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節 遠離神靈的瓷業崇拜

  悠悠千載,興亡百代,景德鎮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始終是以瓷的光芒來映照的。那麽,景德鎮的民風民俗,便理所當然地具備了與瓷業崇拜相關的千年血脈。

  在景德鎮陶瓷工人祈神的廟宇裏,沒有菩薩,沒有土地,沒有中國民間幾千年來都享有香火的各路神仙,隻有一捧高嶺瓷土,一位為發展鎮瓷作出了貢獻的退隱官吏,幾位技藝超群的工匠師傅,一批為窯工請命的瓷業英雄。他們被立祠祭祀,被堂而皇之地尊奉為“神”,成為了陶瓷工匠們的偶像,在迎神慶典中,享有著崇高的地位。除了瓷土神,一位相傳點化了高嶺村村民的老人,其餘被人們崇拜紀念的,均真名真姓,其實,他們就是勞動者自己的化身。

  在景德鎮享受百姓香火的偶像,有兩位最值一提。一是師主廟裏的瓷業師祖趙慨,這是一位在晉朝入過仕的退隱官吏,字叔朋,曾先後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也許他官做得並不大,因為即使被奉為師祖,人們也並不清楚他入仕時曾擔任過什麽具體職位。隻知道他退隱昌南之後,把自己了解的福建、浙江等地的製瓷技術,與昌南當地的製瓷技術結合起來,力促了昌南瓷業的發展。

  中國曆史上留下好名聲的官吏,無非一是政績,二是文章。中國士大夫階層,一般是做官做到失意時,才能產生好文章,如歐陽修被外放到淮北小城滁州,寫下了流韻千古的《醉翁亭記》;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因王叔文事件被貶為永州司馬,借山水寄情,寫下了著名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說起柳宗元,還真的與景德鎮有些關聯。他曾應饒州地方官員的請求,寫過一篇關於瓷器的介紹文章,很短,不過一百餘字,類似現在的說明書或廣告詞。瓷器是擔任地方官的朋友準備進貢朝廷的,此文收錄在他的文集中,也被轉錄在清代朱琰的《陶說》中。但柳宗元自己並未說明當時是哪位先生請他而作。後人有考證說,柳宗元的那位官吏朋友,即是當時任饒州郡守的元崔,如果屬實,那麽柳宗元在這則短文中盡情歌頌的美瓷,當屬唐代還不算太出名的饒瓷了。以柳宗元的文化人格,饒瓷若不是真的在他眼中美如玉色,他不會像今天的一些文人那樣隻要有好處,什麽話都敢奉承的。這麽說來,民間關於唐代饒州名窯陶窯、霍窯的傳說,就不會是空穴來風了。唐時昌南工匠當是十分自信,才會像陶玉一樣帶上瓷器產品入關自薦於朝廷。

  除了留下好文章的官吏,要想做到好的政績,首先必須要有相當的職權。官位太小,隻能無所作為。想來趙慨在福建、浙江任上,雖已是有心關注瓷業,卻肯定沒有什麽大的作為。隻有在退隱昌南之後,他才將平生積累奉獻出來,這其中,應當是既包括財富又包括知識吧。如果說白居易和蘇東坡任杭州太守之際,因整治西湖,各自留下了一座著名的蘇堤白堤,那麽,趙慨留下的,則是一座未來瓷都的根基。相傳白居易離任時,杭州百姓紛紛灑淚餞送,作為地方官,這是老百姓所能夠給予的最高榮譽了。不過,比起趙慨,他們卻要略遜一籌。趙慨值得曆史敬重的是,他本人肯定不會想到要被昌南百姓尊為瓷業師主,他不過是在退隱為民之後,以一生積累為當地百姓做了點實事。可這點實事,在封建時代,對於一位士大夫而言,卻是難得的選擇。尤其是在晉朝,那是一個麵對黑暗政治,可以轉而追求竹林詩酒的時代。很少有像趙慨這樣的知識分子,能夠沉下心來,放棄隱逸和名利,腳踏實地地為老百姓做點什麽。趙慨被景德鎮人民奉為瓷業師主,雖然被賦予了神的色彩,卻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方百姓所能給予他的最高榮譽了。而他的神位四周,則分別是六位製瓷作坊裏主要工種的師傅:打雜師、做坯師、印坯師、利坯師、挖坯師、刹合坯師,這種供奉排列,體現了景德鎮瓷工對技術和師承關係的敬重。除了趙概,第二位被窯工們膜拜的人物是童賓。他是浮梁裏村人,本是一位普通的把樁師傅。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604年),兼任景德鎮窯務的太監潘相督造青龍缸,因燒造難度大,火候燒不上去,久不能成,潘相揚言要嚴懲窯工。限期將至,童賓為避免其他窯工受到滅門之災,決定以身祭窯抗議潘相的橫行霸道。童賓跳窯自焚的次日開窯,一直無法燒成的大龍缸竟已燒造成功。童賓從此被陶瓷工人尊為窯神,又叫風火仙師。不但在景德鎮鳳凰山立祠祭祀,每次燒窯之前和開窯之前要擺上貢品拜佑,燒窯業還定下行規,二十年一屆舉行迎神會,紀念童賓。迎神會期間全鎮陶瓷工匠放假三天,極其熱鬧,成為全鎮瓷業行的隆重盛典。

  童賓犧牲後,在景德鎮引起了全鎮窯業工人反抗封建官僚欺壓的“打派頭”(景德鎮俗語,意即罷工)鬥爭。以至於明王朝中有正義感並擔任監察職務的官員,在彈劾潘相的奏章中,措辭激烈,中有“景德鎮之民欲食其肉”之語。

  我想,燒窯業之所以會定下二十年一屆舉行迎神會的行規,是因為二十年,正是一段生命的成長和輪回。中國民間向來就有“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之說。在窯工們的心中,童賓不是神,是為民犧牲的好漢。

  祭祀風火仙師的迎神會規模浩大。根據老人們的回憶,整場祭祀活動首先是由分成兩排的儀仗隊開始的,第一排為四支火銃開路,每走一處都要朝天放三響;第二排是兩麵風火旗。風火旗以金黃色為底,鑲黑邊,旗上繡著兩隻飛虎。其次是樂隊,樂隊由四組民間吹奏樂組成;接著便是樂隊後麵的“萬民傘”,是從全鎮百姓中由每家出一塊小角布縫製而成,角布大小、顏色不一,但以黃、紅、黑、白、藍為主。萬民傘之後是風火仙師像,由四人莊嚴肅穆地抬著。風火仙師身上穿麻布短褂,頭戴鬥笠,腳穿草鞋,完全是燒窯工人的形象。最後是吉祥如意隊伍。童男童女裝扮成的各種故事人物,象征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在景德鎮窯工祭祀的牌位中,還有蔣知四和鄭子木。一個是坯房工,一個是包紮瓷器的茭草工。

  民間傳說蔣知四是清朝時的坯坊工人,他率領工人為爭取改善生活待遇而“打派頭”,被官府抓去威迫利誘,嚴刑拷打,但始終不屈,堅持為工人說話,最後被殺害。但卻因此為工人爭取到了每月十二兩豬肉的待遇。瓷工稱之為“知四肉”。這種肉的做法是先配上大蒜和豆豉在鍋裏爆炒,然後放進豆腐清煮。

  瓷工們吃肉前還要行一套簡樸的儀式:在坯架上以三塊坯板搭成一個香台,供上肉點香放響爆竹,以祭奠蔣知四。

  茭草行是專門用稻草來包裝瓷器的行業。從前包裝瓷器全靠用稻草紮緊,勞動強度非常大,所以茭草行有個例規,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飯,每逢陰曆初一和十五,每人有一斤豬肉。可是嘉慶年間這條例規卻被老板破壞了,不僅豬肉被取消,白米也改成了糙米。清朝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茭草工人為抗議窯場老板的剝削壓榨,舉行了一場“打派頭”,窯場老板買通官府,將領頭的工人鄭子木抓進了衙門。鄭子木在受盡毒刑拷打的折磨時,仍然對公堂外的工人們大叫“打派頭一定要打到底!”最後罷工勝利了,鄭子木卻犧牲了。陶工們收殮了他的遺骸,當用船運遺骸回鄭子木的原籍安葬時,全鎮居民都紛紛到河邊送葬,每人投下一枚銅幣作為安葬費用,結果竟然裝滿了一船艙。

  蔣知四的牌位供奉在師主廟中,瓷工們每當吃肉時都要在曬坯架上點香供肉紀念他。鄭子木犧牲後,茭草行業約定俗成,工人們幹活都要係上白圍裙,以表示對鄭子木的追思和懷念。他們都是為瓷工請命而死的英雄。

  在廟中供奉受到大家敬仰的本行業兄弟,反映了景德鎮瓷業習俗中對普通窯工的尊重。這種尊重使得清代督陶官唐英也不敢輕視了童賓,他上任之後,不僅重修了風火仙師廟,還寫下了一篇《火神童公傳》,將童賓這位普通窯工,視為忠臣義士一類人物,借此向景德鎮的窯工表示了敬意。

  製瓷工匠們以自己的技藝塑造了永恒的瓷都,也以不同尋常的瓷業崇拜,升華了這座城鎮的文化昌明。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