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武則天因為太尉、趙公長孫無忌受了重賞卻不肯支持她而心懷怨恨。中書令許敬宗一再陳述利害想說服長孫無忌,卻被他當麵斥責,因此也對他十分不滿。武則天被立為皇後,長孫無忌十分不安,武後和許敬宗伺機報複。
長孫無忌像,圖出自清劉源《淩煙閣功臣圖》。
恰好洛陽人李奉節告發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禦史李巢結黨營私,圖謀不軌,高宗令許敬宗與辛茂將審問。在許敬宗的嚴刑逼供下,韋季方自殺未遂。
許敬宗借此誣陷,說韋季方想與長孫無忌誣陷忠臣和皇室親戚,借機獨攬大權,找機會謀反,如今東窗事發,所以畏罪自殺。
高宗吃驚地問:“怎麽會有這種事?舅舅被小人離間,小矛盾是有的,絕不可能謀反吧?”
許敬宗說:“我從開始到結束都仔細推究,謀反是顯而易見的,陛下還不相信,這恐怕不是社稷之福。”
高宗流著淚說:“家門不幸,親戚中總有人想謀反。以前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現在元舅又這樣,讓朕愧對天下呀。這件事情如果是真的,應當如何處理?”
許敬宗回答說:“房遺愛是幼稚小兒,與一個女子謀反,成不了大事?長孫無忌與先帝謀劃奪取天下,天下人佩服他的智謀;出任丞相30多年,天下人都畏懼他的權威。如果有一天暗地發動謀反,很難對付。
“現在仰仗宗廟神靈、皇天憎恨罪惡,因為審問小案件而發現大惡人,這是件幸事。我擔心長孫無忌知道韋季方自殺,陰謀敗露而提前謀反,振臂一呼,同黨雲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憂患。
“我以前見宇文化及的父親宇文述受隋煬帝信任重用,結為姻親,把朝政托付給他。宇文述死後,宇文化及掌管禁兵在江都作亂,先殺死不歸附自己的人,臣家也遭到大難。而大臣蘇威、裴矩這樣的人,都在馬前舞蹈慶賀,爭相歸附宇文化及,天剛亮就顛覆了隋室。以前的事情並不遙遠,希望陛下果斷抉擇!”
高宗讓許敬宗進一步審查。第二天,許敬宗又上奏說:“昨夜韋季方已承認與長孫無忌謀反,我問韋季方說:‘長孫無忌是皇上的至親,曆朝都受到寵信重用,有什麽理由謀反?’
“韋季方回答說:‘韓瑗曾告訴長孫無忌,說柳爽、褚遂良勸他立梁王為太子,如今太子被廢,皇帝開始懷疑到他,所以把他的親戚高履行調離京城。長孫無忌從此憂慮恐懼,逐漸想保全自己。後來看到長孫祥又被調到外地、韓瑗獲罪,於是就開始與我們謀劃造反事宜。’
“我檢驗供詞,與事實都符合,請依法逮捕他。”長孫祥是長孫無忌堂兄的兒子,在這之前由工部尚書調任荊州長史,所以許敬宗企圖利用此事達到誣陷長孫無忌的目的。
高宗又流著淚說:“舅舅真的這樣,朕也不忍心殺他,不然後世會罵朕太無情!”
許敬宗回答說:“薄昭是漢文帝的舅父,漢文帝從代返回即位,薄昭也有功勞,僅因犯了殺人罪,漢文帝就讓百官穿上喪服哭他,逼他自裁,至今天下人都把漢文帝視為明主。
“現在長孫無忌辜負兩朝恩德,意圖謀反,他的罪過與薄昭不可同日而語。幸虧事情敗露,叛徒認罪,陛下要早做決定,免除後患。古人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安危之間,連一根發絲的空隙都沒有。
“長孫無忌是當世的奸雄,屬王莽、司馬懿一類的人物。陛下若再遲疑不決,我擔心會立刻發生變故,到時後悔都來不及。”高宗認為他說得有理,竟未召長孫無忌去詢問一番。
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二十二日,高宗下令免除長孫無忌太尉的官職並收回他的封地,任命他為揚州都督,外調黔州,按一品官的標準供給俸祿。
七月,朝廷命令李世、許敬宗等人再審長孫無忌謀反一案。許敬宗派中書舍人袁公瑜等到黔州去,再次審訊長孫無忌謀反細節。袁公瑜等到黔州後,立即逼迫長孫無忌上吊自殺。