成為了北宋人民口中交口稱讚、反哺於民的好官。他終於是名副其實的蘇賢良了。

  他突然想到青年時期,老領導陳公弼因同事叫他蘇賢良而被挨板子,那個時候他剛初出茅廬,之後他又批鬥了王安石變法、經曆了宦海沉浮、體恤了民間疾苦,蘇軾已不再是當年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夥子了。

  如今,提攜過他的貴人歐陽修已經逝世了,蘇軾也如歐陽修當年的預言那樣,三十年後,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新一代的文壇大腕兒。

  挫折打碎了他的仕途,卻成就了他的文學。

  原來成就的梯級並不都是在仕途上,而是藏在不經意的半夢半醒間。

  在人生的半夢半醒間,迷茫的蘇軾似乎看到了已離世十年的亡妻王弗,正坐在小鏡前梳著妝,模樣還像十年前那樣年輕。

  驚醒的蘇軾走到鏡前,發覺鏡中的人已是塵滿麵、鬢如霜了。即使容顏老了,心中仍有對生活的堅持,逝去的親人在天上也會微笑的吧。

  蘇軾作下了千古絕唱《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十年了,曾經青春激揚、嘴上無毛的蘇軾已是塵滿麵、鬢如霜,縱使相逢應不識,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唉,小消我見到蘇軾動不動就來首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真是無處話淒涼、惟有淚千行。同是玩文字的人,差距怎麽就這麽大呢。

  (七)

  歲月荏苒。

  令蘇軾想不到的是,幾十年間,他已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卻是成也墨寶,敗也墨寶。

  墨寶給他帶來了成就,也帶來了災難。

  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一貶再貶,輾轉到了湖州。

  其實蘇軾的死對頭王安石最近十年來也不好過。好好的國家變法,最後演繹成了利益之爭。曾意氣風發的王安石傷心失落,一生的心血以失敗告終,回到老家消磨餘年。

  王安石下台了,才華學識已風靡北宋的蘇軾是不是就要調回來了?作為重量級的文壇大腕兒,蘇軾的名字可是如雷貫耳。何況這些年蘇軾的政績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這種現象是小人們不可容忍的。滿腹經綸的蘇軾若回了京,是會嚴重侵犯某些小團體利益及地位的。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不良的四個小人率先對蘇軾發難。小消我決定刻薄一回,要努力記住他們的名字,方便隨時唾棄他們:李定、舒亶、張躁、何正臣。

  事兒就壞在蘇軾的墨寶上了。四個小人勤扒苦讀,終於在蘇軾寫的文章和詩詞中扒拉出大逆不道的證據若幹,純粹是無中生有,斷章取義。唉,原來勤扒苦讀並不總是褒義詞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止是清水會被汙濁,有時候人的心腸太黑了,連褒義詞也會汙染成貶義詞的。

  一碗清水會因為一滴墨變渾濁,一瓶墨卻不能被一滴清水所淨化。原來哪怕是墨水的破壞力也不容小覷。

  蘇軾因陷害鋃鐺入獄,押至烏台。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

  受冤的蘇軾在獄中膽戰心驚,生死未卜。他想到年少時,母親程氏給他講過的範滂的故事,與忠義之臣齊名而死,死亦何恨。

  你若能做範滂,我就能做範滂的母親。

  母親的聲音穿過許多年的光陰,如此清晰地回蕩在蘇軾的耳邊,振聾發聵啊。想到母親程氏的鼓勵,蘇軾的嘴角不禁像母親一樣露出微笑,是啊,死又有什麽呢?隻要我無愧於心。

  自忖命不久矣的蘇軾,在獄中寫下了兩首絕命詩:

  其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

  小臣遇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

  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

  更結來生未了因。

  其二

  額中犀角真君子,

  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

  桐鄉應在浙江西。

  隻要是限量絕版,都是爆吸引人們眼球的。

  文壇的精神領袖蘇軾的兩首絕命詩迅速的在民間流傳開來。這可是蘇軾的絕筆呀。

  人們的眼球被忠義之臣蘇軾入獄的新聞吸引了。烏台詩案牽動了朝野上下。

  牢獄之外的人們自發而迅速地展開了營救行動,親兄弟蘇轍願以官職換取哥哥蘇軾的平安。父親的老朋友張方平立馬上書,要求釋放天下奇才蘇軾。杭州、徐州等地的百姓們為蘇軾禱告。後宮太後為蘇軾求情。就連閑居在老家的宿敵王安石,也特意為蘇軾寫了折子,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

  經過多方營救,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蘇軾的命保住了。

  之後,他以團練副使之職貶至黃州,不得簽書公事,蘇軾被流放到了荒遠之地。

  蘇軾不求解釋。

  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八)

  蘇軾又落難到黃州了。

  不,在黃州的一切對蘇軾來說,不是落難,是升華。

  黃州,是蘇軾一生中最失意的時期之一,卻是他心靈最快樂最放鬆的時期。

  這裏不再有複雜的政治鬥爭,不用再操心繁瑣的公文。蘇軾常常就地盤坐、倚溪而息、靠橋而睡,天為被、地為床。

  他成了良久的思考者,回憶並感悟著自己曾經的輝煌。

  回憶歸回憶,艱苦的日子總還要過著。為了生計,蘇軾和農民們一起耕田種地,開辟水源。

  蘇軾回憶著熱鬧的過往,經曆著安靜的現在,禁不住開玩笑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他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被黃州的自由空氣打開了,他的每一次呼吸都與天地進行著交流。

  他學佛、學烹飪、學製藥、學養生,學習一切能學到的東西。

  蘇軾在黃州的東坡處,號召家人都動手添磚加瓦,蓋了一所房屋,還親自在房屋的四壁上畫上了雪景,並為住所取了個詩意的名字,叫雪堂。瞧瞧,蘇軾的思想真是比現代人還現代呀,人家可是老早就實施了房屋裝璜DIY。

  蘇軾留戀東坡這個地方,東坡是他心靈的沉澱地。蘇軾為自己取了個別號——東坡居士。

  從此,蘇東坡的名號如漫天飛雪一般狂舞著,灑向了全國各地。

  蘇軾在雪堂裏交朋結友,吟詩作畫。他還愛上了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他甚至還愛上了畫竹。蘇軾結交到的著名書畫家米萊問他,你畫的竹怎麽一溜煙的長上去的,也不斷個節?蘇軾說,你見過竹子是斷著節長成的嗎?

  蘇軾在成長過程中也從未曾斷節。

  除了畫竹,他還愛畫怪木頑石,虯屈的姿態有如扭曲掙紮而生的身軀,彰顯著無窮的活力。

  蘇軾的心中也正噴積著無窮的活力。

  寂寞流放的苦難生活並未將蘇軾擊倒,他要像父親蘇洵一樣瀟灑不羈,頑強努力。

  心境漸漸平和的蘇軾回想到了初涉社會時,他遇到的第一個黑臉領導陳公弼。那時的陳公弼可真壞。可是,蘇軾現在不這樣想了,蘇軾還專門為陳公弼做了一篇很長的傳:我在鳳翔為官時,跟隨陳公二年,在那時,我年少氣盛,愚昧未經世事,多次與陳公爭執辯論,至於在言辭臉色上有所表現,不久就對此感到後悔。我私下裏認為陳公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正直之人。

  陳公弼認識個蘇軾這樣的文學家真是好啊。稍不留神就托蘇軾的福,青史留名了。

  年輕的時候,總是把那些打磨著我們性格的人當成眼睛裏的沙子,等若幹年以後才會發現,這顆沙子其實在我們的性格中已揉搓成了珍珠,這顆珍珠的名字叫包容。

  還有某次,蘇軾在屋外漫步,突然聽到有一群小孩子圍著一堆花叢猛喊:“黃狗,快出來呀。黃狗。”蘇軾一時好奇,怎麽這幫小孩會對著花叢叫黃狗呢?小孩指著花叢說,這種蟲子叫黃狗,我們叫黃狗出來好捉它。蘇軾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小蟲在花蕊裏蠕動。在黃州,蘇軾還知道有一種鳥的名稱,叫明月鳥。蘇軾突然恍悟,某年某月某日,在王安石變法的當頭,自以為滿腹經論的他曾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難道不是被偏見蒙蔽了雙眼麽?

  黃州理應是蘇軾最失意的地方,蘇軾卻把他嬗變成了最意氣最昂揚的地方。

  自信堅強的人總是能在困境中找到積極的勇氣。找尋歡樂的源泉。

  蘇軾對著赤壁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對著明月寫,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蘇軾對著湖麵寫,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隨性自由的生活激發了蘇軾的浪漫和靈感。他在黃州生活的四年間,高產量的寫出了大量的優秀詩詞,文學的創作到達了人生的巔峰。

  上帝給你關閉了一扇窗,往往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

  蘇軾的官場之路被阻斷了,卻又開辟了新的文學之窗。

  (九)

  轉瞬間,蘇軾被貶黃州已經五年,他已快滿五十歲了。

  五十歲,該是知天命的年紀了。

  日子雖然很苦,但蘇軾覺得很快樂。蘇軾不是神仙,卻賽神仙,他已擁有了苦中作樂的不二法寶。

  是金子在哪裏都發光,是人才走哪裏都被惦記。

  宋神宗又想到了被他遺棄的五年之久的人才蘇軾,命他將再次為國效力,赴汝州上任了。

  然而,這次上任的路途並不順利,蘇軾的幼子在途中夭折了。

  也許人生在世最大的苦難就是不得不承受。

  悲痛的蘇軾向朝廷申請,改道往常州調整。

  在蘇軾往常州期間,宋神宗駕崩了。

  一切都歸零了。

  宋神宗駕崩了、王安石變法失敗了、蘇軾也無罪一身輕了,曾經頑強的宿敵王安石也罷相回到老家有好些年了。

  五十歲的蘇軾突然想到了年輕時,他書生意氣地與王安石針尖對麥芒的鬥法。

  蘇軾決定繞道去看望王安石。

  遠遠地,蘇軾就見到了在江風中翹首以待,騎著毛驢的迎接他的王安石。原來,王安石也已老了,剛堅不可奪其誌的樣子早已收斂了去,變成了瘦弱、孤獨的老頭子了。

  蘇軾笑道,我今天鬥膽,穿著便裝來見大丞相了。

  王安石看他大笑,世間禮法豈為我輩所設?

  曾經的死對頭相逢一笑泯恩仇。

  很多年前的政敵喝上了酒,王安石說起了因卷入變法而死去的兒子,蘇軾聊起了早夭的幼子,脫離了政治,兩人其實都是惺惺相惜的英雄。以前有著同樣的執著、如今有著同樣的包容。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十)

  晚年的蘇軾與朝廷的政見依然不和,蘇軾的仕途生涯仍然沉沉浮浮,導致一貶再貶,直到貶到了北宋時期最遙遠的地方——海南。

  他的心態卻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平和。

  蘇軾一生都做到了像範滂那樣,寧願為道德和正義放棄明哲保身,這是他從未丟失的信念。

  人的心中隻要有根,放逐得再遠也不會覺得虛無。

  被貶的途中,蘇軾的生活有時候會很苦,苦到會在骨頭縫裏剔肉吃,他卻笑稱這種吃法就像是在吃螃蟹。

  蘇軾獨自一人居住在天涯海角的地方——海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他已感悟到了人世間的每一處風景,直到最後。

  不管生活給予我們什麽,都應深深的熱愛它。堅持用自己的雙手和心情,賦予它無盡的快樂。

  在蘇軾的老家眉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蘇軾出生時,眉山彭老山上的草木盡枯,傳蘇軾能奪山川之靈氣,吸天地之精華。隻到蘇軾去世後,還精靈於彭老山,草木才重新茂盛起來。

  我寧願相信這不是一個傳說,而一個真實的故事。蘇軾的精靈正附予眉山彭老山的草木上,如他活著時那樣,盡情的感受風雨的洗禮、陽光的和煦、甘露的凝結、遺世的孤獨。

  仍在這世間,頑強地承受著生命的每一次巨大的挫折,享受著生活中每一處細微的快樂,剛柔並濟、寧屈烏紗不屈誌。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