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明瓷之興

  一

  景德鎮成為千年瓷都,我一直認為與兩位皇帝有關。一是景德年間的宋真宗,另一位,便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有意思的是,這兩位皇帝都不會想到,他們從皇家的利益角度各自為景德鎮下的一道詔書,竟被最底層的中國工匠演繹出中國文化史上的絕代珍寶、曠世奇跡。

  中國的曆史似乎永遠是兩條線索,一是史書上帝王將相永遠打不完的天下,二是草民百姓永不被人關注的生活追求和向住,而這遠比史書上的隻言片語要豐富深刻得多。在不斷的朝代更替中,這兩條線索,都成為了曆史發展的動力。

  讓我們回顧一下公元1363年的畫麵,看起來,它與景德鎮毫無關聯,但它與初辦禦器廠的皇帝,卻是生死攸關的重大事件。

  這年三月,江南春景如畫。可原本風光旖旎、碧波蕩漾的鄱陽湖上,竟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水戰,大小戰船穿梭往來,攪得血浪翻滾,這天下第一大湖,成了元末兩支農民起義軍首領爭奪天下的戰場。隻見湖麵上高數丈,一色丹漆的是陳友諒水軍,朱元璋的戰船則全部為白色,小到要仰頭才能看見敵人。論人力和裝備,朱元璋均處於劣勢。但他的戰船雖小卻靈活自如,加上是千裏救危城,生死存亡決於一戰,所以士氣高昂。

  此前,陳友諒軍已圍困洪都(今南昌)整整85天,朱元璋部將朱文正浴血死守。陳久攻不破,不得已掉過頭來,在鄱陽湖以號稱60萬的水軍船艦,迎戰親統20萬大軍前來救援的朱元璋。

  鄱陽湖水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役。在決戰開始前,朱元璋已派了伏兵,封鎖了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堵住了陳友諒的歸路。這一次水戰,據史載雙方打了36天之久,當時湖麵上箭如雨點,火光衝天,湖水都被雙方將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在激戰中,陳友諒被流矢射死,全軍隨之潰敗。朱元璋也為此次勝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士兵死傷無數,不少跟隨他多年的驍將陣亡。為此,朱元璋在獲勝後的第二日即焚香拜天,答應將來天下一統,定和將士們同享富貴。

  5年後,41歲的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同年,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距鄱陽湖水戰僅僅才過去了6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也不過剛剛一年時間,麵對雖大局已定,但百事待舉,北方戰事也未完全平息的形勢,明朝朝廷卻在景德鎮首次建立了由皇家掌管工藝製造的禦器廠,不能說不是一項讓人有點驚訝的舉措。

  其時政權初建,加上元代遺風,瓷器均不屬年款,所以洪武初期的官窯瓷器均無官窯年款,除了文獻記載,缺少實證。因此,後世有學者認為1369年統一戰爭還處於尾聲,國家尚未安定,加上出身貧寒的朱元璋本性不喜奢侈,不太可能在此時就設置禦器廠。

  朱元璋出身安徽鳳陽貧苦佃農家,父母長兄在災荒和瘟疫中先後病逝,他小小年紀隻好出家當了廟裏行童,以持缽化緣乞討為生,因此對民間疾苦有相當了解。做了皇帝後,個人生活上仍是樸素節儉。他的夫人馬皇後更是有賢惠之名,不可能於開國之初慫恿皇帝耽於享樂。國基未穩,卻先去操心製造至精至美的瓷器,這事如放在宋徽宗身上,似乎順理成章,但的確不太像明太祖朱元璋的作風。

  但持此一說的人,忽略了朱元璋作為一代開國君主的政治才能和手腕。

  就在設建禦器廠的第二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封諸子為王的同時,也大封功臣。

  可以想見,北方戰爭未斷,大將需要安撫,建國之初棟梁之才急缺,皇上也要四處籠絡人心。朱元璋向來痛恨奢侈之風,用黃金美玉珍奇珠寶來賞賜群臣,非他所願。那麽,用來安撫大臣用來籠絡士大夫階層忠心效力新王朝者,似乎景德鎮瓷器是最好的物選。

  朱元璋長期在鄱陽湖一帶與陳友諒周旋拚殺,饒州一帶很早就成為他的地盤。所以,對浮梁所產景德鎮瓷器,他應是印象深刻的。這種相對金銀來說又實用又有品位的器皿,他也一定是心生喜愛的。戰火紛亂中,他不可能有更多的閑心去關注它們,但一俟戰爭結束,他便立刻將景德鎮瓷器納入了他的皇家建設之中。

  禦器廠建於洪武二年,有了一年的生產時間,在1370年論功行賞、君臣同歡的宴席上,由禦器廠精心製作的景德鎮瓷器,很可能以賞賜的形式,被明太祖贈給了眾多功臣。

  如果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行事風格,這種設想應當是成立的。行伍出身的朱元璋,絕不會像在深宮裏長大、具有良好文化素養和浪漫氣質的宋徽宗一般,吟出後周世宗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詩令,讓工匠們絞盡腦汁燒出碧如青天的好瓷,以供自己玩賞,最後玩掉了宋家天下。他建禦器廠的本意,也許還在於以皇家名義,多用這種原料為土,燒造簡易,價廉物美又備受歡迎的器皿替代金銀,可以防止朝廷和貴族的侈靡之風。如《大明會典》卷二百一十載:“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洪武二十六年政府又明文規定:“凡器皿,公侯一品,酒注、酒盞用銀,餘皆用瓷、漆和木器。”

  玩物喪誌,那是宋徽宗趙佶、後周世宗幹的事。老謀深算的朱元璋可不傻。

  可惜的是,由朱元璋苦心積慮創下的大明國基,二百多年後,終於還是因腐敗而亡。

  在元末刀兵四起,英雄紛爭的歲月,景德鎮地區的窯工、農民,也擁戴都昌人於光起兵抗元。於光先是接受了南方農民起義軍徐壽輝部的領導,徐被部將陳友諒殺死後,於光則選擇歸附了更有政治和軍事才能的朱元璋。他的選擇,使景德鎮地區保持了相對的安定環境。在他的駐守維護下,景德鎮窯業不僅在元末動亂中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還吸引了各地飽受戰亂之苦的一大批優秀工匠選擇來景德鎮謀生,使明初禦器廠的建立有了相當好的基礎。

  在此之前,雖然宋朝曾設瓷窯博易務,元代曾設浮梁瓷局,但都主要是為課稅以增加國家收入設置的管理機構。雖然也為生產貢品服務,卻是從民窯中“百中選一,千中選十”的行為。明代禦器廠的建立對於景德鎮瓷業發展的意義在於,它集中了最優秀的工匠、最好的材料和比較先進的生產方式,是為了生產出比民窯更精美的瓷器而設置的官辦工廠和機構,它的建立,包含了在全國提倡以瓷作為日用品的官方意圖。因此,禦器廠的建立,成為了明代景德鎮瓷業飛速發展的契機,景德鎮製瓷工匠和窯戶們沒有放過這個機會,最終形成了“官搭民燒”、“官民競市”、“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景德鎮瓷器的生產,開創出一代未有之奇,驚羨天下。此時各地的窯場紛紛萎縮,所燒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都無法與景德鎮相抗衡,使得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之地,中國瓷業生產變成了景德鎮“一枝獨秀”的局麵。

  二

  作為新興瓷都,明代的景德鎮滿眼都是旖旎獨特的瓷業風光。城區裏那時還密布著許多可以運輸原料和產品的溪流港汊,從留下的十八橋、通津橋、落馬橋、五龍橋、小橋上等眾多橋名來看,可以想見當年一座座石橋或木橋橫臥溪流之上,與四周青山交織在一起的秀麗風光。

  隨著製瓷業的發展,明代景德鎮的風貌也越來越多地具有了瓷城色彩。不過,即便城中已聚滿了因販瓷致富的商家巨賈,它仍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城市,這是古代經濟發達的城鎮中少見的現象。不設城牆主要是為了便於輸進和輸出貨物,並隨著窯戶增多不斷擴展城區地盤。自明初在珠山建禦窯廠之後,城區的布局,便開始以珠山為中心,漸漸向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窯場建築群。

  當年禦窯廠在東、南、西三麵各開了一座轅門,通向市區。其餘民間窯場則與街道相連。東轅門通向正街,東西向的長街直達裏市渡口。裏市渡是明代祁門瓷石卸貨和景德鎮瓷器出口的碼頭。從西轅門可以一直通往當年景德鎮最繁華的瓷器街,這裏是景瓷對外貿易的集中地,由此再往西,則為市埠渡碼頭,中間經過黃家洲,是昌江碼頭通向市區的必經之路。

  從黃家洲再往西,就是昌江了。昌江西岸,還有部分窯場,與東岸遙遙相望。萬曆時,景德鎮民窯達到近千座,每日等待雇傭的窯工達數萬人。明萬曆時負責分守督運貢瓷的官員王世懋來到景德鎮,後來在《二酉委譚》中記錄了他所見到的景象:“延袤十三裏許,煙火逾十萬家”,“萬杵之聲殷地,火光衝天,夜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

  當時,景德鎮的民間窯廠從盛產優質瓷土的瑤裏開始,沿著東河流域、南河流域,以至昌江兩岸及市區,北起觀音閣,南到小港咀,西至官莊,東到湖田窯連綿不斷,比比皆是。在今天的瑤裏,我們仍能看見連綿不斷的古窯包,一些資料上說是有30多處,但實際上遠遠不止,我與考古的朋友在瑤裏境內考察時,隨時隨地可見古窯包,路邊有的農民在建房,房基邊隨地可撿拾破碎的古瓷片,大多是明清民窯青花瓷。

  明代中葉以後,大量製瓷工匠和瓷商匯聚景德鎮,民窯激增,除了生產一般的民用產品外,同樣也能生產與官窯一樣精美的高檔精品瓷。嘉靖後,凡屬宮廷需要的“欽限”瓷器都由民窯生產,謂之“官搭民燒”。一些專門燒造高檔細瓷的民窯被稱為“官古器”戶、“假官古器”戶、“上古器”戶或“中古器”戶。

  明代景德鎮除有一條陸路與浮梁縣城連接外,與外界的交通主要靠水路。原料、燃料、瓷器的輸出,都依賴水路吞吐。沿昌江由北而南,有陽府灘渡、裏市渡、雙溪渡、中秀渡、市埠渡、缽盂渡、張家渡、小港渡、寶山渡等重要渡口和碼頭,來來往往的客商操著不同口音,通過當時已出現的瓷行做下大筆的瓷器生意,再轉運至全國各地,並通過陸上“絲綢(瓷)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傳播至世界各地。朱元璋在曆史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皇帝。他“以猛治政”,殺人太多。從刀光劍影中廝殺出來的一代梟雄,文化在他眼裏自然輕如鴻毛。但他頒布的明典中,從發展經濟出發,改元代已經僵硬的匠籍製為匠役製,使手工匠戶不僅可以免除雜差,大部分時間還可以為自己生產。這一政策,無形中為景德鎮製瓷工匠們的創造天分打開了藝術的閘門,在天光雲色金木水火土的冶煉中積蓄了千百年的創造之源,一下子噴湧而出。東方天空,突然就盡情盡性地灑滿了讓天下驚訝的五彩朝霞。

  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明代青花,它的器型開始脫離元代的厚重,變得輕盈自在;它的花飾漸漸脫離繁複,變得自由灑脫;它的出現,在人們心中引起的共鳴如韶樂繞梁三日,餘音不絕。

  收藏界至今最看重的是明永宣時期的官窯青花瓷。這一時期的明青花被稱作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時期。不過,如果再深入觀察,則明代民窯青花,從洪武開始至明末,因為少了約束和拘謹,顯得更加充滿生機,至情至性。

  在青花瓷的帶動下,明代景德鎮白瓷的燒造工藝進一步成為工匠們精耕細作的追求,也為各種彩瓷的燒造底色創造出最優良的條件。因為彩瓷更需要白瓷襯托絢麗多彩的畫麵,以完整展示瓷器的材質美和裝飾美。

  明代中期以後彩瓷開始大量燒造。具有鮮明中國民俗色彩的彩瓷,受到了上至皇家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喜愛。明代成化是永樂宣德以後中國製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景德鎮製瓷工匠以江西樂平所產的“陂塘青”礦料,研製出了一種國產青料叫“平等青”,以“平等青”釉下著色的青花,雖不如“蘇麻離青”青翠亮麗,但色澤沉著莊重,幽妍淡雅,與釉上燒製的豔麗明快的色彩正好交相輝映,獲得巨大成功。成化瓷色、胎薄的程度都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為畫工繪製和施彩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明成化帝對藝術的喜歡和提倡,也是影響到成化鬥彩藝術成就的因素。據說技藝超群的景德鎮畫匠地位陡升,竟可以出入皇宮,他們的作品經篩選後能在官窯燒製。成化帝曾有親筆繪畫作品一幅,現藏故宮博物院。成化鬥彩基本上都是官窯產品,釉色的配製達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彩繪的主要特色有兩點:一是以釉下青花為主色而釉上彩色處於附麗地位;二是具有鮮麗清雅的審美特點和藝術風格。成化鬥彩作為中國瓷器史上最著名的瓷品種類,被後世奉為鬥彩的極品,其中釉上彩色的創燒和技法運用,對於清代古彩、粉彩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景德鎮瓷器之美震撼世界,可以有種種原因,或者說各種機緣。但有一點似乎難以否認,它向世界展示的美,絕對來自中國民間對美的理解和思維。在這裏,民間的含義廣泛深刻,不是一時一地,也絕不是僅為底層,即使是皇家製瓷,也難以消除民間的成分。朱元璋對景德鎮瓷器的偏愛,首先就源於他與民間的血緣。中國士大夫階層對它的認可和喜愛,也難以排除景德鎮瓷器,尤其是青花瓷,以一種豁達沉靜寬廣的美,讓他們能夠在各種險惡各種焦躁中感受到天空的親切和土地的分量。

  中國瓷器最早的源頭是農人的“亦耕亦陶”,從一開始,它就沒有脫離過中國最廣大的土地和農民。不過,江南“水土宜陶”的地方,大多產茶,景德鎮也不例外。極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和相應產生的對外交流,便使這一地區的農耕文化又多了一種厚重積澱。景德鎮距離中國古代經濟發達地區揚州、杭州、南京都不遠,而這一地區是古代精英階層集中的地域。景德鎮瓷業與精英文化的接觸可以說是十分密切頻繁的,從景德鎮瓷器裝飾藝術的演變中可以看見明顯的痕跡。到了明代,幾乎全國著名產瓷區的優秀人才都蜂擁而至,集大成的景德鎮陶瓷,成為中國民間工藝中實用與藝術結合最成功的典範。正是有了如此深厚的文化背景,景德鎮才能成為“中國瓷都”;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產生的青花瓷,才能成為“國色”;中國瓷器,才能成為西方人眼中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載體。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