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遠古的回音

  人類走出叢林後就麵臨美善和醜惡,麵臨潔淨與汙穢,這是我們無法逃脫的宿命。而瓷,是我們民族奉獻給世界的最潔淨的寶藏。

  一

  我以碓杵當槳,在古老的贛江和鄱陽湖之上,劃著輪廓曖昧的船,漂過一條又一條歲月的河流。河流兩畔的山丘隨著船的劃行向後移動,山丘上走過那些曾與黏土、與火、與窯神親近過的人們,他們默默地回過頭來,察看一眼人間,察看著一個女人在夜裏,孤獨地用瓷勺舀著滲透進船裏的水--就在那一刻,他們與我的眼神相遇,山丘上突然電閃雷鳴,把黑暗中的椿樹葉都照亮了,但我卻看不清人們的臉,隻是亮光閃起的時候,我明白他們接受了我,接受了我的船和槳。也許,他們就是我的前生,而我,最終還將回到他們的中間。

  欣喜又惶惑的我,任船飄蕩,抓起槳隨手在水麵上匆匆寫下一些關於黏土與火的文字,那些文字會隨著河水漂向兩岸嗎?我本想讓它們生長在茂盛的鬆林中,讓那些可以將火燃得更旺的鬆脂把它們牢牢粘住,就像粘住一隻再也無法掙紮的昆蟲,最後會成為琥珀;我還希望它們能通過河水讓那些勞作著的大手把它們揉入黏土中,這樣,當人們使用那些黏士燒製而成的器皿時,會聽見我曾經的自語;或者,就幹脆讓文字成為一塊火照,被那些站立山丘的人們扔進熊熊的窯火中,到了一定的火候,它們就倒下了,完成了火照的使命,在它們倒下的瞬間,人們會舉起精美的瓷器跳起祭祀窯神的舞蹈。

  但沒有一件事情是我能夠做到的。今生我隻是一名普通的記者,我隻能用職業的語言進行記錄和寫作。但我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有結束的時候。但瓷沒有。無論人類走得多遠,都會帶上它。它是人類文明生活中最實用最美麗的器皿,在失去宗教的年月,它是我們麵對野獸、洪水、旱魃、戰爭和一切災難時的心靈慰藉。人類走出叢林後就麵臨美善和醜惡,麵臨潔淨與汙穢,這是我們無法逃脫的宿命。而瓷,是我們民族奉獻給世界的最潔淨的寶藏。

  江西是中國陶瓷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上世紀以來江西考古界震動全國的多項重大考古發現,幾乎都與陶瓷有關。景德鎮的製瓷業最終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與江西遠古以來所具有的深廣製瓷傳統是分不開的。熊熊窯火將贛人關於生命、關於大地的認識化為瓷上詩情--神靈、花卉、河流、山脈、地上的百獸及天上的雲彩。我是聽過最美妙的瓷樂的,那是一窯瓷器燒成出窯時,它們會情不自禁地發出一陣陣悅耳清脆的歌聲,此起彼伏,欲罷不能。就在瓷的回音裏,我看見南方的先人,以一隻伏在雙尾虎背上的青鳥作為自己的圖騰。

  二

  長滿古木和藤蘿的盆地裏,一位年輕女子手中的紅砂粗陶罐在陽光下閃著迷人的光彩。

  此時正是舊時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相交之際,距今一萬三千多年前,在今天的贛鄱平原一帶,森林密布,湖沼成片。我們的先民,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繁衍生息。聳立的丘陵上綠樹交織,狹長的盆地在遠古的風中有著安詳和古樸的靜謐,春天的風從遠處的湖麵上慢慢地吹過來,從山腳下望去,成片的草洲上,茂盛的蔞蒿在風中起伏,如滿湖綠水波濤蕩漾。

  萬年之後,也就是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會有一位叫蘇軾的大詩人吟詠出關於這種植物的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而現在,隻有一位身材矯健、皮膚黧黑的氏族部落女子,披著如瀑布般的長發,腰間係著用獸皮縫製的裙,赤著腳步履輕快地向山洞走來,她明亮的眼裏充滿欣喜,一邊走,一邊舉起手中捧著的一件紅砂陶罐,對著陽光細細欣賞。年輕女子頸上佩戴的蚌殼項鏈和手上的陶器,在陽光下閃亮。

  洞穴裏住著年輕女子的族人,那是一支繁衍多年的大家族。男人們出去漁獵了,孩子們在洞外玩耍,女人們有的在縫製獸皮,有的外出采集野果去了。那用陶罐煮熟後會發出迷人香味的一粒粒小小的野生稻米,因為才被族人們開始試種,每年隻能收獲極少的數量,隻有在特殊的日子裏,比如重大的祭祀中,它們才被用來煮食。

  因為要貯藏野生的稻種,需要燒製更多的紅砂陶罐以備用。好在黏土隨處可取,用水和泥,架土焙燒,圓圓的陶罐沾著清晨的露水,就這樣因為生存之需出現在我們的先民手中。它們是多麽實用的器皿,又是多麽神奇的物件!年輕女子盤泥製陶時,細心地在泥漿半幹之際,捺上了繩狀的花紋。雖然這樣做並不實用,卻會使陶罐顯得更漂亮,美好的東西會讓她的心情愉快起來。她沉浸在製陶的快樂中時,便忘了前幾天在森林采野果時險被野獸吞食的恐懼。太陽多麽溫暖,野花多麽芬芳,而自己手中的泥罐,又是多麽可愛!她仰起臉,發出一聲聲歡快的歌嘯,嘹亮的嘯聲在盆地間回旋。

  她看見打獵的男人們回來了。他們抬回了一隻虎,還抬回了一個人。年輕女子手中的陶罐失手摔碎,她看見自己最心愛的男人,氏族中最勇猛的男人,滿身是血,氣息奄奄……

  天空下起了大雨,我用碓杵寫在水麵上的文字再也漂不到岸邊,它們被雨點擊沉了。

  我從大雨滂沱中逃回人間,很奇怪身上竟然滴水不沾。打開電腦,我開始用先民們從沒見過的方式重新開始我的敘述。

  三

  公元1962年至1964年間,一隻紅砂粗陶罐的碎片在江西萬年縣一個叫做仙人洞的地方被考古發掘出土,卻很快被人們遺忘。直到1993年、199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對仙人洞遺址的再次發掘和測定,人們才知道它是中國最早燒成的陶器,並和其他陶罐一起,貯藏過人類最早的水稻種子!

  多少年了,這一帶的鄉民無人敢走進這座巨大山洞的深處。靠近洞口,會聽見有隱隱約約滴水的聲音從洞裏傳出。這滴答的水聲存在多少年了?無人知曉。洞中神秘的氣氛,洞壁上怪異的岩畫,與洞外溪水、稻田、明媚的山景形成巨大的反差。於是,洞前的開闊地帶,曾被人們建廟築殿,頂禮膜拜。不過,這種膜拜後來被證明太有道理。香火繚繞間,人們膜拜的並不是神靈,而是石器時代正在努力走出茹毛飲血階段的祖先啊。

  這座山洞的秘密,首次被發現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因源於一封信。

  1961年10月26日,江西省文化局收到一封群眾來信,寫信者是當時江西省委政法部的幹部龍俊。龍俊在信中寫道:“在看了電影《生命的起源》後,我想起來一件事情,現把情況反映給你們,供參考。萬年縣陳營區大源鄉源頭村附近有個很大的石頭山,在山根上有個天然的大石洞,這個石洞進口處有兩個房門那樣高寬,洞內較寬又平坦,可容納四五百人……我本人原在該區工作,到過這個洞內,幾次也沒敢往裏去,據群眾說石壁上有豬等動物形狀……此洞內是否有供考古研究的東西,我還不敢講,我認為天然洞這麽大是很稀少,因此,把此情況反映給你們,你處可否派人去了解一下。”龍俊還表示,如果需要,他可以協同文物考古人員一塊去一趟。

  政法與考古當然是毫不相幹的兩種職業。一位普通的政法幹部平素也不會對文物考古有如此大的興趣。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普遍投以了無與倫比的熱情,這種熱情波及各個角落。於是,一部科普電影,觸發了一封群眾來信;一封群眾來信,竟成為一場驚天考古大發現的序曲。

  隻是,這場本該輝煌的序曲,卻被十年“文革”打斷,本可能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就逐漸揭開的一場驚人秘密,最終滯後了整整二十餘年。

  當時,江西省文化局及時將信轉給了省文物管委會。1962年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隊前往該洞,開始了第一次考古調查,初步認定這是一處原始人類活動的早期洞穴遺址。同年3月,考古發掘組進行了曆時50天的試掘,獲得大批文化遺物。1964年4月,省博物館考古隊又對該洞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發現了更多的石、骨、蚌器、陶片和動物骨骼、火堆等遺跡遺物。同年夏,專家們開始整理發掘報告,認為萬年仙人洞是華南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這份重要報告,將作為江西考古界參加1965年召開的“中國考古學會成立大會”的提交論文,並同時在《考古》雜誌發表。在編寫報告的同時,從仙人洞采集的蚌殼、獸骨和骨化石等也寄往了北京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碳14年代測定。

  然而,一場無視文化的文化大革命在北京已不動聲色地拉開了序幕。1965年的中國考古學會成立大會宣布推遲以至遙遙無期,《考古》雜誌也不再發表專業論文了,社科院考古所的檢測工作則完全停頓下來。一場二十世紀極其重要的考古大發現,就這樣在六十年代末期與中國考古界失之交臂。

  1991年8月間,“首屆農業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南昌召開。在赴會的眾多著名海外學者中,美國科學院院士、安德沃考古基金會主任馬尼士博士引人矚目。這不僅是因為他雖已年近古稀卻如年輕人一般的風趣,更因為他是國際最著名的資深考古學家之一,曾在墨西哥的洞穴裏發現了玉米進化過程的係列標本,從而將人類種植玉米的曆史推到一萬年前。當得知馬尼士博士特別重視中古器和新古器早期洞穴在農業起源上的重要意義時,曾經在六十年代參加過仙人洞考古發掘的陳文華(時任江西社科院《農業考古》主編)和彭適凡(時任江西省博物館館長)都抓緊時機向馬尼士博士介紹了江西萬年仙人洞的兩次發掘情況,這引起了馬尼士博士的極大關注,他表示將於第二年來贛重點考察萬年仙人洞等贛東北一帶的石灰岩溶洞。

  一年後,馬尼士博士和他的助手如約重返江西。在仙人洞遺址的地層斷麵上,馬尼士用小手鏟輕輕刮了幾下,竟刮出了一件磨製光滑的骨錐,老人驚喜地連連說道:“太美了!太美了!沒想到包含物竟如此豐富!”在一旁的萬年縣博物館館長王炳萬見狀便說,1982年文物普查時,他還在仙人洞右側對麵山岡上的一個洞中,采集到了商周印紋陶片。當大家爬上這座山岡,來到被當地人稱作為“吊桶環”的一處拱狀石崖下時,不僅用手鏟刮出了商周印紋陶片,還采集到兩片如仙人洞上層堆積出土一樣的夾粗砂方格紋陶片。

  1993年10月,經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批準,一支由中國北京大學考古係、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安德沃考古基金會組成的中美農業考古隊,開始了對萬年仙人洞、吊桶環等地的重點取樣和發掘。1995年9月至11月,再度對兩地進行了合作發掘。

  延續了三十年,前後五次的精心發掘,終於向人們展開了一個研究人類如何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完整文化演進地層,其中尤以原始陶器和野生稻植矽石、栽培稻植矽石最激動人心,成為驚世的兩項重大考古發現。

  在代表長江流域中華古文明發展的各類遺跡中,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夾粗砂紅陶器殘片彌足珍貴,因為它們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片,同時也是世界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陶片之一。而在這裏考古發現的大量豐富的野生稻植矽石和栽培稻植矽石,證明了距今一萬多年前,我們的先祖已經開始嚐試人工種植水稻了,它將中國栽培水稻的曆史整整提前了五千年!同時也有力地昭示了贛鄱地區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區之一。

  我們的祖先於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在地球上率先創燒出陶器,充分顯示出中華先民的智慧。這是人類第一次利用自然物為原料,通過高溫化學反應創造出來的生活用具。

  在贛鄱地區,製陶原料取材方便,資源豐富,使得陶器的發展具有無限的生命力。陶的魅力從出世伊始便已光彩流溢:耐火、不易腐蝕,又能根據人的願望製成千萬種器形。從遠古陶器中傾瀉而出的涓涓細流最終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化土為瓷,土脈滋潤的瓷器閃耀著寶石般的光芒,成就了後來崛起的景德鎮,使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瓷器,在西方人的眼中成了中國的代指。而陶器和瓷器,則雙雙成為記錄中國文明史發展蹤跡的載體。

  四

  好了,關上電腦,我又一次在朦朧的雨霧中,看見那位披著長發的美麗女子,正忍著悲傷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堆稻種,裝進一隻隻親手燒造的紅砂陶罐中。人們將那些罐子封好口,把它們置於洞穴上部的幹燥處,等待春季的到來。來年開春,年輕女子的族人們,會用重石器和蚌鏟翻土,將這些珍貴的稻種播撒在地裏,看著它們在陽光雨水中一天天發芽抽秧長穗灌漿,金黃色的稻穗將一年年變得越來越飽滿;洞中那錯落放置的紅砂陶罐,不僅將繼續貯藏稻種,也貯藏起先民們對未來的夢想。稻種不比野獸,它們沒有危險,隻要付出勞動就能有收獲,這將會是多麽好的食物!陶罐和水稻,就像夢中之鳥的雙翼,撲棱著飛出了懸掛著藤蘿的洞口。

  五

  暮色籠罩著河岸時,我重新回到我的船上。我不知自己在流逝的河水中想尋找什麽,在緩緩向後移動的山丘上看見的又是誰的身影。也許,我隻是喜歡看見先民們模糊的背影,想觸摸他們敲打的神鼓,傾聽他們低沉而靈動的歌聲。我知道自己曾生活在他們中間,是他們神秘的靈魂,托舉著我安坐船頭以杵作槳,在水麵上玩著文字的遊戲。

  月上中天,我的船漂進一個河灣。河灣環抱著魚鱗狀的田地,抽穗的水稻與野草同生,在月光下發出簇簇的音響。我還看見了一座城邑,在山岡上,四周被土牆圍護,城頭上走過舉著青銅長矛的衛兵。

  我將船泊在河灣,我等待著太陽的升起。

  在先民的眼裏,太陽就是一隻巨大的神鳥,百鳥跟著她飛向南方,又飛向北方。我相信太陽會帶給我好運和吉祥。當我跟隨升起的太陽走進城邑時,我聽見人們發出一種怪異的聲音:“嗬,嗬,嗬,嗬……”就連執矛的衛兵也連連後退。後來我弄明白了,他們不是懼怕我,而是敬畏我衣裙上不停飄動的美麗圖案,那是一隻展翅的鳳凰頭戴太陽之冠飛翔,電腦直接設計在布料上的畫麵是那麽逼真和生動,我向前走,它們跟著飛。

  我在城中行走時無人阻擋。我走過用來祭祀的廣場,高大的石柱上刻著蛇鳥的圖騰;我走過低矮的土屋和城中冶銅的作坊,發現井字形的道路結實幹淨,竟然鋪著石子和陶片。人們穿著葛麻布做成的衣裳,衣袖寬而短,男人女人,綰著長發,赤著腳,見我走過時紛紛恭敬地低下頭顱。我想,他們把我當成了主祭的巫神嗎?

  是一陣憂傷的塤樂將我帶到了這裏:我看見了什麽?一排燒陶瓷的豎窯!

  它們依土坡而建,還冒著餘煙。一位少年坐在土坡上,吹著一隻陶塤,發出憂傷的聲音。

  我從背囊裏摸出一隻仿古的青釉瓷塤,把它放在嘴邊吹響。少年驚異地站起,豎窯邊的人們也都紛紛向我圍攏,“窯汗!窯汗!”他們指著我手中釉麵光潔的瓷塤驚呼。

  從人們比劃的手勢和簡短的表達中我得知,這座城邑的王,喜歡有很多很多“窯汗”的陶器,可人們已經試驗了無數回了,還是無法得到王要的那種“窯汗”陶器。少年的父親本是他們這一族的酋長,因為無法滿足王的要求,去年秋天就被逐出了城邑。他的兄長雖然繼任了酋長,可再燒不出“窯汗”的陶器,今年秋後也要被斬首了。

  人們從豎窯裏取出一件有“窯汗”的陶豆,放進我的手裏。在陶豆的外壁上,密布著一粒粒閃光的釉晶。我知道當溫度相當高時,騰起的草木灰如落在窯邊的陶坯上,與白黏土相融出現化學反應後,會結下一層釉晶。那是最早的瓷釉。

  人群中走出一個神色憂慮的男子,他拿起我的瓷塤,仔細地看。

  我不知如何向他講述我有限的陶瓷知識,我隻能比劃著斷斷續續地表達:“窯熱了陶坯才會出汗。當窯火燃燒得像太陽一樣灼熱時,陶坯就會全身被窯汗浸透。”

  也許,他突然悟出了我的話意,發出歡快的叫喊,揮著手臂向山坡上跑去,不一會兒,他在山坡上打起了一麵牛皮鼓,咚咚的鼓聲召來了他的族人。我聽不懂他在叫喊些什麽,但我看見人們的臉上慢慢泛出喜樂。

  離開土城時,我把那隻瓷塤遺落在向陽的山坡上。

  如今,我已想不起那個河灣是在何處,那座都邑的路怎麽走著走著就消失了。

  我隻能坐在我的電腦前,以職業的習慣記錄著一項二十世紀極其重大的考古發現。

  六

  當時的江西清江縣吳城,隻是一個被稱作山前的默默無聞的小山村,村左有馬鞍山,村右有木魚山,一條蕭江從村旁潺潺流過,每每一漲大水,就會泛濫成災。也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吧,一次次大水退去後,留下了一小塊一小塊的衝積平原,使得村外一片良田沃土,自古這裏就是魚米之鄉。圍繞著村莊有一圈不知什麽年代堆築而成的土埠,當地村民稱之為“吳城”,亦稱之“銅城”。土城前有蕭江,後有山嶺環護,林巒蒼蔚,掩映古村。雖然無人知道這裏的地下有一座湮沒了三四千年的古城,但附近卻有許多與城有關的地名,如城咀堖、城咀口、門樓丘、城山、城上、城腦等。

  千百年來,村民們在漁樵耕種時,常常會從土裏挖出一兩件鏽跡斑斑的青銅器,也許這就是“銅城”之名的來曆了。但關於它的故事,早就被曆史的風霜衝刷得了無痕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全國各地都興起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高潮。為了製服蕭江水患,1973年,江西清江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山前村興修水庫。當時,清江縣博物館的專業人員也隨之進行考古調查,並在工地采集到一些印有幾何形圖案的陶片。

  真應當感謝清江縣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如果不是他們高度的責任心和職業的敏感性,這座後來被確立為“吳城文化”,促進了此後三十年間江西考古工作大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商代遺址,很可能就會隨著掘土機的推進,在人們高昂的戰天鬥地的口號中毀於一旦。那麽,一段曾經燦爛輝煌過的南方古代文明,從此將真正沉入暗無天日的地底深處;四座橫空出世的龍窯,將永遠不會重現人間;一件件從中國最早的龍窯中燒出的原始青瓷,它們的美麗將被泥土埋葬,無人知曉。

  當時,清江縣博物館及時上報了省博物館,並共同將文物標本照片寄往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有關專家鑒定,認為這是江南地區首次發現的夏商時代遺址!在此之前,長江以南一般被認為是夏商時期的“荒服”之地,商代文明主要在中原地區存在和發展。

  經文物部門和工程部門協商,決定將吳城水庫壩址上移100米,正因此舉,吳城遺址才得以保護下來。自1973年秋季開始到2002年,考古工作者對吳城遺址先後進行了10次科學發掘,一係列重大考古發現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直到今天,隨著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這裏依然不斷有新的發現。吳城遺址成為研究南方商代文明的聖殿,“南蠻之地”的神秘麵紗被一步步撩開。

  在江西後來發掘的眾多商周遺址中,吳城遺址始終是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一處。這座城邑選擇了贛鄱平原上水利交通極為便利的地方,而且北有長江天險,南有南嶺阻隔,西有高聳的羅霄山,北有武夷山雄踞一方,尤其是北麵的長江,成為阻擋北方強勢力南進的天然屏障。加上四周發達的農業區,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吳城文化成為一支與中原商文化並行發展的文明形態。

  這座都邑的道路由碎陶片、鵝卵石和砂土鋪築而成。在路麵上鋪築大量的碎陶片和鵝卵石,是為了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土壤黏性的特征,以方便安全行走。道路的兩旁,被長廊式建築覆蓋;城裏建有用於大型宗教祭祀的場所,當然也有很多為王室和軍隊鑄造青銅的手工作坊。不同於中原的是,這些作坊不僅鑄造兵器,也鑄造大量青銅農具。在這座不同凡響的城邑,還有許多製作陶器的作坊。當一座城邑的道路用了大量碎陶片鋪就時,城中的製陶作坊之多就不會讓人們太驚奇了。這些陶器品種豐富、造型精美,各類幾何紋硬陶上的紋樣,看上去那麽流暢、自由而奔放,仿佛是工匠們信手就將春天蓬勃生發的江南景色留在了器皿上。水波紋樣是江南之水在陶器上的美麗倒影,而“S”形紋則讓人想起在南方草叢中時常可見並優遊行走的蛇類。與製作精良的陶器一樣,飾有青褐釉的折肩罐、大口尊、盆、缽等原始瓷器也開始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時尚用具了,並漸漸從生活容器發展到生產工具。

  這是因為青銅農具的使用,農產品開始有了豐收的年成,人們需要缸、甕、罐等器具來貯藏糧食;由於糧食產品的剩餘,人們開始釀出了醇香的美酒,從而催生了壺、觚等酒器的製造,這一切都推動了吳城文化中陶瓷器的迅速發展。在這些陶器的底部、肩部、器表和沿部,都刻有古老的文字符號。

  吳城遺址大量青銅器的出土讓史學家們眼睛一亮:因為這將糾正一個多少年來的謬誤--以為商代文明隻存在於中原的說法;而伴隨青銅器同時出土的大量原始青瓷和十多座窯爐,則更讓史學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生活於南方的先民們借助優質陶土和青銅器冶煉的高溫技術,竟在這裏率先燒造成功了原始青瓷。

  就在這個叫吳城的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龍窯。最大的一座龍窯竟長達八米,窯北壁有八個投柴孔,一個排煙孔。當人們在前麵的火膛點火燒窯時,煙氣就會順著火道對後麵的窯穴進行預熱。即使在今天,它在設計上的巧妙與合理也讓我們歎為觀止。正是這些投柴孔保證了龍窯攝氏1200多度的高溫,在這樣的高溫下,釉麵結晶,青瓷誕生,人們走完了從陶到瓷的遙遙路程。

  人類最早的陶器是在河濱堆土平燒,後來發明了可以提高溫度並進行排煙的豎窯。龍窯是在豎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最為先進的窯。它的窯底傾斜,最低的一端為火膛,最高的一端開排煙孔。因窯身借助地形砌築,恰似一條火龍蜿蜒下山,故名龍窯。龍窯的出現,為江西漢唐以後青瓷燒造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優越的基礎。吳城商代遺址目前共發現窯爐12座。1986年初冬在吳城遺址發掘的10座商周窯爐中,6座為升焰式豎窯,4座為平焰龍窯。從豎窯到龍窯,吳城商代窯爐進化的過程曆曆在目。龍窯投柴孔的發明和使用是吳城先民對中國古代窯業技術發展的重大貢獻,這在當時的中國堪稱最先進的窯爐技術。就是在今天的景德鎮,還存有一處龍窯遺址,可見它被人們使用的年限之遠長。

  江西有著悠久的冶陶製瓷史。早在史前時期,我們的先人就創造了燦爛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並用火和泥發明了製陶技術。其中最重要的文化遺存有100多處,主要分布在富饒美麗、水係縱橫的贛江中下遊地區和鄱陽湖平原,如萬年仙人洞、修水山背村、永豐尹家坪、樟樹樊城堆、新餘拾年山等。到了商周時代,江西先民的冶陶業更是有了飛躍發展,樟樹清江吳城、新幹大洋洲、鷹潭角山窯址等商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向世界展示了贛鄱陶瓷文明的驚人風采和神韻。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陶片以及和樟樹吳城文化遺址中4座中國最早的龍窯和原始青瓷碎片,表現出贛江流域當時業已成熟並領先全國的陶瓷燒造水平。這兩處遺址均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城商代遺址是中國原始瓷的發源地之一。原始瓷器的燒製隨著吳城文化不斷擴大,又與周圍各族文化交流及相互影響,漸漸遍及江西和長江中下遊一帶。雖然從原始瓷到江西漢代青瓷的出現還有極其漫長的道路要走,但當我們的先民首次以瓷土製胎,以瓷土摻和草木灰製釉之時,融青攬秀之美的青瓷就在龍窯中開始孕育並呼之欲出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