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節 那一群青衫飄然的身影

  一

  進入晚清以後,中國社會和世界格局已大變,各種近代的文明因素,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景德鎮傳統陶瓷藝術。淺絳彩的出現,正是在這樣一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展開的。

  “淺絳”原是中國山水畫的術語,指在水墨勾勒皴染的畫麵上,主要以淡赭(淺絳色)、花青、藤黃等冷色調渲染而成的山水畫。淺絳山水的畫法,為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所創造。

  起初,淺絳彩好像隻是一種工藝上的無聲變革。它改變了部分粉彩彩料的性能,省略了粉彩瓷畫繪製的某些工藝過程,使作畫填色環節相對於粉彩的繁瑣趨於簡便。畫師們用一種濃淡相間的墨料,在白瓷胎釉上勾線繪製紋樣,再填以淡赭和少量的水綠、草綠及淡藍、淡紫等色料,入爐以攝氏700度~780度左右溫度燒成。因它的主體色調和畫麵與元代黃公望創造的以水墨勾皴,並以淡赭為主,略加花青、粉綠渲染而構成的淺絳中國山水畫很接近,所以被人們稱為淺絳彩。

  相對淺絳彩而言,分工很細的晚清粉彩繪瓷,不少工序需要專門工匠分別進行,因而很難全麵表現繪畫藝人個性。何況清官窯粉彩瓷器的設計都是由宮中內廷發樣,經宮廷批準後交禦窯廠依樣燒造,隻求精細完美,不求內容創意。淺絳彩的燒製性質則是非官窯性的,參與者往往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藝人,從圖稿設計到彩繪完成均出自一個人之手,是實現個人藝術風格的自由創作。

  景德鎮陶瓷發展到近代,已不是單純的日用品和工藝品了,因而它原有的工藝形式,已無法勝任它所承載的中國文化內涵,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一個噴發點,釋放出積聚已久的力量。

  這種突破,民間工匠雖然曾在青花瓷上有所表現,但他們受文化素養所囿,無法在更大空間展開。在這種背景下,可以由畫師獨自完成,從而能自由地表現繪畫者個性的淺絳彩,通過幾位文人畫家最初的努力,在景德鎮瓷業引起了震撼。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淺絳彩的三位代表人物,有兩位竟是供職於晚清禦窯廠,被稱作是“禦廠兩支筆”的文人畫師金品卿和王少維。他們都是徽州人。而領軍人物程門,是來自徽州的“新安派”著名書畫家,能畫一手點染勾皴,自然天成的淺絳中國水墨山水畫。人物和花鳥蟲魚也都極為擅長。據說他常常不修邊幅,舊衣爛衫旁若無人地穿行於景德鎮大街小巷。

  景德鎮離徽州太近了,在景德鎮方言的構成中,徽州人的語音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徽州文化,因為自古以來徽商的行走天下,而具有比較開拓的視野。所以,近代景德鎮陶瓷藝術開始尋求並確立個性藝術彩繪的發展方向,是自徽州人程門、金品卿、王少維開始,一點不會讓人感到突兀。

  這是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文人畫家,開始自覺地參與陶瓷藝術創作的先聲。

  創作淺絳彩瓷作品的瓷繪家,大都擅長紙絹上的中國寫意畫。他們在瓷器上用筆與在紙上作畫一樣,筆墨放逸,瀟灑酣暢,用情在筆墨之中,抒懷於筆墨之外,在瓷器上充分表現了中國寫意畫的深遠意境、胸襟氣度。淺絳彩瓷的布局上,一如中國畫中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形式,首創由具體藝人題寫作者名款和創作時間,改變了曆代彩瓷作品隻在瓷上題寫帝王年號,不署作者名號的紀年款形式。這看似很小的變動,卻跨越了一道鴻溝:這是對藝人個體勞動的曆史記錄,體現了藝人個體價值觀的覺醒。

  借助瓷繪瓷藝,大肆張揚藝術家的個體意識,正是自淺絳彩開始。相對民間瓷繪早已有之的個性化表現而言,這是一場知識精英界的集體意識,因此對其時的景德鎮瓷藝界,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衝擊力,成為提高陶瓷藝術文化品位的重要變革。

  由於淺絳彩彩繪工藝的簡便性,清末一些海派名畫家,如張熊、吳待秋、王震等,也參與了淺絳瓷繪嚐試。江西光緒六年進士、曾任禮部主事和雲南知縣的新建樂化人、近代著名畫家和詩人範金鏞也有淺絳彩瓷畫作品傳世。另外與程門等同期的淺絳彩名家還有善畫人物的汪章、汪藩,善畫花鳥的俞子明,善畫山水的汪友棠、許達生、周友鬆、任逢端等。在淺絳彩瓷繪藝術家的努力下,文人畫的藝術品位、表現技法及審美旨趣,被引進了瓷上彩繪,一時間,成為景德鎮釉上彩瓷的主要裝飾形式,無論是高雅的尊、瓶等觀賞陳設瓷,還是盆碗、壺、杯、碟等生活用瓷,皆成了淺絳彩瓷,上至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喜愛,並在晚清崛起的新興商業城市上海大受歡迎。

  但是,瓷上淺絳彩由於在工藝上求便就簡,隻是文人畫家的嚐試,省略了用“玻璃白”打底、罩色等複雜工序,缺陷也開始顯示出來。淺絳彩遠沒有粉彩色澤晶瑩亮麗,色域也不如粉彩寬廣豐富,因此不得不放棄了中國民間喜愛並欣賞的工筆重彩或兼工帶寫的創作方法,顯得比較單調。特別是在日用瓷、嫁妝瓷上用淺絳彩裝飾,缺少新意和喜慶。淺絳彩自清道光、鹹豐時產生到二十世紀初期,流行時間約為七十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這一風行一時的品種被改革後的新粉彩完全替代,開始從瓷壇上消失。

  不過,由文人瓷繪家開拓的瓷藝個性化表現和藝術追求,並未因為淺絳彩瓷的式微而消失,隨著時代的推進,顯示出了更為強勁的藝術生命力。

  二

  晚清至民國時期,景德鎮出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新粉彩瓷繪藝術家,其中以“珠山八友”為代表人物。

  他們比一般瓷繪匠師具有更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造詣,又比一般的文人畫家更多地注重掌握了瓷繪技術。他們一反淺絳彩文人畫家對瓷繪工藝的輕視,隻是借鑒淺絳彩的表現形式,改用色彩無比豐富的粉彩瓷繪進行個性化創作,而且為使作品能達到理想的境界效果,打破了粉彩傳統瓷繪中細致分工的界限,自己進行各種填色工序。這種創作理念,一方麵使他們成為景德鎮傳統瓷繪工藝的守護者和弘揚者,一方麵為景德鎮粉彩瓷注入了人文精神的活力,這是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新粉彩藝術的特殊文化意義。

  清末民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舉步維艱中踟躕前進,1910年成立的江西瓷業公司也是其中之一。這所公司在鄱陽辦了一所陶業學堂,試圖培養近代陶瓷技藝人才。世居鄱陽的著名畫家潘匋宇(約1887~1926)受聘擔任該校圖畫科教師。潘匋宇在鄱陽執教之餘,常於假期赴景德鎮繪製彩瓷,最擅畫粉彩小件,無論人物山水花卉均精,筆法極為秀麗。傳說他能口撮毛筆,探入極小的卵幕薄瓷胎中,繪出姿態各異的金魚藻荇。注水其中,則遊魚如活的一般,十分神奇。後來揚名景德鎮的“珠山八友”中,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都是他的學生。

  當時除了像潘匋宇一樣,於假期來往於景德鎮進行瓷繪藝術創作的文化人外,還有長期客居在景德鎮從事瓷繪事業的,如吳靄生、汪曉棠、王琦等人。

  吳靄生係廣東南海人,少年時在香港經商,1909年來到景德鎮創辦合興瓷社。在景德鎮的17年中,致力於白釉、花釉的改良研製,卓有成就,研製的“美人醉”名重一時;所作白釉瓷釉層肥厚、柔潤,當時的繪瓷名家大多喜歡采用他的白釉瓷胎;他亦擅畫粉彩花鳥,花葉構圖生動活潑。

  江西新建縣人王琦,“珠山八友”領袖人物之一。年幼時曾讀私塾,酷愛繪畫。父親是販鹽船戶,少年時隨父親在水上生活的經曆,使他對民生疾苦有深切感受。以後跟著一位捏塑麵人的師傅學藝,也是走南闖北。17歲來到景德鎮,靠走街串巷捏麵人謀生。作為民間藝人,這座城市的文化對他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到處都是與揉麵相類似的瓷泥,到處都是能工巧匠、藝人、藝術家……就連目不識丁的婦女,也能繪兩筆青花。瓷都濃鬱的藝術氛圍很快就吸引了這個剛剛獨立走上人生之路的青年。他覺得自己生來就應該屬於這座城市,捏麵人的手藝,不過是為了進入這座城市而準備的。此時,他認識了以畫瓷像著名的前清秀才鄧碧珊。詩、書、畫俱佳的鄧碧珊已是景德鎮的名人,他很喜歡這個聰明好學的年輕人,決定收他當了弟子。王琦不僅向鄧碧珊學繪瓷像,也學習詩文、書法。文化為他展開了另一麵更為寬廣的天空。捏麵人手藝練就的造型能力,也使王琦很快就在彩繪瓷像方麵技高一籌,浮梁縣知事陳安看了他的瓷像畫,曾為他題了一塊“神乎技矣”的匾額。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師生的情誼。鄧碧珊雖是前清秀才,卻思想開放豁達,即使王琦成為景德鎮瓷業領袖人物之後,他也心態平和,與王琦交往如常。王琦出名以後,為自己取了個號叫“陶迷道人”,他一邊以畫瓷板像謀生,並以錢慧安仕女畫為藍本彩繪瓷器,一邊努力學習中國書畫和粉彩瓷繪。他所畫的瓷上肖像畫曾有相當市場,但這並非他最終的追求。

  1916年後,已進入中年、在景德鎮瓷繪肖像業早已站穩腳跟的王琦,與友人王大凡前往上海,隻為了得到觀賞海派名家原作展覽的機會。一趟滬上之行,讓他眼界大開,正像當年來到景德鎮,才知道捏麵人的天地是多麽狹窄,來到上海,才知道瓷板像與藝術有多麽的遠。王琦對展覽所見清乾隆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畫風推崇備至。回程路上,舟車之間,大江南北的景色清新迷人,而王琦已暗自決定,放棄瓷像畫,從黃慎的畫中吸取筆墨精髓,一定要成為詩、詞、曲、書法俱佳的瓷繪家,不辱沒景德鎮這座瓷都的養育。自此,王琦走上了文人繪瓷之路,1921年至1924年間,他的藝術特色和風格開始形成。他的粉彩瓷板人物,不僅造型生動,而且表情極富個性。此時的他已擺脫錢慧安和黃慎的影子,在繼承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征:人物線條放達,疏而不亂,比錢慧安更為生動,比黃慎更有力度和厚度,中國畫的線條優勢被王琦在粉彩瓷畫中發揚光大。他後期瓷器創作專作寫意人物和較長的草書題記,儼然已經自成一家。他的寫意人物,采用粉彩畫人物臉部,使一貫采用中國畫勾線畫法的人物臉部有了立體感,氣象一新。而人物衣褶則以寫意法繪成,用筆瀟灑而奔放。他創建的畫風一直影響到現代的許多粉彩人物畫家。

  王琦是從一個捏麵藝人走出來的瓷繪藝術家,他的民間生活體驗,對他的人物畫風格有很深的影響。他用寫實的手法,將民間傳說、曆史典故和下層人物如漁翁、漁婦等,神韻生動地描繪在他的粉彩瓷板上,因此他的瓷繪作品,受到很多原本出身下層的商人、收藏家的共鳴,在他們中間大受歡迎。由於王琦不同尋常的天賦和豪放性格所帶來的凝聚力,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漸漸成為景德鎮瓷藝界的核心人物,與汪曉棠、潘匋宇並稱為民國初年三大名家,也是“珠山八友”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陶瓷藝人。

  辛亥革命以後,官窯解體,民窯興旺,景德鎮陶瓷行業掀起了棄舊立新的浪潮。當時景德鎮一批有誌於陶瓷裝飾改革的有識之士紛紛自立門庭,各種個人創建的畫室應運而生,如王琦的“匋匋齋”、王大凡的“希平草廬”、汪野亭的“平山草堂”、鄧碧珊的“晴窗讀書樓”、程大有的“升古陶畫社”等等,從外麵傳來的新風為景德鎮帶來了生機。

  1922年,經浮梁縣長徐仲事、知事何心澄倡導,於景德鎮蓮花塘成立了以吳靄生為社長,汪曉棠和王琦為副社長的“瓷業美術研究社”。

  這是景德鎮曆史上第一個以改良和振興瓷業為宗旨的民間社會團體,在它的周圍,聚集了一批有誌於繪瓷藝術事業的新舊藝人。成員中,有前清秀才,有新式學堂的教員,有紅店學徒出身的藝人,也有科班出身的瓷藝家。研究社全盛時發展會員達300多人,出版會刊20餘冊,還多次舉辦作品展覽會,共同研究畫藝,並通過中國畫論典籍《林泉高致》等繪畫理論的學習,有意識地提高紅店藝人的繪畫修養。

  三

  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也讓景德鎮飽經劫難。1924年,北洋軍閥劉寶湜師盤踞景德鎮,搗毀了陶瓷美術研究社,並將研究社陳列的彩瓷洗劫一空。

  隨後,因為吳靄生、潘匋宇和汪曉棠先後英年早逝,王琦作為研究會唯一在世的副會長,成為景德鎮瓷繪界眾望所歸的核心人物。1928年夏天,沉寂了幾年的王琦召集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何許人、畢伯濤八位好友,再次成立了探討瓷藝改革的藝人社團“月圓會”,商定農曆每月十五雅集一次,輪流做東,大家一起研討詩文,品評畫理,切磋瓷畫技藝,將當年研究會的精神和創新活動延續下去,這便是“珠山八友”結社的由來。

  這個藝術社團後來又有徐仲南、田鶴仙加入,活動一直延續到1940年左右,對景德鎮瓷藝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果將“珠山八友”與以程門為代表的淺絳彩瓷派作一對比,就會發現前者具有較純粹的文人畫“書卷氣”,“珠山八友”在藝術表現上則更為入世,也有了更多的現代因素。這是與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和不同的時代跨度分不開的。

  王大凡是安徽黟縣人,1888年出生於鄱陽縣皇崗村。祖上原本經商,因戰亂父親生意失利,全家靠母親做米粑維持生計。王大凡幼年時曾讀過三年私塾,因家貧很小就在店鋪中學徒,1901年隨姐夫來到景德鎮,在姐姐開的紅店裏學藝。三年學徒期滿,他便留在姐姐的店裏繪瓷。當時,他姐姐用高薪聘請了著名彩瓷畫家汪曉棠來店裏繪瓷,正好為王大凡提供了極好的學習機會。汪曉棠書法受“二王”影響,繪畫與海派畫家費曉樓、沙山春、錢慧安一脈相承。他隻比王大凡大三歲,兩人由友誼發展到師徒。汪曉棠不僅教王大凡書畫,還教他詩詞歌賦。在汪曉棠悉心引導下,王大凡不論是書畫技藝還是文化修養,都大大長進,一般的紅店藝人無法與他相比。1915年,他的粉彩瓷板畫由江西瓷業公司、景德鎮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榮獲金質獎章,是當年景德鎮瓷器中唯一獲金獎的作品。

  1916年,王大凡和王琦從上海觀摩海派畫家畫展歸來,開始在藝術上追求個人獨特風格。他立意革新,創造出粗細相間、兼工帶意的畫法,被人稱作“落地粉彩”。他創作的以儒家思想和曆史典故為題材的《嶽母刺字》《木蘭從軍》《采藥濟世》《秉燭達旦》《聞雞起舞》《桃園三結義》《風塵三俠》《鬆菊猶存》等瓷繪作品,展示了王大凡從一名紅店學徒,成長為具有傳統儒家思想和近代人文思想的瓷繪家的道路。據說王大凡除繪瓷外,極愛讀書,平時省吃儉用,卻常常是一穀籮一穀籮地買書讓人挑來畫室,夜讀至晨。這些書,既有《曾國藩家書》,也有《隨園詩話》,既有《聊齋》《紅樓夢》《水滸傳》,也有《畫鑒》《山水訣》《筆法記》。在挑燈夜讀的過程中,這位紅店學徒出身的瓷繪家,也一定有了他的精神提升。讓我們來看看他的《玩月承天寺》,以蘇東坡夜遊承天寺的畫麵,緬懷一代文豪,瓷畫上書有王大凡自作詩句:“玩月承天寺,蘇公與客閑;誰知千載後,又在畫圖間。”詩寫的自然樸實,瓷作充滿了文人氣息。

  鄧碧珊出生於餘幹縣龍津鎮鄱陽湖邊,父親是鐵匠,閑暇時也常下湖捕魚。他是清末秀才,科舉廢除後,他於1913年來到景德鎮瓷業學堂任教習。早期鄧碧珊主要畫山水,也常替人代寫瓷字。他雖然是清末秀才出身,卻思想活躍,是他最早在景德鎮嚐試用九宮格繪瓷板肖像,成為瓷製肖像畫創始人。40歲後,鄧碧珊開始專事粉彩魚藻。他大膽借鑒日本寫實畫派技法,不囿於傳統的中國畫手法繪瓷,在當時的陶瓷美術界,可謂是獨辟蹊徑。鄧碧珊的文學藝術修養很深,在“珠山八友”中,他的書法首屈一指。他曾為自畫瓷版《魚藻圖》題詩:“山外斜陽半未沉,清溪蕪草綠陰陰。此時我也知魚樂,不是雷同莊子心。”畫、詩、書法,都頗有新意。他是王琦的老師,但在王琦成名後,並不以師自尊,一直保持著和王琦的師生情誼。

  汪野亭是江西樂平縣人。他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祖父外出務工給人送水,為孫兒積攢學資,送汪野亭入了鄰村私塾就學。私塾設在汪氏宗祠,野亭入學時恰逢宗祠進行修葺,請來了幾位民間雕畫工匠,他們在宗祠梁柱上雕刻的山水樓閣,花鳥蟲魚,使汪野亭著了迷,課餘時他向畫師們借來畫稿臨摹,這些民間畫匠們成為汪野亭最初的藝術啟蒙者。

  汪野亭後來考入位於鄱陽的江西省陶業學堂,師從張曉耕學習山水畫,師從潘匋宇學習花鳥畫等。因為家境貧寒,他課餘為瓷商繪瓷,一方麵解決了經濟的拮據,一方麵又可以學以致用。1909年畢業,他順理成章地進入景德鎮以繪瓷為生,並致力於“淺絳山水”和“墨彩山水”的研究,後受聘於景德鎮瓷業學堂任教師。科班出身的汪野亭深知寫生的重要,景德鎮四邊的浮梁山區和鄰近的祁門、婺源、黃山、樂平的名山古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在當年以臨古跡為主的景德鎮習藝傳統中,也是開風氣之先,汪野亭的粉彩山水因此而別開生麵。他率先運用“通景山水”章法裝飾瓶類製品,開二十世紀初景德鎮粉彩山水裝飾法的新風。汪野亭的山水畫采取山水相連、雲霧飄逸的連接處理,將意境貫通的整體畫麵,在圓柱式的器皿上展開,形成360度的完整構圖,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畫麵。“通景山水”自問世以後,成為半個多世紀來景德鎮瓷繪山水的主流。

  汪野亭喜交文化人、僧友、道人,對上層社會中愛好藝術的文人雅士,也以禮相交,對貧困者更是盡力相助,唯獨傲視權貴。據說某國民黨專員五次求畫未果,其警衛拔槍相逼,專員假惺惺按住手槍並訓斥手下休得無禮。汪野亭見此雙簧戲法,不為所動,反而催促警衛開槍,使專員掃興而去。

  畢伯濤祖籍為安徽歙縣。祖父在饒州府開錢莊,幼年得以飽讀詩書。1899年,14歲的畢伯濤考取清末秀才。清王朝崩潰後,畢家家道中落,加上科學廢止,仕途無望,畢伯濤隻好攜一兒一女來到景德鎮。最初是在五龍庵為寺廟抄寫經書、作楹聯、寫匾額為生,有時也為居士們作畫。畢伯濤早年曾師從鄱陽畫家張雲山學習中國畫,張雲山也常客居景德鎮彩繪瓷器,這對他以後的藝術轉移也有影響。認識了王琦、王大凡等人並受邀加入“月圓會”後,畢伯濤開始從紙畫轉向畫瓷,專攻陶瓷粉彩,以翎毛花卉為長。他的瓷畫著色不多,追求淡雅畫風,極善捕捉禽鳥瞬間動態。身為舊式文人的畢伯濤,平生研究金石、書畫,造詣很深,詩賦和書法亦見功力,在努力探索瓷藝和詩情畫意交相融合的“珠山八友”流派中,他的文才較好,故常與大家共同研討瓷畫題詩,對“珠山八友”整體文化品位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畢伯濤是“珠山八友”中從文人走向瓷藝畫家的典型。

  祖居樂平南門外大碼頭官路口程家的程意亭,八歲喪父,由兄長撫養長大,14歲起在樂平祥盛糧行學徒。每天去糧行的路上,他會路過南門大街一家裱畫店,店裏板壁上常常貼有正待裝裱的國畫。程意亭被畫麵上那些美麗的花鳥和蒼茫的山水吸引,往往在店前停留很久觀賞,以至誤工誤時,受到兄長責備。但程意亭從此立誌學藝,無意在糧行學徒。1911年,16歲的程意亭自行離家,考入鄱陽的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原鄱陽窯業學堂)圖畫科,師從名家張曉耕和潘匋宇學習山水畫鳥。1914年畢業後,先在九江“普芳居”瓷店從事瓷上繪畫,1925年在友人促成下,舉家遷往景德鎮,開始了他在景德鎮的藝術生涯,同時也與“珠山八友”結下不解之緣,成為“月圓會”最早成員之一。1931年,程意亭離開景德鎮獨自來到上海,隱瞞了自己從事瓷畫的經曆,在浙派名畫家程璋家中做勤雜工三年,偷偷地學習了程璋的繪畫技法。程璋早年以沒骨法工筆花卉名世,中年變法,將西洋明暗透視原理融入中國畫,色彩濃麗,自創新貌。程意亭上海學藝回來,粉彩花鳥畫有了很大的突破,傳統的畫麵內涵著現代的美感,並以質樸、沉鬱、蒼勁的畫風蜚聲瓷繪界。程意亭在粉彩顏料的漂研製作上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粉彩色澤更加鮮明、豐腴而富麗,他還把自己的秘方和絕活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和弟子。

  1934年,14歲的農村孩子張景壽來到景德鎮為父親抓藥。當他路過一家店門時,恰巧看見了程意亭正在畫瓷,張景壽流連不舍地在一旁看了半天。以後每次來鎮抓藥,他都要找機會看程意亭作畫,並默默地記下構圖,回到家中在紙上學畫。程意亭發現後,十分感慨張景壽的求學精神。兩年後,家境貧寒的張景壽考上了浮梁縣立飾瓷科初級職業學校,程意亭正好在此校任教,他不僅常接濟張景壽,每學期還替張景壽代交40塊大洋的學雜費,並讓他跟在自己身邊學畫瓷,畢業後收為關門弟子。張景壽後來成為景德鎮著名陶瓷藝術大家。

  劉雨岑是“珠山八友”中年紀最輕的一位。祖籍安徽太平,出生於江西鄱陽。因太平軍與清軍在安徽激戰,祖父輩逃難來到江西,父親是以打造銅器為生的銅匠。他是“珠山八友”年紀最輕的一位。念過私塾,並拜鄱陽知名畫家潘匋宇學藝,1918年考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後,來到景德鎮發展,結識了陶瓷世家朱受之的女兒朱秋霞並與之結婚。嶽父朱受之與王琦是好友,兩家交往中,王琦對劉雨岑的才華和謙虛好學十分欣賞,遂收為義子,後來成為王琦創立“月圓會”的得力幫手。劉雨岑的粉彩花鳥在取材、構圖、設色上別具一格,他創立的“水點技法”,使他的粉彩花鳥從晚清陶瓷裝飾的繁瑣中脫穎而出,在陶瓷藝術領域中產生極大影響。

  何許人,字德遠,號花滋,安徽南陵人。王琦以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為他更名為“何許人”。少年時代到景德鎮學畫青花,後改學粉彩。民國初年,曾應聘赴北京畫仿古粉彩瓷,有機會見到故宮所藏曆代名瓷。後來他專攻粉彩雪景山水,在中國陶瓷美術史上,是首開先河之舉。他的雪景色彩淡雅,擅長運用蜿蜒起伏的山徑,展現出廣漠的空間,畫意幽深,筆法雄渾,在作品中創造出獨具個性風貌的人文世界。

  浙江紹興人田鶴仙,從小喜愛藝術。民間初年曾任職於景德鎮稅務局,並曾在江西瓷業公司擔任夜校教員。後改行加入粉彩繪瓷行業,初學山水,後專攻粉彩梅花,畫風豪放瀟灑。

  “珠山八友”最年長者為徐仲南。少年時代在南昌瓷店學徒畫瓷,1918年受江西瓷業公司聘請,到景德鎮主持陶瓷美術管理工作。不久辭去職務,專事畫瓷。青年時以繪人物為主,中年後擅畫山水,晚年畫鬆竹。傳世作品以鬆竹著名。他的鬆竹粉彩瓷畫神韻清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珠山八友”這一群體的主要藝術活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們在對瓷上文人畫的追求中,並不強求統一,而是以各自不同的藝術特征,體現出不同的靈性和審美情感,注入不同的思考和人生體驗,大大豐富了瓷藝作品的文化品位和美學價值,成為中國陶瓷繪畫趨向成熟的標誌。與此同時,他們沒有放棄對陶瓷裝飾工藝的追求,對各種工藝要點也十分熟悉,在工藝方麵進行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保持並加強了陶瓷裝飾的審美特征,確立了中國陶瓷繪畫的存在意義。

  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一代景德鎮瓷繪藝術家,在一個新舊交替的亂世,不僅為粉彩傳統工藝闖出了一條新路,而且在“淺絳彩”的基礎上,存其精華,革除弊端,創立了一種張揚藝術個性的瓷畫藝術畫風和流派,並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藝術表現語言,跨越了傳統工藝美術的審美臨界線,將景德鎮陶瓷藝術推向了另一座高峰。

  這一群青衫飄然的身影,應該被中國陶瓷史永遠銘記。如果僅僅是一群藝術家個體生命的呈示,那麽,“珠山八友”最多不過是一批才華橫溢的民間藝人們因為誌同道合的結社,但放進大的時代背景裏,他們單薄的身影,承載的卻是中國陶瓷上的精神家園。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